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阶段 理财基础课

财女第1天:原来我这么有钱!

你有没有在理财?

——没有,对不对?

为什么不?

——没钱对不对?

这么多年,每每当我遇到一个年轻人,问他这个问题,十有八九是给出这样的答案。可事实是怎样的?富人才没钱呢!那些大老板的资金链一环挂一环,确实没闲钱。可是,你有钱啊!只是认为太少,所以不需要管理,或者是不够拿来“理财”。才不是啦……

扔个案例给你分析一下:

A:在国字头某某政府部门工作的科员A,工资5000元。大学毕业2年,国考进入。

B:在某知名外资百货宣传部门工作的职员B,月薪5000元,年终双薪,同样大学毕业2年,校园招聘进入。

一定要选的话,哪一个有钱?

选A同学,你为什么觉得A更有钱?不要跟我说你觉得他是某二代。

真实的情况是:目前,公务员是不扣除养老金的,他们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资,还有津贴、补贴和奖金,还可能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另外有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通过考核的还享受年终奖金。我不是鼓励你去考公务员,而是说工资额不能反映收入水平、更不能反映是否有钱。

选B真的这么简单?5000*12<5000*14,对吧?

可是,我们怎么会让你轻易过关呢?这是一个陷阱题。收入是个系统性工程,有1+1>2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包括:津贴、福利、保障体系,还包括成长空间(在投资领域有一个词,叫市盈率)。

其实,表面看起来,很难分辨谁更有钱,所以我们来细细拆一拆除了“工资”,工薪族还有什么算收入?

举例来说:五险一金就要算入收入中(按北京市标准),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0%(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0%,个人2%+3元;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5%,个人0.2%;工伤保险根据单位被划分的行业范围来确定它的工伤费率,在0.5%~2%之间;生育保险缴费比例:单位0.8%,个人不交钱。住房公积金:个人12%,企业12%。

除了以上固定收入之外,差旅补助、绩效、提成、奖金、分红、股权、期权甚至是回扣等等,都是你的收入。此外,意外收入也存在,如:中奖、获赠、遗产等等。

收入是搞懂财务(也就是钱)问题的第一件事儿:它应该是日常活动中各种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就是说,只要能换成钱,都算!

我们来盘点下收入大名单:

1、薪资类

包括工资、津贴、补贴、补助、绩效、奖金、提成……

2、福利类

包括五险一金、补充保险、非工资性补贴(如交通费、卫生费、托儿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等)、特殊岗位津贴等

3、劳务类

创造发明的各种奖金、劳务费(像课题费、稿费、翻译费、讲课费之类),第二收入、兼职收入,咨询顾问费

4、实物类

收到的各种可折现或者具有现金价值的礼品、礼物、卡、券(羊毛也算吧?)

5、财产类

从银行和企业获得的存款利息、债券利、股息和股金分红

6、转移来的

馈赠、遗产、意外事故补偿、捐赠等

7、风险类的

好处费、回扣、抢劫(这一类都强烈不推荐哦~)

8、意外来的

彩票、彩券、抽奖甚至是捡来的都算(这一类都十分不靠谱哦~)

为什么在第一天的课里就说这么无聊的事儿呢?

有张表分享给你看:

答案就是 :人的一生,收入趋势是可预测的。跟生理、经验、能力和所处行业都有关系。一般来讲,35~55这20年是一生的收入高峰期,如果你在这个时间段没积累足够退休后30年所需的话……那就,只能生个厉害的小孩啦。

总结:了解你的收入,才能规划靠谱的人生。

作业

1、做一个收入预测表,看看你是不是比自己想的有钱:

2、做一个收入结构图,看看你是不是太依靠薪水了?

3、学完今天的课程,你有什么感想?

TIPS:提高收入的方法:

1、努力工作,升职加薪

2、跳槽、改行、创业

3、理财,提高财产性收入

4、置业,提高资产性收入

工资规划四步走:

工资规划第一步-把你的工资当回事;工资规划第二步:了解你的收入和支出工资规划;第三步:有效资金管理,为工资保驾护航;工资规划最后一步:提高能力涨薪水是永恒的主题。 UL3OC/H8+05uFY6pVWry/mawtnFv45YXOW606vEWnIjljXgUd7NtZF4Xo6yWOZl5



财女第2天:钱到哪儿去了?

