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可喜的传媒发展

全球化的最大特点是人类进入了全球传播的时代,让我们置身于一个24小时相互联系、极度活跃、剥夺睡眠机会的世界。在此背景之下,视听地理正在逐步脱离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空间范围,在这个丰富多彩的视听世界里,人们体验着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此间,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多样化分流正悄然走向一个新领域。在中国受众的视听世界里,不知不觉出现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双语节目。 [1]

“双语”交流,出现在广播电视里是早有之事;但是“双语”出现在播音主持艺术领域却是在最近20年。今天的中国媒体更加开放,播音员主持人交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受众结构更复杂、嘉宾覆盖面更广,有中国嘉宾和受众,也有外国嘉宾和受众。毫无疑问,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成了众多媒体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 ;成了全国上百所播音主持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双语播音主持”将是未来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等省级电台电视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这中央三大台,广播电视双语节目方兴未艾,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纵观我国广播电视双语节目的发展现状,我们就可以看到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盛况。

1941年12月3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省涉县沙河村开办了英语广播,每天20分钟,内容主要播送人民军队的胜利进军以及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当然它不是双语播音历史的真正开始。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年》 [2] 可以了解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双语播音才真正开始。

198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英语讲座》,每期半小时,历时两年三个月。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星期日广播英语》,“通过邀请外国专家讲话,选播外国报刊杂志文章和英语教学节目,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社会问题,在节目形式上力求生动活泼,多样化,如:座谈会、配乐朗诵、短剧、报道、音乐、文学故事等。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申葆青任节目主持人,她的英语朗读流利,中文翻译贴切,感情表达细腻,语气亲切温存,深受听众赞扬” [3]

1982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开办的《跟我学》节目引起很好的反响。要借助电视手段办好教学节目,如果只是把课堂的教学模式照搬到屏幕上,就会显得手法单一。中央电视台《跟我学》是从国外引进的,节目从实际场景入手,形象生动地教学员在不同环境中如何交谈,从而掌握对话技巧和语法,既新颖又实用。当时,中国的电视普及率低,许多人都按时守候在单位的电视机前收看。此节目不断回放,《跟我学》节目的配套教材也多次再版,供不应求,最为畅销。《跟我学》的成功为电视双语教学节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1990年,中央电视台又从英国引进动画片《玛泽的故事》,改编成适合中国儿童学习的、游戏性较强的教学节目,儿童听众很喜欢学。

从历史沿革来看,双语播音主持最初是从教学节目开始的。之后的20多年,全国各地广播电视节目中,双语播音主持从单一的教学形态发展到专访、谈话、综艺、新闻等形态,广泛多样,异彩纷呈,以双语节目出现的时间为序,简单举例:

20世纪90年代,广东台的Bilingual Magazine30,(《双语杂志30,》)、中央电视台Outlook(《希望英语杂志》)等杂志型双语教学节目影响广泛,颇受好评。还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92年创办、1993年3月以双语形式出现的的Joy FM(《欢乐调频》)以及后来的Easy FM (《轻松调频》)等双语音乐节目,至今仍非常受国内学生和在华外国听众的青睐。

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凤凰卫视的《名人面对面》、中央电视台的深度新闻杂志栏目World《世界》……当主持人追访外国人物时,是“双语”挖掘出了人物的分量和魅力;是“双语”成就了主持人个性化的精彩表达。

2000年,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的“双语主持”成为节目一大卖点,它把视野放到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中,为中外嘉宾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对话空间,以其多元开放性、平等参与性成为中外观众喜爱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全国180多部谈话节目中脱颖而出。接着,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对话》、《让世界了解你》以及中央电视台人物专访节目Top Talk(《高端访问》)播出一系列双语节目,新闻类、谈话类、专访类双语节目播出频率之高,远远超过了上个世纪。

