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的价值

为何要在本章节占用大量篇幅探讨它的价值?因为我们只有明确了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的存在价值,才可能获得一种创作的责任感和研究的紧迫感。现在我们从语言观、信息观、竞争观、文化观四个层面来具体论述。

一、语言观

德国外交政策专家约瑟夫·乔菲在1997年9月的一期《外交》季刊上撰文说:“美国与众不同,它令人厌烦,盛气凌人,但不搞侵占……在软力量游戏上,美国显然是独一无二的……可悲的是,想学法语和德语的学生越来越少。英语,那种美国语调的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这种类型的力量是建立在吸引上,而不是排斥上,是建立在承诺上而不是征服上。” [1]

张颂教授曾严肃地指出,广播电视传播中的语言问题,不能不同各种语言观相联系,不能不受各种语言观的影响 [2] 。面对软力量的挑战,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应对?语言观上的排斥、征服就一定是最有力量的途径吗?

当前世界上通行的语言中,英语的确占据了强势地位。英语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在内的各领域,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有85%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等)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世界上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现在人人都把网络神话成一个最自由的、最平等的、最方便的信息的自由天堂,真是这样吗?所谓的Internet网,它是由微软、IBM这样的公司来主导的:网络上的语言,这个网络自由世界的入场券和通行证、说明书都是用英语写的,英语是这个网络的通用语,连法语、德语都在变成边缘的语言,汉语将更是一个要边缘化的语言。法国科学家们很早意识到他们的处境:要么用英语发表文章,要么说着法语默默无闻地死去。 [3]

在全球化传播中,英语强势还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做第二语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地使用英语。

在语种的变化上,有关资料也有惊人的显示,英语强势影响之下,“全世界尚在使用的6500种语言中,每15天就有一种在消失”,“有悲观论者预言,到本世纪中叶有一半语言会消失;而有人说是90%” [4] (尤其对于那些少数语种和民族而言,英语化意味着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的消亡)。许多语言专家认为,语言发展呈单一化趋势,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地球村的共同语。英语正通过广播、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手段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如果不采取行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速度有可能加快。

如果有人患有这样一种语言焦虑症,会不会是杞人忧天呢?因为,它就近在眼前,在这样一种被他国的语言所主导的所谓全球化的方式下。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之一,失去了语言,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很难继承。李光耀先生从民族学、文化学和哲学的高度说,如果我们放弃双语政策,我们就要准备付出巨大的代价,使自己沦落成为一个丧失自身文化特征的民族。我们一旦失去了这种感情和文化上的稳定因素,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充满自豪的独特的社会;相反的,我们将成为一个伪西方社会,脱离了我们亚洲人的背景。 [5]

英语强势不可抗拒地来了。无一例外,中国一直处于英语化的影响之下。这里借用《语言学概论》中的一句话,“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间语言成分的吸收,结构规则的模仿,在另一种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一些新的语言成分,以及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民族的语言” [6] 。是抵御还是被同化呢?

纵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一些强制性政策来保护本民族语言,如加拿大魁北克省拒绝采用双语政策,通过指定一种官方语言来反对另一种文化的入侵,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全部。与西欧许多国家全盘英语化相比,法国以及南亚各国则似乎显得较为自信和坦然,一致推行英语和本国语言的双语,以保卫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再看看我们的邻国印度,它是一个双语国家,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从形式上看,一个国家讲一种语言,似乎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加强科技和财富的语言工具,却无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实质上的独立,能顺利地走出种群的约束。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

从历史上看,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成分的相互吸收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陈原在《世纪之交汉语领地新景观》 [7] 一文中说,有生命力的语言从来不怕异物的入侵。任何语言都不是自给自足的,时不时会掺杂一些异物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

《语言学概论》中也指出,一般的情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外来成分,其中包括外来的词、外来的音位、音节构词词素和句子结构的规则等等。这些外来的东西一经吸收之后就逐渐成为本民族语言中自己的东西,这是丰富语言的一条途径。

