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了解我们的生命支柱

脊椎——身体的栋梁,人们直立在地面上、行走、做各种动作,都需要脊椎的协助,它时刻提供着对人体的支持,保护内脏器官不受压迫损伤,维持着左右两边的肌肉平衡对称发展。一个健康的脊椎,不仅可以使我们看上去挺拔强健,使我们免除病痛的困扰,更能使我们健康长寿。

1.脊椎的构造 人体躯干的中轴

我们的脊柱也称为脊梁骨,它位于躯干背部正中,由独立的26块椎骨紧密连结而成,每一节椎骨与相邻的椎骨之间通过复杂的关节、韧带、肌肉和椎间盘相互连接。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接髋骨,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后壁。其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及其被膜和脊神经根等。

脊柱自上而下分为颈椎、胸椎、腰椎以及骶骨、尾骨5个部分。在幼儿期,椎骨总数有33~34块,其中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5块。至成年,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5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年人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普通成年人脊柱长约70cm,女性及老年人的略短。脊柱的长度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如长期卧床与长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m,这是由于站立时椎间盘受压紧缩所致。

脊柱作为人类躯体的主要支架,是我们身体的第二生命线。拥有健康的脊柱作为支撑,我们才得以挺胸站立、活动行走,身体左右两边肢体的肌肉才能平衡对称地发展。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在肌肉舒缩的推动和椎间盘、韧带、小关节的稳定作用下完成的,以上各个组织成分发生异常,都可使脊柱的平衡功能失调,扰乱脊椎正常的解剖生理关系,从而影响到相应的组织器官,导致疾病。

椎骨

椎骨主要由椎体和椎弓构成。

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中部,呈短圆柱状,是椎骨的主要负重部分,其面积和体积由颈椎开始向下逐渐增大,而从骶椎开始,由于重量转移到下肢,故其面积和体积又逐渐变小。内部为骨松质,表面有薄层的骨密质。椎体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注意

多喝牛奶有利脊椎健康

喝牛奶能强筋健骨,预防骨质疏松,预防腰背痛的发生。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和磷。如果一个人每天能喝250~500ml牛奶,则已经足够补充人体骨骼必需的钙和磷,起到维护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生理与运动功能的作用,同时可补充维生素D3。平时也可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服用各种品牌的钙片。

椎弓是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短而细,呈弓形。它与椎体围成椎孔,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称椎弓根,上、下方各有一凹陷,分别称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的一对横突,向上伸出的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的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其中棘突的末端可以在体表触及,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图1-1)。

作为人体躯干的中轴支柱,26块椎骨共同支撑着人体,担负着人体的屈伸、侧弯、旋转等活动,任何一块椎骨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相应病症的出现。

图1-1 椎体与椎弓示意图

椎间盘

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椎体之间,是椎体间的主要连接结构,也是脊椎缓冲压力不可缺少的“海绵垫”。成年人除第1颈椎和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外,其他椎体之间都有椎间盘,共有23块椎间盘。由于各部位脊椎的生理要求不同,椎间盘的厚度也不相同,以脊椎胸段中部最薄,由此向上、向下逐渐增厚,其中腰部的椎间盘最厚,约为9mm。椎间盘厚度的总和约占脊椎全长的1/4。

图1-2 椎间盘示意图

椎间盘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图1-2)。内部为髓核,是一种极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犹如一个“水囊”,它可以随外界的压力而改变形状和位置,缓冲和吸收外部冲击对脊椎及大脑的震荡;髓核外部围绕的是一层坚韧而有弹性的纤维环,它牢牢锁住髓核防止其向外突出。脊椎若长期受到压力和磨损,会使纤维环逐渐老化而失去弹性。一旦发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将导致脆弱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形成最令人痛苦的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部活动较多,故此病多发生于腰部。

图1-3 人体背部肌肉解剖图

肌肉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骨,而脊柱周围的肌肉就是人体中轴的稳定装置,它们可配合骨骼支撑人体,缓冲来自外界的压力,让脊柱不易受到伤害。

脊柱背侧主要的肌肉有背肌、腰肌(图1-3)。背肌为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浅、深两层。浅层主要包括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菱形肌、肩胛提肌,深层主要包括竖脊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另外,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臀大肌、臀中肌等也可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椎。

