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清热篇

清热药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各种里热证候。清热药多属寒凉,根据各药的专长,又分为六小类,即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天花粉;清肝明目药,如决明子;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牡丹皮、玄参;清热解毒药,如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清虚热药,如地骨皮、青蒿。

知母 润肺滋阴,清肺泻火

草部·山草类

清热泻火药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又名:蚔母、连母、蝭母、地参、水参(水浚、水须)、苦心、儿草、女理、韭逢。因老根旁边初生的子根,形状像蚔虻,所以叫蚔母,后来讹传为知母、蝭母。

药用部分

知母根

[修治]雷说:使用本品时,先在槐砧上锉细,焙干,用木臼捣碎,不要用铁器。

李时珍说:拣肥润里白的使用为好,去毛切片。如需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引经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利水,补不足,益气。(出自《神农本草经》)

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恶风汗出、内疸。多服令人腹泻。(出自《名医别录》)

治心烦燥闷、骨蒸潮热、产后发热,肾气劳,憎寒虚烦。(甄权)

治骨蒸痨瘵,通小肠,消痰止咳,润心肺,安心神,止惊悸。(出自《日华诸家本草》)

清心除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之火。疗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张元素)

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王好古)

安胎,止妊娠心烦,辟射工、溪毒。(李时珍)

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陶弘景)

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瘛疭。(出自《本草求原》)

【发明】甄权说:知母治各种热劳,凡病人体虚而口干的,加用知母。

李杲说:知母入足阳明、手太阴经,其功效有四:一泻无根之肾火;二疗有汗的骨蒸;三退虚劳发热;四滋肾阴。

李时珍说:肾苦燥,宜食辛味药以滋润,肺苦气逆,宜用苦味药以泻下,知母辛苦寒凉,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火,为二经气分药。黄檗是肾经血分药,所以二药必相须配用。

医家名论

《名医别录》载:知母生长在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晒干用。

陶弘景说:现在出于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润,极易成活,掘出随生,要根须枯燥才不生长。

苏颂说:现在的黄河沿岸怀、卫、彰德各郡以及解州、滁州都有。四月开青色的花,如韭花,八月结实。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忌服。凡肺中寒嗽,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食欲不振、肾虚溏泻等症者禁用。脾胃虚热者倘若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横生于地面,上有许多黄褐色纤维,下生许多粗而长的须根。叶呈线形,质稍硬。花茎直立,花序穗状,稀疏狭长,花为绿色或紫堇色。果长卵形,成熟后有裂纹,种子三棱形,两端尖,黑色。

成品选鉴

呈长条状,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主要药用部分

实用妙方

新久痰嗽: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次服一合,用生姜三片,两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服完即睡。第二天早晨大便一次,则咳嗽渐止。体质壮实者才可用。

久咳气急: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杏仁五钱(姜水泡后去皮尖,焙干),加水一盅半,煎取一盅,饭后温服。再用莱菔子、杏仁等份,研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次姜汤送服五十丸,以绝病根。

中药趣味文化

知母的传说

三国时有个老婆婆靠挖药为生,她想把认药的本事传给一个厚道人。后来她碰到一个樵夫,樵夫看老人可怜就收留了她,并认做干妈。三年后的一天,老人让樵夫背她上山,找到了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这草能治肺热咳嗽发热。你知道为什么现在我才教你认药吗?”樵夫说:“妈是想找个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坑害百姓!”老婆婆点了点头:“这种药还没有名字,就叫它‘知母’吧!” D4bTO9mcEGqr4TUdF4wsrUwzaBenyG0NB+BJqGHkcZqhj8CGR+wrKPf9tJCJ+v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