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伍子胥之冤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原名伍员,子胥是他的字。他帮助吴国强大起来,整军经武,不久就攻破楚国,使吴国成为霸主。后来,吴王夫差在如何对待越国等问题上受到欺蒙,伍子胥屡谏不听。最后,伍子胥竟被赐剑自尽,被称为千古奇冤。

伍子胥奔吴

伍子胥的生年不详。因为他曾受封于申(今河南南阳市北),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申胥。

伍子胥的父亲名叫伍奢,哥哥名叫伍尚。伍奢很受楚平王的信任,做了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当时楚平王的手下有个叫费无忌的人,被任命做了太子建的少傅。费无忌很妒忌伍奢备受平王和太子的宠信,便想讨好平王,并千方百计离间平王和伍奢的关系。

有一天,费无忌对平王说:“太子年龄已经不小了,该给他娶妻了。”平王听了他的话,便为太子从秦国娶妻,并派费无忌前往迎亲。可是费无忌迎亲回来后却对平王说:“秦女是个绝色女子,王不如自娶之,再另为太子聘娶个女子就是了。”平王被他说动了心,便自己娶了秦女。费无忌便因此而讨得了平王的欢心。

过了不久,费无忌又对平王说:“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是我国的北方重镇,对城父的城墙应该大加修固,并派太子亲自去镇守,这样既可以和北方交通,又可以收南方之利,这就得到天下了。”平王听信了他的话,便把太子建派到城父去了。

过了一年,即到了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费无忌向平王诬陷太子和伍奢说:“太子因为君王娶了他的妻,对王很不满。现在他和伍奢打算领着方城(楚国在北方所修的长城)外的人背叛。他们自以为占据方城,就如同一个诸侯国一样,又有齐、晋两国辅助他们,他们必将危害楚国,应及早着手解决。”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话,便把伍奢召来质问。伍奢回答说:“君王有了一次过错(指娶太子的妻)就已经够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信诬陷之辞!”平王听了大怒,便把伍奢囚禁起来,并派方城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建。奋扬知道太子是被诬陷的,便暗中把太子放跑了。太子建逃奔到了宋国。

费无忌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如果不除掉,恐怕将会成为楚国的后患。可以让伍奢以父命召他的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子就一定会来。”于是平王使人对伍奢说:“你能把你的两个儿子召来,就饶你活命,否则就将处死!”伍奢说:“老大伍尚心地仁慈,听到我的召唤将会到来。老二伍员性情刚毅,能成大事,他看到来了不会有好结果,是一定不会来的。”楚王不信他的话,便派人以伍奢的名义去召他的两个儿子。

平王派出的使者找到伍尚和伍员后,便对他们说:“你们跟我回去,便可以放了你们的父亲。否则,你们的父亲就难逃活命了。”听了使者的话,伍尚打算跟使者回去。伍员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真想给父亲以生路,而是怕不能斩草除根,留下后患,因此以父命诈召我二人。我二人一回去,必定与父俱死无疑,对挽救父亲的生命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我们如果回去,就正中他们的圈套,以后就没有人能为父亲报仇了。现在我们不如逃奔到别国去,将来好借别国的力量报仇,切不可走共同灭亡之路!”伍尚说:“我知道,就是回去了也不能保全父命。但只恨他们以保全父命的名义召我,我不听召,就是不孝。将来一旦父亲被害,仇也不可不报。所以我决定回去与父同死,你可以留下来,将来好为父报仇。现在你赶快逃走吧!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尽孝道。”于是伍尚跟使者回去了。伍奢见伍员没有来,感叹道:“楚国的君臣恐怕将要吃不成安稳饭了!”楚王果然把伍奢和伍尚一起杀害了。

因为太子建逃奔到宋国,所以伍员也逃到了宋国。但因正赶上宋国内乱,伍员和太子建又从宋国逃到郑国。郑国本来待他们二人很好,可是由于太子建受到了晋国的唆使利诱,答应给晋国做内应,帮助晋国夺取郑国。郑国恼火了,一怒之下,便把太子建抓起来杀了。伍员恐慌了,便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连夜逃出了郑国。

伍子胥决定逃往吴国。当他到达吴、楚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时,看到楚国的士兵盘查甚严,关门口还挂着伍子胥的画像,过往行人都要与画像对照一番,确认不是伍子胥以后才放行。伍子胥报仇心切,当时又没有其他退路,所以陷入了极度的忧愤之中。他在旅舍一夜不能入睡,一头黑发居然在一夜之间全变成白色。于是,后人便流传着一句俗语:“伍子胥过昭关,须发皆白。”这一来,伍子胥就成了一个白发老翁,守关土兵都辨认不出来他了。于是顺利地过了昭关,进入吴国。