背部的浅层肌肉群通过按压就能轻易感受到,其主要功能是让躯干可以弯曲、伸直以及旋转,我们可以通过运动让它们很快发达起来。深层肌肉群是附着在脊椎骨上的,它们不容易在身体表面被触及,也不容易通过锻炼变得发达,但它们是整个脊椎稳定的保证,可以使我们在活动时避免脊椎的位移和滑动。如果我们长期缺乏运动,或是姿势偏歪,就会破坏深层肌肉对脊椎的保护功能,继而导致和加重脊柱的失衡。因此,我们只能依靠长期保持正确的姿势才能维持深层肌肉的良好功能与力量状态。

图1-4 颈项韧带的运动功能

韧带

韧带分布于人体脊椎骨周围,起着连接和稳定脊椎的重要作用(图1-4),是牢牢束在脊柱表面的“弹力带”。正是因为有韧带的帮助,我们才能灵活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做各种运动。

脊柱的长韧带主要有3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项韧带。

前纵韧带位于椎骨前面,上连枕骨大孔前缘,下达骶骨前面,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厚实而坚韧,对脊椎稳定有重要作用。

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方,长度与前纵韧带相当,与椎体相贴部分比较狭细,但在椎间盘处较宽。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椎过分前屈,并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

项韧带位于颈椎部,呈板片状,将两侧肌肉分开,且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可限制颈椎过度前屈。

2.脊柱的曲度 像一只柔软的爬虫

从侧面观察脊椎骨,可以见到脊椎呈“S”形,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向前突出,而胸曲和骶曲向后突出。这样的曲度,使脊椎如同一个大弹簧,能对剧烈运动或跳跃时所产生的震荡起到缓冲的作用,加强姿势的稳定性,防止颅骨和脑部受到损伤。

其实,脊柱生理弯曲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为了适应人类直立行走而长期进化形成的。人类胚胎发育初期,与许多爬行动物一样,整个脊柱是一个大大的“C”形,然后才逐渐形成向后的胸曲和骶曲,这两个弯曲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出生后保持不变。婴儿出生后,随着开始练习抬头和站立,脊柱的颈段和腰段形成了永久性的前凸弯曲,以保持头在躯干的平衡,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在这一时期,人的脊柱很柔软,可塑性也很强,所以要特别关注婴儿的日常行为、姿势等,避免造成脊柱变形。

脊柱的曲度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例如女性的腰椎曲度一般较男性大;体操运动员由于长期锻炼,脊柱的活动度和曲度较普通人大;长期伏案的工作者由于长期低头且缺乏运动,会导致颈椎自然生理曲度消失;长期姿势不良者,脊柱会过度弯曲或出现其他的曲展;老年人因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不但身高会变矮,还可能会佝腰偻背。

正面

从正面观察脊柱,椎体自第2颈椎向下至第1胸椎逐渐增宽,第2胸椎至第4胸椎稍变窄,从第5胸椎至骶岬又逐渐变宽,到骶骨上份最为宽阔,由骶岬向下又迅速缩窄。因人体直立,脊椎下部负重较上部大,这样的构造可以适应人体负重功能的需要。

在椎体两侧可见到横突向外侧伸出,上部颈椎横突变化不明显,颈下部至胸上部较长,在胸下段横突又逐渐变短,至第12胸椎和第1腰椎处最明显,向下至第3腰椎处又变长,向下又变短。

背面

从背面观察脊柱,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脊,其两侧有纵行的背侧沟,容纳背部的深肌。颈椎棘突水平向后伸出,并稍向下偏斜;胸上部棘突则斜向后下,胸中部几乎垂直向下,下部胸椎棘突则逐渐趋于水平;腰椎则为水平向后伸出,且棘突间的间隙较大。棘突间侧为椎弓板,由于腰椎棘突水平向后伸出,相邻椎骨椎板间可以见到较宽的椎板间隙,椎板外侧可以见到由关节突形成的关节柱。

脊柱示意图(图1-5):

图1-5 脊柱正面、背面、侧面示意图

3.脊柱的功能让我们灵活地运动

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一所房子,那么脊柱就是最重要的梁柱。它不仅承载着我们身体的重量,还肩负着平衡肢体、协调运动、减震保护等使命。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动作都有赖于脊柱来完成,脊柱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运动平衡

