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海耶丝·约翰逊令人兴奋感动的事迹吗?他是1960年跨栏比赛的风云人物,他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打破了许多记录,真是轰动一时。他顺理成章地被选为参加当年在罗马举行的世运会的选手。他参加110米跨栏赛;全世界都认为他能赢得金牌。但出乎意料地,他并没有得到金牌,只跑了个第三名。这当然是个极大的挫折。他的第一个想法是:“怎么办呢?我或许该放弃比赛。”要再过4年才会有世运会,而且他已经赢得所有其他比赛的高栏冠军,何必再受4年更艰苦的训练?看来唯一合理的路是忘掉比赛,开始在事业上寻求发展。这当然非常合乎逻辑,但是约翰逊却不能安于这种想法。“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东西,”他说,“你不能够事事讲求逻辑。”因此他又开始了训练,一天3小时,一个星期7天。在尔后几年里,他又在60码和70码高栏项目上创造了一些新纪录。
1964年2月22日,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约翰逊参加60码高栏赛。赛前他曾经宣布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室内比赛。大家的情绪都很紧张,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着他。他赢了,平了自己以前所创的最高记录。然后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在那个时候的老麦迪逊广场花园,选手跑过终线之后,就转进一个弯道,观众看不见。约翰逊跑完,走回跑道上,低头站了一会儿,答谢观众的欢呼。然后17000名观众都起立致敬,约翰逊感动得泪下,很多观众也流下眼泪。一个曾经失败的人仍然继续坚持下去。他不放弃,而爱他的人们就爱他这一点。他参加1964年东京世运会,在110米高栏跑出13.6秒的成绩,得了第一——终于赢得了金牌。后来他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担任业务代表。他自愿协助推展所在城市的体能训练计划,他的活动得到极了不起的成果。
海耶士·约翰逊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歌德的话:“不苟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驱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微小的人这样去做,也很少不会达到目标。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增长到没有人能抗拒的程度。”这就是说,继续努力,一切就没有问题。
撤退、爬行也容易;但是在不见希望时却要战斗再战斗——这才是最好的人生之戏。虽然你经历每一场激战,浑身是伤、是痛,但是再努力一次——死亡毕竟是太容易,继续抬头前进,才真不容易。
这种拒绝放弃的态度就是“坚持”的原则。令人悲哀的是,在这个软弱妥协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少听到“坚持”这两个字了。但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坚强的人,在过去“坚持”的重要性深深地打入年轻人的意识里,他们受的教导是要去打一场好架,永远不让任何人把自己摔倒;如果倒了,就应该马上站起来,再去攻击,猛力攻击,不论任何情形都要继续下去。过去,“坚持”这两个字是人类的精神所在;而现在人们如果想要成功,这两个字仍然是基本原则。如果不努力“坚持”,你的一生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的成就。
世界上的思想家,那些深明事理的人,都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坚持的重要性。穆罕默德曾说:“上帝和坚持不懈的人在一起。”看来穆罕默德深深了解坚持的重要。莎士比亚也曾说:“雨能穿石”。石头是很硬的东西,但是小雨滴不断地滴在石头上,终究可以穿透石头。
“每一个问题都隐含着解决办法的种子。”这句了不起的话是美国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史坦利·阿诺德说的。它强调了一项重要的事实:每一个问题的本身都自有解决之道。这里我要再次强调: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问题本身就是麻烦。其实事实正好相反,很多问题通常带来好的结果。其实,问题的出现正是一种生命现象。我们的祖先是哲学家,他们知道问题正是宇宙结构中的一部分。事实就是这样。他们认识到造物者的目的是要使人成为巍然屹立的人,有能力站起来正视生命的盛衰消长,经历生活的艰苦而不退缩、不怠惰,反而以创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迎向前去。我们的祖先是思想家,因此他们知道唯有经历奋斗方能成为坚强的人。这就是说,“问题”对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督促的价值。问题能增进洞察力、精力以及一般的能力,使生活具有建设性。
已故的美国著名电机工程师和发明家查尔斯·克德林深深体认这一点,因此他在通用公司实验室的墙上钉了一块牌子,用来勉励自己和助手。牌子上写着:“别把你的成功带给我,因为它会使我软弱。请把你的问题交给我,这才能增强我的力量。”