中华几千年历史足以自信地证明:具有优秀、悠久文化传承的汉民族语言是不会消亡的,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必定要有不同的文化承载。英语化影响之下的汉语,凭着五千年中华文化去粗取精的特性,吸收英语等西方语言之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汉语充满活力与自信的表现。

因此,我们不必对英语的入侵过分担忧。在全球传播时代,维持一个信息封闭的体系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我们建构双语播音主持的主旨,一不是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在不丧失自己语言和文化、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去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让中国的声音成为世界不可低估的一部分。二不是放弃自己的语言领地,而是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坚持保卫并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汉语不能主体缺席。传播者的民族自信心和语言的独立性,非常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自觉性,那将丧失自己民族的血性。

任何国家,要加快发展,不开放不行,不同世界交往不行。要开放要交往,中国需要全面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交往、了解的语言很重要。为了获得和世界交往、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在中国人学习英语蔚然成风的时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也在逐渐高涨。

据最新消息,2007年3月26日CCTV-4《中国新闻》报道:全球汉语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全球缺口500万,全世界正处在“华语热”的潮流中。

广播电视单语节目因为播音语言的单一性,满足不了这来势迅猛的需求;虽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广播电视“教学类双语节目”适应了这种需要,扮演了“空中语言教师”的角色,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主要通道。教学类双语节目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仍有长期存在的需求和必要,但是双语节目形式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现在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受众,语言的相互渗透与习得,第二语言的学习,早已不局限于单纯的双语教学类节目,今日的发展与过去的启蒙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只要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或者因特网的音频,我国许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正在用双语来呼台号;多样化的双语节目形态,如综艺类、谈话类、新闻类等等,正在丰富并愉悦着中外受众的生活,海内外的受众能够随意欣赏到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双语主持人节目。其优势在于:不仅通过纯正规范的双语播音主持营造标准的双语语言环境;还能在轻松易懂的双语语境中了解有价值的新闻、娱乐和服务信息。而对于那些热衷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外国受众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国规范的汉语和精粹文化的同时,还能每天了解来自中国的新鲜资讯。

广播电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传播方式、内容、对象都是开放的;将双语纳入这个系统中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双语播音主持与生俱来的大众传播优势有利于改变语言单一化发展趋势,双语播音主持作为一项专业的语言艺术应该担负起保卫并发展我们的民族语言、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历史任务。

所以说,我们不是通过孤立自己来保持语言的民族性和独立性的,我们广播电视传播的实践者已经重新寻找到一个汉语足以保持传统,也足以面向世界的、最合理、最有弹性的传播架构。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将在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中引领未来的语言前景,正如申小龙在《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 [8] 中指出,一些社会语言学家所预言的那样:未来的语言前景是一种 “世界性语言俱乐部”,数种国际通用语多元并存。世界性语言具有全球性:

全球性首先意味着世界性语言是地球上尽可能多的地理点上存在的语言,它为相当多的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

全球性又意味着世界性语言是广泛为人们所自觉接受的语言,即它的传播往往是通过有组织的学习进行的。

全球性又意味着世界性语言是全人类知识的储存库,各种语言都乐意将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储入这个 “信息库”,从这里又能很方便地获取他们各自需要的信息。它成了中介性的语言,只要通晓一种,便可获知世界上全部语言信息的大部分。现在一般认为,英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具有世界性语言俱乐部成员的资格。汉语被排在了第二位。

一种民族语言一旦被确立为世界性语言,又能反过来巩固和提高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从这个角度说,汉语语言的全球性将意味着其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我们不能再把自己锁在“唯我”论的圈子里,而应更加开放、更加快速地争取传播主动权。

换言之,目前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最为通用和便利,双语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实质就是:“借船出海”,“借力打力”。借英语之通用性,扬汉语之生命力和影响力;利用双语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优势,让世界听到双语,便可听懂、接受并欣赏我们优美的汉语及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将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增强汉语的规范力度和推广力度。