拥立阖闾

伍子胥来到吴国,为了不被人认出,以躲避楚国的追杀,便披发装疯,涂面赤脚,沿街乞讨。街市上的人见了,没有人能认出他是谁。只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见了他以后,惊讶道:“经我相面的人多了,还不曾见过像这个人的相貌!这大概是个外国的士臣吧!”于是相者便把这情况报告给了吴王僚。吴王僚便命相者带此人来见。吴王僚的庶兄公子光听说这一消息,暗自高兴,心想:“我听说楚王杀了忠臣伍奢,他的儿子伍子胥既有勇,又有智,一定是他因想报父仇而来到了吴国。”因此便想暗中结交他。

再说相者到街上找到了伍子胥,便带他去见吴王僚。吴王僚见伍子胥体形伟壮,身高一丈,腰粗十围,气度确实不凡。同伍子胥一连谈了三天,滔滔不绝,而且语无重复。吴王僚不禁赞叹道:“真是一位贤人啊!”从此便让他参与谋划军国大事。伍子胥见过吴王僚之后,公子光便把他接回府中,与他促膝而谈,向他倾吐肺腑,两人便结成了知心朋友。

周敬王二年(前518),吴楚两国边境上的两家女子因采桑叶发生争执,继而两家互相攻杀,接着边境上的两县又互相攻杀。吴王听到消息大怒,便派公子光率兵伐楚,攻取了楚国的居巢(今安徽六安县东北)、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两邑。于是伍子胥乘机向吴王僚建议说:“楚国完全可以攻破,希望大王再遣公子光伐楚。”公子光却对吴王说:“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想报私仇,才劝王伐楚。其实现在楚国还不可能攻破呢!”公子光这一说,伍子胥立即领悟到,公子光并非真的认为现在楚不可伐,而是想先集中精力夺取王位,而后向外建立功业。

原来公子光认为,吴国的王位本应由他继承,而不应当由僚继承。要说理由,得上溯到吴王寿梦的时候。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诸樊,老二叫余祭,老三叫余昧,老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博学多才的大贤者季扎。因为季扎贤,所以寿梦决定把王位传给他。寿梦死后,季扎却对王位让而不受,于是就暂由老大诸樊做国君。诸樊死后,又把君位传给了老二余祭,想通过兄弟依次相传,最后还是传给季扎,以实现先君的遗愿,所以余祭死后,又传位给老三余昧。可是老三死后,季扎还是不肯即君位,而国又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大臣们便商量,决定由余昧的儿子僚继承君位,这就是吴王僚。但公子光对这种安排却愤愤不平。因为他的父亲是老大诸樊,既然叔父季扎不愿继位,那就应该由寿梦的嫡长孙、也就是由他公子光来即位,而轮不到僚。为把君位从僚的手中夺过来,他已暗中做了多年的准备。伍子胥很清楚公子光的心思,又看公子光的才能远在僚之上,一旦夺得君位,将会成为一代有为的君主。依靠他,自己为父兄报仇的希望也就可能实现了,所以他决定帮助公子光实现其愿望。

吴王僚是个很武勇的人,而且平时戒备森严,要想对他下手,也是很不容易的。这时伍子胥想起他曾结交过一位叫专诸的勇士,此人不仅有万人莫敌之勇,而且有一副侠肝义胆,正是帮助公子光实现其目标的理想人选。于是,伍子胥便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伍子胥自己却暂时隐居起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到郊外过起了农耕生活,以静观事态的变化。

公子光多年的经营终究没有白费。周敬王五年,他瞅准了一个机会,利用专诸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夺得了王位。公子光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专诸却因刺杀僚而当场丧了命。公子光为了报答他,让他的儿子做了吴国的卿。伍子胥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实现自己宿愿的时机就要到来了。

公子光即位做了吴王,他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一上台,立即召来伍子胥,让他辅佐自己,参与军国大计。伍子胥从此获得了大展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实现替父兄报仇提供了可能。

吴王阉阊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梦想着能够西破强楚,南灭越国,北威齐晋,称霸中原。为此,他使贤任能,励精图治,并施恩行惠,以争取民心。

