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有提到过,格局之所以被称之为“格局”,显见其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只会让人故步自封,而打不开自己的格局。所以,要想人生格局更广阔的人就必须要打开心扉,学会接受新事物,善于主动发现新事物来拓宽自己的格局。
“开放”对于做好一件事情,争当一个成功的人来说都是至关全局的。
清朝晚期,由于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以及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的不断发生,乾隆皇帝下达了禁止对外传教,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等等一系列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清政府看来这项国策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防止了中外反清势力的勾结,而且保护了地方经济不被外来商品侵犯,是一种很好的地方保护主义。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在清政府统领下的中国于盲目自大中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严重阻碍中国近现代向前的步伐,甚至其成为了清朝灭亡,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经验来吸取教训,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生。治理一个国家如此,走好一份人生路更当如此。闭关锁国的政策就好比人的固步自封,因为受过伤害,害怕失败就想着只要关闭自己的心扉,保护自己本有的格局不被侵犯就会是一种成功。事实上,这只会让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心扉是我们人生格局的内在,它影响着内心格局的布局,关闭心扉就是限制自己格局的扩大,而那些被关闭在心扉之外的东西恰恰就是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中能获得成功的藏宝图。
所以说,心扉不打开,又如何能扩大你的格局?不扩大自身的格局,成功又如何进门!
之后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与之前闭关锁国政策的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是很好的证明了开放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1978年,中国在经历文革,实行计划经济以后经济方面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根据中国国情,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决定着中国当代命运的一个关键,更是中国发展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才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才有了今日中华人民的图腾。
可见,“开放”会影响一种时局,会改变格局的发展。大到治理一个国家,小到成就一个人的人生,能否打开心扉,对外开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打开心扉,对外开放才能让你跳出封建,自觉接受新事物。在光速发展的今天,新事物的推出层出不穷,昨天还是已经很安全的双重防盗门,明天就推行了指纹密码感应电子锁,后天觉得手要受伤了指纹难识别,门打不开,就研究产出眼角膜识别或语音识别安全系统……各种竞争的压力让你在这些新事物中踹不过起来,此时,如若你依然封闭自我,固执的守着老旧的方式就只会被社会淘汰。就好比你只钟爱书本,坚决抵制使用电脑,你就会丧失很多发展的机会,因为在如今互联网纵横,电脑已然成为生活、办公必备工具的时代里,能使用电脑,使用好电脑才是被人重用的优势。
只有打开心扉,对外开放才能让你开拓进取,找到新发展的突破口。现在有很多人感叹,社会发展得太过饱满,乃至于找不到任何新发展中的商机。有这样想法的人就是因自身中落在新事物的后面,只懂得被动接受新事,从不去思考新事物发展的始末,看清新事物诞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后,在新事物中寻找商机,找到新发展的突破口,走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面。我的表叔就是一个对外开放,能够在新事物中谋得发展的人。他的发家致富就在于当年电脑兴起的时候他不惜花掉所有本钱去学习电脑知识,购买电脑组件,因为他的开放让他看到了电脑的前景。
只有打开心扉,对外开放才能让你在正确的意识中做到敢作敢为。人所有的行动都是跟着人的思维走的,当你能正确的接受到新事物,并从中发现利于发展的突破口,它就会指引你去行动,积极地改造现实。这份勇敢是来自于你本身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以及你凭借着好的眼光对新事物发展突破口的相信。当你相信你能够成功,这是发展的机遇时,你的胆识就会化作你的行动,让你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只有打开心扉,对外开放才能让你主动迎难而上,步步领先。主动的人才能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这就好比竞赛登山,当你主动往上跑,且不遗余力地冲击,不管脚下的荆棘,不管周边刺痛肌肤的枝桠,你才能步步领先,最终第一个达到山顶获得胜利。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也都是如此,只有那些打开心扉,主动迎难而上时,才会占到最好的位置,赢得机会。
而我们要做到开放,打开心扉,迎到成功的来临就要多培养创新意识,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思想、观点或方法,要通过多思、多想、多问、多看来推陈出新,让大脑形成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都有着“换个角度去看会怎么样?”“这件事情是如何由来,是否有更好的发展?”等等类似的疑惑,不断积极探索、学习,找到更好的途径,从而,敞开心扉,打破思维上的格局。