二、信息观

有声语言传播推动了网络从冰冷单调的无声世界向充满魅力的有声世界转化。作为第四媒体的国际互联网,是另一种可视听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形式,广播电台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新维度中的无限空间为听众提供一个巨大的声音库;电视台可以在英特网上转播电视信号提供多频道电视节目。技术的发展已使网上广播电视成为一个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库。

我们已欣喜地看到,1998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网站实现了汉英双语网上广播节目,对全球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24小时直播。2000年春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通过世界广播网WRN,已经进入英美主流电台,进行网上直播。技术条件已不成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双语优势开展视频音频网上运作的条件日趋成熟。

但目前“国际互联网络上的通用语是英语,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息98%是英文信息”,互联网络的用户中“以英语为母语的用户占所有用户的88.6%” [9] ,这充分说明互联网是英语信息的网络。网络上英语独霸天下的局面,使得中国人只要进入网络空间就脱离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几乎处在英文信息包围之中,而信息源是在美国,人们在了解世界重大事件时,都已经被框定在以美国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美国说是什么样,事件就会是什么样,却不一定是真相。正如《软力量与全球传播》一书中指出,如今的信息全球化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中心与边缘是非对称的。受众如何才能接近真相?新闻的真实性来自——信息的平衡。伊拉克战争的真相是什么?只有在媒体上同时读到阿拉伯人和美国人的不同观点,人们才能逐步接近真相:这是一场文明的冲突?争夺石油的战争?宗教战争?还是为了消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新闻报道应该是多信源、多种画面、多种声音,才可能确保新闻事件的真相。

因为,“被他人看见和听见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是站在一个不同的位置上来看来听的。这就是公共生活的意义……当共同世界只能从一个方面被看见,只能从一个视点呈现出来的时候,它的末日就要到了” [10] 。而现在,西方媒体报道的角度,正左右着世界各地受众的视角;发出的压倒性声音只会传播某种偏见。

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虽然凤凰卫视反应与表现非常出色,中国人第一次有了机会不必借助西方媒体来审视这场战争,凤凰的影响力也超越了华语本身,但有数据表明,仅亚洲地区,80%的战争新闻还是来自西方三大通讯社和西方的主要报纸;电视资源更被垄断,主要来自FOX、CNN、BBC [11] 。在2003年9月22日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凤凰总裁刘长乐在《流动的世界和华人媒体的使命》的发言中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世界的话语权几乎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传媒集团手中。据最新的《国家安全信息报告》,在全球信息资源中,80%以上是凝结着西方文化的英文信息,而华语信息资源则不到0.4%,这与中国和华人在世界上的作用与地位是不相称的。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它为我们广播电视节目更迅速、更便捷地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当中国人在互联网的汉化方面作文章,着力开发互联网英译汉软件的同时,双语播音主持将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扩充中文信息资源,以求获得和西方信息资源相抗衡的能力,并打破信息资源西强我弱的“不对称”局面。

当然,人们对新闻的了解已经远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还期待关于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媒体不仅要客观地报道事件扩充信息,还有责任分析新闻事实,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身的立场,立场与观点是衡量一个媒体是否成熟的标志,亦是衡量一个媒体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标志。美国《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赖斯顿有句名言,称评论为“新闻的大炮”,强调信息资源的深加工能力。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处理技术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仅为美国的8.6%,只有韩国的15.3% [12] ,这个差距不仅在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上,还在于信息的处理手段上缺乏深加工与梳理,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仍然较低。

虽然这和西方强势媒体拥有反应迅速的强大的全球记者网络相关,但是作为拥有最终话语权的双语播音主持创作者,是否还有可作为的空间呢?