事实上,注意自己对问题的反应,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心智健康的状况。如果我们对问题的反应是唉声叹气,怨愤不已,抱着“为什么不公平的待遇会落在我头上”这种态度,就可能是我们的心理状况需要治疗、帮助的征兆。如果我们能够体认问题只是生活中本有的一部分,并且认为问题很可能还对我们有利,同时也坚信自己有能力处理,那就说明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原则——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多少年来我有幸认识很多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至少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寻求对问题的认识。他们不愿意让自己被问题压垮了,更不愿意让问题吓坏了。相反他们冷静而实事求是,从各个角度深入地去研究情况。他们向专家以及向那些曾经面对过相似问题的人请教而获得建议。他们检视问题,仔细把问题分解以后去看,直到他们对问题无所不知为止。他们运用智慧以认识和掌握问题,这样必会了解问题,而了解后就能排除任何障碍,不论情况是多么神秘或看起来多么难以克服。
哈罗德·安德鲁是我一位难于忘怀的朋友,他是纽约州西拉古斯市人,一位具有杰出能力的商人。他具有睿智、敏锐而精密的头脑,他对人的认识也很精确,而且是凭一种直觉。在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我有了问题而需要建议,就要到他那去,找那具有洞察力的答案,而这些答案也确实有用。他受的正式教育虽然有限,但是他在体认生命的过程中却没有遗漏什么。有一次,我亲耳听到一位大学教授为他从来没有上过大学而祝贺他。“我怕我们的教育会把你那惊人的天生睿智给‘教育’掉了,把你塑造得像我们的标准毕业生一样。”他微笑着强调地说这话,也许他所说的可能并不完全是个玩笑。不论怎么说,哈罗德·安德鲁有处理问题所必需的本领。
有一次,我有个使我非常困惑的问题,于是去请教他。他显示出他处理问题的本事来,他仔细倾听我述说的情况,他那敏锐的头脑分析我所说的资料,马上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显出他的精于解决问题:“第一,你有没有彻底、仔细地研究过有关的所有因素?你是不是觉得已经完全认识清楚了?”在这方面他又提出些试探的问题,来检验我是不是了解我们据以解决问题的资料。“第二,你是不是按照应该有的情形把资料组织得清楚而精确?”他问。然后他又说:“我们来把资料再重新组合一下。”
具有积极思想和信仰的人知道,总会有个办法可以解决他的问题,而他决意要找出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办法,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第三个要素——信仰。我们现在就拿泰德和陶乐丝·胡斯特为例。在1931年12月,身为药剂师的泰德和曾任教员的陶乐丝,在南达可塔州瓦尔镇买下了一间小的药房兼冷饮店。这个小镇只有300人,他们一直要找一个有学校和天主教教堂的小镇定居,好每天去做弥撒,瓦尔镇很符合他们的条件,此外镇上还有一名好医生。
不过瓦尔镇还有它另外的一面,在那时候足可以使勇气不足的人不敢在那里落户安家。从黑山镇到怀地镇旅游的人只是偶尔到瓦尔镇歇脚,大家戏称瓦尔镇为“什么都不是的地理中心。”这是个农业经济区,曾经遇到过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干旱、蝗虫灾害,以及歉收等等,接着又受1930年“经济大恐慌”的进一步摧残。
1932年不是开创事业的有利时机。但如果总要坐待时机有利的话,那可能有得等了。
那一夏的炎热,晒焦了的路上积了非常厚的尘土。风儿扫过,带起成吨的灰尘,几乎把阳光都遮住了。少数几名游客在没有冷气的车子里,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开过瓦尔镇,得忍受着酷热和尘土,喉干舌焦。根本没有人走进泰德和陶乐丝的店里来,因此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动脑筋和祈祷。这也好,否则的话他们可能就想不出好主意,他们也就得不到极大的成功了。
问题是怎么样让那些不太舒服的游客离开大路而到瓦尔镇上,进到店里来。他们两个人不停地思考,要想出一个办法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办法就会显现出来。那些疲倦、满身尘土、热汗淋漓的游客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一大杯透心凉的冰水。瓦尔药房小食店免费供应冰水。
因此他们就到镇外去,竖上一些写有美妙字句的牌子,起初只有两三块。于是情形就不同了。游客找路来瓦尔饮食店,其中有些人就成了顾客。受到了鼓励,他们每个星期再竖些牌子,而在那个夏天终了前,他们在公路两边所竖立的牌子各向两个方向延伸了15~20英里之遥。免费冰水,南达可塔州瓦尔镇瓦尔饮食店兼药店。
最后经由胡斯特企业以及朋友和游客的热心,瓦尔饮食店兼药店的牌子布满了全美国。这些牌子还漂洋过海,竖立在欧洲各国的首都以及全世界各个角落。这家店的墙上还贴有照片,显示这种牌子还远竖立到埃及大金字塔、北极、韩国北纬38°。在印度圆顶寺前面所照的照片显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泰德·胡斯特的瓦尔药店兼饮食店,离此10728英里”,还有一个箭头指示方向。
