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对数字,他似乎有一种本能的迫切渴望

沃伦·巴菲特被喻为“当代最成功的投资者”。在历史上伟大的投资家中,巴菲特以他敏锐的业务评估技术引人注目。1930年8月30日,这个注定一生传奇的男人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当地的证券经纪人和共和党议员。从最初开始,沃伦就超乎年龄地谨慎,他被母亲称为“很少带来麻烦的小孩”。这个体重只有6磅、早产5周的小男孩自从降生到世上以来,似乎对数字就有一种本能的迫切渴望。巴菲特会经常到朋友鲍勃·拉塞尔家玩,他们一起坐在拉塞尔家的门廊前,静看门前的车水马龙,记下过往车辆的车牌号码。等到天黑了两个孩子就回到家里,在桌上铺开《奥马哈世界先驱报》,数着每个字母在报上出现的次数,在小贴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算术列式,看起来就像他们在算数学难题一样。拉塞尔会拿出一本年鉴,逐个大声念出一些城市的名字,巴菲特则会一个接着一个快速报出每个城市的人口数。棒球得分、赛马胜率……任何数字都是这颗早熟的大脑的养料。巴菲特的母亲每到周日都会让他洗漱干净,把头发梳得油光锃亮,带他去教堂听布道。他倒也不会浪费时间,老实地坐在那里扳着手指头开始算起神职作曲家的寿命来。无聊的时候他会站在起居室里手握乒乓球拍颠球,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大富翁》游戏他更是喜欢得不得了,兴奋地数着自己不断累积起来的虚拟财富。

① 注定了传奇

巴菲特蓝色眼眸、皮肤白皙、脸颊泛着一丝粉色,他不仅对数字很着迷,对金钱更是极为热衷。他得到的第一个和财富有关的礼物是艾丽斯姑妈在圣诞节送他的货币换算器,他自豪地将它一直别在腰间。5岁那年,巴菲特就在自家门外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又换到了地段更加繁华的拉塞尔家门口卖柠檬汁。

等到了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拉塞尔在他家对面的加油站数饮料售卖机里出来的瓶盖数,这可不是小孩无聊的游戏,他们实际是在做市场调查。市场上卖了多少瓶某个牌子的橙汁?卖了多少瓶可口可乐和无醇啤酒?他俩会把这些瓶盖运到巴菲特家的地下室里分门别类地堆在一起。他们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量最大,哪家公司的生意最好。

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父亲霍华德的证券经纪人工作一直处于困境之中,致使家里的生活非常拮据。母亲常常克扣自己以便让丈夫和孩子吃得更饱些。直到巴菲特开始念书的时候,这种状况才渐渐得到好转。经历了这些艰辛的岁月之后,他便怀有一种执著的愿望,想要变得非常富有。巴菲特曾经平静地对他的好友说他将在35岁以前发财。他从来没表现出自吹自擂、头脑发胀的迹象,他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有人曾问他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巴菲特答道:“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来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巴菲特10岁的时候,父亲霍华德带他乘上了开往纽约的夜班火车。他带几个孩子轮流去纽约旅游,他们的行程包括看一场棒球赛,参观一个集邮展,去一个有玩具火车的地方玩耍。他们还去了华尔街,参观了纽约股票交易所。

巴菲特显现出来的对股票的着迷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孩子对飞机模型的喜爱。他常常跑到父亲生意日益兴隆的证券经纪公司去玩。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巴菲特经常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放在镀金专柜里的股票和债券单据。它们对年幼的巴菲特有着一种奇异的诱惑力。巴菲特也经常兴冲冲地跑到楼下的哈里斯厄珀姆证券,那里的股票经纪人也对这个小小年纪、长着一双大耳朵的小孩很是放心,让他把股票价格抄写到黑板上。巴菲特回到家中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股价走势图,观察它们的涨跌趋势,试图参透其中奥秘的念头让他兴奋不已。11岁的时候,巴菲特大胆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了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他还让他的姐姐多丽丝也买了3股。多丽丝后来回忆往事时说:“我知道他很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他满脑子想的全是数字。”不过可惜不久后股价下跌到27美元。历经波折之后,股价终于回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抛出股票,扣除佣金之后,赚到了他在股市上的第一桶金——5美元。有意思的是,他的股票刚刚清仓,股价却飙升到了每股200美元。这也给小巴菲特上了很好的一课——在股海沉浮中,投资者必须要有耐心和定力。

小时候的巴菲特在赛马场也表现得极为出色。受到赌马胜率中概率论的启发,他和拉塞尔甚至开发了一套供赛马者使用的参考系统。不久以后,他们就发现事实证明用自己的这套系统来帮助投注,效果非常明显,所以他们就把这套系统命名为“必胜马仔系统”,然后带着一大堆复印件来到阿克-萨-本赛马场。后来据拉塞尔回忆说:

