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荆芥 流行感冒,不用烦恼

草部·芳草类

发散风寒药

【功效】解表祛风,理血散淤,止痛安神。

又名:姜芥、假苏、鼠蓂。据《吴普本草》载,荆芥叶细像落藜,蜀地人生食。之所以叫它苏、姜、芥,都是因它的气味辛香,像苏、姜、芥。

药用部分

荆芥茎、穗

[性味]味辛,性温,无毒。

孟诜说:当作菜长期食用,可引发消渴,熏扰五脏之神。反驴肉、无鳞鱼。

[主治]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并能破气,下淤血,除湿痹。(出自《神农本草经》)

治恶风贼风,口面歪斜,周身麻痹,心气虚健忘,能益力添精,辟邪毒气,通利血脉,补五脏不足之气,助脾胃。(甄权)

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烦疼,以及阴阳毒之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陈士良)

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做菜食用,生、熟都可,也可以煎汤代茶饮。用豉汁煎服,治突然患伤寒,能发汗。(出自《日华诸家本草》)

治妇人血风以及疥疮的要药。(苏颂)

产后中风身强直,将其研末用酒送服。(孟诜)

祛邪,除劳渴出虚汗,将其煮汁服用。捣烂用醋调,外敷疔肿肿毒。(陈藏器)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眼花以及疮肿,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李时珍)

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闭塞。(出自《滇南本草》)

【发明】李时珍说: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擅长祛风邪,散淤血,破结气,消疮毒。因厥阴属风木,主血,相火寄于肝,所以荆芥为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又说:荆芥反鱼蟹河豚的说法,本草医方中并没有说到,然而在民间书中往往有记载。据李延飞《延寿书》中说:凡是吃一切没有鳞甲的鱼,忌吃荆芥。如果吃了黄鳝后再吃荆芥,会使人吐血,唯有地浆可以解。与蟹同吃,可以动风。

张元素说:荆芥辛苦,气味都薄,浮而升,为阳。

医家名论

李时珍说:荆芥原是野生,因现在多为世人所用,所以栽种的较多。二月份播下种子,长出的苗茎方叶细,像扫帚叶而窄小,为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状花房,花房像紫苏房。花房里有细小的子,像葶苈子一样,色黄赤,连穗一同采收入药用。

使用禁忌

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不宜使用。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久服则动渴疾。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有香气。茎方柱形,长50~80厘米,被短柔毛,基部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叶对生,呈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两面被柔毛,下面具腺点。花冠穗状,长2~9厘米,浅红紫色,花瓣较小。果实三棱形,棕褐色,表面光滑。

成品选鉴

鲜嫩芽表面为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有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白色。花穗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主要药用部分

实用妙方

头颈风强痛:在八月后以荆芥穗做枕以及铺于床头下,立春后去掉。

风热头痛:用荆芥穗、石膏等份研为末。每次用茶水调服二钱。

中风口噤,用荆芥散:将荆芥穗研为细末,用酒送服二钱。

脚丫湿烂:取荆芥叶捣烂外敷。

中药趣味文化

荆芥与慈禧太后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得了一场怪病,终日倦怠慵懒,精神很差,情绪低落,看到山珍海味也毫无食欲。出身御医世家的马培之经过诊断,确定慈禧太后的病是肝郁气滞所致,就开了一方“逍遥散”。慈禧太后用了几服药就痊愈了。这“逍遥散”乃是中医名方,疏肝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意思就是能让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会随之开朗,烦恼抛诸脑后,好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而其中的一味主药就是荆芥。 asRInEnuLtBM1K8rAxCV9Y5POx+sctv2h+GoG6a9vff01L0JhRF4hUA8Vvq6et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