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
子部

元刻《孔丛子》七卷〔一函四册〕

宋咸注。前后皆有咸序。前序后接本文,无目。每半葉十二行,行大二十三、四字,小二十七、八、九字不等,附释文。“敬”、“儆”字缺笔。后有嘉祐八年吕逢刊书序。此元人覆刻本也。延令季氏藏书。

附藏印“季振宜藏书记”。

明刻《贾谊新书》十卷〔一册四函〕

淳熙辛丑胡价跋云“提学漕司给事程公暂摄潭事,刻之学宫”。跋后又有题云“淳祐八年十月知院大使陈公刊脩”。按常熟瞿氏、归安陆氏皆有明正德本。瞿氏《志》云,潭板明时残阙,弘治间陆桐为长沙守,修补印行。陆氏《志》云,陆本后归吉府。据此则宋时刊板历明尚存,但递有增修耳。陆《志》又云,吉府本册首盖:“吉府图书”朱文方印。陆本卷六第三葉十一、十二、十三行空白,此本册首无吉府印,而卷六亦无空行,则在二本前明甚。其元末明初之际乎?同治辛未,戴子高校过,卷末有其题字。

宋刻《说苑》二十卷〔一函十册〕

前有刘向进书序,序后接目录,目后曾巩序。每卷题“鸿嘉四年三月己亥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上”,此即东涧翁所谓古人经进书式也。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此书以北宋二十二行本为最古,其次即此本也。十九卷后有题字云“岁壬申秋瑘山翁士白重修校正”。二十卷后有题字三行,断烂重装,脱去其半。以士礼跋证之。知咸淳乙丑九月乡贡进士直学胡达之眎役,迪功郎改差充镇江府学教授徐忻、迪功郎特差充镇江府学教授李士忱命工重刊。卷四《立节篇》有“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一句。卷六《复恩篇》多“木门子高”一条,与荛翁所述悉合。荛翁所见咸淳刻有四本,一顾抱冲家残本,一吴氏拜经楼本,一濂溪坊蒋氏本,一西白塔巷蒋氏本。此本旧为大兴朱竹君学士所藏,完好无阙。今二十二行本不可见,则咸淳本即宋本之甲矣,可不宝诸?

附藏印“大兴朱氏竹君藏书之印”、“朱筠”。

元刻《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十卷〔四册〕

前附《新增丽泽编次扬子事实品题》,所採陆续《述玄》、班固《汉书》凡十馀家。又附门类,题目取篇中语分类排次,凡五十门,庞杂无序。题“永嘉先生陈傅良编”,疑依託也。分类之后有题记二行,云:“麻沙刘通判宅刻梓於仰高堂。”每半葉十行,行大十九字,小二十三字。前有“元”、“季雅”印,王元美旧藏也。弇州藏书多有“伯雅”、“仲雅”、“季雅”印,自明竺坞文氏及王雅宜皆经藏弆,入国朝归泰兴季氏。《延令书目》著录《法言五臣注》十卷四册,即此本也。

附藏印“苏公”、“元”、“季雅”、“江左”、“竺坞”、“梅谿精舍”、“玉兰堂”、“五峰樵客”、“辛夷馆印”、“王印履吉”、“季因是珍藏印”、“季印振宜”、“沧苇”、“御史振宜之章”、“宋文侣印”、“鹭谿”、“胶西宋氏文侣珍藏图书”、“雪广居士”、“刘氏维喆珍藏”、“刘氏家藏”、“敬一主人”、“邗江戴大章印”、“大章”、“尧声”宋刻监本《音注文中子》十卷〔一函二册〕

巾箱本。前五卷题“监本音注”,后五卷题“纂图音注”、前有世系年表,河汾肄子王壬编,其后裔也。每半葉十三行,行大小俱二十三字。阮逸注下有注,云:“逸,建阳县文瑞里人,本朝王尧臣榜乙科。”“本朝”上空格,宋讳“徵”、“敬”字缺笔,可知为宋椠也。旧为插花山马氏藏书。