“我们觉得自己能够卖几套赚些钱,我们四处叫卖道:‘买份必胜马仔系统吧!’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营业执照,后来他们就把我们给赶跑了。”

在外人看来,巴菲特家是个理想的完美家庭:家人互敬互爱,生活红红火火,人人品质高尚,而且重视家庭。母亲利拉认为自己遇上霍华德的那天是“人生中最幸运的一天”。利拉对待自己的丈夫就像伺候君王,尽管这个君王很仁慈,但毕竟还是个君王。她渴望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巴菲特的朋友都知道她是一个身材娇小、性格乐观、笑靥迷人的女人,她就好像电影《绿野仙踪》里的善良女巫一样,脸上总是带着甜美的微笑,落落大方而又充满活力,但是当追求完美的压力太大时,她就会迁怒于巴菲特和他的姐妹。她会突然之间大发雷霆,而利拉狂怒时,好像有恶魔附身一般,几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要是孩子们稍有一点过错,都会招致她一顿恶毒的咒骂。孩子们有时候或许根本没有犯什么错,但是多疑的她都能想出些莫须有的罪名来。

巴菲特却从不会向朋友们抱怨母亲的脾气,而且他天生的乐观开朗也不会使自己流露出这种不满。不过,久而久之,有的男孩注意到巴菲特待在他们家玩的时间可能要比他待在自己家的时间更长。多年之后,巴菲特的儿子彼得甚至曾经怀疑,在一定程度上,父亲的成功是否应该归功于内心想要离开这个家的渴望。答案不为人知,但冥冥之中有种力量驱使着巴菲特,巴菲特愿意埋头苦读自己最喜欢的《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对那些想要今后成为洛克菲勒一样大富大贵的人来说就像《圣经》一样,里面充满了“以自制软糖起家”、“如何用38美元生出百万财富”之类的故事。巴菲特津津有味地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幻想自己站在一座高大的金山旁边,金山给他带来的狂喜远远胜过一座糖山。他用自己的实践再次演绎了书里的故事。在第53北大街,巴菲特是有名的书虫,邻居公认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在同龄的孩子中,他算个高的,喜欢运动,但打什么球都很笨拙。不过只要谈起金融知识,他就会滔滔不绝,而且引人入胜。每当巴菲特一开口的时候,他的朋友们就会竖起耳朵倾听。他并没有刻意地要求那些朋友当他的听众,而是他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就像他父亲给他起的外号一样,他就像一个“火球”,火球是会吸引飞蛾的。

② 为什么与众不同

沃伦·巴菲特在家里的三个孩子中排第二,也是唯一的男孩子。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性情严肃但却为人和善,对沃伦·巴菲特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他把儿子带入了股票和债券的世界,并且为儿子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来说老巴菲特对于数字的精明似乎还不敌儿子,他对赚钱的兴趣也不像儿子那么浓厚。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沃伦·巴菲特宁可从舒适安逸的家中跑出来,甘愿在赛马场的泥地上爬来爬去捡票根,就好像地上扔满了珠宝呢?而又是什么,使得多年以后的他在商业伙伴面前大显身手呢?他能够心算复杂的数学题,记忆力之强就活像一部百科全书,连阿克伦城的人口都能脱口而出。沃伦·巴菲特的妹妹罗伯塔断言:“他生来就如此。”

巴菲特身上的某些特点可能要追溯到他善于经商的祖先身上。最早来到美国的巴菲特家族先辈名叫约翰·巴菲特,他是来自法国的一名纺织工人。1696年,他在长岛北海岸的亨廷顿与汉娜·泰特斯完婚。老巴菲特夫妇一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都在长岛居住,家里面以种植业为生,不过他们志存高远,这样的理想与家族的简朴生活很不相称。悉尼·巴菲特在1867年受雇为他的祖父泽布隆·巴菲特开垦农场。但当他听说每天的工钱只有50美分时就愤愤地离开了农场。他找到工作后,驾着马车离开了奥马哈。1869年,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巴菲特杂货店。当时,奥马哈城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是巴菲特一家的商业氛围已经很浓厚了。这家杂货店的位置与后来美国富人办公林荫区只相隔1.5英里。

悉尼·巴菲特的杂货店在一个黄金时间开张了,当时正值铁路贯通美国大陆之后三个月。奥马哈成了一个全国瞩目的交通枢纽,火车隆隆驶过的声音响彻整个中西部平原。来自四面八方的拓荒者、流浪汉、投机商、老兵、铁路工人、被释放的囚犯以及妓女蜂拥而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光顾巴菲特家的杂货店,来买鹌鹑、野鸭和松鸡。但是泽布隆·巴菲特有些担心悉尼·巴菲特的前途,在写给他21岁孙子的信中,他一再强调说巴菲特家族的生意经就是“谨慎为本”:

