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胜

閤皂连峰数十,环抱左右,名称既繁,流传失考。至小庐山秀峙于东,峡山、马脊拱卫乎西,虽近在眉睫,而各自名山,皆所不列焉。

今按:本编所记名胜共四十九处,较隆庆府志多十六处,即太极峰、着棋峰、五老峰、虎峰、八景坛、读书台〔府志记在《古迹》〕、劾鬼台、风门、仙人迹、捣药臼、金沙池、放生池、七星池、鲤鱼洲、梅花桥、御修路。后出之府县志亦同,且皆无解说,故此志最为详悉。然隆庆志中之凤游峰等四处,山志已未详所在。时至今日,未详所在者更多。经过1991年的开发,主要是景点皆在东、西、凌云、玉女、太极诸峰围绕之中,诚所谓形如閤者。

东峰 俗谓之骆驼峰,高峙崇真宫后,上有礼斗坛。

西峰 上有张道陵坛,周益公记:“其东葛,其西张。”是矣。

丁仙峰 在东峰之北,高亦相埒,为丁令威修炼处。上有真人坛,一云旧有观基。

太极峰 与东峰并列,而形势尤高。

玉女峰 旁揖宫前,东连太极。仙公将上升,天遣玉女迎之,曾憩此峰,故名。

凌云峰 高插云表,双峰如髻,拱峙宫前。上有寨,昔人避乱所筑也。

着棋峰 东与丁仙峰相望,而山势不属,石坪隐然。旧为仙侣坐隐之所。

五老峰 在着棋峰南。

虎峰 在山后,势如踞虎,西临涧水。

莲花峰 形如芙蓉始开。

凤游峰 载郡志,未详所在。

观舍岭 南连太极,北接蚕源。由会仙桥始至其地。

鸡坑岭 黄视度蚕源之径也。东峰渐伏,丁仙乍高,取道于中,登陟斯便。

峤岭 与着棋峰相连,有山邻黄氏地,名黄絛见者所居近焉。

西巘岭 南接凌云峰,出鸣水台之西,可一望而得也。

藏箓岩 疑在东峰之下,杳不可辨。

金钟岩 载郡志,未详。

九龙洞 一称塘,一称池,题咏居多。旧云在太极峰下,可深入,有游人秽之,雷劈巨石,塞焉,自是遂扃弗通。又谓凌云峰南有九龙塘,去山二十里,其上冈阜凡九。未知孰是。

八景坛 近七星池。或谓仙公冲举之日,上帝锡以八景玉舆,故名。一云受箓坛,上有箓井。

礼斗坛 冠东峰之巅。

上升坛 冠太极之巅,疑即所谓着衣上升处也。

着衣台 在卧云庵东。

鸣水台 当西南谷口,众水所会,径台之左。每逢阴雨,则泉石相激,窾坎革堂革荅,若数十鸣镳。至霖潦已尽,复清流涓涓,音如戛玉,亦奇响也。

读书台 在山之麓,又迤而南。相传为南唐宋齐丘读书处。郡志存疑云:“閤皂山有宋泽庙,遂谓齐丘为閤山人。抑知奸雄躁戾,始则助成篡弑之谋,终则阴怀无将之心。实非郡人,而以污閤皂邪!”要之,齐丘有无,不足置辨,姑略之可也。

劾鬼谷 在玉女、太极两峰之界,高可半山。真人曾显符秘于此。

风门 在太极、骆驼峰之中。

石门 由风门径骆驼峰后,双石峻起,崇二仞,广称之,中通三尺许。旁多庆元间题识,石痕崭然,大类擘者。一名破剑石。今苔藓委积,石刻多不辨矣。

双鲤石 横卧道旁,在石门内。按传:琴高尝骑双鲤,访葛仙公于卧云庵,饮酒醉卧。及醒,而双鲤已化而为石。高乃乘仙公双鹤而去。

马迹石 在西峰。陈孟阳诗:“升天马迹印西冈。”是矣。

礼斗石 在东峰之巅,为仙公礼斗处。

仙人迹石 上宛然,长一尺许,在双鲤石南。

捣药臼 一巨石突出骆驼峰上,中有石洼,周圆如碗。仙公尝于西峰石壁上臼中捣药,堕一粟许。有鸟食之,遂不死,长鸣作丁丁杵臼声,世名捣药鸟。

金沙池 一名洗药池。西近鸣水台。

放生池 去金沙池东北数十武,唐乾元二年诏诸道置放生池,颜鲁公有《天下放生池碑铭》。其略云:“去杀流惠,好生止辟。率土之滨,临江是宅。宝胜如来,畴庸允格。真卿勒铭,敢告凡百。”所谓临江者,盖言沿江一带也,閤皂特其一尔。郡志引此,遂属之临郡,误矣。

