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军事家,不仅要有气吞山河、雄霸江山的霸气,还要有运筹帷幄、步步为营的谋略,更要有彪柄千古的赫赫战功,才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大凡大将成就于乱世,那在群雄争霸的先秦,更是为军事家的横空出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姜子牙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及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
姜太公除了有赫赫战功之外,还有兵学理论著作如《六韬》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范本。我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
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但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姜太公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公元前535年左右出生于齐国。孙武从小便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了黄帝、伊尹、姜太公、管仲等人的用兵理论,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在孙武、伍子胥的指挥下,吴军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上凭险抵抗,最后勾践向吴屈辱求和。伍子胥自尽后,孙武悄然归隐。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政、论兵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正是这短短的13篇5000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在2500年后的今天还深刻的影响着世人,这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的军事家。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圣”是当之无愧的!
吴起
吴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邑人。吴起曾经拜鲁国曾子为师,学习儒术。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最初在鲁国做将军,后又到魏国,战功卓著,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守。在河西共23年,进行了系统改革,军事力量也很强盛,与诸侯共有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其中六十四次全胜,对魏国的强盛做出了贡献。后被迫去了楚国,在楚国实行变法,整顿武备,四处征伐,使楚国也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吴起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但后来基本都散失了,现在的《吴子》只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其进步的战争观,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是继孙武之后,即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
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白起
白起,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为秦昭王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李牧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的生平事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