“你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但我也希望今年春天生意能变得更加红火。”

“如果不行的话,就赶紧关张,把欠债还清,维护好你的信誉,因为这比金钱更重要。”

还好,年轻的奥马哈城日益繁荣,悉尼·巴菲特一家也随之变得更加富裕。悉尼·巴菲特扩大了杂货店,还把两个儿子叫来给他帮忙,其中小儿子欧内斯特·巴菲特遗传了家族经商的本事,他就是沃伦·巴菲特的祖父。他曾和哥哥同时追求一个女孩,最终他获得了女孩的芳心并娶她为妻,自此兄弟两人形同陌路。1915年,欧内斯特离开位于闹市区的这家商店,在城西开了一家新店,名叫巴菲特父子商店。这一次他再次精明地抓住了商机,因为奥马哈城的居民逐渐迁往河西岸。欧内斯特开始了送货业务和赊账销售。不久以后,富豪家的厨师纷纷打来电话订货,店里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兴隆。

霍华德·巴菲特是欧内斯特·巴菲特的儿子,他对成为第三代杂货店老板没有一点兴趣。霍华德和欧内斯特一样具有独立思考精神,而且他不像父亲那么暴躁,反而显得温文尔雅。他曾在怀俄明州的一家石油管道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他真正的兴趣还是在于思考行为。所以当霍华德在位于林肯镇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就读时,就当上了《内布拉斯加日报》的编辑,他渴望着以后能在新闻界打拼出一番天地。尽管霍华德算不上十分英俊,不过他头发乌黑,目光炯炯有神。而作为校友会的主席,他也有很多漂亮的女追求者,但在大四时,他遇到了一个家境贫寒的乡下女孩,这个女孩除了善于交际之外别无所长,她就是利拉·斯塔尔。

利拉·斯塔尔在内布拉斯加州西点镇长大,她在高中毕业以后为了筹集在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学费,不得不去打了3年工。这一天,她忽然出现在霍华德·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恳求在《内布拉斯加日报》谋一份职位。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让她变得出语泼辣,幽默之中带着一点刻薄的味道。她长相美丽,身材娇小,淡棕色的卷发富有光泽。照她自己的说法,她“主修的专业就是结婚”——相对于一个找不到出路就必须重返西点镇的女孩来说,这也的确是一门实用的专业。

霍华德痛快地给了她一份工作,并且很快就跟她约会了。两人快速坠入爱河并准备结婚。利拉的父亲约翰·斯塔尔是一个读书人,他本希望女儿能念完大学再结婚,不过还是同意了两人的婚事。1925年12月26日,两人在西点镇举行婚礼。利拉在的回忆录中提到,霍华德后来曾对她说:“和你结婚是我这辈子最成功的一笔交易。”他俩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度蜜月,婚礼一结束两人就直接坐上了去奥马哈的汽车。

霍华德在报社找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在保险公司给他找了个周薪25美元的职位,所以他只好妥协了。霍华德放弃了自己理想职业的消息当时还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但正像利拉所说的那样:“他屈从了父亲的主见,因为是父亲供他念的大学。”

他们两人搬进了位于巴克大街的一座只有一个壁炉、两间卧室的小平房。对于利拉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开端。她由疾病缠身的母亲带大,并没有什么干家务活的经验。由于霍华德要用车,利拉在去工作时就只能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后还有一大堆家务活得干。那时她赚钱甚至比霍华德还要多。1927年,利拉做了一个眼科手术,不久她的头疼病又复发了。第二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多丽丝,两年之后,他俩又喜添贵子,这就是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似乎自打出生那天开始,就比他的实际年龄要显得老成得多。他学走路时总是弯着膝盖,好像这样做就可以保证他不会摔得太惨似的。而当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多丽丝去教堂时,多丽丝会到处乱跑,巴菲特却像小绵羊一样乖乖地坐在母亲旁边。所以利拉称他是“一个从来都不惹麻烦的乖小孩”。

巴菲特两岁时的照片上样子非常可爱,他矮矮胖胖、头发金黄、皮肤白皙,穿着小靴子和白色短袜。一只手里握着一块积木,抿着嘴微笑,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他的头发后来变成了浅褐色,不过他的性格却没有任何改变。他从来不会去陌生的地方瞎逛,也不会去调皮捣蛋。更有甚者比他小3岁的妹妹却要常常保护他不受附近伙伴的欺负。有一次,霍华德带回家一副拳击手套,还找来一个男孩与巴菲特“决战”。利拉回忆说:“那些拳击手套后来根本就没用过。”巴菲特天性温顺善良,总能激起他的姐妹或是其他人对他一种本能的保护心理。小巴菲特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

