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或作“王弃衍”、“见拘于燕”),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
——见《后汉书·刘瑜传》李贤注引、《后汉书·袁绍传》注引、又见《初学记》二、《文选·求通亲表》李善注引、《太平御览》十四、二十三引、《北堂书钞》一百五十二引、《艺文类聚》三引,又见《论衡·感虚篇》等。按:此条颇似《览冥》之文。
2、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见《艺文类聚》八十八引。《庄子·山木篇》也有此文。《墨子·亲士篇》有“甘井近竭,招木近伐”。按:此条似《说林》、《说山》文。
3、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见《白帖》九引。
4、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见《太平御览》四百五十九引。《韩非子·安危篇》有类似的话:“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
5、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呼自当之!”乃使人积薪,翦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然(燃),即降大雨。
——见《文选·思玄赋》注引。按:《修务》:“汤(苦)旱,以身褥于桑山之林……”此则佚文可补足《修务》文意。
6、楚恭王游于林中,有白猿缘木而矫。王使左右射之,腾跃避矢,不能中。于是使由基抚弓而眄,猿乃抱木而长号。何者?诚在于心,在精通于物。
——见《文选》张茂先《励志诗》注引。按:《励志诗》有“养由矫矢,兽号于林”两句,李善注:“《淮南子》曰:‘楚恭王……精通于物。’”刘文典说此则佚文不是《说山》类似文句的异文,而是他篇佚文。
7、富贵而不道,适足以为患。出车入辇,务以自供(当作“佚”),命之曰颠蹶之机(造成颠覆的器具);肥肉厚酒(醇酒),务以相强(强身),命之曰烂腹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富贵之所致。
——见《太平御览》四百七十二引。《吕氏春秋·木生》也有类似文句。
8、汤放桀于历山,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
——见《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引。
9、《成相篇》曰:“庄子贵支离,悲木槿。”
——见《艺文类聚》八十九引。按:王应麟说《淮南子》本有《成相篇》,后佚。
10、朱鳖浮于水上,必大雨。
——见《太平御览》十引。
11、太阴在上,蚯蚓结,为阳侯。
——见《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七引。
12、越鸡不能伏鹤卵。
——见《太平御览》九百二十八引。
13、尧、舜之德,轻于鸿毛。
——见《太平御览》八十引。
淮南子名安,厉王长子也。长,高皇帝之子也。其母赵氏女,为赵王张敖美人。高皇帝七年讨韩信于铜鞮,信亡走匈奴,上遂北至楼烦。还过赵,不礼赵王。赵王献美女赵氏女,得幸,有身。赵王不敢内之于宫,为筑舍于外。及贯、高等谋反发觉(泄露,被发现),并逮治王,尽收王家,及美人赵氏女亦与焉。吏以得幸有身闻上(让皇上知道,禀告皇上),上方怒赵王,未理也。赵美人弟兼因辟阳侯审食其言之吕后,吕后不肯白(告诉刘邦),辟阳侯亦不强争。及赵美人生男,恚而自杀。(按:以上述刘安祖母赵氏女的悲剧)吏奉男诣上(送给刘邦),上命吕后每之(抚养刘长),封为淮南王。暨孝文皇帝(汉文帝刘恒)即位,长弟上书愿相见,诏至长安。日从游宴,骄蹇如家人兄弟。怨辟阳侯不争其母于吕后,因椎杀之。上(文帝)非之,肉袒北阙谢罪。夺四县,还归国。为黄屋左纛,称东帝。坐(触犯王法)徙(流放)蜀岩道,死于雍。(以上述刘安父刘长悲剧,由赵氏女事引发)上闵之,封其四子为列侯。时民歌之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上闻之曰:“以(认为)我贪其(刘长)地邪?”乃召四侯而封之:其一人病薨,长子安袭封淮南王,次为衡山王(刘安弟刘勃),次为庐江王(弟刘赐)。太傅贾谊谏曰:“怨雠之人,不可贵也。”后淮南、衡山卒反,如贾谊言。初,安为(为人)辩达,善属文。皇帝为从父(叔父),数上书,召见。教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爱而秘之。(按:《汉书》本卷以此事属之汉武帝,参见本书“前言”“一”)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按:点明大山、小山为诸儒,似以“八公”为道家徒),共讲论道德(道家的“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近而不全同)《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以父讳“长”,故其所著,诸“长”字皆曰“脩”。光禄大夫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又有十九篇者,谓之《淮南外篇》。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会遭兵灾,天下棋峙,亡失书传,废不寻修二十余载。建安十年,辟司空掾,除东郡濮阳令,睹时人少为《淮南》者,惧遂凌迟,于是以朝餔(早晚)事毕之间,乃深思先师之训,参以经传道家之言,比方其事,为之注解,悉载本文,并举音读。典农中郎将弁(古“卞”字,姓)揖借八卷刺之,会揖身丧,遂亡不得。至十七年,迁监河东,复更补足。浅学寡见,未能备悉,其所不达,注以“未闻”。唯博物君子览而详之,以劝后学者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