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译制节目,简而言之,就是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电视节目通过翻译和配音解说后,播放给本国的电视观众收看的节目。我国的电视译制节目发展迅速,节目种类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电视译制片,主要是在电视上播出的外国电影和电视剧,如世界名片《魂断蓝桥》、《居里夫人》、《卡萨布兰卡》,电视剧《红与黑》、《失踪之迷》等;第二类是电视译制连续剧,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等;第三是电视译制专题节目,这类节目包括了除电视译制片和电视译制连续剧之外的所有译制节目,如综艺类节目《外国文艺》、科教类节目《动物世界》和其他一些专题节目。
我国电视译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1958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第一次播出了外国电视节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视台为庆祝“五一劳动节”和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寄来的祝贺词和电视新闻。早期的电视编译节目主要是一些国际新闻的编译,与现在我们所说的电视译制节目还不太一样,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译制节目在我国的出现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电视节目的引进和译制工作开始正式起步。《世界各地》、《外国文艺》、《动物世界》和《电视译制片》是我国电视译制节目发展初期的几个代表性节目。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译制片菲律宾故事片《我们的过去》。1979年底,中央电视台成立了译制组,专门负责译制外国电视剧和电视影片。可以说,1979年是我国电视译制片(经过翻译和对口型配音在电视上播出的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开始。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为了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配合改革开放的进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中央电视台于1980年开办了《电视译制片》(1993年更名为《国际影院》)栏目,标志着我国开始有了专门的译制片栏目。最早播出的电视剧包括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法国故事片《红与黑》、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等。
1980年初开始播出的美国电视科幻片《大西洋底来的人》,每周一集,在全国掀起一片科幻热潮。随后播出的26集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也受到观众的好评。这两部美国电视连续剧是我国最早引进的电视剧节目,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剧译制工作的奠基之作 。
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电视译制节目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现有工作人员近百名,拥有较强的译制和采编力量,主要负责外国电视节目的引进、译制以及部分境内外的节目采编工作。国际部负责的栏目主要有《正大综艺》、《世界影视博览》、《国际艺苑》、《人与自然》、《环球》、《动物世界》、《外国文艺》、《世界各地》、《世界文化广场》、《世界名著·名片欣赏》、《周日影院》、《假日影院》、《国际影院》、《海外剧场》、《原声影视》、《佳艺影院》、《佳艺剧场》等17个,每天首播时间达5小时。这些栏目旨在向广大电视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和优秀影视作品,是中国电视观众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国际部的栏目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一直受到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各地方台电视译制节目工作近几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出了许多精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南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吉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青海电视台、新疆电视台在内的多个省市电视台都拥有专门的译制队伍,开设有固定的电视译制栏目,并且投入相当的精力和人力进行电视节目译制工作。
北京电视台的《大宝国际影院》、上海电视台的《海外影视》等栏目已成为地方台的著名栏目。上海电视台译制的系列剧《成长的烦恼》、《大饭店》、《荆棘鸟》、《东京爱情故事》,湖北电视台译制的电视剧《童犬埃里克》、《黑骏马》、电影《苏菲的世界》、《巴黎圣母院》,河南电视台译制的《金融疑案》、《糊涂侦探》、《神秘岛》,辽宁电视台译制的《海魂》、《辛巴达历险记》等都堪称电视译制节目的精品。
人们对译制片的认识也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过去只讲电影译制,现在成了影视译制,不仅外延扩大了,而且对它的思考、界说也多起来了。
《电视艺术词典》里“电视译制片”词条认为:电视译制片是将国外的电视片翻译成本国语言,重新录制而成的一种电视艺术片,这类电视片一般保留原电视片的画面、音乐、音响,只将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译成本国语言,也有部分电视译制片基本保留原电视片的语言、画面、音乐、音响,只在画面上打上本国语言字幕,或进行同期声翻译。电视译制片为沟通我国人民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度、地区的人民之间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电视译制片,观众可以生动地感受到异域民族、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气象。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而产生的“距离感”,有时又给观众带来某种特殊的审美愉悦 。
《电视声画艺术》对“外国影视剧译制”的描述是:“1979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像春风化雨,滋润着神州大地,也浇灌着外国影视剧译制这朵艺术之花。外国影视剧的译制丰富了屏幕内容,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
由此可见,不管是电影译制片,还是电视译制片,都已成为一种艺术的样式而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译制或者说影视译制,是对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进行加工转换的艺术活动。译制的过程不只是翻译或配音的事情——固然它们至关重要,而是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集体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