过去播音员主持人“单语”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无法驾驭今天这“新闻的大炮”了。当今,媒体在第一时间连线技术上不成问题,“连线采访”已成为各家媒体普遍采用的报道形式,但是“单语”连线采访越来越不能胜任多元信息的采集与评论;国际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我们”的声音在哪?双语播报能力、双语即兴评述能力将有利于演播室及时处理中英文信息,迅速现场出镜,主动进行评论,占领新闻报道的言论空间,及时传播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不同声音。

播音主持创作一旦进入双语的话语空间,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的能量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三、竞争观

竞争力意味着影响力。媒体的竞争力来源于节目的竞争力,而节目的竞争力来源于播音主持的竞争力。因为任何节目产品的终端都是在播音主持这个界面完成的,国内国外,概莫能外。面对突发国际事件,面对重大国际性晚会,面对重要国际政要明星的访谈……只有掌握了双语的新闻人,才能占据国际传媒竞争的制高点,这已经成为当代传媒界的共识。

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源无国界,各大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国际舆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受众探知信息的新奇感和以第一时间获知结果的满足感使广播电视直播魅力凸显。199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分别用英汉双语成功地对19件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为美国CNN、C-SPAN、VOA、英国BBC等境外许多主流媒体纷纷采用,大大提升了中国媒体在世界传媒中的形象,充分展示了我国新闻双语节目起步之前在国际竞争中的良好开端和美好前景。双语播音主持完全适应我国广播电视直播的需求,必将成为充实媒体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对“9·11”事件,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都在做现场直播。

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第一个冲上主播台(那句家喻户晓的“对不起,我没化妆”成了今天探讨主持人新闻素质的美谈)。11∶15,美国总统布什向全世界发表讲话,主持人第一时间占有并选择英文信息,为观众做同步翻译,让观众真实了解实地状况,紧随事态的发展,对事态发展了然于心,现场驾驭一气呵成,双语挥洒自如。观众不得不叹服其双语应对迅速到位的能力,叹服主持人真正能够胜任在第一时间“说还是不说”的话语权。

反观中央电视台,李庆庆翻译量很少,给人感觉似乎自信心不足。事实上,李庆庆曾经长期驻外,英文功底很扎实,完全具备双语能力,只不过她的权限只是监看桌上的两台笔记本电脑,将某些英文信息告诉观众,仅此而已,不负责评论,连对突然出现的讲话是否进行翻译也是超出了她的职责范围。李庆庆只是翻译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持人。双语不能落实到主持人的话语权上,在国际突发新闻事件面前,只能被动地复制信息,其功能始终受限;而节目现场最主动的角色是主持人,面对国际话题、面对突发新闻,双语和播音主持的话语权力一旦结合——“双语驾驭节目”的能力将极具竞争力,成为节目乃至媒体的一种幸运。

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默多克的 “新闻集团”,全球顶级娱乐传媒集团维亚康姆(Viacom),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等等,许多境外传媒巨鳄旗下的电视频道已纷纷落户中国珠江三角洲。美国FOX公司的办事处已进驻上海,CNN财经频道等近30家外资电视频道也排着队等候进入珠江三角洲 [13] 。今天,在内地,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了,中国不少观众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境外媒体控股频道各具特色的频道和节目,如:星空卫视、Channel[V]、凤凰卫视、卫视合家欢、华娱电视、Nickelodeon儿童节目、MTV天籁村、国家地理……种种迹象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后还会有更多国外资本和媒体的涌入,一方面中国传媒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全球媒体的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势必引发国内传媒综合人才的激烈竞争与新的流向,这些境外媒体几乎一致声称:在中国的制胜法宝就是全面实施 “本地化”,实施用 “本土” 攻占全球的战略,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本地化,急需双语人才,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正是一大缺口。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虽然WTO协议中并没有要求开放广播电视,我国也没承诺对外资开放广播电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业就没有关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议》规定,与广播电视服务密切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包括:(1)一成员境内向另一成员境内提供卫星广播电视服务;(2)一成员在另一成员境内设立广播电视机构,制作提供电视节目;(3)一成员境内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14] 。面对 “入世”,一些媒体常说“应对入世的挑战”,而“应对”反映的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和心态。在全球新闻传播体系中,“中国与美国在培育软力量方面差距太悬殊。中国的软力量亟待加强,中国形象也亟待改善。对于美国推行的软力量,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和破解?又该如何来培育自己的软力量?我们正需要培养一支体现我们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愿意为新闻事业献身的全球传播人才队伍” [15] 充当国家软力量的推行者。