附藏印“宋本”、“甲”、“海昌马思赞印”、“仲安一号渔邨”。

宋刻《真文忠公读书记》二十二卷〔二函十二册〕

西山《读书记》旧分甲、乙、丙、丁四集,丙集久佚,其馀三集刻本亦不同。《四库》著录本甲集三十七卷,乙集二十二卷,丁集六卷。归安陆氏藏开庆元年福州官本,乙集十六卷,丁集八卷。余又见宋本《大学衍义》,其第一行题“《读书记》乙集上《大学衍义》第几卷”,则《衍义》编在乙集之内,其卷帙更多矣。此本二十二卷,不分甲、乙。首卷第二行题“三山殿元邱闻之曾子肯校勘标注”,当是二人所重辑,非其旧第。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遇宋讳“恒”,“贞”等字缺笔。旧藏故相明珠家,前有“谦牧堂藏书记”。

附藏印“谦牧堂藏书记”、“谦牧堂书画记”。

宋刻《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

所採诸儒语录,自濂溪、涑水以下凡十三家。濂溪《通书》一卷,涑水《迂书》一卷,横渠《正蒙》八卷《经学理窟》五卷、《语录》三卷,二程《语录》二十七卷,《上蔡语录》三卷,《元城语录》三卷,《刘先生谭录》一卷,《道护录》一卷,江民表《心性说》一卷,龟山《语录》四卷,安正《忘筌集》十卷,崇安《圣传论》二卷,横浦《日新》二卷。后有楷书题记,云:“越有《诸儒鸣道集》最佳,年久板腐字漫,观者病之。迺命刊工剜蠹填梓,随订旧本,锓足其文,令整楷焉。时端平二禩八月吉日,郡守闽川黄壮猷书。”每半葉十二行,行廿一字。内缺《迂书》一卷、《理窟》第五一卷、二程《语录》第八至十九卷,皆钞补明文渊阁官书,其书函犹原库装也,至今不蠹不脱,触手如新。昆山徐氏旧藏。

附藏印“昆山徐氏家藏”、“乾学之印”、“健庵”。

明刻《司马法直解》〔一册〕

题前辛亥科进士太原刘寅解,当是明初人也。前有自序。章疏句释,浅而易晓,间引史事为证。《四库》未著录。怡府藏书。

附藏印“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安乐堂藏书记”。

日本钞《黄帝内经太素》残本二十三卷〔廿二册〕

题“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黄帝内经》世所传者,惟唐王冰注。此书自宋以来不闻著录。此日本写本。考《唐书·艺文志》,杨上善注《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又《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本共存卷二之三、卷五之六、卷八之十五、卷十七、卷十九之二十、卷二十三之三十,凡二十三卷,阙七卷,所存卷中亦有阙文脱简。前有长方朱印,曰“函碕文库”。每卷末有题字云:“仁安某年某月某日,以同本书之,以同本移点较合了,丹波赖基。”又一行云:“仁平某年某月某曰,以家本移点比较了,宪基。”〔或云相传本校合不一律。〕仁平或作久寿、保元。考仁平、久寿、保元皆日本近卫王纪年,在宋绍兴时。仁安,六条王纪年,在宋乾道时。当是宪基从丹波写本传录。故仁平、久寿、保元之上皆旁注“本云”二字。“本云”者,旧本有此一行也。此本纸色尚新,当出近人手钞。每半葉七行,字兼行草,长短不齐,中无板心,原书疑为卷子本。自唐以来沈埋千载,医林古笈,海舶重来,未可以残帙近钞而忽视之。

元大德《重校圣济总录》残本六卷〔一函八册〕

宋政和中奉敕撰。原本二百卷,重刻於金大定,再刻於元大德,此即大德本也。日本活字本即从大德本出。前有大德四年焦养直序,谓江浙行省奉诏校刊。《四库》著录乃程林《纂要》二十六卷,非全书也。此本仅存六卷。〔五十、五十二、五十三、一百三十一、一百九十一、一百九十四。〕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疏行大字。怡府藏书。

