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按品行专长因材施教

由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发展,所以孔门弟子中一开始就有不少甘于寂寞,安于贫贱,不慕仕途,一生拒绝从政,专心一意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人物,如颜回、漆雕开、闵子骞等。

作为老师,即使到年老体衰之时,孔子也没有丝毫的懈怠。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个人名字叫卜商,字子夏。他是一个勤于思考、刻苦好学的人。

有一天,他又虚心地请教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他恭敬地向老师深施一礼,然后问道:“老师,您认为颜回同学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片刻,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么,子贡同学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单说勇武精神,我们可是都不如他。”

“那么,子张同学呢?子张难道也有超过老师的地方吗?”子夏满脸狐疑,感觉自己是越问越糊涂了。

孔子停顿了一下,耐心地回答:“颛孙师(字子张)啊,他为人处世庄重而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了这里,禁不住站起身来。他鞠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于老师您,前来学习呢?”

孔子看见眼前的子夏如此心急地起身询问,和蔼地说:“卜商!你先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跟你说。”

孔子边说边用手向下按了按子夏:“颜回虽然很仁慈,但是有时候,他却表现出过分的仁慈来,这样就导致他产生了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于别人,从而影响了自己对整个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如果是这样,这份仁慈之心反而是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子夏虚心地听着。

孔子接着说:“至于端木赐,在你的同学当中,他的口才的确是很好的,可以说是辩才无碍,比其他的同学更能精通语言的巧妙运用。但他没有认识到,语言也有它的局限,也就不懂得沉默的力量了。所以,他是能辩却不能讷。”

“关于子路呢?”

孔子继续说:“仲由他这人英勇过人,凡事敢想敢做,敢作敢为,敢为敢当,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是有时却不懂得谦虚退让,适时妥协,持弱守雌,蓄势而动。以这样的性格处世,难免会因一时的意气而误了大事。所以说,他能勇,而不能怯。”

“而颛孙师呢,”孔子说到这里略微停了停,接着说,“他为人处世显得过于庄重和严谨,以至于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他能庄,却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名同学的长处全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的话,我也是不愿意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投奔于我,跟我学习的原因。”

孔子看到在自己创办的学校里,旧的弟子不断走出去,新的弟子不断走进来,人类的知识就在这种推陈出新中得到丰富、更新、发展,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使他更加认真地向弟子们传授知识和人生经验。

同时,他也从弟子们的身上受到启发和鼓舞,体会到教学相长是不可移易的真理。

一天早晨,子贡正在打扫庭院。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个陌生人。此人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上前便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子贡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我听说孔子是一位名师,你一定是他的高徒吧?”

“惭愧!”子贡答道,“有话请你直说吧!”

“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可以吗?”那人问。

“当然可以了。”子贡不解地问,心里琢磨,这个人是不是专门来找麻烦的?

“但是,我可有一个条件。假如我问你的问题你回答得对,我就冲你磕三个响头;假如你回答得不对,你就应该向我磕三个响头。你觉得怎么样啊?”

子贡闻听此言,知此人来者不善,但仍痛快地答应了。

“其实嘛,我的问题一点儿不难。就是想请教你一下,一年之中有几个季节?”

“四个季节。”子贡不假思索地答道。

“不对!一年之中只有三个季节。”

“四个季节。”

“三个季节。”

两个人都毫无退让的意思,就开始争辩起来。正在这时,孔子听见外面的争吵声,走了出来。子贡见老师来了,上前说明事情的原委,想让老师评判一下。

岂料,孔子对子贡说道:“一年中的确只有三个季节,你输了。给人家磕响头去吧!”

那人听孔子说完后,拍掌大笑道:“快磕三个响头来!”

子贡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既然老师都这么说了,只能认输了。没办法,他只好给陌生人磕了三个响头。

来人喜不自胜,大笑着离开了。那人走后,子贡赶紧请教师父:“老师,这跟你教我的不一样啊,一年之中的确有四个季节啊!”

我平日里说你愚钝,你还不服气。你看此人一身绿衣,和你争论时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个季节。他分明就是个蚱蜢。只有蚱蜢是春生秋亡,一生之中只经历春夏秋三个季节,从未见过冬天。所以呀,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一概念。

“你跟这个人就是争上一年半载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要是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的一个乖。”

孔子说完,挥袖而去,留下年轻的子贡茫然地站在那里。

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怪。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像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交谈片刻。

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

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像人,气息声音也像人。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么道术,让自己站在火中而不被烧?”

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什么东西是火?”

“噫!”襄子有点诧异,“刚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过了一会儿,回道:“不知道!”随后飘然而去。

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子夏回文侯道:“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言教来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子夏摇头,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呢!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文侯好奇地问。

“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于能做得到而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这又是为什么呢?”文侯不禁追问。

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像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文侯听到这里,非常高兴。

又有一次,子夏问孔子:“诗》中讲甜蜜的笑容清俊可爱,美丽的双目透彻明亮,白皙的面庞再打扮一番更衬出华丽姿色,是指什么呢?”