案例分析:

今天出场的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C小姐,她5年前的收入是4000元/月,今天是10000元/月,典型的在甲地长大、乙地求学、丙地工作的中级大龄单身女青年。跑题一下说,虽然收入有2.5倍的增加,但是在首都这类高大上的地界儿,实在不算“有钱”。

回到案例:

C小姐五年前,在公司附近租房,走路上班,中午和同事拼饭,晚餐自己解决或者社交(同学、朋友,吃饭聊天看电影),周末和男友约会、逛街;五年后,还在公司附近租房,还是走路上班,还是中午和同事拼饭,晚餐自己解决或者社交(同学、朋友,吃饭聊天看电影),周末和男友约会、逛街……可是,C小姐的存款却最高也只在万元左右,不增时减。

这是为什么呢?帮您分析下:

1、可能性一:赚得多、花的多?

五年前,C小姐的房租1200,现在2000,涨幅是66%,但还是小于工资涨幅;五年前,C小姐社交时AA、互请兼而有之,现在互请多、AA少;五年前,跟男朋友逛淘宝街、吃大排档,现在逛新世界、吃外婆家;五年前,出门基本靠走,时常公交、地铁,现在,出门基本开车,偶尔走路。

日常花销的特点就是:蚕食蚁吞。看起来只是每一个细节些微的变化,聚集起来却能吞掉大部分的收入。

可能性二:购置了大型“资产”?

大件商品如买房、买车,会造成短期现金流紧张,所以C小姐可能是成了有产一族?事实上,C小姐的工资是这样上涨的:

虽然没买房,C小姐却在第四年的下半年买了一台马3,首付3.5万,两年期贷款,月供3500元,这样一来,她的收入水平直接回到第二年水准,而且生活质量可能更低。

可能性三:消耗品消费增加?

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电影电视周边产品,明星同款、淘宝热卖……海外代购、美国直邮、奥特莱斯精选……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外面的诱惑实在太多,热销的电子产品,精美的手工艺品、健身卡、游泳卡、美容卡,折算下来每天花不了多少钱。其实,每个女生心里都住了一个该剁手的小人儿。来让我们理性的分析一下。

C小姐年度收支情况大盘点:

蓝色线代表她的收入变化,呈上升趋势,很健康;红色线代表房租、贷款这些固硬性支出,第五年开始,每月车贷计入硬支出;绿色线代表衣食、社交、交通等数额有些许变化的支出,第四年增加的5个月车贷也算在内;紫色线代表她理论上的储蓄情况。

我不知道你看出什么,我看到的是c小姐的三宗罪

1、赚得不少,储蓄太少;

即使是最“有钱”的时候,c小姐一年的储蓄也只有2万多,这还是理论上的数字。

2、预期太好,买车太早;

为了不激起民愤,我不说她买车是虚荣作祟,但一个走路可以上班的同学买车究竟有多大必要?我想,更多的原因是认为自己可以赚更多钱,买车日后会有用吧?

3、没有规划,花钱随兴;

赚得多、花的多本身已经恨罪恶了,还在涨房租的当年买车,天天贬值不说,还把存款一举消灭,这是一个大龄女青年该做的事儿吗?

C小姐花钱的习惯没有大问题啊——

肯定会有同学这么说。年轻的时候,不吃好点、穿好点、漂亮点,多认识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老了,有钱有闲了,身体不行。所以,消费就要趁年轻啊。

是的,财女决不是“悭吝人”。省钱省不成“有钱人”,我们不倡导不花钱的人生,而是教大家要科学的花钱。

一张图教会你如何花钱

记住这句话:人一生要花的钱也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能花到人还在,钱没了的境界。

因为一生的支出规律是基本可以模拟的,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支出高峰期是30岁~3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指出是成家立室;第二个高峰期是5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年幼的孩子长大外出求学、父母进入老年;第三个高峰是漫长的养老考验。

对于普通人来说,花钱有一些避不开的羁绊:年轻的时候没收入,求学和生活的钱由父母出,年纪大了也必然要把钱花在子女身上;60岁以后,收入来源减少,如果没存购三十年的养老金,就需要子女的支持,相反如果我们老了还能养活自己,那子女在中年时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理财师会说一个专业词汇,叫“替代率”,社会意义上的养老替代率指的是: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准和退休前平均开支的比例,一般来说,80%就算是安度晚年的标准啦。但其实,100%甚至更高的替代率才好,越老越要活得舒服才是人类的追求。

