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把郑板桥的字称为“六分半书”?

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他不仅作画独到,就是他的书法也前无古人。在他生前论述的字“怪”兴许有贬意,因为他并不拘泥祖宗之法,而是在创作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在后人心目中,这个“怪”当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风格,的的确确是创新,学他的人称之“板桥体”,他自称“六分半书”。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怪名称呢?郑板桥自言,以黄山谷为本,融篆、隶、真、行、草五体,计六分,最后的“半”分是以颜真卿《争座位》落款,故曰“六分半书”。

香港书谱出版社与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刊印了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分上、下两册),颇受海内外学人所推崇,为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常用之参考书。该书上册,48页有“六分半书”辞条释之为:“清郑板桥所创书体。郑为‘扬州八怪’之一,初学黄山谷,后参以八分之波磔、篆书之结构、行草之用笔,熔会一炉,自称‘六分半书’。其体颇多郑氏兰竹笔者,章法不拘成法,倚正、大小、宽窄、疏密,错落有致,十分生动。”这一段文字,颇得“板桥体”的要领,可谓之画龙点睛,字的源流,风格特征尽在其中。

悉心读板桥书法,对他亦篆、亦隶、亦楷、亦行又不为某一书体所局限,以他画兰竹的笔法而书之,熔化篆、隶、行而得其统一和谐之致。成了板桥一家之法、一家之体。为什么偏偏取名六分半呢?因为古人称汉代隶书为“八分”。既然板桥体中有隶书笔意又不完全是隶书,在当时肯定有些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难免有些微词,于是郑自言:“板桥书法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鲁公《争座位》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再读《墨林今话》:“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看来,他生前对其书法有些闻言碎语,殁后学人还是有公允的评价。民国十七年上海合众图书馆出版了叶衍兰、叶恭绰合编的《清代学者象传合集》为板桥体作了说明,“曲为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此书1986年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可见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已是中国书法的一个流派,且为学术界所公认。 V86p1zDxWl9F1ZMAA83WLZEsyE5nlJbYmWD0fkQfWpReo+SfbJ/Ap4ExOVOby9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