在巴菲特刚出生时,家里经济很困难。当时,霍华德在联合街道银行担任证券销售员,而脾气暴躁的欧内斯特认为这是一个不稳定的职业,他在给巴菲特的叔叔克拉伦斯的信里面写道:

我对股票相当了解。简单地说,“任何人含辛茹苦攒钱到了50岁却要去股市上投资,那么他在我眼里绝对是个傻瓜,是个地地道道的傻瓜。”

当霍华德看到这封信时,他却只是在信笺旁不屑地写道:“这真是对我事业的莫大鼓励。”然而还不到一年,欧内斯特的预言就应验了。就在1931年8月13日,离巴菲特周岁生日只有两周时,霍华德失业了。这是大萧条时期常见的情形,人们对生活的激情被无情地浇灭了。他的工作没有了,所有的积蓄都打了水漂。欧内斯特给了儿子一些时间来偿还他欠杂货店的债款,这对于霍华德来说无疑是一颗苦果,因为他和巴菲特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一向都反对借钱度日。霍华德觉得自己事业的前景暗淡,甚至一度考虑要迁回西点镇。

不过没过多久,霍华德便宣布巴菲特-斯克莱尼卡公司在法纳姆大街联合州立银行大楼里开业了,这里就是后来巴菲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此时霍华德和他的合伙人乔治·斯克莱尼卡四处出售“投资证券”,包括市政公司及公用事业股票及债券。关于这次投资,霍华德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的,因为大萧条冲击了公众对经济的信心。奥马哈市民幻想着能逃过一劫,但是到了1932年,小麦价格暴跌,农民只能靠救济金过活,连填饱肚子都成了一种奢侈。

等到巴菲特开始念书时,父亲的生意已经开始有了成果。在巴菲特6岁时,全家搬进了郊区一座砖房里,这是一所以前都铎王朝式样的房子,比原先的住处要宽敞许多。巴菲特一家曾经历过的苦难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淡忘了。

然而那段艰难岁月却在巴菲特心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自那以后,他就迫切地想要变得非常富有。他在5岁之前便有了这种念头,而且这种想法从来都没有从他脑中消除过。

在巴菲特6岁时,全家人一起去艾奥瓦州北部的奥科博古湖度假,他们在那儿租了一间小木屋。度假时巴菲特绕着湖边到处找人出售可乐,最后赚到了5美分。回到奥马哈之后,巴菲特从祖父的杂货店里买进一些廉价的饮料,在夏日的夜晚挨家挨户地兜售,而这时同龄的孩子还忙着在街上嬉戏打闹呢。

自那以后,这样的赚钱点子便在巴菲特的脑中层出不穷。巴菲特挣钱并不是用来零花,而是有特别的目标,他在一笔又一笔地勾画自己未来的宏伟蓝图。

巴菲特在7岁时因为发了一场高烧住进了医院。在医生切除了他的盲肠后,他身体十分虚弱,大家甚至担心他会小命不保。不过,每当他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就会拿着一支铅笔在纸上不停地写下很多数字。当护士问他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时,他回答说这些数字代表着自己未来的财富。巴菲特带着一脸憧憬的神情说:“虽然现在我没什么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变得很富有,我也会成为报纸上的焦点人物。”医生都觉得他危在旦夕了,但他却从对金钱的渴望中找到了慰藉。

霍华德不希望再让儿子经历自己曾经忍受过的苦难,他还觉得作为一个父亲,不能像欧内斯特那样贬损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对巴菲特一直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对巴菲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坚定地给予支持。所以,尽管巴菲特遗传了母亲积极向上的性格,但他的整个世界还是围绕着父亲运转。

在霍华德看来,政府正在使货币贬值,于是就把家里的金币发给孩子们,还给家里添置了许多漂亮的装饰,不仅有水晶吊灯、纯银的碟子,还有来自东方的挂毯。因为霍华德觉得有形资产比美元更能保值。他甚至储存了大批罐头,还买下了一个农场,为的是在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能给家人找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霍华德一直重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秉持这一原则比他对任何政治观点的信仰都要更坚定持久。每当孩子们围坐在他身旁时,他总是会背诵一句爱默生的经典名言:

“伟大的人,是能够大隐于世且保持独立人格者。”

霍华德不仅牢记这样的名言警句,重要的是他能做到身体力行。他烟酒不沾。有时跟他关系很好的客户购买的股票价格下跌,霍华德会觉得十分内疚,甚至还会用自己的钱回购。

这位平凡的股票经纪人不知道,他的行事作风已经深深地埋在了小巴菲特的心里。 ylIxAG0eBd4IXuLIKV5FfE9huRh/+vvwj7piJZiSji0xYr2bMc0UHAJ7YqSnfP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