七星池 池凡有七,列八景坛四旁。旧形家以凌云峰类火,凿此池以制之,理或然也。

磨剑池 为张道陵磨剑处。

鲤鱼洲 横亘放生池东。

投龙潭

漱玉泉 二水未详。

葛憩源 仙公燕息处也。西径揖仙桥,又西径放生池,又西径鸣水台,又北达黄絛见,过丁仙峰,与会仙源合。

会仙源 出山后,左合桃花源,径会仙桥下,又北合蚕源,又北与葛憩源合。又北二十里达于江。

桃花源 出石门东北,桃花坳稍西,与会仙源合。

蚕源 距会仙桥里许,与会仙源合。

石臼源 有宋泽庙,庙前有石枕溪,如臼者大小以十数,上有磨剑故痕。

揖仙桥 北达崇真宫。

梅花桥 世谓仙公噀水而成。每当春霁间闻香气。在放生池下流。自某郡守移石郡斋,香遂灭。

南涧桥 跨山之涧,度桥始就山麓焉。

会仙桥 去石门北百许步。

御修路 南抵南涧,北抵会仙桥,绵亘五里余,皆甃砖石。宋崇宁、淳祐中敕修也。

辑补

原志《名胜》编已加注,今补入者皆其所遗与新近修建之景点。予曾两游兹山,一在樟树市开发规划实施之前,一在其后。新旧面貌皆经耳闻目睹,又参考樟树市旅游局与中旅社合编之旅游资料《閤皂山》,而后搦笔为志。与其它各编皆辑自前人诗文者不同,故无须注释。惟下篇《宫观补》类此。

接仙桥跨山门前鹅溪之上,原为石拱桥,“大跃进”年代,兴修进山公路,改建为水泥桥。按周必大《閤皂冲妙陈处和寄范玉轩图,仍枉佳什,赋此为谢》诗有句云:“鹅溪未易扫千寻,龙箨何曾看满林。”北宋画家文同擅墨竹,有寄苏轼诗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详见苏轼《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周氏所得苍玉轩图乃竹轩图,故用此典。鹅溪实指宜于书画之鹅溪绢,产地在四川盐亭县西北。当地人或因周氏此诗遂取以名其溪。本志《名胜》编志御修路云:“南抵南涧。”即此。溪极狭,南涧之名,颇符其实。

山门 过接仙桥往北偏东百米外,原有一座小石牌坊,现已改建为仿古彩绘水泥构筑之山门,高七点五米,宽十点五米,四柱三空,飞檐覆盖。南面上方正中,金书《閤皂山》三大字。北面则据宋《太平寰宇记》所称“神仙之府”,书作横额。宏伟富丽,真若福地。

一天门 距新建山门东北仅二十米,传说始创于南宋中叶,为进山之第一门。久毁,现存者为清光绪二年重建。门字形,八棱柱,方础,全用绿豆石建成,坚固美观。门上横额,正面大书“一天门”,柱联云:“漫设重新磨洗前朝还胜概,灵奇再辟指挥幽壑认玄门。”背面横额镌“三十三福地”五字。书法清秀。

登山公路“大跃进”时期修建,自接仙桥出风门,穿越全山,大多数景点皆在沿线,便于游人历览。此为自樟树至店下之一段。

瀑布泉 明徐颖《閤皂杂咏》有自注云:“右瀑布泉,自东峰右折径鸣水亭。”则此水来自葛憩源,故清钱时雍《鸣水台观瀑布》诗亦云:“颇忆葛仙翁,憩息弄清泚。”盖葛憩源与九龙泉之水汇合后,流至鸣水台附近,水势加大,惊湍直下,形成多级瀑布,但被蔓草丛荆所掩,难见“露盘直泻上池水,玉柱高摇碧落天”之奇观,惟数里之内,楛争琮之声,不绝于耳。近来已初步清理,测量出长一百九十七米,宽二至三米,距地面高达数丈。

鸣水桥 即鸣水台,其上有亭,称鸣水亭。今亭已早毁,桥仍完好。石砌单孔,高二点五米,长三点三米,宽六点八米,两旁有石栏、望柱,柱上雕莲花头座。桥洞为弧形,水底为岩石,出洞冲成小潭,复往下流。极清澈。洞壁刻有楷书大字,北侧为“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南侧接云:“人财物建此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迹清晰。迄今已历八百八十年,为江西省仅存两座宋代石拱桥之一〔另一为庐山观音桥〕,一九五七年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葺。桥旁立一水泥砖座石碑。上有“鸣水桥”三字,相传为文天祥应本山道德宫方丈孙道士之请所书。拓刻于此。参阅《名胜·鸣水台》注。

噀石亭 亭傍梅花桥南。世谓仙公噀水于桥石上而成梅花形状。徐颖诗:“侧闻咳唾成珠易,惊见梅花噀石难。”故亭名噀石。传为清末民初樟树名医黄石屏捐资兴建。黄氏善用金针治偏头痛及诸多疑难病,有“神针”之誉。