一天,阖闾问伍子胥:“我想使国家富强,并成就霸王之业,怎样做才行呢?”伍子胥回答说:“凡是想巩固君位、治理好人民、建立霸王之业的人,都必先修筑好城廓,完善守备,充实仓廪,加强军力,这就是办法。”阖闾很赞同他的意见,便把修缮城廓、完善守备的任务交给伍子胥。伍子胥接受了任务,便积极行动起来。他察看山川河流,认真审视地形,规划建造坚固的城廓,并修建仓库,打造兵器,使吴国的武备大大增强。阖闾对此十分满意。

周敬王六年(即吴王阉闾元年)六月,楚国的伯喜否也逃奔到吴国来了。伍子胥对伯喜否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有人问他为什么高兴,他回答说:“我的仇怨和伯喜否相同,这就叫同病相怜,同忧相救。”阖闾对伯喜否不了解,不敢加以任用,便问伍子胥:“伯喜否是个什么样的人?”伍子胥回答说:“伯喜否是楚国左尹(相当于副丞相)伯州犁的孙子。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伯州犁,因此伯喜否就逃了出来。他听说我在吴国,所以就到吴国来了。请您接见他吧。”于是阖闾便让伯喜否做了吴国的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参与国事。

在伍子胥的帮助下,阖闾终于稳定了在吴国的统治地位,并加强了吴国的实力。从此以后,他就开始积极向外发展了。

鞭楚王尸

楚国是吴国的近邻。吴国要想向外发展,楚国是最大的障碍。阖闾想,只要首先攻破强楚,越国自然就不成问题了。这样就可以先称霸东南,进而再北上争霸中原。

周敬王八年十二月的一天,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说:“当初您劝僚伐楚的时候,我知道事情是能够成功的,但因为我怕他让我去伐楚,误了我的大事,又不愿意别人夺取伐楚之功,所以才竭力阻挠您的伐楚计划。现在我将亲自完成伐楚的功业,你看该实行什么样的战略呢?”于是伍子胥献计说:“楚国的政治混乱,执政的人大多互相不和,有事互相推诿,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我们正可利用这一点;既加剧其执政者相互间的矛盾,又可以打击和削弱楚国的实力。”阖闾问:“那该怎么做呢?”伍子胥说:“我们可以组织三支军队,轮番对楚国进行袭击。第一支军队去攻楚国,楚国必然出动大军迎战;楚军一来,我们就迅速撤退。等楚军回去了,我们再出动第二支军队袭击他们;等他们来迎战,我们又迅速撤退。这样不停地轮番袭击,必然使楚国疲于奔命。同时每一次袭击对楚国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因反击无功而造成的楚国执政者之间的相互指责,都必然加剧楚国政治的混乱。这样到楚军疲惫已极、政治上也更加混乱的时候,我再派三军一齐出动,必然大获全胜。”听了伍子胥的建议,阖闾连声称好,便依计而行。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从第二年开始,吴国便对楚国实行轮番袭击的战略。吴国先出动军队攻打楚国的夷邑(在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侵袭潜邑(今安徽霍山县南)和六邑(今安徽六安市东北)。楚国匆忙派左司马戌率军前往救援,吴军便迅速撤走了。接着吴军再次攻楚,包围了楚国的弦邑(今河南息县南),兵锋一直抵达豫章。当楚国派大军抵御时,吴军又迅速撤走了,这样轮番不间断地对楚发动袭击,楚军从此开始疲于奔命。

为了保证对楚作战的胜利,周敬王九年(前511),伍子胥又向阉间推荐孙武。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但当时孙武还隐居在吴国,很少为人所知,是伍子胥发现了他这个人才,并及时地把他推荐给吴王。有了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做将领,吴国对楚作战就更有胜利的把握了。

不久,阖闾得知吴国遗失多年的一把名叫湛卢的宝剑被楚昭王得到了,于是大怒,当即决定由伍子胥、孙武和伯喜否率军伐楚,一定要夺回湛卢剑。当时要论各方面的准备情况,吴国还不宜对楚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过在阖闾的盛怒之下,伍子胥等也只好听从。当时楚国有一位贤臣,名叫子期,颇得人心,又善于用兵。伍子胥想,如果楚国用子期为将,要想打赢这一仗,就很难有把握了。于是他心生一计,派人放出空气说:“吴国最怕同楚国的子常打仗,如果楚国让子常为将,吴兵就将避免和他交锋,而将军队迅速撤回。吴国最希望楚国能用子期为将,如果用子期为将,吴军就一定能打败楚军,并杀死子期。”昏庸的楚昭王本来已经任命子期为将了,听了吴国放出的空气,不加思索,便信以为真,于是又把子期撤了下来,重新任命子常为将。结果这次打了败仗,丢失了两个城邑。吴国在获得夺取二邑的战果之后,也就迅速撤回了。因为伍子胥、孙武和伯喜否心里都清楚,现在对楚发动全面进攻的时机还不成熟,打一仗,给阖闾出出气就是了。

