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电视民生新闻界说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

1.民生及民生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要全面理解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必须首先从民生及民生问题谈起。所谓民生,是指平民大众的生计,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的生计、生活。来自于《辞源》的解释认为:民生是指平民的生计,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屈原《离骚》亦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里的民生,也是指民众的生活 [1]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历来受到思想家、政治家的广泛关注。而在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对“民生”进行具体阐述,他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进而将其上升为治国方略、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学术语。在他看来,“民生”不仅仅指“基本的谋生手段”和生活资料,还牵涉到民众生存与发展的各类问题。他分析当时社会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如工人生存危机,贫富悬殊引发的社会不公正,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方略,以保障民众的生计,维护社会公正。他将“民生”问题提到与“民族”、“民权”相同的高度,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以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与策略。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现在我们讲民生主义,就是四万万人民都有饭吃,并且要有很便宜的饭吃” [2]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代,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关注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问题,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民生”及“民生问题”的当代表征提供了思路。

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动荡的直接源头。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民生问题依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的未来。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各类矛盾并存的时期,民生方面积聚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科学和务实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调查主要数据显示:教育、住房、征地搬迁、环保、社会治安五大问题成为关系居民安身立命的新的民生问题。2006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报告显示: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的三大民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一切任重道远 [3]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指出:从社会内部看,2006年需要着手解决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继续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次是继续扩大就业;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第四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4] 。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与专家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地共同指向中国当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民生。民生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之一,在200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内容以及代表们最为关注的依然是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到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再到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邓小平理论有一个极具生命力的伦理价值内核贯穿始终,即:“关注民生”,对其后党的理论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一直延伸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现在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构建 [5]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中,都将民生问题摆在了首位。2005年12月初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2006年经济工作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列入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首次将“统筹兼顾、关注民生”作为新一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的四大原则之一,并且将关注民生最基本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为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在目前的现实环境中,解决百姓的当前困难,是关注民生的微观层面,持续改善和提升百姓的长远福祉,让百姓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关注民生的宏观层面。无论是微观层面问题的解决还是宏观层面生活环境的改善,关注民生都应该以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为工作指针和评价指标 [6]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列出了一项项“民生指标”:“饮水:让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交通:百姓出行更便捷”;“环境:天蓝、水清、空气新”;“读书:没钱的孩子也能上学”;“就业:9000万百姓受惠”;“收入:中低收入者得益”;“医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安全:不能再用‘带血的煤’”……这些指标都是约束性的,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 [7] 。在各级政府机构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施政目标的政治气氛中,社会舆论特别是新闻舆论的价值取向必然与“民生”及“民生问题”紧密相联。

2.电视民生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端,最早可以追索到1993年《东方时空》的开播,其《生活空间》子栏目提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这一节目中包含的平民意识和反映真情实感的基本内涵无疑具有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而以电视传播的方式大面积、大规模实践民生新闻则是2002年前后的事。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一档地方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随后,全国各省市雨后春笋般兴办了许多与此相似的电视新闻节目,标志着电视民生新闻真正开始兴起,形成了一场被称之为“从地方开始,在两年之内波及全国的电视新闻改革” [8] 。业界的实践马上引发了国内电视新闻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而最初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定义民生新闻上。对于这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研究者一时难以准确地用一个概念涵盖其全部的内涵,争论在所难免,这可以从学界与业界人士发表于各类新闻传播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中得到验证。综合来看,研究者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概念及其涵义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如:“民生新闻是题材分类意义上一个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属电视新闻大类。” [9] “民生新闻是指以广义的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与心灵空间的节目类型。” [10] “‘民生新闻’是带有地方化、百姓化特色,以广大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生活资讯等为报道主体的直播式新闻节目” [11]