附藏印“安乐堂藏书记”。

宋刻《三因极一病证方》十八卷〔一函十二册〕

宋陈言无择编。前有言自序。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此本卷一至九、卷十四至十六、精椠可爱。馀六卷麻沙本,似元人覆刻。盖以二本合成者也。武林高氏、长洲汪氏皆经收藏。卷末二葉补钞,墨笔纪云:“雍正七年仲夏,影述古堂珍藏宋本补全。”不知谁笔。眉端有以别本校其异同,墨迹甚古,当是明以前人笔也。

附藏印“弜乔”、“中”、“庋书楼”、“默庵”、“奕葉书香”〔五印在卷第十三之末。〕“水月真”、“锡山余氏”、〔二印在第十卷首。以上七印,朱文甚古。〕“古杭瑞南高士深藏书记”、“武林高深甫妙赏楼藏书”、“妙赏楼藏”、“高氏鉴定宋刻板书”、“五岳真形”、“汪士钟印”、“艺芸主人”、“长洲汪骏昌藏”、“骏昌雅庭”、“吴中汪四”。

元刻《医学启源序》三卷〔三册〕

金张元素洁古撰。张吉甫序。按序云刘守真病伤寒,洁古治之,一服而愈,与李溏《医史》所言合。其所著《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四库》著录。此书未收。旧为季沧苇藏书,即载之《延令书目》者也。

附藏印“季振宜藏书”、“箫楼印”、“凤氏”。

元刻《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三卷《直言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一函六册〕

金张从正撰。前有中统壬戌高鸣序,时为元世祖之三年,亦宋景定三年也。黄荛圃藏金本,后有《撮要图》一卷,《三法六门方》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治法杂论》一卷。又附《扁华诀》、《病机》二种,则以别一残本补入,此刻皆无之。黄氏跋云残本行款多同,惟四围双线,未能定其何刻。今此本正双线,惟上下以墨涂之,改为单线,当是作伪者以充金刻耳。黄氏所见残本必与此本同出一源也。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五字。《四库》著录,总名之曰《儒门事亲》十五卷,失其实矣。虽以钱竹汀之博洽,而《补元史·艺文志》亦语焉未详也。旧为朱笥河藏书。

附藏印:“笥河府君遗藏图书”、“朱印锡庚”、“韩氏藏书”、“玉雨堂印”。

元刻残本《难经本义》一卷〔一册〕

元许昌滑寿著,四明吕复校正。原书二卷,此佚其下卷,前有至正中揭汯、张翥、刘仁本三序及寿自序。按《绛云楼书目》注云:“寿,明初人。有危素序。”此本无危序,则与绛云本不同刻。或寿初刻於元时,入明以后太仆复序而刻之欤?所引诸家有吴吕广、〔《难经注解》〕。扬玄操,〔《难经注解》〕。宋丁德用、《难经补注》〕。虞庶、〔《难经注》。〕周与权、〔《难经辨正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金纪天锡、〔《难经注》。〕张元素,〔《药注难经》。〕元袁坤厚、〔《难经本旨》〕。谢缙孙、〔《难经说》〕。陈瑞孙,〔《难经辨疑》〕。今其书多佚,得此犹存其厓略。《本义》之先有汇考及图十三,曰《经脉始从中焦流注图》,曰《关格覆溢之图》,曰《藏府阴阳寒热图》,曰《色脉相胜相生图》,曰《五行子母相生图》,曰《男女生於寅申图》,曰《荣卫清浊升降图》,曰《肝肺色象浮沈图》,曰《五藏声色臭味液之图》,曰《五邪举心为例图》,曰《七传閒藏图》,曰《手足阴阳荣分刚柔配运图》,曰《补水泻火图》。怡府藏书。

