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兵,有以道
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堙
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王侯知此,所以三胜者毕矣。
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刑
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一曰庙胜之论
,二曰受命之论
,三曰逾垠之论
,四曰深沟高垒之论,五曰举阵加刑之论
。此五者,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
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夺者心之机也。令所以一众心也,不审
所出则数
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出令之法,虽有小过无更
,小疑无申
。事所以待众力也,不审所动则数变,数变则事虽起,众不安也。动事之法,虽有小过无更,小难无戚。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
古率民者,未有不能得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未有不能得其力而能致其死者也。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而后民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而后民以死易生约束。故古率民者,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焉。
民死其上如其亲,而后申之以制。古为战者,必本气以励志,励志以使四肢,四肢以使五兵
。故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武。励士之道:民之所以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
,死丧之礼,民之所以营也,不可不显也;田禄之实,饮食之粮,亲戚同乡,乡里相劝,死丧相救,丘墓相从,民之所以归,不可不速也。必因民之所生以制之,因其所营以显之,因其所归以固之。如此,故什伍如亲戚,阡陌
如朋友,故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轨
,士不旋踵
,此本战之道也。
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其民不饥,务守者其地不危,务战者其城不围。三者先王之本务也,而兵最急矣。故先王务尊于兵。尊于兵,其本有五:委积
不多则事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士不强,备用不便则士不横,刑诛不必则士不畏。先王务此五者,故静能守其所有,动能成其所欲。夫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陈欲坚,发欲毕,斗欲齐。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故患无所救。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政养劳,不祷祠而得福。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矣。
夫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盖
,寒不重裘,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军井通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食,军垒成而后舍,饥饱、劳逸、寒暑必身度
之。如此,则师虽久不老,虽老不弊
。故军无损卒,将无惰志。
战争有用谋略取胜的,有用威力取胜的,有用作战力胜的。讲求军事准备,判明敌人虚实,设法促使敌人士气沮丧而内部涣散,虽然军队的组织形式完整但却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以谋略取胜。审定法制,严明赏罚,改善武器装备,使人人都有必战的决心,这就是以威力取胜。击破敌军,斩杀敌将,使用各种攻城器械强攻敌人城邑,粉碎敌人防御,占领敌国土地,功成之后,班师回国,这就是以作战力取胜。战争决策者明白这些,就能完全掌握三种胜利方式的具体运用了。
将领所赖以作战的是军队,军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士气沮丧就会溃败。在军队还未行动,双方还未接触时就能够压倒敌人的条件有五个方面,一是朝廷的决策正确,二是将领的选拔得当,三是迅速的部队军事行动,四是本国坚固的防御措施,五是列阵决战前的充分准备。这五个方面都要先分析敌情,而后行动,用以实击虚的办法去压倒敌人。
善于用兵的人,能夺取主动权而不让敌人夺取主动权。夺取主动权,在于将帅的机智。号令是用来统一军队行动的,对军队情况不了解,号令就会经常变更,经常变更的号令,纵然下达了,大家也都不会相信。因此,下达号令的原则是,有小的缺点不必变更,有小的疑问也不须重申。事情要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如果不慎重的采取行动就会经常变化,经常变化的行动纵然实施了,大家也不会安心。采取行动的原则是:虽有小的缺点也不用更改,有小的困难也不要忧愁。所以,上级没有疑惑不清的命令,大众也就不会无所适从;行动没有犹豫不定的情况,大众就不会三心二意。
古时治理民众的君王,从来就没有不取得大众衷心信任,而能得到他们自愿效力的,也没有不取得大众自愿效力,而能使他们拚命作战的。
一个国家必须有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风气,民众才能战胜饥饿换来温饱;国家必须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的习俗,民众才能不惜牺牲去捍卫国家。古代君王治理民众,必须先以礼义信用感化他们,然后才赏予官爵俸禄;先以廉耻道德教化他们;然后才施用刑罚督促;先用仁爱抚慰他们,然后用法律约束他们。
当国民失去国君就像失去亲人一样,这时候才能贯彻统治政策。将帅指挥作战,必须用自己的表率行为来激励部队,这样才能像头脑指挥四肢一样的灵活自如。战斗意志不加激励,士兵就不会为国家效死,士兵不为国家效死,军队就没有作战能力。激励士兵斗志的方法,就是国民所赖以生存的事,不可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天地俸禄的实惠,饮食所需的粮物,亲戚同乡的往来,乡村邻居的互相勉励,生死关头的互相援救,阵亡将士的妥善安葬,这都是能使国民归心的事,不能不及时解决。必须对国民的生活需要给予制度保证,对他们的追求给予高度重视,对他们所关心的事给予固定安排。这样,使同什同伍的士兵,像亲戚那样互相关心;使耕种土地的务农者之间像朋友那样;就使军队驻守下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的坚固,行动起来就像急风暴雨一样的迅猛,战车一往直前,士兵绝不后退,这就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则。
土地是用来养活民众的,城塞是用来保卫土地的,战斗是用来防守城塞的。所以,注重农业生产的,民众就不会受饥荒,注重边疆守备的,领土就不会被侵犯,注重机动作战的,城市就不会被围困。这三件事是古代君王立国的根本问题,而其中军事问题又最为紧要。所以古代君王特别注意军事方面的五个问题:粮食储备不充分,军队就难以行动;奖赏待遇不优厚,民众就得不到鼓励;武士不经严格挑选,部队就不会加强;武器装备不充实,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军纪军法不严明,民众就不会畏服。能够注意到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防守时就能守必固,行动时就能战必胜。由防守转入进攻时,防守要慎重,阵地要坚固,发起进攻时要迅速投入优势兵力,战斗时要齐心协力。
要由防御转入进攻,防御就要稳定,阵地就要坚固,发起进攻要使用全部力量,战斗行动要协调一致。
实行王道的国家,注意增加人民的收入;实行霸道的国家,注意增加武士的待遇;没落的国家,只图增加中上层贵族们的财富;濒于灭亡的国家,只图增加君王自己的库存财物。所以说,只满足上层而忽略下层,其祸患是无法挽救的。因此选用贤能,不须选择吉日良辰,也会顺利;法令明确,不必占卜吉凶,结果也会圆满。尊重功劳,不必祈祷也会得福。又说,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圣人所重视的,只是人的作用罢了。
勤勉而耐劳苦的军队,将帅与士卒同甘苦,不先顾自己。天热不张伞,寒冷不加衣,遇有上坡下坡的路险必然下马步行,部队的井挖好了都喝上水自己才饮水,饭煮熟了都吃上饭自已才进餐,部队的营垒筑成了自己才休息,饥饿温饱、劳苦安逸、寒冬暑夏都必须与士兵共同身受。能够这样,部队虽然连续作战也不会疲惫,虽然疲惫也不会士气衰竭。这样,部队没有无故减员,将领没有懒惰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