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学和跨文化交流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两者之间既有差别也有相同和重叠的地方。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则可为译制研究乃至涉及所有媒介跨文化交流形态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因为译制片(狭义上的进口片)同时具有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双重性。
这两个学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科来源。如前所述,国际传播学起源于国际政治学(还有传播学和新闻学),而跨文化交流学则起源于文化人类学。可以说,国际传播学是国际政治学和传播学结合的产物,其学科传统是运用国家关系学和传播学的方法研究大众媒介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不涉及人际传播。与之相比,跨文化交流学是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结合的产物,其学科传统是运用文化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的方法研究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大众传播 。
二是基本概念、研究侧重和研究方法。从概念体系看,国际传播学主要使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概念来构架自己的理论体系,诸如国家主权、意识形态斗争、战争与和平、宣传、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国际法、信息主权、人权、控制、霸权、媒介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等。比较而言,跨文化交流学主要使用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体系、世界观、礼仪规范、制度仪式等文化概念,以及语言、语义、语法、感知、成见、归因、适应、文化休克、种族中心主义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概念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从研究侧重点看,国际传播学主要研究国际间的信息流通、国家主权、传播秩序等问题,反应的是利益冲突,是“现实主义者”;而跨文化交流学主要分析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目的是增进理解、减少冲突、提高交流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属于“理想主义者” 。
国际传播学和跨文化交流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重叠和交叉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概念的内涵上看,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英文原文中,传播和交流是同一个词,所以只有定语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别,而国家和文化之间往往是重合多于对立。据联合国网站标明,会员国共191个国家,其中多数国家是由不同文化群体所组成,文化的数量多于国家的数量。各国的文化互有差别,因而国际间的交流基本上是跨文化传播(交流)。但是反过来,跨文化交流既包括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从广义上讲,我国的译制片显然具有这种特征)。
其次,学术界对国际传播的定义一般都包含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比如“国际传播的简单定义是超越各国国界的传播,即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这其中,如果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不同,那么国际传播也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学者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也不局限于国家的范围,往往扩展到“有文化因素介入传播的地方”,而国际传播必然有文化因素的介入,因而必然包括跨文化交流 。
这两个学科的互补性主要见之于微观和宏观的概念和方法论上。国际传播重宏观,跨文化交流重微观。国际传播应加强文化因素的微观分析,以避免出现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状况。跨文化交流则应加强国际文化环境方面的研究,这样可以防止只见个人小圈子、不见国际大环境的情况。在此意义上,国际传播学和跨文化交流学的结合,对译制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译制片本身既涉及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异和沟通,又关系到不同语言、文化习惯的转换和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