附藏印“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怡府世宝”、“安乐堂藏书记”。

高丽刻《济众新编》八卷〔五本〕

高丽内阁刻本。题内局首医康命吉奉教撰。前列引用书目,自《灵枢》至《东医宝鉴》凡二十种。李秉谟序。

附藏印“砚珊”、“龙门教谕”。

宋刻《周髀算经》〔一函二册〕

赵君卿注,甄鸾重述,唐李淳风等注释,附李籍音义。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与《九章》,孙子、张邱建《算经》同,盖同时刻也。三经自传是楼归泰兴季氏,此本亦有徐健庵印,而季氏未经藏弆,可见东海散出时,其书已析。越二百馀年而后为延津之合,亦奇矣哉。前有君卿自序,后有元丰六年九月秘书监校进诸臣衔名,又有嘉定六年括苍鲍澣之仲祺序。盖南宋时丛元丰监本覆刊,故字画至为精美云。

附藏印“徐乾学印”、“健庵收藏图书”、“传是楼”、“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宋刻《孙子算经》三卷《张邱建算经》三卷残本《九章算经》五卷〔一函六册〕

旧为张古馀藏本,即《百宋一廛赋注》所云“欲得不果”者也。后有顾涧蘋跋,云:“季沧苇书目》《算经》四本,即此。第一本为张邱建,第二本为孙子,第三、第四本为《九章》。”今《九章》三册、张邱建二册已非原装。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楮墨清朗,乃南宋椠之至精者。千顷黄氏、汲古毛氏、传是徐氏、石研秦氏皆经收藏。

附藏印“陈道复印”、“宗伯”、〔此疑为钱牧翁印。〕“黄虞稷印”、“季振宜印”、“沧苇”、“宋本”、“毛晋私印”、“子晋”、“海虞毛子晋图书记”、“溪”、“溪草堂”、“传是楼”、“徐乾学印”、“健庵收藏图书”、“阳城张氏省训堂经籍记”、“张印敦仁”、“古馀珍藏子孙永宝”、“荐粢”、“葆采”、“葆采之印”、“秦伯敦父”、“广圻审定”。

元刻《图绘宝鉴》五卷《补遗》一卷〔一函六册〕

元夏文彦士良纂。前有杨铁厓序及至正乙巳自序。卷末有一行云“至正丙午新刊”、是既成书之明年即上木也。士良与陶南邨友,南邨《辍耕录》极称其赏鉴之精。此书与《书史会要》亦各树一帜者也。王西庄、韩小亭皆有藏印。

附藏印“善甫”、“龚大年印”、“真適斋藏”、“真適”、“王鸣盛印”、“西庄居士”、“韩氏藏书”、“玉雨堂印”。

明刻《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六册〕

元陶宗仪撰。曹睿序。前附孙作所撰《南村先生传》。每卷后有助刻姓氏,如宋人刻经之例。卷一后云:“后山居士张氏瑞卿珤命工锓梓。”卷二后云:“三味轩主者张氏国祥麒助刊。”亦有数人合刊一卷者。自明入国朝,累经名人藏弆。其中朱记曰“文彭之印”、曰“寿承氏”者,文氏三桥也。曰“文休承氏”,彭之兄嘉也。曰“沈与文印”、曰“姑馀山人”、曰“野竹斋藏书”,明沈氏辨之也,其所居在今杉渎桥。曰“道复”、当为陈道复,即《画苑》所称“白阳山人”也。曰“孙印从添”、曰“庆增氏”,即著《藏书记要》者也。虽明刊,可不宝诸。

元刻《白虎通义》二卷〔一函二册〕

海宁吴槎客藏本,卢东里所称北宋椠者也。然细审其字形纸色,实为元刻,黄荛圃、瞿子雍尝辨之矣。荛圃藏本得自汲古毛氏,今归瞿敬之,即子雍之后也。此本后有抱经跋云:“目录前小序《白虎建德论》,开卷已讹,然余取其书字字比对,始知此本尚多古字,而近世本率多改易。”又云:“此本虽分上、下两卷,然篇目上作圆围者十,仍不失十卷之旧。后得元大德年本、明傅氏、程氏、吴氏、何氏本皆不及此本,洵乎旧本之可贵也。”抱经精於校勘。其言如此。