第二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与传统的社会新闻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时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的景志刚认为:“民生新闻简单地说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12]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等人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 [13] 也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 [14] 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是否等同于社会新闻,有研究者认为从内容上看,其涉及的范畴与社会新闻大致相当。但实际上又包括了各种类别不同的新闻,即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热线投诉,对个别栏目来说,还包括一些市政新闻。电视民生新闻最初实际上是由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热线投诉三部分组成 [15] 。电视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新闻,就其内容而言,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还有与百姓直接相关的政策资讯,有涉及消费、经济的选题,这些与时政、经济新闻都有交叉 [16]

第三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或理念。一些研究者坚持电视民生新闻更多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与传播理念。陆晔教授认为:“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着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涵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其中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是民生新闻的核心,因为报道者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直接决定着他们将采取什么立场、选择什么事件以及运用何种形式进行报道。” [17] 还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 [18] 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认为:民生新闻就是新闻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 [19] 。《南京零距离》总制片人李响认为:“民生新闻更多的不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而是一种理念,一种观照新闻的角度和在选材上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突破” [20] 。这些说法表明,真正的民生新闻不在于报道了什么体裁的新闻,而在于民生新闻传播者独特的视角与传播新闻的态度。

上面所列几类定义,很难相互包容,也的确不能全面涵盖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这给学界与业界讨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难以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有学者认为,造成电视民生新闻理解的困难在于:“民生新闻与新闻学领域里传统的按照单一标准划分子样式不同,是多个标准共同生效的划分结果” [21] 。还有研究者干脆给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界定:“从广义上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应该都是民生新闻” [22] 。也就是说,无论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治新闻,还是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科教新闻,只要它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并且反映民众的生活,就都可以被称作“民生新闻”。从这个层面上讲,当下在各区域性电视媒体中所流行的“民生新闻”,应该属于“狭义”的民生新闻。但是,解构“广义民生新闻”的说法可以发现,这不是对于一个概念的真正诠释,而是对于一系列新闻体裁大而全式的归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生新闻的独有品质。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折衷的方案。李幸教授试图依据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性质及受众主体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民生新闻,中间层次是市民新闻,低级层次或者是基础层次是市井新闻” [23]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目前的社会新闻正处于从市井新闻到市民新闻的过渡和交融阶段,并终将向更高层次的民生新闻发展 [24] 。这给我们全面理解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一种历时性的视角。董天策教授则引入科学社会学的“范式”概念及其理论模式,对民生新闻现象进行解析,将民生新闻初步确定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认为“民生新闻”的实践及其概念化,本质上是对我国当前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的理论概括,为此,民生新闻的英文表述应该是“journalism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25] 。这种观点对我们全面、准确理解电视民生新闻的真正涵义有很大的启发意义,“journalism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简单来讲是指“为了民众生计的新闻”,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动机与目的性指向,也就是说电视民生新闻既不是一种体裁,也不是一种节目形态,而是一种从业者的内在职业意识与目标意义,属于新闻传播理念与范式范畴的问题,只有通过民生新闻的独特传播方式才能体现。还有学者指出:“民生新闻为什么会跟市民新闻、市井新闻混为一谈?因为我们仅仅把新闻确定在它的取材上,而没有考虑媒介的加工态度。” [26]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涵盖新闻运作方式中“民生精神”与“民生情怀”等成分,由于它的“民生”品质使新闻本位得以回归,也使新闻媒介所应恪守的社会责任,所追求的职业理想成为行动中坚守的一种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再回到上面提到的关于三类定义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前两类定义的局限。对于第一类定义中电视民生新闻所包含的节目类型或形态并不具有独特性,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电视新闻有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片新闻和动画新闻等等类别,以及消息、评论、深度报道、杂志类节目、谈话类节目、资讯类节目和直播类节目等节目形态。这些节目类型或形态显然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都时有体现,而又非民生新闻所独有。对于第二类定义,尽管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与传统新闻体裁分类中的社会新闻十分相近,但民生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并非仅此而已,它所报道的内容往往还涉及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突发新闻等等。社会新闻则是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以及风俗民情,自然界和社会上奇特现象的新闻。民生新闻并不像社会新闻那样着重于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与其他电视新闻类别加以区分,而是以新闻报道方式、价值取向及传播理念为特色。因此,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体裁的看法也是不全面的,实质上是将民生新闻看作一种与“国计”相对立的新闻体裁,而忽略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传播理念的价值内核。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目标受众定位在平民百姓,叙事手法离不开“平民化”、“市民化”的范畴,新闻报道方式与报道内容的选择就必然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从新闻职业化的角度来看,传播者所持的态度、立场及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职业准则与社会责任意识,是影响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关键因素。电视民生新闻滥觞于传播者传播理念的更新与变革,是基于传播生态变迁的一种价值观照,而电视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以传播者为先导的,这是本书讨论的逻辑起点。由此,我们不妨将电视民生新闻看作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传播平民化的生态环境下媒介功能与受众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产物,是地方电视媒介为应对市场竞争、服务受众而首创的一种新闻运作模式,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以平民化为先导,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存问题、现实需求、情感困惑为主体内容,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与特征