周敬王十四年,即吴王阖闾即位的第九年,阖闾要破楚入郢(今湖北江陵)之心已经急不可待了。一天,他对伍子胥和孙武二人说:“开始你们说时机不成熟,楚国的郢都还不可攻破,现在你们看怎样了?”伍、孙二人见吴王的决心已定,很难再说服他等待,便向阖闾献计,应利用蔡、唐二国与楚国的矛盾,联合蔡、唐二国以伐楚。吴王阖闾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是吴国联合蔡、唐向楚发起大规模进攻。

吴军与楚军夹汉水而布阵。吴王的弟弟夫概瞅准了一个机会,率领他的部下五千人对楚发起攻击,紧接着大军掩杀过去,把楚军打得大败。楚军统帅子常因战败而逃奔到郑国去了。楚军群龙无首,溃散逃窜。

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一直攻入了楚国的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随国去了。

吴王阖闾破楚入郢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其首功,应归之于伍子胥多年来的精心谋划。

伍子胥的家仇也终于得报了。使他感到遗憾的是楚平王已死。昭王又已外逃,无法对活人下手。为了解恨,他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搬出平王的尸体,对尸体抽打了三百鞭,又用左脚踩着尸体的腹部,右手抠出尸体的双眼,讥诮地说:“谁让你听信谗言,杀害我的父兄呢?你今天落得这个下场,不冤枉吧!”随后将平王焚骨扬灰。

这时楚臣申包胥逃亡在山中,他与伍子胥本是好朋友。他听说伍子胥在郢都掘墓鞭尸,便派人前去责备伍子胥说:“您报仇,也太过分了吧。您本是平王的臣子,现在居然对平王掘墓鞭尸,这样来报仇,您的做法也太不顾及天道了吧!”伍子胥对来人说;“请为我回申包胥,就说我日暮而路远,不得不倒行而逆施。”

吴军对郢都的占领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申包胥从秦国搬来了救兵,楚军也重整旗鼓与秦军联合杀来,而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又趁阖闾在楚、国内空虚之机,跑回国去自己称王。与此同时,越王允常也兴兵攻吴。形势骤然变得对吴国十分不利,吴国不得不从郢都撤兵了。

但吴国并没有就此放弃打击楚国的战略方针。过了两年,阖闾又派其子夫差率兵伐楚,并夺取了番地(大约在今江西鄱阳湖附近)。楚因惧怕吴国再来侵犯郢都,便把国都迁到鄀(今湖北宜城)去了。

攻破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阖间以越不出兵跟从他伐楚为罪名,兴兵伐越。越王勾践领兵迎击。两军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交战,结果吴军被打得大败,阖闾一只脚的大拇指也被越人击伤了。吴国只好收兵而回。

阖闾受伤后一病不起。但这时吴王还没立太子,他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便开始考虑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也很为这事犯愁。他希望阖闾能有一位好的继承人,使他千辛万苦辅佐阖闾创立的功业能得以保持。正在这时,夫差来求助伍子胥,说:“父王想立太子,除了我,还有谁更合适呢?父王十分信任您,这事就全听您一句话了。”伍子胥从平日对夫差的了解,认为他在诸公子中,确实是立太子的理想人选,就决定帮助他,于是他对夫差说:“大王还未拿定主意,我这次进去一说,就将决定了。您就放心吧。”恰巧在这时,阖闾召伍子胥进去商量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便乘机对吴王说:“我听说,王业的废坏,往往是由于后继无人;王业的兴盛,则在于能够选立贤嗣。依我看,要立太子,诸子中没有比夫差更合适的了。”阖闾却说:“我看夫差愚蠢而又缺乏仁慈之心,恐怕不能继承吴国的大业。”伍子胥说:“夫差待人诚信而又友爱,恭行正道而又敦守礼义。父死子代,经书上早有明文。请立夫差为太子,不要再犹豫了。”阖闾对夫差这个人选虽不太满意,但经不住伍子胥的反复劝说,又基于对伍子胥的信任,心想也许自己对夫差的看法不正确,而伍子胥的看法才是对的,于是就同意了伍子胥的意见。他对伍子胥说:“立太子的事,我就听从您的意见了。”夫差就这样被立为太子。阖闾立太子后不久就死了。临死前,他把太子召来问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父之仇了吗?”夫差立即肃然正容回答说:“不敢忘!”这实际上就是要夫差为自己报仇。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在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积极准备伐越报仇。经过三年的准备,到了周敬王二十六年春,夫差亲率大军,举行大规模的伐越战争。吴军在夫椒(今浙江绍兴)把越军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五千人逃奔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吴军把会稽山团团围住。越国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

