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始努力地学画

徐悲鸿在父亲辛勤的教导下,9岁就读完了《诗》、《书》、《易》、《礼》、《四书》、《左传》。

许多亲友都劝徐达章:“送孩子上学吧,画画不能填饱肚子,怎么能靠它谋生呢?”

徐达章轻轻地叹息着。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画家是没有什么出路的。徐达章画艺精湛,不但找不到工作,而且还难以维持生计,自己的遭遇不就说明了一切吗?

但徐悲鸿喜欢画画,只要一拿起画笔,徐悲鸿就忘记了一切。

这时,父亲才开始教他每天临摹一幅吴友如的人物、界画。吴友如是清代末年最著名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绘楼台亭阁、虫鱼鸟兽、奇花异草以至千军万马。他作为启蒙老师,进入了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但父亲更着意叫徐悲鸿写生,画父母、兄弟、邻人、乞丐等。

徐悲鸿懂得父亲的用意,理解父亲的苦心。他用心读书,勤奋学画。白天,他跟着父亲下田干活,晚间在灯下或月光下看书、作画,直至困得睁不开眼睛才去睡觉。

有时,父亲带他沿着河岸步行,引导他欣赏和观察大自然。那光芒四射的朝霞,奇姿异态的怪石,诗一般的翠竹晴岚,梦境一样的晓雾渔舟……

所有这一切,仿佛美妙的音乐一般,温柔地触动着徐悲鸿那颗稚嫩的心,神奇地将美术的肥硕种子,撒在徐悲鸿的心里,使他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乡土。

徐悲鸿出生的那一年,正是甲午海战的次年,腐败的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农村日益凋敝,农民、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很多都破产流亡。

徐达章在镇上鬻字卖画已不能维持全家生活,还要起早贪黑耕种7亩瓜田。幼年的徐悲鸿也跟着父亲参加农业劳动。

家里没有牛,要借邻人的牛犁田,就要替邻人放牛作为补偿。在山冈水湄,牛寻嫩草,徐悲鸿觅野花,这是他童年甜蜜的回忆。有时,田里缺水,他矮小的身子趴在水车上车水,脚板上便留下一道一道血红的印子。

开春的时候,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小屋后面的桑树的嫩叶,徐悲鸿的母亲便忙着养蚕了,以蚕丝的收入贴补家用。

当时,兴办学校的风气盛行,不仅富人的子弟都进学校读书,一些家境勉强过得去的人也都送子女入学。

徐悲鸿知道自己家穷,上不起学堂,可他心里渴望着有一天能背着书包,和小朋友一起高高兴兴地去学堂念书。他常常利用放牛的机会,悄悄地来到教室外,入神地听老师讲课,有时牛跑了,他都不知道。

有一天,他正在窗外偷听,被几个富家子弟发现了。他们围着徐悲鸿指手画脚,并且还嘲笑徐悲鸿。

这件事在幼小的徐悲鸿心中,留下了一道伤疤。从那时起,他在心里立下誓言:“只要我活着,我就要为穷人家的孩子争口气,我一定要当一个大画家。”

徐悲鸿更加刻苦学习作画了。

他除了临摹吴友如的画外,又在父亲的指导下学写生,画父亲、邻居、兄弟……

在那美丽的乐园里,有一大群和他一样被排斥在学校门外的小伙伴,他们一同劳动,一同游戏,一同幻想沿着门前的河岸,走到遥远而广阔的世界去。

徐悲鸿喜欢看戏。每逢节日,小镇上总要上演戏剧,有江南地方戏,也有迎神戏。遇到这样的日子,徐悲鸿兴奋极了,他挤进人群中,或趴在树干上,随着阵阵的锣鼓声,进入情节之中。他为剧中人物的美好结局而高兴,也为剧中人物的不幸而悲伤。

一次,台上演出一部古装戏,戏中的恶棍欺辱一个老人,徐悲鸿怒火中烧,竟忘了看戏,大声喝道:“不许欺负老人。”

引得看戏的人们善意地哄笑起来,徐悲鸿愣住了,想到这是在演戏,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有时,徐悲鸿也到镇上的茶馆去听人说书,挤在那些皮肤黝黑的善良的劳动者中,闻着劣等烟草的辛辣气味,全神贯注地听老艺人绘声绘色地讲《水浒》、《岳飞传》、《三国演义》等。听到动人的地方,他也模仿着成年人的样子摇头叹息。

戏中和书中的英雄人物带着鲜明的爱憎,印在徐悲鸿的心中,强烈地影响着他性格的成长。

徐悲鸿常常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将戏中的英雄人物默画出来,用剪刀剪下,贴在竹竿上,举着它们在镇上跑来跑去。成群的孩子尾随在后面,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大家都求徐悲鸿也给他们画一个。

有时候,徐悲鸿还把小伙伴们叫到一起,上山砍些竹子,做成刀枪棍棒,练习武术。他们每天黎明即起,先绕村子跑两圈。不论酷暑严寒都跳到河里去洗澡。

徐悲鸿坚持锻炼身体和意志,幻想有一天,能成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就像戏中和书中的英雄人物那样。他自己还精心刻了一方“江南贫侠”的图章。

那时,农村没有照相馆,人死了以后,较为富裕的人家都要请一位画师替死者画遗像,以供后人祭祖和怀念。每当徐达章被人请去画这种遗像时,徐悲鸿便和小伙伴们在家里将桌椅搭成戏台,演起戏来。