电视民生新闻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传播方式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存在着巨大反差。有研究者指出: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蕴涵是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的一种现代转换,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如题材社会化、视角平民化、受众地域化等 [27]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指引下,其传播方式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新闻选材上的本土化、平民化,主要围绕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关注的范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给予平民百姓以充足的版面与表现空间;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其立场和观点主要是替百姓代言,为百姓说话;报道方式上的大众话语等等。电视民生新闻还在新闻传播的接近性、口语化、趣味性、人情味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进行了突破。可以说,所有有关新闻价值判断的必备要素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几乎都能找到。

首先,就新闻报道题材而言,电视民生新闻与传统电视新闻不同的是,从专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政府行为转向深入挖掘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情感困惑、现实矛盾等等以往被媒介忽略的领域。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新闻,以原生态观念,还原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新闻事件的现场就是观众日常生活、工作的现实场景。即使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也始终从个体反映整体,将政府决策与行政行为用社会个体的感受表现出来,从而发掘出政府决策与执政活动中最让百姓关心的信息,让时政新闻更贴近平民生活。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采编播业务上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时段长度、节目编排、技术运用、播报风格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大时段的传播策略,60分钟节目时长使信息量大增;新闻信息“间隔式”、“散点化”的编排处理,故事化的播报方式,植入式的互动参与环节,加上主持人口语化、生活化、清新朴实的“说”新闻的风格,使观众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收视的兴趣;完全直播模式下的SNG现场连线、DV拍摄、随时插播、热线参与等新传播技术在采访、播出、互动环节上的大胆运用,保证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延续性、过程性,传播形式上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都保持亲密接触;声像画面以现场原始音像素材为主,同期声与现场声相配合,视听双通道提升信息量和传播质量,使屏幕吸引力大增。这些独特的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彰显电视传播的优势。

第三,电视民生新闻跳出了旧有的电视新闻框架模式,将报道视角下移,将镜头对准老百姓,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注重信息传播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直接对接,突出新闻信息对受众日常生活的解惑、指导与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反映百姓生活,站在市民立场上说话,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百姓的话语权得到极大的尊重和维护。内容上提供大量服务百姓的资讯,形式上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媒体可以覆盖的本地居民,传播内容是与老百姓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这一切都与以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为主的联播类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电视民生新闻从节目内容到形式上都反映出浓郁的本土化特色,反映的是典型的地方新闻,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胡智锋教授将民生新闻的兴起看作是中国电视真正拥有自己的“本土化新闻”的开端 [28] 。本土化与接近性是地方电视新闻成功的法宝,这一点早就被西方电视新闻媒体所证实。地方新闻在美国电视新闻中的地位非常突出,CBS的新闻节目标志口号就是“where local news comes first”,即地方新闻优先,宣称自己是地方新闻第一播报电视台 [29] 。电视民生新闻以富于亲和力的方式强化本地民众对其所在社区、城市、区域的认同感,这种本土化色彩很显然是其他新闻节目无法比拟的。本土化与接近性是新闻媒介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环境监测,因而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受众群体,对于老百姓而言,这种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明显要比全国性电视新闻节目带给他们的实在得多。

