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阳城。〔《汉书·地理志·注》、《续汉书·郡国志·注》〕
黄帝至禹,为世三十。〔《路史·发挥》三〕
国维案:此亦罗长源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启曰“会”。〔《路史·后纪》十三:“启曰会。”《注》:“见《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鸊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纪》十三《注》引“启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经·注》引“夏后开舞《九韶》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书钞》十三引“启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纪》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十五。《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国维案:《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鉴外纪》:“皇甫谧曰:‘启在位十年。’”则《世纪》不得有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纪年》而误题《世纪》也。此与《真诰》所引“启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居斟抃。〔《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抃,羿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后纪》十三《注》〕
〔羿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览》八十二〕
〔国维案:《通鉴外纪》:“相失国,居商丘,”盖亦本《纪年》。《通鉴地理通释》四云:“商丘当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汉书·西羌传》引“后相即位,乃征畎夷”。《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纪年》云:‘元年。’”〕
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二年征风、黄夷。”《注》:“并《纪年》。”《后汉书·东夷传·注》及《通鉴外纪》二均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通鉴外纪》二“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此,下有“献其乐舞”四字,疑涉帝发时事而误〕
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御览》作自迁于老丘,《路史注》“宁”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九百九引“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路史·后纪》十三:“帝杼五岁,征东海,伐三寿。”《注》:“本作王寿。《纪年》云:‘夏伯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又《国名纪·己》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御览》“芬”作“方”,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十九字。郝兰皋曰:“疑本注文,误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圭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八十九。《初学记》十三引“圭”作“璧”,“鸟”作“鱼”,无“命九东”三字。《太平御览》八十二引“荒”作“芒”,“鸟”作“鱼”,无“命九”二字。国维案:“九”字下,或夺“夷”字,疑谓后芬时来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东夷传·注》。《通鉴外纪》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从”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纪》十三《注》〕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云:“《纪年》云:‘六十九。’”〕
帝廑一名胤甲。〔《太平御览》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八十二、《通鉴外纪》二。《开元占经》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览》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开元占经》六、《太平御览》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经·注》无“天”字,《占经》无“妖”、“十”二字。《通鉴外纪》二引“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纪》十三:“胤甲在位四十岁,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纪年》。”案《路史》此条或有增字。又《御览》四引“十日并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十三字,则恐是注文也〕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帝敬发,一曰‘惠’。”《注》曰:“见《纪年》”〕
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八十二。《后汉书·东夷传·注》、《御览》七百八十引均无“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引亦同。《外纪》末句作“献其乐舞,”乃改本书句,《路史》仍之〕
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八十二〕
〔居斟抃〕。〔《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畎夷入居豳、岐之间〕。〔《后汉书·西羌传》。案《西羌传》三代事多本《汲冢纪年》,而语有增损〕
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艺文类聚》八十三引无末四句。《御览》八十二引无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览》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进女于桀二人”,《类聚》引作“岷山庄王女于桀二女”,《御览》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览》八十二作“桀爱二人”。“琰”,《御览》引皆作“玉”。“刻其名”,《类聚》及《御览》八十二引皆作“斫其名”。《北堂书钞》二十一亦引“斫苕华”三字〕
筑倾宫,饰瑶台。〔《文选·吴都赋·注》。《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夏桀作琼宫瑶台,殚百姓之财”。《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八百八十。《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览》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八十二。《文选·六代论·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末二句。《通鉴外纪》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纪》十三《注》:“《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