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网络快捷支付外,银行卡收单业务 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特约商户通过收单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接口受理银行卡,委托收单机构完成其与持卡人的交易资金结算,呈现出传统实体商户收单、网络新型收单融合发展的趋势。电信、商场、餐饮、健身、美容美发等企业为迎合消费者支付便利的需求,发行了各种形式预付费支付工具(预付卡)。有的商家发售只能在企业内消费使用的单用途预付卡(储值卡),以先付费再消费为支付模式,不与持卡人的银行账户直接关联,通常还能获得发卡机构提供的优惠。在此基础上,支付机构与多家企业签订消费代付协议,发行多用途预付卡,吸收社会公众资金,客户可凭该卡到众多的联盟商户消费,如斯玛特卡、得仕卡等。在国外,这种预付费业务是电子货币的典型活动形式。
预付卡业务的交易流程如图2-4所示。
图2-4 预付卡业务的交易流程
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手段,通过建立网关服务平台,实现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在线支付,并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已形成技术相对领先、业务构成多元、市场基础坚实的新兴产业,并成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创新的基础性工具。中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可细分为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获得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的企业,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市场发展方向(见表2-1),业务规模合计达12.9万亿元,增速为54.2%。其中,线下收单和互联网支付市场占比最高,分别为68.8%和28.3%。2013年中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规模达19.4万亿元,增速为50%。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数量已达223家,牌照类型覆盖7大业务体系、全国28个省市,上海、北京、广东地区企业集中度较高。
表2-1 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不同业务类型发展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艾瑞咨询。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养,更多传统零售,包含百货、购物中心以及品牌店等机构涉足电子商务(见图2-5)。2013年的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结构中,网络购物依然占据最大份额,为35.2%;其次是航空客票,占13.2%;创新支付模式和产品,开始渗透到证券、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特别是余额理财模式的兴起,使得金融机构更加重视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企业间的合作,基金申购市场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占比为10.5%,未来基金申购和保险行业的前景更好。
图2-5 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