“定位”顾名思义就是锁定目标的位置,就人生格局来看,它是指人的理想或目标树立的范围。只有当人有了一个比较高的理想,树立了比较高的目标才会想着要往高处走,当特别想触发了人的潜意识就会帮助人达到相应的高度。这个时候,如果人所怀揣的理想,所树立的目标过于低,就会导致人很容易实现目标,而后就找不到追求的情况。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体育达标测验里面有一个叫立定跳远的科目,即不用助跑从立定姿势开始的跳远。
做过这项运动的人也许都会十分疑惑于这项运动的奇怪现象,那就是,假如人随心所欲地起跳,即使很希望自己能跳好,也都不会达到想要的远度。但是,眼睛死盯着一个点,不用去想自己是否可以到达这个点,却往往能出人意料的接近这个点或超越这个点。
以前,我都是依赖后种方法得到了一个良好的体育成绩和老师的表扬。后来,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比如我很想升职就一定会升职,比如我想着太顺利了,最近可能有坏事就一定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听起来,好想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按照所想的轨迹行使,这该是一股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直至有机会接触心理学,我才明白,所认为的神奇力量不过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人的意识分为认识与潜意识。认识就是人们很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吃些什么东西等等。而潜意识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例如,你不刻意就记得某个情节,不经意就学会了某种操作流程等等。平日,大多数人重视认识,因为认识可以让人达到自我评估,自我控制的效果,而潜意识就常常被人忽略了。
殊不知,潜意识的作用才是重中之重的,如同冰山一角,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其大的程度不可估量。据科学家分析得出,人的潜意识力量比一般认识的力量大三万倍。而心理暗示恰恰就是触发潜意识力量的机关。当你非常想要一件东西,重复默念或大声朗诵的时候会让潜意识接受到你的信息,而后指挥你的认知意识去留意相关的一切,激发你内在所相关的能力,建立你的信心,协助你实现目标。
所以,你特别想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样子,就会启动你的心理暗示,由此,可以达到你很想到达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伟人,有的人只是庸人。人生的定位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对于格局而言,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的人生定位对于格局来说,就是人生格局可以挖掘的深度。
一个人拥有开阔的思维,高远的见识,宽广的心胸这还只能将人生格局拓宽,而不能使其加深。只有一个广而深的格局才能称之为大格局,这其中之“深”就由人的定位来决定。
定位高的人,人生格局是深而牢的;定位低的人,格局是浅而松的。只有深而牢的人生格局才能永恒,浅而松的人生格局只会是昙花一现。
对足球稍微有一点兴趣的人一定会知道迭戈·阿曼多·马拉多纳,他是前阿根廷的足球运动员,也是史上最优秀但是最受争议的运动员。
他的人生高峰是在1981年到1990年,1983年,他带领巴塞罗那击败皇家马德里夺得西班牙国王杯。1986年,更是凭借自己的杰出表现率领阿根廷队第二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在此对阵期间,英格兰队时连过5人打进一球,此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足球史上最漂亮的进球。1990年马拉多纳带领那不勒斯第2次拿到意甲联赛冠军。如此种种惊人的传奇,让马拉多纳被誉为,足球场上的“上帝”,所有人对他的评价是,“他将注定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
可是,在1990年世界杯后,马拉多纳就进入了一度消沉,长期吸毒使他身体每况愈下,他的心思也逐渐远离足球赛场。终于,在1991年3月17日那不勒斯巴里队一场意甲比赛后,马拉多纳被爆出吸食可卡因,引起轩然大波。随后马拉多纳被禁赛15个月。以此,马拉多纳虽被誉为足球场上的神话,可之后的多年再也写不出如当年一般辉煌的篇章。
马拉多纳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才华过人又桀骜不驯,世界杯之前还是世界杯冠军,世界杯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因吸毒成瘾被禁止踢球的人。有的人认为这是马拉多纳的天性所成,有的人认为这是马拉多纳的长期不良习惯所致。而在我看来,马拉多纳前后的差距,更多是受其定位的影响。
每个足球运动员的目标就是在世界杯上获取冠军,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马拉多纳来说也不例外,这自然成为他的人生定位。当他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就有些尴尬了。因为他所定的位置已经达到了,且无人能够超越。彼此,自然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以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定位,定位决定了格局的深度。倘若马拉多纳定位的不是世界杯而是致力于将国足推至世界无人能及的位置上,想必现今的他就不会在足球界下课了。
另外,定位不仅会影响人的成就与进度,还会影响人的心情。
这就好比一个人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赚取一百万,那么,在实现这一百万的过程中,这个人的动力会随着越来越接近一百万的时候减弱,到真正获得一百万时,除了当时的激动以后就只剩下迷茫的无趣了。
因而,我们在定位自己时,要试着去找一个没有上线的价值目标,比如帮助他人,成长,不断超越自己,快乐等等。只有这样,人才永远不会在过于满足中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