当前传媒必须面临一场变革:

(1)中国媒体应该主动地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更加开放传媒视角,把国内和国外受众都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2)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双语传播素质,双语传播素质是提高媒体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双语传播素质,实质是播音员主持人双语语言素质和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新闻素质。无论是在演播室直播,还是在新闻现场直播,双语播报能力、双语即兴评述能力,不仅能解决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抢新闻而语言工具不够用的尴尬局面,还能运用纯正双语进入军事圈、文化圈、政治圈,提高我国新闻媒体的声望,增强我国同西方新闻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竞争力,成为我们向国内外受众如实介绍中国发展现状和阐述中国政府立场和观点的有力手段。

四、文化观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人言人殊,见仁见智,已经有数百种之多。日常生活中,文化一般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艺术、文学、哲学等。而在社会学意义上,文化的含义要广得多,它包括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上每个成员都是有文化的人。

季羡林先生十几年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据说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我们认为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有的最好不下定义,……现在好多人写文章,还在努力地下定义,这不过是在500个定义外再添一个,501,502个,一点问题也不解决,所以我个人理解的文化定义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16]

既然如此,研究双语播音主持时,我们寻求一个比较宽泛的文化观。从含义上解释,广义的文化应该既包括社会的物质方面,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式;也包括非物质方面,如语言、文字、思想、信仰、规范、风俗、家庭模式、政治制度等。如果我们要探讨双语播音主持的价值,探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定势、跨文化传播等范畴,就应该扩大角度和范畴,选择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解释。

从文化观来看,语言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的文化理由中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载负着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独特的文化 ;蕴含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本身是动态的,全球化传播大背景下,文化以从未有过的速度互相渗透。它的流动性本质无疑将在一种文化内产生一些舶来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舶来品就可能逐渐被认为是该文化自身的一部分。比如,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成为非本土化文化信息的受众,好莱坞电影、亚非拉民族的音乐舞蹈、中国的京剧、世界著名画家的作品、运动会或不同国家的政治家形象……有意思的是,它们通过广播电视媒介,以大众传播的方式,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大文化景观。

但是,据一份权威的调研报告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音像制品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注意到,在广播电视传播领域,全球文化流动走向在总体上看是不平衡的。据统计,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媒体中,60%~80%的节目来自美国,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媒体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仅有1%~2%。” [17] 看来,全球化文化是在美国理念构成的框架内。

文化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价值的涵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通过某一文化的个人或群体与另一个文化群体的信息交流,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演变” [18] 的现象。从目前来看,所谓全球化文化,是属于处于支配地位民族(美利坚民族)的文化,是美国单向全球传播的大众文化,它的港湾在西方,这艘巨轮的锚地在美国,美利坚化的文化是中心文化,非美利坚文化是边缘文化。

在西方文化处于话语霸权的时期,以美国为主的世界文化流向单一趋势不利于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正如一个物种从基因的多样性汲取力量、生态系统从生物的多样性汲取力量才得以进化一样,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作为全人类精神创造的表达,才成就了世界的文明史。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掌握话语权的双语播音主持创作者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

大一统的全球化文化不代表世界文化,文化的融合更不是一锅煮的“大杂烩”。虽然那些在跨国间快速流动的文化类型,逐步演变成一种文化强势,并通过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和穿透力度来征服、带动其他的文化类型,但是,所谓的文化强势,不应该再以一个国别或一个民族的身份来划分,因为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有可能分离出某些强势的方面,走出国界,并在征服和带动其他文化的过程中,自我增强。比如,当美国的麦当劳文化、微软文化和好莱坞文化风靡世界时,法国的艺术文化和服饰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和精密电器文化,中国的儒教文化、武术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也都应该参与这个整合的过程。