除了以上所归纳的内容与表达上的特殊性之外,电视民生新闻更在宗旨和终极目标上有特殊的定位,反映在传播行为上就是关注民生疾苦,弘扬人文精神,强调社会责任。有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寻求的是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主流观念与观众收视率之间的平衡点 [30] 。这样的平衡点很好地反映出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方式上的独特性。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传播理念是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指导他们行动的立场、观念与方式。电视民生新闻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平民化的传播理念,将话语权交给平民百姓。李良荣教授认为《1860新闻眼》生动地体现出新闻专业理念、新闻专业精神,那就是对公众负责,为公众服务。 [31] 《南京零距离》创办之初提出“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的口号,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电视传播理念。景志刚指出:“平民是我们始终关注的对象,民生是我们不遗余力表现的内容。” [32] 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表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活动中,就是“民生视角、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口号进行分析。

《南京零距离》的“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关心群众利益,服务百姓生活”;《直播南京》的“替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的“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东方卫视《直播上海》的“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的“民生视角、本色表达”、“用激情发现生活、用心力感受冷暖、用良知检讨社会”;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的“为劳苦大众服务”;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的“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的“情系民生,服务大众”;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成都全接触》的“和你在一起”;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的“关注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热点、重点、难点”;广西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在线》的“新闻在线,爱心无限”;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的“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新闻日日睇,日日倾下偈”;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的“每天直播新鲜生活”等。在上述各式各样大同小异的栏目口号中,出现最多、最能代表这些栏目特色和追求的无非是“平民”、“百姓”,构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特有的“民生”集群。由此,我们可以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归纳为:以民为本、民生视角、受众本位、平民化、服务民众等。其中“以民为本”是民生新闻的根本价值取向。“以民为本”一方面是对时代政治话语的敏锐感应,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传统思想的根基而积淀为一种社会群体心态,很容易引起民众话语的认同,这也是电视民生新闻成功的根源所在。

在“以民为本”和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指引下,电视民生新闻满足了受众的求近、求快、求新和参与的心理。其传播价值与现实意义被认为是将10年前央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真诚面对观众”的口号落到了实处 [33]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是对“新闻本位、受众本位”意识的再确立,其对“人本”意识的倡导与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在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叶子总结《南京零距离》成功的独特意义在于:重新确立了电视新闻的主体位置,扭转了电视新闻只能有社会效益而不能有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传播方式上真正实现了在电视大众传播媒介中引入人际传播的优势,架构起平等交流与信息互动的传播平台 [34] 。景志刚认为:“民生新闻的巨大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我们这个平民时代新闻必须具有的精神品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35] 。《南京零距离》对传统新闻理念的改变,首先是带来了一种心态,一个从业者全新的姿态:从精英姿态变成平民姿态 [36] 。有资料显示,在南京和成都地区几档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达到了80%以上 [37] 。这是新闻传播媒介由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变的标志,平民化意味着将平民(也称老百姓)的立场、价值观和需求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就是尽力将每个人身上的“老百姓角色”部分取出来,平等视之,其本质上是社会平等化。具体表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公共道德观念的增强,等级观念的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舆论环境的宽松。 [38] 这种转变无论是对于电视新闻界而言还是对于民众的社会政治生活而言,都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它是电视人在现有电视体制下追求自身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是电视人最大限度利用政策资源、市场资源以规避体制风险的一次有益尝试。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的视角使记者的采访报道触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低层的受众,并通过各种互动环节在媒介、政府与民众之间构建了一个民主的舆论场域,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使那些平时在公共事务中沉默的弱势群体亦或草根阶层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成为公共决策与信息传播的当事人和见证者,为民众提供了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 PqHK9kvPoFAxul17lyJ1QPuygFGNK2eEEYsxtgUK6q9dyDLIDxVQPsCcG2vJGh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