照门松 距梅花桥北一百米,碧湖之滨,巨松十七株,一字排开,形如一行香烛,遥对灵仙馆,故称照门松,为山中平添一段风光。传为一千七百多年前丁令威入山时插松枝当香烛以表虔敬,竟然成活。姑妄听之。

天师坛 西峰上原有天师坛,相传为张道陵入蜀前修炼处。文字记载始于北宋陈孟阳之诗:“吴汉神仙两道场。”见《题咏》。所谓吴汉神仙,即汉天师张道陵与吴仙翁葛玄。杨申《景德观记》所载尤为明白。记云:“吴晋之间,山有汉天师张道陵、真人丁令威、吴葛孝先炼丹坛井,法像隐然。”见《记文》。年深月久,皆无遗迹。今坛在峰麓,乃后人补建。一亭翼然,雕龙彩绘,掩映于松竹丛林之中,境极幽美,距照门松约一里。

灵禽亭 在捣药臼旁。传说捣药鸟因食仙公捣药之余粒而得名。俞策诗:“灵禽啼过前峰月,犹作仙家捣药声”〔见《题咏》〕。因名亭曰灵禽。在崇真官北二百五十米。

六朝松 自灵禽亭曲折东行,至紫阳书院后山,有古松十余株,大者须两人合抱,高数丈。传为唐代所植,历唐、北宋、南宋、元、明、清六朝,故名六朝松。又以地得名,曰后山松。

九龙泉 九龙洞原有泉流。洞闭塞后,仍有泉水喷出,四季不断,清凉甘美,号称仙水。旁置廊亭,有联云:“一帘珠玉添山秀,百尺风泉带雨香。”参见“名胜·九龙洞。”

揽翠亭 九龙洞南,溪水所经,有一片竹林,居民三五家,相传为东汉南州高士徐稚栖隐之地,已无遗迹。竹林中有小亭,名曰揽翠亭,似非为纪念徐稚而设。

引路松 明徐颖《閤皂杂咏》有自注云:“〔鸣水〕亭畔引路松,大十围者凡五,皆唐宋时物。”今存二株,据考证,已确认为唐宋之际所植,经历千年。因仅余路东二株,故又名姐妹迎客松。

鲤鱼洲 引路松西侧,碧湖东端洲地上,原有一土丘,传为玉女所乘鲤鱼化成,已见《名胜》注。岁久水土流失,已不甚似。近年乃在洲中以水泥塑一巨鲤,每当春夏水盛,如潜伏碧波之中,而金鳞耀日,添增神话色彩。

对弈亭 在揖仙桥畔,六角飞檐,中有石枰。古代神话谓南斗星君注生,北斗星君注死。亭为两星君入山对弈之所。亭联云:“两双注死注生手,一局未完未了棋。”按此与原志之着棋峰位置不同,另是一处。参见《名胜》注。

丹井 在旧崇真宫内,砖石罗圈,青石圈口,深达数丈。井前原有丹灶,相传葛玄炼丹,即于此井汲水。又传说葛玄扩建卧云庵,折一松枝置井中,即化为木材,扩建所需,皆取于此,因又名出木井。今丹灶已毁,丹井仍在。为置井盖,以保护之。

马蹄泉 在丁仙峰上,泉甚清浅,不溢不竭,病者饮之多愈〔见同治《临江府志》〕,今未闻。

宋墓 天师坛后,新近发掘出閤皂山传教知仪知在灵宝大师之墓。墓穴四周皆石壁,壁上皆刻有人物画像,线条流畅。又有青石碑,上刻知在墓志铭,记为宋绍圣元年〔1094〕,距今恰为九百年,惜部分残缺。据考古学专家考证,壁画为道教传教时举行之仪式,世所罕见,是研究古代道教之重要实物资料。现墓仍封存,其出土珍品均藏于樟树市博物馆。详见《山考辑补·閤皂山》。

百草园 天师坛东偏北不及一里处,新建药圃,取神农尝百草之意,名百草园。据《神仙传》〔《四库全书》本〕:葛玄“尤长于治病”。刘辰翁《閤皂山门记》又云:“是山多木,皆如葛翁手植。”多木当包括药材。葛玄族孙葛洪继之,并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影响所及,形成传统。樟树遂成为全国药材之一大集散地,尤精制药,有药都之称,而閤皂为其摇篮。据《药都樟树》记载,閤皂山药材尤以植物类为盛,多达百余种。新建药园,集中山中所产名药,于竹篱洞门之内,按八封图布局,甚有特色。 DD3HUjhc2syJ3WO8rDb6XDLG0UxtuJagqbH2BXRNTTScBFQM36kt4qhYVPO6LA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