附藏印“秀水朱氏潜采堂藏书”、“文弨借观”、“拜经楼”、“嘉兴新丰乡人唐翰题收藏印”、“新丰乡人庚申以后所聚”。

元刻《风俗通义》十卷〔一函四册〕

大德丁未刘平父刻於锡山学宫,前有李果序,后有宋嘉定十三年东徐丁黼跋,从黼本出也。明为天籁阁藏书。国朝入潜采朱氏、拜经吴氏。后有吴寿暘补录谢居仁跋,即以绿笔记其后云:“抱经堂元刻本有此跋,载《群书拾补》,因据以钞入。首序李晦,此本作李果。观跋中显翁晦来访云云,则作晦者是也。唐鹪庵辨之云李君名果,字显翁,或取硕果仅存之义,未可以显、晦对举。疑之。”按常熟瞿氏藏大德本,亦作李果,则是以果字为是。果序题太中大夫行都水监,而谢居仁跋谓有耆儒李显翁晦来访,耆儒不当以称显官。且述晦之言曰:“刘平父世常来守吾邦,某之子元昭录吴泮。”则晦实吴人士,非官斯士者也。李果、李晦自二人耳。《群书拾补》偶然刻误,吴、唐之言皆非也。

附藏印“欈李项药师藏”、“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拜经楼”、“吴兔床书籍印”、“质肃公孙翰题印长寿”、“新丰乡人庚申以后听聚”。

宋刻《颜氏家训》七卷《考证》一卷〔一函三册〕

淳熙七年沈揆刻於台州。揆绍熙中曾守吾郡。每半葉十二行,行十八字。《考证》之后有校刊姓氏九行,曰乡贡进士州学正林宪、曰迪功郎司户参军赵善德、曰从事郎特添差军推官钱庆祖、曰从事郎军事推事王柟、曰承直郎军事判官崔暠、曰迪功郎州学教授史昌祖、曰承议郎添差通判军州事楼钥、曰朝请郎通判军州事管锐、曰朝奉郎权知台州军州事沈揆。前有无名氏序,后有揆序。其所据之本有闽本、有蜀本、有谢景思校五代和凝本。《颜氏家训》世所有者当以此为第一本,《四库》本分上、下二卷,非旧第矣。钱氏《读书敏求记》称为至宝,然亦祇钞本耳。此本元为共山书院藏书。国朝何屺瞻、孙伯渊皆经收藏。义门覆舟黄流,平津过南阳湖亦遭阳侯之虐,此书两度水厄,而巍然尚存,岂非鬼神呵护耶?前序后有木图记云“廉台田家印”,如琴式,甚古雅,他刻所未见也。

【此书为沈虞卿所刊,周益公以殚见洽闻,与尤延之并称之。本汲古阁旧藏,后归北客。康熙甲午,余复以厚直购而获焉。与尤氏校刊《山海经》可为亚匹。虞卿绍熙中尝以中大夫、秘阁修撰知吾郡,见范《志》“牧守题名”云。义门野士何焯书。虞卿自号欣遇,见杨廷秀《朝天集》。

此即宋嘉兴沈揆本。钱曾但得其钞本,录入《读书敏求记》。《四库》书载明刻二卷本,当时求宋本未得也。前代列此书於儒家,国朝因其《归心》等篇不出当时好佛之习,退之杂家,衡鉴之公,上符睿断。惜纂书时未进此本,他时拟汇以上呈,谨记於后。孙星衍。

过南阳湖,舟覆,载书数十簏俱沉湿,但如此本。顾千里告余,何义门家藏书亦皆沉水者。此有义门跋,盖两经水厄矣。叙文不知何人所作。近有仿宋刊本,款式悉相同,惟版较小,亦精本也。星衍又记於金陵五松书屋,时庚申年八月。