有时模仿他们看过的戏,有时结合听到的故事,自编自演。善良的母亲和邻居偶尔也兴致勃勃地来看他们演戏,但徐达章是个勤奋而严肃的人,决不能让他知道。每次演戏,总有一个孩子负责在村外瞭望,如果发现徐达章回来了,便飞快地跑回报信,戏台就会奇迹般地在几分钟内消失,孩子们都纷纷跑到河里去洗掉脸上化妆的颜料。

不料有一次,在村外瞭望的孩子靠着树墩睡着了。当戏台上的孩子们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徐达章突然出现在台下。

小悲鸿和小伙伴们不知所措,全都躲到大人的身后去,等待一场责骂。可是,一向严肃的父亲并没有责备他们,他只是叹息了一声,就走到舞台边,收起用来化妆的颜料。孩子们见状,都悄悄地跑回家,只有徐悲鸿还呆呆地立在那里。

徐达章走到儿子面前,抚着他的头沉重地说:“我们家很穷,买这些颜料不容易啊!”

父亲这句话,像一记重鞭,抽打在徐悲鸿幼小的心上。

徐悲鸿后悔极了。他望着父亲那瘦削的脸庞,泪水再也无法止住,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了下来。他扑到父亲怀里,伤心地哭个不停。

从那以后,徐悲鸿再也不演戏了。

每当收获季节到来的时候,为了防止刺猬偷瓜,徐悲鸿带根棍子,睡在瓜田里守护。月亮从云朵里钻出来,又钻进去,好像在和闪烁的星星捉迷藏。此时,徐悲鸿的思想也在向天空飞翔,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都一一在他眼前展现。

太阳初升,当徐悲鸿从睡眼惺忪中醒来时,那些诱人的西瓜都已被装上了门前河里的货船,堆积得如同小丘一般。船儿扯起满满的帆,扬波而去。直至帆船走远了,变成一个小黑点,消失在远处,徐悲鸿才怅然若失地回到家里。

徐悲鸿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不识字,也不懂更多的道理。她笃信神明,供奉神像。每有解不开的事情,她都长久地跪在地上,祈求神的保佑和安慰。

遇到斋戒的日子,她总是换上新浆洗过的衣服,穿上一双保存了很久、平时舍不得换穿的绣花鞋,领着徐悲鸿,登上葱葱郁郁的南山,到寺庙里烧香拜佛。

一路上,他们看见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挂着香袋,有些人还穿着草鞋,踽踽而行。母亲脸上显出异常庄重的神情,跟随进香的人流一步一步地攀登,终于在万绿丛中,看见那森严气派的庙宇。

在森严气派的殿堂里,母亲小心翼翼地点上香,跪在威严高大的神像前,双目紧闭,嘴里发出喃喃的声音,虔诚地祈祷。她在为丈夫,为儿女祈求平安,祈求温饱。她那瘦小的身子匍匐在地上,不停地颤抖着。

徐悲鸿仰视着那闭目沉思的神像,迷惑地望着神像唇边浮起的一丝微笑。他多么幻想真有一个美好的天国,那里没有贫穷,没有灾难,人们无比快乐。

他想起隔壁的那位老奶奶,常常因为没有米下锅而流泪,而母亲便从自己所剩无几的米箩里舀些米给她……

寺庙的钟声打破了他的幻想,徐悲鸿又回到现实中。看到那些贫苦的求神者,他的心中涌起一丝悲意。他怎么也不明白,人世间为什么有贫穷、有富贵?劳动的人为什么没饭吃?养蚕的人为什么没衣穿?

但是,孩子的悲伤是短暂的,欢乐永远占据着童心。

一回到镇上,徐悲鸿又和小伙伴们尽情地追逐嬉戏或捉迷藏了。有时,在豆棚瓜架下,他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那些在长辈口中永远也说不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坟墓就在宜兴,那些美丽的、飞来飞去的蝴蝶,哪一对是他们呢?除三害的周处斩蛟的蛟桥也在宜兴,父亲还带着徐悲鸿从那座蛟桥上走过,桥下有苏东坡亲笔题写的“晋征西将军周孝侯斩蛟之桥”的石碑。

还有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美丽传说。那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知道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的人,便悄悄地带着西施,深夜乘了一条小船,秘密地离开吴都,逃往宜兴。在无以为生之际,偶然发现了宜兴的紫色陶土可以制陶,后来他就成为宜兴紫砂陶器的祖师,许多制陶工人都供奉他的画像。

每次,听着听着,徐悲鸿便在母亲怀里沉沉地睡去。和母亲的柔和相反,父亲永远是最严格的教师。不论盛夏隆冬,他每天都严格地监督徐悲鸿读书、写字、作画,即使在农忙季节,也从未懈怠。

经过刻苦学习,徐悲鸿的画有了很大进步,刚刚10岁的时候,就能帮着父亲作画了。他学会了使用颜色,常常在父亲的画上不重要的部分填色。而他的书法也在当地出了名。

每到春节,亲朋好友和街坊四邻都前来请他写春联,小悲鸿总是热心相助。他个矮够不着桌子,就站在板凳上,挥着大大的毛笔,尽情书写各种对联。

那苍劲的笔力,雄浑的字体,令许多人叹服,乡亲们都自豪地称他是“屺亭桥的小才子”,是一位“小神童”。 uepe8Zo+Wsc0zj91G7cIyYNeObOqOgJPplE7K/nVhRGF3MM04SrR5hZO0g4V+H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