现在美国的药店兼饮食店多年来都会为顾客送上免费的冰水,但是泰德和陶乐丝·胡斯特却是首先以此做广告的。结果,每天从各地来的几千名顾客涌到这个小镇他们的店里来,他们这个店成为所有这类店中最著名、最成功的一个。什么使他们创造出这样了不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俩对棘手问题的反应不情绪化、不泄气、不放弃。相反,他们动脑筋,于是好办法就出来了,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因此,你不但要有知识,你还需要思考,再加上信心。
你要相信问题总有答案。你要相信问题是可以克服的,你要相信问题可以处理解决的。而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你可以解决问题。信心是一种了不起的力量。你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它们就一定会带回来信心的结果。正如没有信心的想法会自弃成功一样,真正有信心的思考一定会导向成功。
通过前面几讲,我们领悟了几位大师传授的思考之力。然而,要学会积极而正确地思考也并非易事。下面的训练将交给你三把钥匙,让你打开自己的思想宝库。
1. 第一把钥匙:善于把握重点。 在你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会遇到许多事情,作出很多选择。这就需要你分清主次。因为你所使用的都与你的目标有密切的关系;你所不能使用的则是不重要及没有重大关系的。
事实证明,成功者大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把影响他们工作的重要事实全部综合起来加以利用。这样他们工作起来就更有效,也比其他人轻松得多。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从那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事实中抽出重要的事实。
这是一把很神奇的钥匙,用它轻轻一拨,就能打开你用尽全身力气也拽不开的大锁。你不妨试试这把钥匙。
(1)把一个事件中的诸多因素编号,用排除法检测,看取掉哪一个最不碍事。以此类推,剩下的就是重点了。
(2)并列的两件事可以横向比较,多方面权衡利弊,分出主次。
2. 第二把钥匙:时时反省自己。 反省自己,是为了避免盲动,或纠正你在冲动情绪下所做的行为。反省自己,也是为了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一位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必须有点像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必须很公正地(至少对自己如此)找出别人的优点与缺点。这样做,可以知彼知己。
反省自己也是为了向你所看重的成功者看齐——自己做了哪些值得肯定的事?哪些做得不够?哪些事做过了?经过反省,你的思想就会如同晨曦中的葵花,永远朝向初升的太阳。
(1)每天睡觉前,把全天的事回忆一遍,看哪些可以肯定,哪些事做得不行,哪几句话得体,哪几句话没有抓住要害。
(2)对不满的行为或语言要记录下来,并提出修改方案。
(3)起床后重温第2条内容,力争在新的一天内不重犯。
3. 第三把钥匙:从书籍中寻找“灯光”——正确的思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部好的书籍就是一条人类思想精华的记忆之河,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重温它。好的书籍可以帮你训练头脑,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解决各类难题,还可以充实你的心灵。借鉴现成的思想精华,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发挥你的意识功能。
有意义的书籍来源很多。你每个月至少要买一本好书,同时订一、两种好杂志。这样可以使你用最少的金钱和时间,吸收最新的信息及观念。
(1)舍得投资。自己拥有的喜爱的书可以反复地看。从商业利益看,既然投资,就要赚回比投资更多的钱。这是行动的动力。
(2)更会看书。下面是阿德勒在《怎样读书》一书中规劝读者遵循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读书方式,你可以借鉴:
①为了解一般内容而读。初读要快,以便迅速掌握书中的思路。但要花时间去理解重要的词和句。在书边记下笔记,并简略记下一些闪现的念头。很明显,这些笔记会使你的书对你更有价值。
②为掌握重点而读。第二次阅读是为了吸收精华。你必须特别注意你是否已了解和真正掌握书中所有的新观点。
③为将来应用而读。第三次阅读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下一番记忆工夫,逐字记住对你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些片断,并把这些片断同你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考验新观点,尝试应用它们;抛弃无用的部分,把有用的部分深深地溶入你的行为方式。
④为增强记忆和再鼓劲头而读。人人都有泄气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你应当重读对你有帮助的自助书籍,以燃起曾经使你心动、帮助你前进的火炬。
(3)合理地分配时间。每天至少留半个小时看有助于你发展的励志书,看半个小时专业书。一周至少看两本有意义的杂志或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