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鞅变法

原文

(周显王八年)孝公 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 ,自岐、雍 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 ,广地千里,天子致伯 ,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 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 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yuè)阳 ,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 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注释

①孝公:秦孝公,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61-338年在位。在位期间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②穆公: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在位期间任用百里奚等贤才,帮助晋文公夺得晋国国君之位,在西边打败许多戎狄部落,称霸西戎。③岐、雍:岐指岐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雍指雍州,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④戎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较四周地区先进,因此自称“华夏”,将东南西北四周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夷、蛮、戎、狄;此处的戎翟是生活在今甘肃省境内的一个小部落。⑤致伯:成为方伯,方伯是春秋时期,王室委任的统治地方的诸侯之长,代王室镇抚一方。⑥厉、躁、简公、出子:秦厉公,公元前476-前443年在位;秦躁公,公元前443-前429年在位;秦简公,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出子,又称秦出公,公元前387-385年在位,继位时仅2岁;自秦厉公开始,到出公结束,秦国一共经历了7位君主,大臣专权,国家动荡,秦国日渐衰弱。⑦献公: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84-362年在位),秦孝公的父亲,在位期间扭转了秦国衰落的趋势。⑧栎阳:秦献公于公元前383年迁都到此,公元前350年,孝公迁都咸阳;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境内。⑨公孙鞅:又名卫鞅、商鞅,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原为卫国的贵族,后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国实行改革、变法,商鞅的变法措施使得秦国走向强大,然而也被保守的贵族所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全家都被诛杀。

译文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我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被周王封为方伯,统领一方诸侯,各诸侯国都来朝贺,为后世开辟的基业是多么的光大宏伟。只是后来的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家内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土,这是最大的耻辱。到献公即位时,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辈未完成的事业,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使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说秦国颁布了这道命令,西行来到秦国。

原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cuó) ,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 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bì)臣 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注释

①公叔痤:战国时魏国魏武侯时期的国相,公叔痤虽是有识人之名,但是为了谋求自己相位的稳固,却不向国君进献人才,先是用计排挤吴起,使吴起逃奔楚国,公孙鞅也是在他临终之前才推荐给魏武侯。②中庶子:官名,战国时期国君、相国的侍从官。③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④嬖臣:受君主宠幸的近臣。

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知道他的才干,但并未及时推荐。到他重病不起时,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置?”公叔痤说:“在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整个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后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建议惠王不能用你就杀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就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的病十分严重,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原文

(周显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 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 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nú)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注释

①甘龙:秦献公、孝公时期秦国的大臣,是反对商鞅变法的世族领袖。②左庶长:秦国爵位的第十级,又是官名,协助国君管理军政大事,相当于东方六国的相国。③复其身:免除自身的徭役、赋税。④收孥:收为国家的奴隶。

译文

(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卫鞅想变法,秦国的民众都不赞同。卫鞅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可以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讨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成就大业不与一般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甘龙反驳道:“这样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卫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道的范围,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任命卫鞅左庶长的要职,开始制定变法的法令。商鞅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 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 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qián),黥(qíng)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注释

①之:到,前往。②太子:太子驷,即后来的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杀掉商鞅,但是并没有废除新法,任用张仪、司马错等人,占领巴蜀,攻略东方,打败六国联军,使得秦国继续壮大。③黥:在脸上刺字并涂墨。

译文

法令已制订了但还没公布,卫鞅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的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如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就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事很奇怪,没人动手去搬。卫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着木杆去了北门,果然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卫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法令实行一年后,秦国百姓到国都大讲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是由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直接对他施刑,卫鞅便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处另一个老师公孙贾黥刑,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耻于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改称新法好了,卫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迁徙边疆。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

原文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注释

①曹沫之盟:春秋时期鲁国以曹沫为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皆败,齐鲁会盟的时候,曹沫突然用短剑威胁齐桓公,逼他退还齐国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被迫答应;后来齐桓公想要毁约,管仲劝说桓公不能因为小利而失信于诸侯,从而失去天下人的支持,最后齐桓公将侵夺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②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吧!”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译文

臣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在平地上乘胜追击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原文

(十九年)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 ,开阡陌 ,平 斗、桶、权、衡、丈、尺

(二十一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 ,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注释

①井田:井田制,西周时期开始盛行的土地国有制度;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九块方田叫一“井”,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井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②阡陌:指田间的小路,此处指打破井田的疆域,废除了井田制。③平:统一。④斗、桶、权、衡、丈、尺:斗桶,测容量的器具;权衡,秤砣与秤杆,测重量的器具;丈尺,测长度的器具。⑤商於:卫鞅因为伐魏的功绩被授予的封邑,所以卫鞅又被称为“商君”、“商鞅”,辖境主要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

译文

(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在咸阳修建宫殿,并将国都迁到那里。下令禁止百姓家庭不分长幼尊卑父子、兄弟混居一堂(以增加户口)。把四散的小村落合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等官员,共设了三十一个县。还废除旧的井田制度,打破原来的土地疆界。并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计量单位。

(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秦国商鞅改革赋税制度,付诸实行。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公子虔的下人指控商君要谋反,派官吏前去捕捉。商君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商君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秦国军队向商君进攻,将他斩杀,车裂分尸,全家也被杀光。

原文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 ,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gǔ)大夫 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 。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赵良曰:“五大夫,荆 之鄙人 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 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sà) 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 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注释

①论囚:定罪并处决犯人。②五羖大夫:指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百里奚。晋献公的姐姐出嫁给秦穆公时,百里奚被作为陪嫁的家奴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被楚国边境的人捉住,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本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这笔交易,交出百里奚。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穆公与他谈论国家大事,委任其为上大夫,把国家政事交给他,因为是仅用了五张黑色公羊皮收买回来的,故称“五羖大夫”。③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的样子。④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⑤荆:春秋时楚国的别称。⑥鄙人:乡下人,郊野的人。⑦《诗》:指《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⑧:通“钑”,一种短小的矛。⑨《书》:指《尚书》,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部分帝王的言行。

译文

起初,商君在秦国做国相时,用法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染红了渭河。他任国相十年,招致了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赵良来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把心里的话全部说出来,您不怪罪我,可以吗?”商君说:“好,您说吧!”赵良言:“五羖大夫,原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做国相六七年,秦国向东讨伐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也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视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前拥后呼,也不舞刀弄剑咄咄逼人。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起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再哼舂杵的小曲,可见其得人心。现在再来看您,您起初因与主上的宠臣景监要好而被重用,掌权执政后,就凌辱践踏贵族大家,残害百姓,公子虔被迫杜门不出已有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处公孙贾黥刑。《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出行时,后面尾随大批车辆甲士,很多力士在身边护卫,持矛挥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尚书》中说:‘具有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却还贪恋商於的富庶,在秦国独断专行,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秦国要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商君没有听进赵良的劝告。只过了五个月就大难临头。 o1WlGJEFjRV0Uaw1X04Ymq/jGDM4s9yUcZYOl68vmFLuBT7YE6xMcopeSVFWDY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