孔子说:“这说明作画要在打好白底之后。”

子夏由此联想到仁与礼的关系,又问:“那么礼也在仁之后吗?”因为子夏理解了外表的礼仪与内在的仁德的统一。

孔子听了十分高兴地说:“能启发我的思想的人就是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了。”

孔子相信年轻人可以超过老年人,相信将来胜过现在。

他感叹道:“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能断定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仍未成名,也就不足畏惧了。”

另一方面,他也不忽视年轻人的幼稚、欠成熟,想问题、办事情简单草率等缺点,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劝诫、指导。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哪一个强些?”

仲尼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却有些不够。”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颛孙师强一些呢?”

孔子说:“过分了就像不够一样。”孔子显然认为两者都不够成熟,做事情还不能掌握恰到好处的火候。

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行政长官后,仍向孔子请教管理行政的方法。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

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

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则不是像他这样,子路是个痛快之人,孔子曾说子路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

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鲁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车到其他国家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

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仲由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针对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所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在鲁国,另有一位君子,名叫漆雕马人。他曾侍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侍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他们当中哪个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每当他们遇有什么大事无法定夺的时候,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之内,只用‘蔡’占卜过一次。而在武仲主事时期,三年之内,用‘蔡’占卜过两次。孺子容主事时期,三年之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些都是我亲眼看到的。至于这三位大夫,他们之中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可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后,闲聊时跟弟子们谈及此事时,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

弟子们忙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孔子说:“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孔子喝了一口茶,接着说:“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孔子北游农山时,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子渊(颜回字子渊)三人。

当他们来到山顶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会引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为什么不在此说一说各自的志向,让我听听呢?”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答道:“仲由不才,诚愿有那么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仲由,能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子渊这两位同学,届时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一番豪言壮语后,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望了望踌躇满志的子路,只是笑了笑,然后他轻步上前,哂然说道:“赐不才,但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正当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挺身而出,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铁骑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子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子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回!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子渊这才走近老师,回道:“文事、武功,两位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子渊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回的理想是有差异的。”

子渊接着说:“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家,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休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呢?”子渊说话时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

“美哉!大士。”颜回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大家听子渊说完自己的宏伟目标,子路急忙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呢?”

孔子回道:“唯愿颜回得志!那时,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回这孩子。”

循循善诱的孔子,使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养,增强了才干。

孔子无论是在鲁国专门执教的岁月,还是在官府政务繁忙的时期,或是在周游列国的日子里,都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出身、不同年龄层次的弟子,一批批地出入他的门下。

孔子从教四十年,培养出大批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的人才以及许多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学生们在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方面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孔子曾经按品行和专长对他的学生进行分类,举出每一类的佼佼者。其中品行高洁者以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表达力强以宰予、子贡为代表;擅长政事者以冉有、子路为代表;在学问研究方面以子游、子夏为代表。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孔门十哲”。

他的学生大都受他的思想理论、德行和爱好的熏陶,与孔子的政治倾向基本一致。

早年的孔子,热衷仕途,强烈渴望通过仕进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这一时期的学生也大都热衷做官从政,并出了一批行政干才,如子路任职卫国,冉有任季氏宰,子贡任鲁国外交官,宓子贱任单父宰,冉雍任季氏宰等。

孔子回到鲁国后,对仕途已经淡漠。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整理古代文献。他这一时期的学生绝大部分成了学者。

如子游虽曾任武城宰,子夏曾任莒父宰,但他们更重视对孔子学说的研究与阐发。子夏精通乐理,后来在西河聚徒讲学,被魏文侯聘为老师,为传播“六艺”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年夏天,子夏被派到一个叫莒父,即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的地方去任父宰。临行之前,他专门去拜望了恩师孔子,孔子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子夏。

子夏请教道:“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说道:“治理一个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自然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国;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单纯地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假如只是单纯地追求速度,而不讲求实际效果,反而会达不到目的;假如只顾着眼前的小小利益,而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说:“老师的教导,弟子一定会铭记在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然后,子夏就告别孔子到地方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就作为一则谚语被广泛流传下来,直至今天,仍经常被人们用来说明做事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弟子子游熟悉文献,对传播孔子“礼”的理论贡献较多。有若对孔子的仁、礼思想有新的阐述与发展,曾参对孔子的“忠恕”观念加以发展。

年龄最小的子张更是后来居上,在孔子之后成为儒家八派的领袖之一。

相貌丑陋的澹台灭明开始时被孔子看不起。后来,孔子发现他是一位行为端正、讲究原则、深沉内秀的人物。澹台灭明南游楚国,讲学汉江,有弟子三百人,为儒学向南方的发展立下了不世之功。

在教育上,孔子顺应了当时文化下移的时代潮流,掌握了教学的规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因为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教育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感情,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2yxay0DpvgaacK3rmkrRhYTfJRtaSdD2UyPt6Qr598QwOv9dyoc5CQREfXb/7u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