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羌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

一、羌族的起源

羌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炎黄、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他们大多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也有少数羌人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历史上最早在商代和秦汉时期提到的“羌人”或“羌族”,只是对当时居住在西北高原的一些游牧异族的统称,与当代所指的“羌族”有所区别。据现有的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

二、羌族的迁徙

古代羌人主要生活在西北的广阔地区,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他们以狩猎为生,随猎物的迁徙而迁徙,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后汉书·西羌传》里记载:“(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从先秦时期开始西北的羌人因为各种原因迁徙入中原地区。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以前的虞夏时期,有一部分羌人为了帮助大禹治理洪水而定居黄河以南,后被封为姜姓国。到了殷周时期,姜姓国越来越多,在关内和陇西也出现了许多羌族的部落集团,羌族的范围越来越大。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在中国的古音中,“姜”和“羌”是一致的,因此甲骨文中提到的“姜”即是“羌”。《后汉书·西羌传》里也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周建国以后,姜姓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相互通婚,逐步与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779年,《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其中“西夷”就包括羌族在内。申侯西引羌族入关伐周,关中的羌族又东迁到洛阳附近。这是羌族第二次进入中原,这一时期的羌族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638年,秦穆公攻占西土,驱逐当地老百姓,而晋惠公领地内地广人稀,需要老百姓。于是秦、晋两国签订协议,将古羌族聚居的瓜州(今甘肃陇山一带)老百姓东迁至嵩山一带,此举使大量羌人融入晋人之中。

战国以后,西羌开始主动向中原迁徙,在两汉时期,羌族先后经历了六次大迁徙,这一时期是古代羌族的主要形成期。当时的羌人分布很广,出现了“东羌”和“西羌”两大部分。元代胡三省注《通鉴》卷五二中说:

“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谓之东羌;居陇西、汉阳,延及金城塞外者,谓之西羌。”由此可以看出,“东羌”与“西羌”只是从地域上的区分而已。除此以外,有一百多个羌族部落分别聚居在西北各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先零、烧当、卑湳、牢姐、封养等二十多个部落。进入中原的羌人基本上与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传播。其余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肃、青海河湟地区。

到西晋末年,从北方东迁的各代羌人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羌族主要聚居地区大大缩小,除了他们的原始居住地河曲、洮水和白龙江流域外,还在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西北及青海南部一带分布。生活在甘肃、青海和川藏高原的羌人部落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其中党项羌人在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铁木真率蒙古军进攻西夏,同年西夏王朝被蒙古军推翻,而其他各部落逐渐被吐蕃融合。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区的羌人,一部分融合于藏族,另一部分融合于汉族,剩下的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祖先。

三、羌族的发展

根据我国考古研究发现,商朝以前甘肃、青海地区已出现羌文化。后随着秦王朝的统一,羌文化被秦人从西部边陲带到了中原。早在汉代时的西羌地区已经被划入当时的中国疆域内。唐王朝在今松潘、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及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并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进行管理。宋代时沿袭唐朝的制度,设立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朝时设立茂州,下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羌族地区废除了土司制度改为流官制,羌族社会发展到封建地主社会,由此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羌族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商户云集、集镇兴旺发达。 /AuDGm9bV8kWAsMuXjL7LY92aCzGWrsS6ifeGw5yPamC/darL0zuj+sgTZ1C2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