古代医家及导引学家认为,脊柱是人体运动的枢纽,脊柱一动全身皆动。

从解剖学来看,完整的脊柱是由26个脊椎骨、23个椎间盘及方向不一、活动范围各异的小关节和许多坚强的韧带所组成,这使脊柱既具有坚韧的弹性,又有较灵活的运动能力。正常脊柱可做屈伸、旋转、侧屈、环转等运动,这样的活动范围是由每一个椎体的小小活动度集合而成。不同节段的颈、胸、腰椎活动度各不相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因素有关(图1-6)。

脊柱同时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上肢借肋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椎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任何一个动作,均需要通过脊柱来调节。脊柱还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一侧上肢持重物,或一侧下肢抬起,而身体仍能保持平衡,这都是脊柱的平衡功劳。

一旦脊柱失去其运动功能,就意味着人们将丧失行动的可能。由此可见,我们应时刻保护好我们的脊柱,保证“房梁”的坚固性。

图1-6 脊椎的运动功能

减震保护我们已在前文中提到,脊柱所具有的生理弯曲可以缓冲震荡,椎骨之间的椎间盘也同样有吸收震荡的作用。在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或跳跃的时候,这两位“守护侍卫”通过改变自身的形状来保护着我们的身体不受到外力冲击的影响,使得颅骨、大脑等内脏器官免受损伤。此外,脊柱与肋骨、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的胸廓和骨盆,就如同两个坚实的保护伞,将五脏六腑牢牢地包围在里面,对保护胸腔和盆腔的脏器都起着重要作用。

4.脊椎与脏器通过神经紧密相连

人体像一部复杂而精密的仪器。构成我们身体的心脏、肺、胃、皮肤、骨骼、血管等零部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昼夜不停地分工运转合作着,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身体才能正常地休息、吃饭、感觉、思考,自由地做各种活动。那么,是什么把人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协调起来的呢?答案就是脊柱。

沿脊柱两侧由上至下分布有31对神经:8对颈椎神经、12对胸椎神经、5对腰椎神经、5对骶椎神经、1对尾椎神经。这些神经从脊椎骨与脊椎骨之间的椎间孔穿行而出,向四周延伸,与身体的各个脏器、躯体紧密相连,掌管着全身脏器肌肉、皮肤、骨骼和韧带等(图1-7)。脊柱就像控制所有器官的服务器,通过脊神经传递着大脑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信息,并按照大脑的指令调配整个身体的资源,让身体的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协调工作。另外,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与脊柱的关系也颇为密切,通过这些血管,脊柱间接影响着脏器的功能。

脊柱的周围分布着如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在正常情况下,脊柱对它们起着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一旦脊柱因外伤、劳损等因素发生错位、歪曲,相应的神经、血管就会随之移位,引起脏器功能失调,而这正是许多疾病的根源。随着脊柱的错位、歪曲,还会压迫到神经和血管,使得神经传导不畅、血液供应受阻,久而久之,体内与受压迫神经、血管相连接的器官就会受到影响,发生病变。因此,脏器功能的正常运作离不开脊柱正常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支持。同样的,当我们的脏器发生病变时,也会在脊柱的相关区域反映出来。

注意

加强腰椎稳定及灵活性的妙法——退着走

退着走就是连续地向后退着走路。进行“退着走”的锻炼能增强腰背肌群的力量,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而且,在退着走时,腰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放松,可使腰部血液循环得以较好改善,促进腰部组织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退着走时,挺胸抬头,双目平视,双臂自然下垂。双腿先从左侧开始,左腿尽量后劈,向后退出,身体重心后移。先左前脚掌落地,随后全脚着地。重心移至左腿后再换右腿,左右腿交替进行。双臂配合双腿的动作进行前后摆动。一般每日早晚进行2次,每次20分钟。退着走时选择的场地要平坦、无障碍物,锻炼时要尽可能挺胸并尽量后抬大腿。

图1-7 脊椎节段神经与脏器对应关系示意图

人体的脊柱与脏器通过神经和血管紧密相连。脊柱不仅直接影响脏器的功能,也能反映出人体各个器官的状况(图1-8)。图中C代表颈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椎;Co代表尾骨。