她理财独创了一个专业名词,叫“家庭收支替代规律”。以你这一代人为参照标准,上下各一代人,共三代人的收支情况互为因果,决定了你能花多少钱。如果上一代的积累很多,30岁的人买房、买车的消费压力就会小;如果下一代的收入高,退休后30年的生命质量就会高。反之,上一代的压力也可能会传导到第三代。不是只考虑时间或者只考虑自己就可以放心花钱的。

各种排列组合中:蓝色的组合对你这一代最有利;而黄色的组合对你最不利。其他的情况中,有两个组合要提一下:

最左侧组合:富人是怎么造就的

最右侧组合:苦逼的一生(纯属玩笑,不要对号入座哦!)

这就是关于支出的全部真谛啦。“家庭收支替代”分析的好处在于,能清晰的让你看到自己和家庭的现状。有妹子又说了,我怎么知道下一代啥样啊?恩……不要这么死板,结合上节课的“一生收入图”和这次的“一生支出图”,看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又在超哪个方向运动?这样,你就知道该怎么花钱了。

最后,送上给年轻女生的花钱法则:

1、像男人一样花钱。需要什么买什么,目不斜视法,不要走走逛逛、浪费时间又消磨金钱。

2、为健康和快乐花钱,回报比花在服饰和美容上的更高。

3、别太早为享受花钱,吃点儿苦、绕点儿道以后才能把钱花到刀刃上。

4、花钱买资产,别买折旧,生命只有3个月的东东三个月后再做决定吧。

5、不要根据经济环境花钱。大环境好就敢花钱、敢负债,美国人民已经拿他们的人生证明了这经验不好用。

作业:

1、案例分析:给C小姐一个解决方案。她该怎么办?

2、你的“家庭收支替代”表什么样?做个表,看看你的现状和运动规律。

例如: dsuj9pCaV7q8SDqa7VkLKn20dQAh8L12eoqsoa8n6gtAr2SkEghz51MsxMUrk0Oe



财女第3天:品质不等于价格高

想有钱一定要开源节流。 这节课还有一个重点:教大家会花钱!

对于年轻人来说,开源往往更重要。老年人,就要会省钱,比如台湾首富大老板王永庆说过,赚1块钱不是钱,省1块钱才是钱。可是对于收入曲线和开支曲线都在上扬的我们来说,赚得多才可能过更好,会赚还要会花!而且,很少有人能赚到花不完的钱,所以学会花钱也很重要哦。

有个说法叫“一分价钱一分货”,但是我要说,品质好≠价格高,精明消费是生活技能。新时代财女的口号又多了一条:要花钱,不要乱花钱;买品质、不买价格!

我们需要搞清楚你生活中的哪些习惯会漏掉财富,还要学习怎样成为一个“会花钱”的财女。

[案例学习]

在某一线城市的D小姐工作4年,月收入10000元,在同龄人中赚得不算少。但她觉得自己真没过什么高大上的日子,“不过想吃什么就吃点儿什么罢了”每月也没有多少节余。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举某一线城市的菇凉的例子呢?不是,是她们花的太多啦、诱惑太多啊、机会也太多啦!

她的每月支出结构:

上过前两天课的同学一定知道了,D小姐的这个支出情况,也是可以调整的:

1、同类消费重叠,可压缩

宽带、有线这些固定支出占到了每月收入的4%,也就是400元,这部分开销很高也没有必要。由于装了最大的有线宽带22M,1780元/年,大部分时间在公司上网,家庭宽带可以改成2M,499/年,或者4M,799/年。固定电话月租费25元/月,现在大家都用手机联络,可以取消。有线电视费216元/年,是母亲来住时开通的,酌情保留。其实也可看网络电视啦。

2、日常开销大项变小项

去超市时顺手拿的零食吃了一次就丢在家里,习惯到公司前在楼下买杯星巴克,中晚饭都在外面吃一天至少50元……

日常开销4000元/月,即使是在首都也不算少,适当自己做饭,去超市时根据清单购买,每天一杯咖啡可以改为自己做。你没听过吗?一杯拿铁的成本只有5元钱。

3、额外支出要慎重

1000元/月的额外支出是个平均数字,有时是买了件贵的衣服,有时是和朋友出门玩一趟,或者遇到请客吃饭。这些额外支出不是经常有,也不经心,它之所以存在就是你“想花钱”。

