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万物有灵性
释藤

前几天,国内一个叫快拍快拍的摄影网站发布了一则这样的消息:剧透,萨尔加多要来丽水摄影节了!瞬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转发,笔者也在第一时间把此消息转发到了朋友圈,一时之间,很多人点赞并留言跟帖:好期待;哇,是不是真的?老萨真的要来国内了么?我们真的没有在11月见到萨老么?

看来这样的消息对于国内摄影圈的很多朋友来说,不亚于是丢下的一个重磅的炸弹。尤其是那些痴迷萨尔加多已久的萨粉们,一定是激动不已的,估计今年的11月,丽水摄影节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其实对于萨尔加多的关注和喜欢,应该是很多摄影师都有的情节,这位于1944年出生在巴西的文革摩里斯的摄影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摄影作品,尤其是近年来引起世界艺术界关注的大型纪实文本的题材《创世纪》,更是掀起了一股萨尔加多摄影的热潮!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是一名巴西社会纪实摄影师、摄影记者。在他的一生中,和摄影结缘并拍下大量经典的照片,和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1969年,25岁的萨尔加多在圣保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开始接触摄影,跟这门瞬间艺术一见钟情。1973年,在非洲咖啡贸易组织中任职时,他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爱好远远超过填写枯燥乏味的表格,于是辞去了这份工作,一门心思地搞起了摄影。他很快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他的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

《创世纪》这部摄影大作,是萨尔加多历时整整八年时间,跨越很多个大洲,完成的一个史诗般的探险项目,记录了那些逃脱了现代社会印记的人和动物、土地和生活,呈现了一个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的星球。在这部巨作里,影像画面大多庄严肃穆,充满了一种凝重却又纯粹的气息,无论是人和动物,还是自然万物,都呈现出了井然有序却原始的况味,让人在观看的同时,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向往!

在《创世纪》这部纪实影像里,动物和自然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植物的茂盛、动物的繁衍生息、自然宇宙的无穷变化,似乎都有一种超乎神圣的气质在流淌。比如萨尔加多先生拍摄的一头鲸鱼在水中浮起的一瞬间,那尾翼梦幻而神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线条和剪影。比如那座在水面上的孤岛,几颗稀疏的植物,静谧而安详、却似乎又充满了一种灵性,让你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还有那头行走在丛林中的大象,似乎一个神灵,在穿越而过,影像用一种略带轻盈的气息,吸引着观者的眼球。

这样类似的照片很多,每一张画面似乎都是无意中获取的,又具有瞬间性迷人的魅力在流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仿佛进入了一种洪荒世界,掉入了原始社会当中,和动物,生灵生活在一起,过着与世无争而平静从容的日子。

从大量类似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萨尔加多对于影像把控能力的水平,严谨且真诚、刻意却又自由奔放。在他的眼里,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子的,他希冀通过这些画面,引发人类对于原始自然万物的回归和思考。

很多人在读了他的作品之后,感叹世界还有如此纯粹的一面,亦沉醉于这样的画面难以自拔。因为他们在萨尔加多的影像里看到自己的内心一直在追寻的空间,这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框取,让影像具有了超现实的况味,也越发地显的迷人而深邃。

所以在这样的影像面前,许多人评价萨尔加多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但是老萨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就是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尊重现实和尊重历史是从事纪实摄影的首要条件。他说他在拍摄照片时从不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他的某些照片有艺术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黑徕卡。他随身至少携带三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35和60毫米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采访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

采访中的萨尔加多穿着非常一般,普通衣服也有助于他和普通百姓的交流和接触。他不背显眼的摄影包,也不手提银光闪闪的摄影箱,相机都放在三个很小的口袋里,目的是尽量避免被摄者的注意和戒备。

在萨尔加多的作品中,黑白照片占了多数的位置,尤其是《创世纪》这部作品,大多是用凝重而分明的黑白来表现作品的主题,虽然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他也一直认为自己的作品其实就是纪实影像,并不是所谓的艺术照,虽然很多人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却没有人否认他在世界摄影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

其实萨尔加多能够拍摄出让世人喜欢的照片,并具有如此大的影响,这和他成长的经历是有脱不开的干系的,他的一生经历丰富而曲折,和摄影结下的缘分也是十分奇妙的,1974年30岁的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了到世界各地拍摄照片的生涯。1975年起,他先后认为法国伽玛图片社和玛格纳图片社的记者。 萨尔加多摄影采访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题材,他都坚持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来拍摄照片。

1982年,萨尔加多以共照片中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赛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科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 萨尔加多认为,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们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于是他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从80年代开始,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无处不出现萨尔加多的身影。

1994年,萨尔加多把他六年多来在世界各地拍摄地350幅反映苦力生涯的作品,汇编成一本巨型画册:《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 在世界各地的采访中,萨尔多加不畏艰险。为报道持续了10年的非洲大旱,他不远万里先后16次前去非洲,即使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也没有退却,他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摄影采访。

从以上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萨尔加多的内心和思想促使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他的作品在超越了现实生活的范畴具有了独特的灵性,从而也让普通的世界具有了神奇的气质和灵感。

万物有灵性,皆有出处,萨尔加多的作品便是如此!

摄影师介绍:

萨尔加多,全名塞巴斯迪奥-萨尔加多(Sebasti o Salgado),巴西摄影师,出生于1944年2月8日。他曾经是一位经济师,为国际咖啡组织工作,经常在世界银行的派遣下去非洲工作,正是在那里他开始严肃的摄影工作。1973年,他放弃了经济师的职业,专门从事摄影工作,在转向纪录摄影类型之前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萨尔加多最初为西格玛(Sygma)图片社和总部在巴黎的伽马(Gamma)图片社工作。1979年,他加入了马格南(Magnum)。1994年,他退出了马格南,和他的妻子蕾莉亚-万妮科-萨尔加多(Lélia Wanick Salgado)一起在巴黎创建了他自己的图片社–亚马逊纳斯图像(Amazonas Images),专门展示他的作品。

萨尔加多作品欣赏

《i经典》第十五期“世界经典文艺巡回第五站——英国”征稿

亲爱的朋友们:

第十五期将在11月上线,主题为“英国”。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英帝国解体,超级大国领导地位被美国和苏联取代。不过,目前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国。英国还是一个丰富多彩、具有国际性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在这里,不同的信仰和政治观点受到尊重。
这期的主题就是有关英国经典文化的评析。 征集有关英国经典的文学、电影、音乐、绘画、体育、美食和摄影的评析文章。

要求:

字数1500-3000字;
针对经典作品进行评析;
内容由点入面,深刻新颖,不要大而空,不要泛泛而谈;
稿酬千字150-250;
10月25日前截稿;

投稿邮箱:

zhanglong@zhangyue.com
mengxiangning@zhangyue.com
由于稿件过多,人员有限,投稿稿件无法一一回复,稿件一旦录用,必将联系作者发放稿酬。

我们承诺:

一切以稿子质量为第一录用标准!

《i经典》编辑团队宣 w6nqguhRspzALG5UMyryjJMiqzygfK3k5+kmEuUYGUZsG72e/zT3sJEAg3PWRY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