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越国君臣经过紧张的谋划,决定卑躬屈膝,向吴国请和投降,只要能求得生存,就不惜一切代价,然后再作将来的打算。他们还通过贿赂,买通了太宰伯喜否;伯喜否答应帮助吴国说服夫差同意媾和。这样,在越国极其谦卑的言辞恳求下,加上伯喜否的竭力怂恿,也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差急于北上伐齐,进而争霸中原,也想尽快了结越国的事,因此夫差决定接受越国的求和。

这时,只有伍子胥看到了同越国媾和的巨大危险,因此竭力反对,而主张乘胜前进,将越国彻底消灭,免遗后患。他劝夫差说:“千万不可接受越国的求和!越国和吴国是仇敌之国。吴越二国周围有三江(指吴江、钱塘江、浦阳江)环绕,二国的人民没有别的地方可迁徙,有吴就没有越,有越就没有吴,这种势不两立的局势是任何时候也不会改变的。我听说,陆生者居陆,水生者居水。北方中原地区的国家,我们攻打他们取得了胜利,我们却不能居住他们的土地,不会乘坐他们的车辆;对于越国,我们战胜了他们,却能够居住他们的土地,能够乘坐他们的舟船,这也正是我们攻打越国的利益所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王一定要把越国灭掉!否则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伍子胥还举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夏朝时候太康失国,被有穷氏的后羿夺取了政权。后羿又被他的部下寒浞所杀,帝位又被蹇浞所篡夺。太康和他弟弟仲康在外逃中不久都死了。仲康的儿子名叫相,便去投靠斟灌(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 (今山东潍坊市附近)两个夏的同姓部落。寒浞夺得帝位之后,便大力消灭夏的残余势力。他出兵灭掉了斟灌和斟 ,并杀死了相。当时相的妻子正怀着儿子少康,她从一个墙洞里钻出去逃跑了。她跑回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县境),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氏长大成人后,便积蓄力量,努力要恢复夏王朝。后来终于灭掉了寒浞,重新恢复了夏的统治。现在我们吴国远不如过去的寒浞强大,而现在的越国却比过去的少康要强大的多。说不定上天还会使越国重新振兴起来,到那时再想制服它,就很难了。我国介于蛮夷之间,却要保存敌人,以使其强大,用这样的方法来求取霸业,必然是行不通的。”但无论怎么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夫差就是听不进去,终于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伍子胥见过夫差出来后对人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繁衍积聚,用十年的时间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二十年以后,吴国的宫殿恐怕就要变成沼泽了!”

根据吴越两国的媾和条件,勾践应和他的大臣随夫差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周敬王二十六年五月,勾践留文种守国,自己带着范蠡等大臣来到了吴国。夫差把他们君臣密闭在宫中,让他们做苦役。勾践君臣知道,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切隐忍,逆来顺受,才有可能求得吴王夫差的宽宥和赦免,从而获得一条生路。因此他们表现出毫无怨言,一切恭敬从命的样子。夫差见此情景,果然很高兴。

只有伍子胥时刻为此忧虑。他认为勾践君臣一天不除,隐患就存在一天,而且总有一天会酿成大的祸害。因此,他总想找机会劝说夫差杀了他们,以斩除祸根。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劝谏夫差说:“从前夏桀囚禁了企图反叛他的商汤而不诛,商纣王囚禁了企图反叛他的周文王而不杀,结果时机一过,天道反复,转福成祸,商汤反而杀了夏桀,周武王反而灭了商纣。今天大王您既然囚禁了越君而又不诛,我以为大王是受他们君臣假象的迷惑太深了,这就很难保将来不遭受夏、商那样的祸患。”这一说,夫差倒似乎有些醒悟了,便下令把越王召来,他要亲自盘问盘问。