4、服装和化妆品需理智。

服装和化妆品大概是女孩子最不想省的钱,但是如果跟风、无计划购物也会浪费很多钱。

5、房子保证生活品质

不想让自己太辛苦,也不想合租,D小姐在公司附近租了一个一居,这部分开支关系着生活品质,应该保留。就是别忘了学会跟房东讨价还价。

看过D小姐的例子,你觉得自己和她有点儿像吗?生活中有很多坏的消费习惯,都会成为漏财陷阱,对生活品质也无益。

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漏财的行为,改掉这些习惯,每月相当于多赚30%

1.冲动是魔鬼

那件衣服真漂亮,500元也在预算里,拿下!殊不知,自己没有一件衣服、鞋子、包包和它配。然后又花了1000元买了一堆搭配品。

2.重复消费的收集症

你有多少条紧身仔裤、多少双黑色高跟鞋,或者多少件灰T……其实他们搭起来效果都差不多。

3.跟风消费

买了iphone4s,又买了iphone5,阿~现在5s又降价了了,下半年还要出iphone6!亲,你又不是软件测试员,即使二手货能卖掉,也损失不少吧?

4.贪图便宜

双11抢没用的东东了吗?双12呢?买了后一年没想起来的东西有多少?压箱底或者只用一两次的东西借就好了!

5.貌似便宜的提前消费

那些年卡、会员卡、包月服务、团购……折合一下很划算,但是有多少是物尽其用了?

6.犒劳自己要理性

生日,送自己个名牌包吧;结婚纪念,买件首饰吧。各种纪念日都是漏财的小陷阱,不要找理由给自己购买不必要的奢侈品哦,可以用其他方法哄自己。

7.场面消费

因为面子在高档餐馆请客吃饭,送红包成为那个拿最多的,诸如此类的行为不值得提倡,有理有节才有真朋友,才有面子。

8.不知不觉就花了

一杯咖啡、一包巧克力;不想挤地铁了,打个车吧;晚上不做饭,在外面吃一顿……这些零零星星的开销,看似只是普通享受,30元/天,一个月是900元,一年就是10800元,可以出国旅游一趟了;投资金融产品,5%的收益的话一年多赚500多元啦。

9.分期付款陷阱

0手续费,是不是很吸引人?使用信用卡或者别的分期付款购买电子产品或大件商品真的不划算,提前还利息或者高额循环利息都是杀人不眨眼的。

10.买扩张性消费

比如汽车,不仅买车花钱,养车更要花钱。一线城市养车都不如打车划算,油费、停车费、保险费、养护费……除非你爱车爱到骨子里,否则晚点儿买吧。

11.为心理失衡付费

伤心的时候有没有冲出门购物安慰自己?买了不能退就麻烦了……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伤心正常,用购物求安慰就不正常了,可以运动流汗、狂看狗血剧发泄。

12.从众心理

当每个人都拿杯饮料的时候,自己却抱个水壶,这实有点儿个性了。但是大多从众消费都可以避免,做一个“大自我”的人。避开热门景点、拥堵线路、街包……

13.不要迷信大牌

追逐大牌手袋、各种名牌用品。牌子都有品牌溢价,消费主要看心理,实用性上一点没帮助。买东西品质+需要才重要。

14.习惯捂脸

消费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披金戴银不一定就高大上,穿人字拖的也可能是富二代。更过分的是,吃亏了自己知道却不好意思承认,习惯当鸵鸟。嘴甜一点、腿勤一点儿,没有办不下来的事儿、划不下来的价!

15.无感消费

当不算账成为习惯,钱花就花了,东西买就买了,都没什么感觉,只是跟着习惯走。

总结:没有漏财行为,每月少花30%。省下的就是赚下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才能过有品质生活。

作业:

1.对照漏财行为清单,找出自己不好的消费习惯,设立改进措施。

2、找出你身边最“漏财”的朋友,把她/他的漏财事迹写下来警醒自己,永远不能看齐!

3、学完今天的课程,你有什么感想? dsuj9pCaV7q8SDqa7VkLKn20dQAh8L12eoqsoa8n6gtAr2SkEghz51MsxMUrk0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