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中共记载了项羽起义军的六次大屠杀: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太史公曰:“羽岂舜帝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
公元880年,黄巢带兵攻陷长安,自立为帝,几个月后,出现粮荒,长安城里一片混乱。小股唐军乘乱攻城,黄巢十分虚弱,立刻带了少数随从逃出城。唐军进城之后,受到长安百姓的欢迎。黄巢随即反攻入城,他对于百姓欢迎唐军一事恨之入骨,下令屠城。将城中男丁杀戮殆尽。史书记载:“巢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这就是黄巢血洗长安城的事件。后来黄巢逃出长安之时,下令纵火。长安城一炬成灰。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金国都城中都(即北京),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为此殒命。
公元1220—1221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刺、花刺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等城,其中对撒麻耳干拥有20多万人口的城池杀个一干二净,“尸体相枕,凌乱伏于郊野”。当时共计5万蒙古兵,平均每人手刃24个百姓之多。共计120万。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肃州一战,遭到西夏军民的奋力反抗,城破后,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全城只有一百零六户免死。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不久死去,但是却在临死之前,下了要对西夏屠城的决定。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遵守成吉思汗遗诏,进行了屠城和焚城,整个西夏党项民族遭到灭族,大部分党项人被杀,不少部族举族而亡。
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杀孽最重的一个。公元1274年6月,忽必烈大举伐宋,他纵容部下挖掘南宋历代皇陵,掠尽珍宝,其后竟将诸帝骸骨,弃于荒郊,并拆毁宫殿修成“镇南”塔,史称“杭人悲感,不忍仰视”。根据《元史》记载,仅陕南一带双方交战后,宋军阵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达数十万。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
张献忠是明末起义军将领。率兵攻陷成都后,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余人以树其威。
《温江县志》上说,四川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1659年)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九:“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
扬州十日是指发生在1645年4月,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守将史可法坚守孤城,坚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了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清军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指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的一次历史事件。清军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拒不从命。乡绅侯峒曾带领嘉定绅民起义反清,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领兵五千来攻。嘉定城城破,清将李成栋下令屠城,持续了一天,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李成栋率军离开嘉定城。李成栋破城后的三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的幸存者开始溜回城里。他们回城后在一个叫做朱瑛的人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朱瑛领导着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战斗,处死了归降清军的人和清军委派的官吏。二十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血流成渠,是为著名的“嘉定三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