勾践见了夫差,表现得极为谦卑恭顺。经不住勾践几句好话一说,夫差的心又动摇了,便决定把他关押进石室,先不杀。于是伍子胥又劝谏夫差说:“我听说想成就王业的人攻打敌国,战胜了,就要把敌国的国君杀掉,因此没有怕遭报复的忧虑,从而也就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免除了祸患。现在越王既已被关进石室,应该早下决心除掉他。否则,以后必将成为吴国的大祸患。”但这时伯喜否却在一旁说:“从前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回来后燕君送他,不觉送入了齐国境内,齐桓公便将燕君所到之地都割给了燕国,齐桓公因此而被世人所称颂。当年宋襄公同楚国作战,一定要等楚军渡过了泓水,摆好了阵势,才下令开战,因此人们称赞他讲道义。取得成功的能够留下美名,遭受失败的也有德义可称颂。现在大王能赦免越王,功名就超越前代的圣王了。”夫差听了他们俩人的话,一时犹豫不决。当时他身体不好,正在生病,便说:“这事先放一放吧,等我病好了再说。”

勾践这时感到形势对他很不利,是否能免除一死,并进而逃脱虎口,还命运难卜,因此他内心非常不安。他的谋臣范蠡却安慰他沉住气,并向他献计,让他趁夫差生病之机,进一步向夫差表现自己的忠顺和赤诚之心,以感动夫差,这样来求得夫差的信任和赦免。于是勾践依计而行,通过伯喜否,以求探视夫差的病,并亲尝夫差的粪便。这一下确实让夫差感动了,以为勾践真的是赤心待己,所以当他病好之后,便决定赦免勾践。

夫差为庆贺自己身体康复,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酒宴,特请勾践参加,让他面朝北与己对面而坐,并要求群臣对勾践以客礼相待。勾践在酒宴上为夫差举酒祝寿,称颂夫差的功德,极尽谀美之词。夫差听了非常高兴。只有伍子胥更加忧虑。因为他见夫差正在兴头上,不便扫他的兴,所以等到第二天,他才对夫差说:“在昨天的酒宴上,大王已经看到了吧。我听说,内怀虎狼之心的人,口称谀美之词。现在大王好听一时间的动听的言词,而不考虑万世之忧患;不听忠直之言,而好听谗夫之语。不诛生死仇敌,不灭刻毒之仇怨,这就好像加羽毛于炭火之上,投禽卵于千钧之下,而想求得保全,可能吗?臣听说,夏桀曾登高而知危,却不知怎样才能求得自安。前当白刃的人自知必死,却不知怎样才能生存。受迷惑的人知道反悔,迷路的人知道回头,为时还不晚,请大王认真考虑考虑吧。”

夫差听了伍员的话,很不高兴地说:“我病卧在床三个月之久,竟然没有听到相国您说过一句安慰的话,这说明是相国您心地不慈;又没有见您进献过一次我想吃的东西,心里就没有想起过我,这说明相国您心地不仁。作为人臣,不慈、不仁,还哪里谈得上忠信呢?越王原来被人迷惑,放弃边防守备,导致了国家破亡。现在他能亲率其臣民,来归附于我,这说明了他的义。他亲自做奴仆,妻子作妾,而对我毫无怨色;我生病期间,他来探视我,亲尝我的粪便,这些都说明了他的心慈。他拿出越国府库的所有珍宝钱币,奉献给吴国,并且对自己的亲朋故旧一切都不顾,来追随我,这说明了他的忠信。他用这三条品德来侍奉我,而我竟然听相国的话杀了他,那就是我的不明智,而只求快意于相国之心了。这样做,不辜负上天吗?”

伍子胥说:“大王的话正好把理说反了。老虎伏下身子的时候,是为了有所捕获;狐狸伏下身子的时候;是为了有所猎取。雉(野鸡)的眼睛被彩绸所迷惑因而被拘获;鱼因贪求诱饵以至被捕而死。大王您以为越王归附吴为义,以能尝粪便为慈,以尽献其府库为仁,这实际上不过是越王故意做出的姿态,目的是为了求得生存,大王决不可只凭听言观貌就信以为真。现在越王称臣于吴,恰恰说明了他的深谋;尽献其库府,不表现出一点怨恨之色,这正是为了欺骗大王;亲尝大王的粪便,却正是为了上食大王之心。吴国在越王的言辞中,真是被颂美得够伟大了,而最终吴必将被越所擒!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我决不敢为逃避死亡而辜负前王所托,一旦到了社稷变成废墟,宗庙丛生荆棘的时候,难道还可以再追悔吗?”夫差说:“相国算了吧,不要再说了。我不愿再听到这样的话!”夫差终于把越王勾践和他的随臣都赦免回国了。与此同时,他却开始讨厌并疏远伍子胥了。越王勾践回去后积极经营,准备攻吴复仇,而吴王夫差却积极谋划争霸中原。

