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思想被广泛认可

公元前522年夏,孔子的私学正办得热火朝天,几十名学生热情地学习“六艺”。杏坛的声望在鲁国也越来越高。这一切,无形之中对季武子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一天,季武子对身边的亲信少正卯说:“国君和孟僖子都支持仲尼办私学,我担心有一天,一旦孔门弟子形成了政治势力,会有损于我的前程。”

听了季武子的一番话,少正卯心领神会,也开始设坛讲学。这个消息传开后,孔子明知道少正卯有意与自己竞争,却泰然处之。他一如既往地给学生讲授“六艺”的知识,同时不忘经常强调做学问的态度。

他认为:学习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不能死读书或者读死书;学习,要经常实习;学习与做人是一回事,人不可能没有毛病,发现过错及时改正,才是真学问、真道德;我把学生叫作弟子,敬称为弟,爱称为子,咱们互相尊重,教学相长。

少正卯故意在杏坛南边不太远的地方开建学堂设教坛,工程完毕,取名为卯坛。少正卯对着杏坛,大声宣称:“我少正卯是鲁国大夫,办的是官学,所有的学生一律免交学费。”

少正卯的规定一宣布,卯坛里很快就涌进了不少学生,孔门弟子中也有一些转移到卯坛去学习。

然而,这些事情的发生,对孔子没有造成任何心理影响。他并不因为自己学生数量的减少而失望,继续按部就班地教学。同时,他反复地给学生讲解做人的道理。

他曾经这样对学生说:“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事。要把事做好,必须认识到做人的关键是培养君子之德,重视现实人生中的为人处世;能安贫乐道,生活不奢侈,不贪图安逸;培养高尚的道德,追求人格、精神纯正;敏于事,讷于言,慎于行;时刻注意向修养高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从主要方面学会了做人,也是学习好学业的重要方面。”

孔子的教导,使弟子们更加安心地读书学习了。而卯坛的弟子们则互争高低、攀比家境,乱哄哄一团糟。

后来,杏坛原来离去的学生陆续返回来继续学习,不仅如此,也有一些卯坛的学生被陆续吸引过来。

少正卯看到此种情形,气愤至极,便利用自己是季武子手下的地位和影响,施展开游说的能力,居然亲自登门去拉拢孟懿子。

他对孟懿子说:“恭请您到我学堂就读并担当第一弟子,这有利于密切你与季孙相国的关系。您投在一个布衣门下,有何好处?”

孟懿子答道:“我们孟氏兄弟做孔门弟子是父亲的心愿。少正大夫虽然文才冠国,我兄弟也不能做你的弟子了,还请您多多见谅!”

吃了闭门羹的少正卯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他又派了几个得力的弟子到孔门弟子的住处去游说拉拢。结果,第二天开课的时候,杏坛又少了一些学生。

对于此事,孔子的情绪并没有波动,反而坦然地说:“人各有志,择师随意,来去自便。思辨自主,去返不责。”

孔子仍然按照既定计划传授“六艺”。

孔子一边教学一边针对期间发现的问题,给学生以及时的指点。有一次,他针对某些学生存在的做官的念头,加强了官德教育。

他说:“学习好的可以做官,做官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要具备官德,用良好的官德来处理政治,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有吸引力,满天星星都会围绕它来运行。”

“做官,必须思想不走邪路,温柔敦厚、轻松愉快地为政,首先自己公正,才能政令畅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弟子们赞扬道:“老师讲的为政之道真是透彻,以后如果步入仕途,弟子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少正卯在难以稳定卯坛的情况下,又去找季武子的另一个重要家臣阳货商议对策。

少正卯忧心忡忡地说:“如今杏坛日渐兴盛,而我卯坛却日渐衰微。长此下去,该怎么办啊?不知阳货兄你有没有好办法?”

阳货说:“孔丘早就是我的眼中钉肉中刺了,我一定帮助少正大夫挤垮杏坛。”

“那可太好了,我真是感激涕零啊!”少正卯说完,辞别了阳货,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卯坛等候消息。

第二天,傲慢粗鲁的阳货径直来到了杏坛,对着杏坛里面正在学习的学生们高声喊叫:杏坛上的弟子们听着,我阳货现在正式做了少正大夫的第一弟子!少正大夫的文才在鲁国当数第一,他既做官又做老师,他办的是官学,隶属季孙相国。

“你们要知道,这样的官学培训的学生做官容易!想入仕途的,都来做少正大夫的学生吧!季孙相国能赐给你们官做!我也会推荐你们做官!”

由于阳货的鼓动非常具有诱惑力,一些动机不纯的学生听到阳货此番说辞,就又回到卯坛去了。

孔门的弟子们开始愤怒地议论开来。

孔子示意学生不要生气,他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说:“学生跟谁学习都一样,我不在乎弟子多少。但是,我主张学生自觉提高辨别能力,端正治学态度,就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有一次,楚国的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他埋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之人’啊!”

弟子一听马上明白,遂感惭愧,道:“老师圣明,请原谅学生一时糊涂。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如果有人再问我,我必遵从老师的教诲回答他。”

孔子一听,心里感到格外快慰,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有时候,适当的宣传则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后来,孔子的杏坛得到了巩固发展,卯坛以散伙而告终。这些无不与孔子教法得当,并适时地宣传自己有着密切关系。

孔子从十七岁参加飨士宴被阳货无理拒绝,到三十四岁时受到鲁国贵族的瞩目,十七年的奋斗,终于使上流社会承认了他的价值。

在当时鲁国的法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个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端木赐(字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孔子沉吟片刻,接着说道:“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没有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边听了老师此番教导,深受启发。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更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整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知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享所有,共取所利。如今,仲由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仲由(字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国君呢?让国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

见子路一言不发,孔子接着说道:“你用私人的俸禄行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国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来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国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Rbe9+9I/hBfsu58NE+Yv9ah4s2VgdwfJP1guZTbe5ehHPokkO+hIWcWJtEiU1J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