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杜月笙:在上海滩抒写黑色传奇的青帮老头子

青年时代的杜月笙

杜月笙的原名是杜月生,之所以改名叫“笙”字,是因为其发迹之后,结识了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太炎提议,将其名字改为“镛”,号“月笙”。根据是《周礼·太司乐疏》里: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

杜月笙的童年十分坎坷,大约倜傥非常之人,少时必经挫折磨砺。出生之后不久,杜月笙的生母就离开了人世,父亲杜文卿续娶了一位太太,就是后来的张太夫人。亲生母亲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后娶的母亲给了杜月笙几年温馨美好的童年。杜月笙五岁之前,仍然享受着父慈母爱的关怀,这也许是他人生中唯一能体会的人间的温暖美好。不幸的是,父母亲对他的关怀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五岁这年,杜月笙的家乡出现了夏秋大旱。旧中国的百姓,每遇大灾大难,多必外出逃荒,或可保命。杜月笙一家则不幸固守在杨树浦,之后事态更加糟糕。这年的冬天天气奇冷,杜月笙的父亲病重不能就医,死在了妻儿面前。当时杜家家境贫寒,实在不能妥善地处理尸体,只好将灵柩束以稻草,暂时安放在田塍上,和自己的原配妻子并肩而葬。

父亲的去世让这个穷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时的张太夫人,只是做点帮人洗衣服这样的粗活来贴补家用,尽管家庭条件很是困难,但是还是省吃俭用供年幼的杜月笙读书上学。然而好景不长,小杜月笙只读了四个月的书,就因为无法缴纳学费而被迫辍学了。最后母亲因为不能忍受家庭的困窘,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这个还不能独自生活的男孩儿,一去无音信。

杜月笙的小洋楼

只有七八岁的杜月笙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只好流浪在街角弄堂,和那些杂七杂八的孩子混在一起,随便捡些什么东西吃,随便捞些什么东西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十二岁的杜月笙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子,但是我们几乎可以想象,一个混迹于街头的小混混,他交际的人群也不过是些游手好闲的人罢了。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杜月笙和这些混混的交往,也不过就是增加了自己身上偷、摸、赌诸种恶习,并未使自己有些许长进,甚至有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出去卖掉,以还赌资的经历。

杜月笙自己也深知这样下去根本没有前途,将来也只能像其他人一样,终生做个混混,这是他不愿意承认的命运,他觉得,想要大展身手一番,必须出去闯闯,离开这个狭小闭塞的空间,离开高桥镇!于是杜月笙离开了家乡,只身来到了繁华热闹的大上海。

杜月笙

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杜月笙到上海的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了一名学徒。这时他十四岁,但是因为嗜赌成性,不久就被开除,去了潘源盛水果店做了一名店员。有了上次丢饭碗的教训,杜月笙这次变得乖巧多了,一心一意地做生意,逢年底甚至可以分到一些红利。但是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或许有些人完全可以做这样一个安分守己、平平淡淡的工作,但是杜月笙则不同,他永远都不满足,不能认可常人追求的一种平常的生活。他开始盘算怎么才能让自己更加富有,更加飞黄腾达起来。于是他找到自己的朋友,开始商量着去开一家水果店,照当时杜月笙的眼界,或许他也只能想到这里,不可能有太高的想法。

混混总有混混的本事,就像高俅当年因为踢了一脚好球,就以此为契机,最终飞黄腾达一样。杜月笙的本事就是水果皮削得好,速度快,而且厚度均匀,不浪费果肉,被人称为“水果月笙”。

然而这个可以混饭吃的手艺仍旧不能让杜月笙安分度日,他感觉这样的小利怎么能够满足在大上海这样的繁华场所挥霍生活?怎么能够享受到这个纸醉金迷的都市带给人的种种快乐呢?

为了能让自己飞黄腾达起来,他离开了上海,去了青岛,但是青岛并没有带给他更多的机会,无奈又回到了上海。这时的他更加嗜赌如命,而这样没有着落的生活,使他经常混迹于十六铺等混乱场所。上海的十六铺是个停泊船只的码头,自从建立了租界之后,鸦片生意就十分火暴。有利必有蝇营狗苟之辈,当时的“小八股党”独霸十六铺。而鬼主意多、聪明灵活的杜月笙很快进入其中,并且在“小八股党”里发展起来,称王称霸。

十六铺只是一个小圈子,然而杜月笙这个时候已经在这个圈子里小有名气了。为了在繁华的大上海生活下去,他处心积虑,投机取巧,终于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小天地。然而这样的天地,还不足以满足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的内心愿望,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寻找真正的靠山,这个时候需要遇到真正能够帮助他的贵人。