伍子胥之死

吴王夫差要北上争霸中原,首要的打击目标便是齐国。为此吴国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为了解决交通和粮草运输的困难,吴国还特意开了一条人工大运河——邗沟,把江、淮两大干流沟通起来。但伍子胥的想法却与夫差不一样。因为越国未灭,他始终忧心忡忡。他竭力劝说夫差,应把战略重点放在防越上,而不应致力于北上伐齐。但急于争霸中原的夫差根本听不进去。

周敬王三十一年,齐景公死,新君宴孺子即位。宴孺子幼弱,贵族争权,政局混乱。夫差探知齐国的这种情况,非常高兴,认为这正是伐齐的大好时机,便决定兴师北上。伍子胥劝谏说:“前此上天把越赐给吴,而吴不接受,使越国得以继续保存下来。天命是会有反复的!现在越王改弦更张,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减轻赋税,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躬行节俭,而务富其民,因此人口繁衍,兵甲渐盛。对于吴国说来,越国的存在就像人的心腹之患。越王一天也没有忘记要打败吴国以复仇。现在大王不注意对付越国,却把矛头指向北方的齐国!那齐国对吴国来说,就好像人的皮肤上所生的疥疮,并非心腹之患。齐难道能越过江淮而来争我吴国之地吗?只有越国才一心想占有吴国的土地。近来大王又很不注意以德抚民,为自己寻欢作乐而大兴土木,修筑姑苏台,劳民伤财。今年上天又夺我民食,灾荒不断,百姓饥困。在这种情况下,大王还要远道伐齐,民众一定会背离您了!譬如野兽群处,其中一兽中箭,那就会引起百兽惊恐逃窜。到时民众一溃散,大王就将无法收聚他们了。到那时越人一定会来袭击他们,大王就将悔之莫及了!”然而夫差不但不听信伍子胥的意见,反而更加疏远他了。

夫差这次伐齐似乎很顺利,不仅没有出现伍子胥所预言的危机,还在艾陵(齐地,今山东莱芜县东)大败齐军。夫差胜利而归,更加趾高气扬。他把伍子胥召来说:“从前我先王在世的时候,大夫您辅佐他开辟基业,西破强楚,是有功劳的。但是现在大夫已经老了,而又不能安分享乐,颐养天年,却成天在那里想怎么给吴国找麻烦。我要兴师出兵,大夫却诬我民众要背离,扰乱我国家的法度,又故意危言耸听,蛊惑民众,说什么伐齐就会导致亡国之祸。现在天降福善于吴,齐军被我降服了。我不敢自己夸功,这都是托福于先王的神灵。现在我冒昧地把战况通告给大夫。”这实际上是在责备伍子胥,夫差显得很得意。

伍子胥听了夫差这番意得志满和责备自己的话,心里想,这样下去,吴国的大业就一定会葬送在他手中,因此还要尽自己的努力,来劝说吴王,试图使其醒悟。伍子胥说:“从前吴国的先王世世都有辅弼之臣,因此善于决疑防患,而使国家不致陷于大难。现在大王竟想抛弃老臣,而与那些不经事的头脑发热的年青人合谋,说什么‘我的命令他们不会违背’。不违背您的命令,实际却是违背治国之道了。只知一味顺从而不违背您的意志,这正是亡国的阶梯啊!天要想抛弃谁,一定先会满足他的一些小的欲望,让他得意忘形,而大的灾祸却紧跟在后头。大王这次如果伐齐而未能获胜,恐怕还会觉悟,而吴国的大统还能继续。这一打了胜仗,就更加迷惑了。我们的先王要想取得的,就一定有正道可以得到;想要抛弃的,也一定有正道可以把它抛弃掉。因此一直到他们去世的时候,都能保持国家的强盛。纵然偶有危机出现,也能及时消除。大王现在却不能以正道去获取,必将导致吴国的短命,大王不可不深思啊!”但这些话丝毫不能打动夫差。

