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语“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具有情(感情、情绪、性情、意志等)和识(心识)者。用这个词来概括同为有情识的一切种类,要比现代通用的“生命”二字语义更为准确。本书中多处用“生命”,是不得已随俗而已。
众生,梵语“膳那”,有众多共生、五蕴和合而生、在众多生死之中等释义。实际上,人们大概都作“众多生灵”理解,更近“有情”之原意。
佛典中所描述的众生种类,要比古代诸家学说和现代自然科学所涉及者多得多,不仅包括肉眼可见的人和动物,而且数说了许多人类肉眼看不见的有情类,并对其生存状态、形貌、生活方式、寿量、业因等,作了颇为详悉的介绍。《华严经》卷三一说一切众生的趣、死、生、住、处、品类、境界皆甚微细,而佛菩萨皆悉知晓。
浏览一下佛教对众生种类和情状的描述,起码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大概会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