2004年新生代调查公司新一轮的秋季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地区的广播电台竞争呈愈演愈烈趋势,听众在各个频道之间游离不定的情况使得各电台的日到达率一直变化不定。而有着十几年之久的品牌媒体——北京音乐台以13.2%的日到达率依旧占据榜首。拥有大批品牌栏目固然是音乐台的优势之一,有意思的是,音乐台作出节目调整,加设一档双语教学节目,请吴大维主持,以灵活、幽默的方式教大家学英语。娱乐个性化的双语教学节目成了音乐台的一朵“添锦之花”。

2004年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的《世界经济年度报告》派出多路记者同时出击,采撷全球范围内人们最关注的十大经济事件。双语主持,连线访谈,特邀六位国际政治经济人物,对每一个重大事件进行权威点评。

2005年、2006年,中央电视台赫然以“双语”冠名播出“中华情——双语中秋晚会”,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九套多个频道同时现场直播,令海内外观众耳目一新;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央电视台元旦双语晚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凤凰卫视的“凤凰卫视十周年台庆晚会”。

2007年两会特别节目《两会接力站》的“老外看两会”,陈伟鸿双语主持,在演播室用英语与国际观察员连线对话,汉语点评,令节目信息量大增。

双语形态吉光片羽,却起点不凡。

双语教学类、双语专访类、双语谈话类、双语娱乐类、双语新闻类、双语直播晚会类、双语直播新闻类……双语节目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形态,广泛涉及新闻、综艺、体育、经济、甚至青少年等各类节目,其多元化、多样态、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不可小觑。

双语播音主持在某种程度上是双语节目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比如一次双语谈话节目,很大程度上依靠主持人现场一次性完成,后期编辑删减放弃,只能做减法,不可能做加法,因此主持人和中外嘉宾、观众能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能否构建完整的谈话场,决定了双语谈话节目的成败。

在《国际双行线》、《对话》、《让世界了解你》等为数不多的双语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和中国嘉宾、现场观众交流时,用汉语;当必须和外国嘉宾、现场观众对话时,立刻转换成英语。虽然现场中外观众和嘉宾都配有同声传译耳机,但作为谈话的现场组织者——主持人并不依赖“耳机”,双语转换迅速到位,才能建立起真正交流意义上的谈话。

我们欣喜地看到,面对突发国际事件,面对重大国际性晚会,面对国际政要明星的访谈,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和观众……多样态的双语节目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平台。在这个新平台上,双语主持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介质,让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了一起,在节目构筑的双语环境里,在与主持人鲜活流利的双语交流中,大家忘却了国界,没有了语言障碍,畅谈着共同的话题,最终在情感共鸣中延伸了主题。和单语谈话节目相比,它使中外观众达到了更大范围的沟通和理解。中外受众开始认可并接受这种全新的、跨文化的有声语言传播艺术——双语播音主持。中外受众渐渐熟悉了杨澜、陈晓楠、陈鲁豫、许戈辉、水均益、方静、杨锐、李茂奇、刘欣、王雪纯、沈冰、芮成钢、陈伟鸿、张蔚、赵歆奇、朱华、袁鸣、大山、姜华、孔洁、王璐、戴以戎、Rick ……这是一支不乏生命力的双语播音主持队伍。双语节目的实践、双语有声语言的大胆创作和探索,正是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理论建构的不竭之源。

无论中国受众还是外国受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掌握或需要掌握第二种语言,如果说20多年前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的悄然诞生,是为了提高受众外语学习的能力,那么今天,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承载着信息传播、文化传播、语言传播的多重使命,发展的视角将更为宽广,那就是——在全球化传播中,挑战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在中外跨文化差异的碰撞与交流中,扩大我们核心文化的影响力,达到东西方信息与文化更加平等的沟通与理解。


[1] 赵琳:《双语节目分类》,载于《播音主持艺术7》,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2] 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年》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3] 《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tcJlHPJTtNzOW8uk8P+pD2nkUYWlBNtpnTOH1G2XhlmClafE1Lqi3bh9DviBS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