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职担任主编策划以前,我负责过公司半年的职业培训,这个培训班主要由公司内部员工、员工适龄的子女以及公司业务伙伴参加。设立培训班的目的一方面是给予公司内部员工以及与公司合作伙伴在关于职业规划上的指导福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编辑策划们能找到更多关于人生指导性书籍中实在的例子与解决各种的现实可行方法。一月两次,我们所请的授课老师都是一些在业内颇有威名的成功人士。
叶森是我们第108期的授课老师,他的一堂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实例的关于“圈子”的课程让人受益匪浅。
他是深圳一家中大型网络公司的老总,面容清秀,举手投足之间不失风度,这样一个谈笑风生的人,你一定想不到他在毕业后的两年里都深受“人际交往阻碍症”的迫害。据他所说,太过于内向的性格使得他在即使找到第一份工作后仍然得不到任何发展,只因为他平时多沉默于做自己的事情,除了上级领导必要的工作谈话,基本不主动与公司其他同事交谈,甚至在与他人说话的时候都低头小声,刚开始大家见了还觉得有趣,故意找话题逗他,可他常常是羞赧而退,次数多了就让人觉得很无趣。
于是,他成为了这个年轻化的网络公司的“独行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撰稿,悄然存在,仿若公司里的一个“透明人”,以至于一年后新来的实习生都认为他只是个新人。
后来,他意识到了圈子的重要性,便主动申请调动到公司的业务部当一名业务员。起初的工作对他来说是十分艰涩的,常常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潜在客户,但因为自己的口语表达不清楚或找不到与对方的共同话题而失去了单子,第一个月他以零业绩告终,成为销售部的最后一名,并在公司的月总结会议中当众被批。
就是在这种羞辱以及压力之下,他咬咬牙,通过大量的现实与书本的学习,让自己变成一个主动开口说话,主动融入他人圈子的人。
说到这里的时候,叶森不禁感叹,“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谈成第一笔单子的喜悦,虽然只有八千块,可那对于我的人际交往上来说可是一种跨越,走出那一步,我就相信,没有融不进的圈子,只有不能融入圈子的人。”
后来的事情可想而知,叶森依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业绩越做越好,不仅融入了公司的圈子,更是通过跑业务创建了自己的圈子,如此,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叶森成功的故事很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若想迈出成功的步伐,就必先需要融入能促就自己成功的圈子。
而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所在的圈子就要看个人的交际能力了。交际能力不同于其他的能力,它不存在任何天生因素,全然是后天环境形成的。
一个人若想有着超强的交际能力,做到能在众多圈子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圈子,且能在接触圈子的短时间内做到“自然熟”,首先就需要主动打破人际交往的格局限制。
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人难免会显得很不自在,也因此更在意自己的举动,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固定在了“新人”的位置,这样在有人来主动打招呼,或面对圈中人的“考验”时就会更加拘谨、多疑。为了打破这种圈子的冷暴力,我们应该自主“热”起来,找到适合的时机主动介绍自己,争取在最快的时间里认识圈子里的人,并能通过你平时从他人口中听到的称呼来对其主动打招呼。如此,让圈子里的人看到你的友善与诚意,而不排斥你的进入,甚至主动拉你一把。
然后,要学会低调。每个人在圈子里“混”久了,自然希望自己的地位在圈中得到肯定,特别是当圈外人新进时,能得到“尊重”的对待方式。这就要求新人进入圈子时,一定要保持低调,切忌标新立异、自命不凡、曲高和寡,完全脱离圈子的普众性。正所谓“树大招风”,那些只想着如何高调,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引人注目的人,即使进入了圈子也最终会被孤立着被动赶出圈子。
最后,要做到肯干、肯学。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做事勤劳的人。我们要融入一个圈子,就必须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去做事,泡个茶、买杯咖啡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都是你能在最短时间内融入圈子的筹码,千万不要因害怕吃亏而摆出一副不是自己分内事情的姿态,这样只会加深圈子与你自己的鸿沟。
当然,为了更好的融入圈子,我们还应当主动学习,平常,可以多收集一些风雅一点的笑话或多阅读报纸、杂志,看一些有趣的新闻、故事,以避免在与圈中人相处的时候因无话可说而产生的尴尬;也可多参加圈内的活动,多了解一些圈子内的共同话题,尽量做到在圈中人聊天的时候,让自己听得懂,亦或有惊人的发言,这样更会加深圈中人的印象,把你看做圈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