图1-8 脊椎各椎骨与脏器对应关系示意图

脊椎的疾病除了可产生自身功能范围的改变外,还可引起脊髓、神经、血管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等临床综合征。目前已知至少有70余种疾病与脊柱病变有着相应的联系(表1-1)。下面列出一些常见疾病与各脊椎节段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参考表中内容来检查对应的脊柱部位。

表1-1 脊椎节段对应病症明细表

脊椎节段对应常见病症

第1颈椎:眩晕、头痛、落枕、颈项强直、头昏沉、嗜睡、颈源性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眼冒金星、眼花、斜视、视力下降、失眠、面瘫、倦怠、健忘、神经痛

第2颈椎: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胸闷、心动过速、视力下降、眼干涩、眼痛、斜视、原发性高血压病、失眠、嗜睡、面瘫、脑供血不足、脑震荡、过敏性鼻炎、咽喉炎

第3颈椎:偏头痛、神经痛、咽喉部异物感、颈痛、胸闷、牙痛、痤疮、湿疹、脑供血不足、脑震荡、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呃逆、血压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4颈椎:偏头痛、口腔溃疡、中耳炎、耳聋、耳鸣、咽喉部异物感、胸闷、呃逆、脑供血不足、脑震荡、鼻炎、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5颈椎:偏头痛、脑供血不足、脑震荡、肩周炎、咽喉炎、眩晕、视力下降、耳鸣、耳聋、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手指麻木、呃逆

第6颈椎:偏头痛、脑供血不足、颈部僵硬疼痛、上肢桡侧麻痛、低血压、心律失常、扁桃体炎、气管炎、哮喘、耳鸣、耳聋

第7颈椎:脑供血不足、低血压、甲状腺疾患、心律失常、颈肩部不适、上肢尺侧麻痛、手指麻木

第1胸椎: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手指麻木、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2胸椎:心脏病、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胸痛、胸闷、心慌、心悸

第3胸椎:感冒、肺炎、气喘、咳嗽、胸膜炎、胸痛、胸闷

第4胸椎:胆囊炎、胆石症、黄疸、带状疱疹、胸壁痛、胸闷、胸痛、气喘、心绞痛、呃逆、乳房痛、乳腺增生

第5胸椎:肝病、发热、胸壁痛、胸闷、胸痛、气喘、乳房痛、低血压、贫血

第6胸椎:胃痛、胃炎、胃溃疡、肝区痛、上腹胀痛、糖尿病、肋间痛、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第7胸椎:十二指肠溃疡及第6胸椎症状

第8胸椎:免疫功能低下、呃逆及第6胸椎症状

第9胸椎:胃痛、上腹胀痛、消化不良、糖尿病、慢性胆囊炎、过敏、荨麻疹

第10胸椎:肾病、动脉硬化、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糖尿病、慢性胆囊炎、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第11胸椎:胃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

第12胸椎:腹胀痛、腹泻、肾炎、肾结石、风湿、不孕症及第11胸椎症状

第1腰椎:便秘、疝气、胰腺炎、大腿前侧痛及第12胸椎症状

第2腰椎:肠痉挛、腰痛、腹痛、阑尾炎、糖尿病、排尿异常、大腿麻痛、静脉曲张

第3腰椎:腰痛、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产、遗精、早泄、阳痿、早泄、尿频、膝痛

第4腰椎:便秘、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及第3腰椎症状

第5腰椎:下肢循环不良、急性腰扭伤、关节炎、排尿异常、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子宫炎、月经不调、痛经、脊椎侧弯症

骶椎:骶髂关节炎、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脊椎侧弯症、性功能障碍

尾椎:尾骨痛、性功能障碍、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女性不孕症、月经不调、肛肠病

中医里的五脏六腑

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到底是指什么呢?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指心、肝、脾、肺和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关于脊柱与脏腑的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有了相关的论述。如《灵枢·本脏篇》就提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疾矣”,意思是通过观察体表特定部位的各种特征变化,就能知道内脏的病变,从而诊断疾病。同样的,我们通过观察脊椎两侧的俞穴,表面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五脏六腑的病变。我们的五脏中,肾、肝是与脊椎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脏器,即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肝主藏血,主筋束骨利节。常做健脊功能练习,可健脊、通督、强腰、壮肾抗衰老,延年益寿。 d8N8+MNjkx8Kmt2rLfq5HMEmyZglcH3/s7zBsys7mVJ+LunZ6wnkajTjG/Elg3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