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想让大家喜欢你,先要自己喜欢自己

卡耐基箴言

一个人能使别人快乐,同时自己也很快乐,那么她就能让人都喜欢她,并且和他们共同生活下去。

喜欢自己是自我进步的方法,也是趋于健康成熟的标志之一。当然这里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冷静、客观地接受自己,并怀着自尊心和人类的尊严感接受自己。

布兰顿博士曾说:“适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的表现。适度的自重对工作和成就都不可或缺。”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个性》一书中也提到“自我接受”的重要性。他说:“最新的机能心理学理论出现了一些主要的概念:舒放自然、自我接受、冲动知觉、自满自足等。”

一个心理完善的人,不会躺在床上默想自己哪儿比不上别人,或为自己没有约翰的自信或布朗的积极进取而担忧不已。

她有时也会批评自己的表现,她也许觉察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她知道自己的动机和目标是对的,她会把精力花在改进自己的不足或缺陷上,却不会对着自己的过失和弱点悔叹不已。

成熟的人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别人,都抱有同样的宽容心,她不会因为自己有一些弱点而活得痛苦不已。

那么,喜欢自己是不是跟喜欢别人同等的重要?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教授指出:教育应该帮助儿童乃至成人了解自己,进而建立起自我接纳的健全心态。他在《当教师面对自我的时候》一书中,认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奋斗、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位教师来说,都十分重要。

现如今,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医院里一半以上的病房住满了那些对自己感到厌恶的人,而且外面排满了成千上万遭遇情感和精神困扰的人,这些都是无法与自我相处的极端的例子。

在此,我并不打算详谈产生这种不幸状况的因素和压力。我只是觉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过于注重物质的成功和社会名望的追逐,过于强调赶超别人的目标,而这种现象与现代许多人精神上的疾病或障碍大有关系。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怀特在《进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长的研究》一书中,提到目前一种流行的观念,那就是:“人必须调适好自己,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各种压力。”他还说:“这种观点,使人们误以为:理想的人,都能成功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狭隘的生活模式,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规定以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能为一切行动和努力让步。这样的结果反而使人失去了目标,放弃了开发自己宝贵的创造能力……总之,仅仅为了适应外界的压力,而失去了自我特有的创造性与发展自我的能力。”

我完全赞同怀特博士的说法。我们很少会有人勇气十足地独树一帜,或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受社会和经济群体的影响。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或思考的方式,往往与周围的人十分接近。而一旦我们的个性跟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时,我们便常常会变得神经过敏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茫然,甚至会发展到讨厌自己。

许多年以前,我的一个女学员就曾受困于这种冲突而感到迷惑不解。她丈夫是一个有野心、积极进取并有点独断专行的成功律师。他们的社交圈子大都是由与她丈夫类似的那些以社会名望和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所谓名流组成。这位太太性格文静、谦虚,但在这种圈子里,她只感到压抑和受轻视。那些人压根没人欣赏她所具有的优良品质。为此,她变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不自信,因为她总也达不到他们对她的要求,她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其实,这位太太大可不必如此苦恼,她的问题并不在于如何委屈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是在于她如何接纳自己:快快乐乐地接受真实的自己,摆脱想要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的压力。她还应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义,懂得每个人都只能依照自己的性格行事的必要性。用自己的标准确定了这一点,她才会对自己恢复信心。

她重新肯定自我的第一步,是懂得如何来判断自己:她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它应用于生活,同时必须学会独处,减少自我挑剔。

过度的自我挑剔是不喜欢自己的人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当然,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也是有建设性的,对改善自我十分必要,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观念时,就会使我们的思想瘫痪,会阻碍我们积极、正面的行动。

许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在给一些人授课。课后,有一个女孩跑来向我抱怨说,她自己的讲话总讲不出预期的水平。她说:“我一上讲台,便感到胆怯别扭。别的同学看起来都那么沉着自信,可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感到气馁,这样一来,就更是无法表达出我事先准备好的演说词了。”

听完她的诉说,我只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来回答她的疑问,这句话令我永生难忘:“别尽想自己的缺点。毁掉你演讲的并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根本没有发挥出你的优点。”

是的,导致一篇演说、一个人或一件艺术品失败的往往不是它本身存在的什么缺点。莎士比亚的剧作里,历史或地理的错误随处可见,狄更斯的小说更充满了过分感伤、煽情的段落。但是,又有谁会在乎这种缺陷?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依旧流芳千古,长盛不衰;它们的优点盖过了缺点,使得缺点变得微不足道。而我们结交朋友也是如此,我们喜爱朋友是因为他们的优点,对于缺点一般只会一笑置之,毫不在乎。

要想有所进步和实现自我,就要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最好的一面,把缺点抛在脑后。我们必须纠正自己的错误,并迅速忘掉它们。

负罪感和自卑感是最要不得的心态。一旦我们陷入其中,我们便不可能尊重或喜欢自己,更不会让别人也喜欢自己。如果我们真不幸陷入其中,我们所应做的只能是把过去埋葬,以便重新开始。

为了学会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出容纳自己缺点的肚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降低标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我们都明白没有人能永远达到最好,包括我们自己。强求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而苛求自己完美根本就是愚蠢。

几年前,我太太加入一个组织,其中有位女士是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她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毫无瑕疵,但别人看来,她的工作大多却是失败的。比如,一个简单的报告,她都得细细推敲好几个小时才肯提交;发表演讲,她更是把题目反复解释,实际上却使得听众很不耐烦;她家里从来不欢迎贸然探访的客人;举行宴会时,她连最小的细节都事先一一安排好。这位女士费尽了苦心,也的确做到了一种近乎机械式、冷酷的完美,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失去欢乐、自在和温情。这样的完美,实在让人感到无聊透顶。

不断要求自己完美是一种无情的自虐。苛求完美的人要超越别人,光芒四射,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这样的人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努力发挥自我,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而是摆在如何胜过别人,把自己高高放在傲视他人的完美的位置上。

当然,完美主义者也会像其他的人一样经常地遭受失败,但他无法容忍或超越自己的失败,结果只能变成痛恨自己,不喜欢自己。

不要对自己那么苛刻,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松一下自己,或自嘲一番,这是学会喜欢自己所需的一个条件。

我曾强调每天挤出一段独处的时间,这对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很必要的。孤独对学习喜欢自己也是一个帮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家精神病学协会的董事巴蒂梅尔博士曾说:“以前的人习惯在晚上睡觉前反省一下当天的活动。现在,这仍不失为一个学习如何与他人或自己相处得更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忍受,实在无法奢望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待在一起。福斯狄克说,无法忍受独处的人就如同“永远被风吹拂的池水,永远无法平静下来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通过学习跟自己独处,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心灵的停泊处、一个参考点、一个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林伯格在《来自大海的礼物》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与自己的内心相沟通时,才能与他人进行沟通。就我来说,孤独能让我找到我自己、我内在的心声。”

孤独能给我们一个较客观地审视生活的场景。“静下来,同时可以体会我就是上帝”是圣经诗篇中的箴言。这的确是个好的忠告,因为孤独对灵魂的好处就跟新鲜空气对身体的好处一样。

假如我们将自己的满足和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则无异于把重担添加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这一定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喜欢、尊重和欣赏自己,就像我们这样对待所爱的人一样。这么做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技能。 n+pHgh0mQLCXOJ1Eir1dhDnDnIws91c62igETyuWsTdB569doLO8sMOlmdqltM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