在全球化传播的背景下,只有在媒体上能听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声音,世界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全球村的村民才是平等的。所以,广播电视的语言全盘英语化或全盘汉语化都不利于世界文化保持各自差异性和文化多样性。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华人地位的上升,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华语热,可见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越来越需要中华文化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但是“在英语大行其道、处于主流地位的时代,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往往会把非华人受众拒之门外,这可能是华语媒体不能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很大原因。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对某种语言文化特色的强调会导致对其他人群吸引力的降低” [19] 。因此,单纯的华语媒体或者说单语传播策略无疑缩小了我们话语权的传播范围。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限制,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让中国有声语言媒体融入全球文化的体系?

双语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是有声语言传播的一种最合理的文化架构和话语体系。

一方面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能为世界提供一个轻松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便捷方式;另一方面汉语是中国文化特征最为原始的表达,能最真实贴切地表述中国主流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将通过双语有声语言的传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迅捷地传向整个世界。

从一个角度看,双语有声语言传播是在谋求国际主流文化的接纳,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在争取民族文化的全球发言权利。只有争取到了这样的发言权利,才可能扩大我们自己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力塑中华民族的形象。这种话语的力量可以实现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也可以通过跨文化传播实现在异文化语境中。

双语播音主持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是:怎样加速中华优秀文化节目的国际交流,以不拘一格的形式扩大中外受众的文化视野,丰富世界文化,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先进性?

双语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能运用双语传播,能和所有的人类进步力量保持联系的同时,又精心地保存各自的本色,保持每种文化中最具特色而又最先进的东西,加速我国和世界其他文化的自由交流。

因此,双语播音主持不是对西方或东方的话语系统的全盘复制,而是在文化的净化、文化的同化和抵御方面发挥传播和把关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双语播音主持艺术将通过双语有声语言的独特吸引力制造一支不可轻视的中国传媒“软力量”。

小结与思考

全球传播网络的触角伸到了几乎全球每个角落。如何利用既有的西方全球新闻传播网络来推行——中国的软力量,让“美国”话筒唱出中国“歌”?

双语播音主持必须利用好这只“话筒”。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的价值就在于:

它是一个汉语足以保持传统,也足以面向世界的、最合理、最有弹性的语言传播架构。

它有利于第一时间处理国内外信息,及时、客观地反映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不同声音。

它能适应我国广播电视直播的需求,能进入军事圈、文化圈、政治圈,提高我国媒体的声望,成为充实媒体的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它不是对西方或东方的话语系统的全盘复制,而是在文化的净化、文化的同化和抵御方面发挥传播和把关的作用。

作为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一种“软力量”,其价值不可估量。


[1] 转引自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2] 张颂著:《语言传播文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3] 左浩坤编译:《英语真的大获全胜了吗?》,《看世界》2002年第3期,第43页。

[4] 左浩坤编译:《英语真的大获全胜了吗?》,《看世界》2002年第3期,第43页。

[5] 李光耀语,[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12月27日。

[6] 高明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43页。

[7] 陈原:《世纪之交汉语领地新景观》,《参考消息》2001年5月15日,第8版。

[8] “世界性语言”(world language)是社会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社会功能的多寡和不同性质加以分析后划出的。世界性语言是人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语言,主张一种相对集中的多元化语言前景。引自申小龙著:《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160~162页。

[9] 据Ad. net统计,http://www.adnet.net/statsl.html。

[10] 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Garden City & New York:Double Day Anchor Books,1959,P.53.

[11] 钟大年、于文华主编:《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12] 刘勇著:《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3] 欧阳国忠著:《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4] 欧阳国忠著:《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15] 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6] 季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

[17]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

[18] 徐朝、王舟:《从非语言看涵化与英语教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45页。

[19] 钟大年、于文华主编:《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260页。 8Rv+JXt3BGVeZawZ0f/NXb9pwMEQYeZbcoz3O/o8P7tghV415kKXOM8nDbzRE4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