烟花巷里,不会有正派的贵人,但是邪派的总是有的,杜月笙在这样的场所,结识了绰号“套签子福生”的青帮陈世昌。陈世昌在青帮中属“通”字辈,司马迁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这话放在杜月笙的身上,也是很合适的,可以说,陈世昌就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贵人。成功人士,要么高人指点,要么贵人相助。认识了陈世昌,杜月笙崭新的人生从此就开始了。

陈世昌告诉他,要想在上海的地界混下去,就得有靠山,拜师父,并给他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出路”——投身青帮。于是,杜月笙经陈世昌的引荐,在宣读和背诵了帮派的诸多规矩和戒律之后,正式成为青帮的成员。

杜月笙上海故居内景

之后的杜月笙可谓是一帆风顺,由于陈世昌等人的关系,他有机会进入当时青帮上海龙头黄金荣的公馆,在黄金荣的公馆里,杜月笙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很快他就发现,在黄金荣的公馆里,并不是黄金荣说了算,而是黄金荣的太太说了算。因此杜月笙处处在黄金荣的太太身上用心,每次都将水果皮削得又薄又整齐,将这位太太伺候得十分到位。很快,这位太太就喜欢上这个勤快的小伙子,经常差他去办事情,渐渐把他看做自己的心腹。得到了黄金荣太太的认可,便也得到了黄金荣的赏识,很快杜月笙就成为了他的亲信。黄金荣在当时的上海是权势极大、一手遮天的人物,是上海滩的金字招牌。我们今天之所以熟悉杜月笙这个人物,很大的推动作用就是后面的黄金荣。

有了这个手眼通天的靠山,杜月笙在上海的手脚更大,更放得开了。他先是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聚敛了钱财。杜月笙本人很善于协调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黑道和白道上生活得游刃有余。少时的杜月笙因为家贫,只读了四个月的书,这是他本人的很大的遗憾,然而有财有势的杜月笙其实还是一个重视文化的人,绝不是我们简单想象的市井之徒,看来人是一个多面的复合体,很难简单概括。他练过书法,还学习文史知识,注重仪表,经常穿着长衫,打扮斯文,气质不俗。也正是少时家贫辍学产生渴望读书的念头,使得他也受到了政治要人、文人墨客的赏识,章太炎先生给他改名字就是一例。

杜月笙上海旧居外景

不断提高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社会知名度。1927年4月,杜月笙、黄金荣等人为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充当打手,因此获得蒋介石的支持。南京政府成立后,他担任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这些位置其实是虚衔,但是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影响力。1929年担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1888年出生的杜月笙到了1929年,已到不惑之年,但是却已功成名就了,年轻时追求的荣华富贵已经实现了。这样杜月笙就从一个不折不扣的底层混混,游走在大上海上流社会的阶层里。这个不知安分、追求权势的人,终于实现了他年少时的美梦。

然而这个从人渣堆里钻出来的成功人士,他以后的行为并不如我们想当然以为的那样,而是一个深明大义、明辨是非的人,虽然有过诸多的劣迹,但是在大是大非、民族大义面前,他仍旧表现出了铮铮硬汉的骨气。1937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后又大举进攻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面对日本的飞扬跋扈,杜月笙毅然地迈出了抗战的步伐,参加了上海各界的抗敌后援会,并筹集了诸多的战略物资以供后方使用。甚至自己掏钱从国外进口防毒面具给八路军。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回忆起杜月笙的那些豪言壮语:“如果日本人利用租界打中国人,我杜月笙要在两个小时内把租界全部毁灭!”1937年上海沦陷后,日本人想拉拢当时在上海极有名望的杜月笙,但是被其断然拒绝。

杜月笙的家祠上的门扣

上海沦陷之后,杜月笙离开那里去了自由港——香港。在香港的杜月笙并没有安心地享清福。而是利用自己的关系,继续从事着抗日救国的活动,一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杜月笙才重回上海。然而这个时候的上海,已经不是抗战前的上海了。日本人被赶跑了,租界也收回了,环境的改变使帮会的势力已经不如原来了。蒋家王朝也觉得杜月笙这颗棋子成了可弃可不弃的鸡肋了。甚至在1948年还因为没有完全服从蒋介石政府的命令而惨遭六个月的监禁,杜月笙这个时候也感觉到自己在上海的势力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举家重新回到了香港。于1951年病逝,终年63岁。

杜月笙的纪念集 bzQvrIHE2L00eHMP7+ejZNo1dJS1R7koI7ewQwsBMJLmoLUZ1U6iezIXl1RwGV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