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自古有就有,中国古代兵器,不但是为了防御,有时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古典小说中人物也配以不凡的兵器:关公青龙偃月刀、张飞丈八长矛、吕布方天画戟。
古代兵器以火药的出现为界点,可以分为冷兵器和火器两个时代。从冷兵器类别来分可以分为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也可以按兵器的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暗器等,以下按这个分法来介绍:
短兵器,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多为单手操作,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刀分双刀和单刀,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鼠窜而去。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除了刀、剑之外,短兵器还有斧,古代斧有长柄也有短柄,短柄被称为“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除了这些之外,短兵器还有很多,大多以精短、迅速、敏捷为主要特点,主要用于近身格斗之用。
长兵器与短兵器相比,具有先发制人的优点。在战车、骑兵成为战场主力的年代,攻击力甚强的矛、戈、戟、铍这些带有青铜刀尖的长柄兵器主要以刺为攻击方式,其中又以直刺最为常见。其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
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
叉也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
暗器发展起来,是在宋元以后。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对宋战争中,骑兵相逐,长兵使用不便,因此发明了很多马上使用的暗器,如飞抓、背弩、犁花枪种种。蒙古人的到来更将暗器进行了充分发挥,如短标枪、套索、飞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战争中,这些暗器得到了广泛运用,效果明显。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