然而越国的日益强大毕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夫差也不能不有所忧虑了。所以到周敬王三十六年,当他再次北上伐齐之前,为了消除可能发生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了试探一下越国的实力和态度,他决定先伐越。越王勾践采用文种的计谋,仍然卑躬屈膝地向吴国求和,做出一副对吴国永远忠诚、毫无二心的姿态,同时又拿出许多珍宝财物来贿赂夫差周围的人,使这些人也都一个劲地帮越国求情。于是,夫差又动心了,便决定接受越国的求和。伍子胥看到夫差将再一次错过灭越的机会,便劝谏道:“越国是我国的心腹大患。我们两国同处于一块土地上,他们对我国是有欲望的。他们的驯服,不过是为了达到他们的欲望,并非出于真心。不如趁此时灭了他们。我们攻打齐国,所获得的土地,对我们来说就好像满是石块的田,毫无用处。越国要是不成沼泽,吴国就将被灭掉。让医生看病,却说‘一定要留下病根’,是从来没有的。《盘庚之诰》说:‘如果有猖狂捣乱而不听话的,就统统诛灭而不留后代,切不可让他们留下逆种!’这就是商朝所以兴起的原因。现在您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还想使吴国强大,怎么可能呢!”伍子胥的话是如此激切,但夫差不仅听不进去,还颇为反感。

夫差为了不再听伍子胥说东道西,便派他出使齐国。临行前,伍子胥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多次劝谏王,而王不听。我现在就已经看到吴国的灭亡了。即使你们一起跟着灭亡,也没有用处,不如到齐国去避祸吧。”于是他趁出使齐国的机会,把儿子暗中托付给了齐国的贵族鲍氏,这就是后来齐国的王孙氏。

伯喜否因与伍子胥的政见不一,两人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深。当他得知伍员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便乘机在夫差面前攻击伍子胥说:“子胥为人刚暴,待人少恩而又猜忌。他对大王您充满怨恨,恐怕将会酿成不测之祸患。前次大王伐齐,子胥认为不可,大王终于取得大功而回。子胥耻于他的计策不被采用,反而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又要伐齐,子胥刚愎自用,一味强谏,动援军心,只希望吴军战败,以证明他的谋略正确。现在大王亲率大军伐齐,国内空虚,子胥出使齐国回来,却装病不起,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备。他要乘大王出征之机在国内兴起祸乱,是不难的。况且我已经使人暗中探知,他前次出使齐国时,已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作为人臣,在国内不得意,竟向外求助于诸侯!他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而现在不被信用,因此常心中怨愤。希望大王早作打算。”

听了伯喜否这番话,夫差说:“不光是您这样说,我也很怀疑他呢。”于是夫差便决定,北伐之前先除掉伍子胥。他派人去赐给伍子胥,把名叫属镂的剑,对伍子胥说:“请你用这把剑自裁吧!”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啊!谗臣伯喜否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是我使你的父亲成就了霸业。你未立为太子时,诸公子争位,是我不顾杀身之祸,在你的父王面前为你争得了太子地位。你立为太子之后,为感激我,想要分吴国给我,我不敢期望,坚辞不受。然而今天你却听信谀臣的谗言,竟然要杀死长者!”于是他吩咐自己的门人说:“我死后,请你们一定在我坟上种上梓树,使它长大后可以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抠出来,悬在吴国的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军怎样进城消灭吴国。”说罢,便用剑自刎而死。伍子胥这里所说的棺材,是在暗示吴国必亡,这棺材给夫差使用。

夫差听人报告了伍子胥临终前说的话,大怒说:“你想看见的事,我决不让你得见!”于是命人用一只皮革做的袋子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起来,抛入江中。

伍子胥死后,吴人哀怜他,便在江边的山上立祠祭奠他,并把这座山叫做胥山。

夫差杀伍子胥之后,便挥师北伐,打败了齐国。一时间,吴兵气势嚣张,横行于江淮间。周敬王三十八年,夫差在两次大败齐国之后,自以为已经是天下无敌了,便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并与晋国争做盟主。然而正当盟主地位似乎唾手可得的时候,越国乘吴国国内空虚,发兵袭破了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不得不将与晋争霸的事草草收场,仓皇回师,但已来不及了。

后来越又多次伐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国终于把吴国消灭了,夫差也自杀而死。临死前,他终于醒悟过来,痛斥伯喜否说:“是你为臣不忠不信,亡国灭君!”随即杀死了伯喜否。接着他愧恨万分地说:“我悔不用子胥之言,而落得今天这个下场。我有何面目见子胥于地下!”遂自杀而死。吴国的这种结局被伍子胥一一言中。 zcTgyLd0r1AlTBFqpZ2bBOKXK12uEl5b64V2PwtZg2beu6f3Qp9HbmofZ/N7UON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