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解表篇

解表药指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也叫发表药。根据其药性和主治的差异,把它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药性多辛温,所以又称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药性多辛凉,所以又称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薄荷、菊花等。

麻黄 发汗解表第一药

草部·隰草类

发散风寒药

【功效】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又名:龙沙、卑相、卑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根皮黄赤色,长一尺,生于晋地及河东。有人说因其味麻,色黄,故名麻黄,但没有查证。

药用部分

麻黄茎

[修治]陶弘景说:折去节根,水煮十余沸,用竹片掠去水面上的沫。因为沫令人烦,根节能止汗。

[性味]味苦,性温,无毒。

李时珍说:麻黄微苦而辛,性热而扬。僧继洪说:中牟有生长麻黄之地,冬日不积雪,因它泄内阳之故。因此,过用麻黄会泄真气。由此可知麻黄性热。服用麻黄出汗不止的,用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凡是服用麻黄,须避风一日,不然病会复发。凡是使用麻黄,应佐以黄芩,就不会眼赤。

[主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呃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出自《神农本草经》)

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麻黄不可多服,多服令人虚。(出自《名医别录》)

治身上毒风,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甄权)

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出自《日华诸家本草》)

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李时珍)

麻黄根、节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能止汗,夏季杂粉扑之。(陶弘景)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出自《滇南本草》)

【发明】李时珍说:麻黄发汗,而麻黄根节止汗,事物之妙,不可测度。自汗有风湿、伤风、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中暑诸证,都可随证使用。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疗盗汗尤其好。因为它性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历代本草只知道用扑法,而不知道服用的效果更好。

医家名论

苏颂说:荥阳、中牟所产的为好。春生苗,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以上。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也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的三月、四月开花,六月结子。雄的没有花,不结子。立秋后收茎阴干备用。

使用禁忌

由于麻黄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或阴虚盗汗,由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肺虚作喘、外感风热、痈、疖等症,均不可用麻黄。

形态特征

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柱形,细纵槽纹不明显,梢上有黄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味甜。种子外皮红,里仁子黑红色或灰褐色,表面有细皱纹。根紫赤色。

成品选鉴

表面黄绿色,触之微有粗糙感。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主要药用部分

实用妙方

流行热病,初起一二日的:用麻黄(去节)一两,加水四升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用热水洗完澡,然后喝粥,盖被取汗,汗出即愈。

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用甘草麻黄汤:用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每服一升。盖厚被让出汗。不汗,须再次服药。注意避风寒。

风痹冷痛: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注意避风。

中药趣味文化

麻黄的由来

秦代,有个挖药的老人,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自立了门户独自卖药。因学艺不精,没过几天,就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人,被判刑三年。出狱后,他找到师傅认错,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从此之后,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惹过麻烦,就起名叫做“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KzJik3d1OzOUxY6X7Mmc+0JjILJaRY8+AvXqY3O62YnY2bzn/4r7Fbe2bOzaIaP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