庚申九秋,白隄钱听默鬻书自金陵归,携得宋刻《颜氏家训》二册,持以告余,曰:“此书得诸五松园主人。然其中有一段公案,有非吾不能知者,试为君言之。盖此书向藏何义门家,为吾先人买出,以归於山东某氏。后几年而吾弟与友人贸易山东,某氏出所藏书画法帖并此书,属为品评。吾弟素知其为佳本,拟购归而未之许。今適见诸五松园,询主人所由来,云是官於山东时为友人所遗。主人因此书遭水湿,託为装潢。而吾遂以他书易得。且稔知君之有宋癖也,遇书必求祖本。吾与君交有年矣,从未有以宋刻奉览者,故借此一本以为所见古书录备甲编之目,可乎?”余固重其为宋刻,而书之精灵,亦若有恋恋於吾郡者,爰出旧钞影写本相易,而益以斤金。命工重为整理,工成之日,不可不著其缘起,而余遂重有感焉。思吾郡藏书之富,无过常熟毛、钱二家。毛氏《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及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所载皆云钞本,并未见有宋刻。乃义门以为汲古旧藏,当非无据。顾其中迁徙靡常,转展以归於吾郡,此书之归宿果有定耶,抑无定耶?造物之巧,何如是耶?至於收藏之所,自元以来,班班可考。书分三册,於每册卷首及尾皆有“省斋”二字、“共山书院”四字图书,虽省斋不知谁何,而共山书院则元代也。近嘉定钱竹汀先生《补元史·艺文志》,载有《共山书院藏书目录》,此即所藏之书可知。每册首尾纸背有一长方钤记,其文云“国子监崇文阁官书借读者必须爱护损坏阙失典掌者不许收受”,皆楷书朱记。始犹不甚明皙,既而思何小山校本《经典释文》,於《左氏春秋音义》末卷模有是印,其文正同。且识云印长二指四寸五分,阔不一指一寸六分,今取证是印,悉悉相合。可知是书源流,其未至汲古阁以前,已在北地收藏有年矣。义门但知此书为旧刻,而於纸背印记未经指出,此可发前人所未发,故并志之。书於宋讳注云某讳,而没其文。至於“慎”、“敬”等字,并未缺笔。影钞本一一缺之,遇宋刻误字悉照校本改去,非其旧矣。鲍氏《丛书》虽用述古堂影宋本重雕,然其行款已改为每葉十八行,每行之字即仍其数,以宋刻统排葉数数之,难复旧观矣。祖本之可贵无过於此,余於翰墨因缘何若是之深耶!特不知南而北,北而南,书之於吾郡,果以为虞卿所守之地能恋恋不去耶?嘉庆五年冬十一月小寒后二日,灸研书於联吟西馆之南窗,荛圃黄丕烈识。

辛酉中秋后一日,儿子玉堂从郡庙前骨董铺中收得古铜印一方,其文曰“共山书院”。虽非此本所印之旧,然其为地则同,因附钤於此,以志巧合。小春四日,荛圃记。

此淳熙台州公库本。卷中於“构”字注“太上御名”,而阙其文,以其时光尧尚在德寿宫也。前序末有长记“廉台田家印”五字。考元制,各道置廉访司马行台所属,廉台之名实昉於此。此本盖宋椠而元印者,其间必有修改之葉,故於宋讳间有不避耳。辛酉十有一月,竹汀居士钱大昕借读毕记之。】

附藏印“省斋”、“共山书院”、“同爱堂刘氏珍藏图书记”、“刘”、“琢亭”、“孙氏伯渊”、“粮驿守巡盐五官之印”、“臣星衍”、“嘉石轩藏书记”、“汪”、“文琛”、“宪奎”、“秋浦”、“平江汪宪奎秋浦印记”、“汪印士锺”、“民部尚书郎”。

宋刻《东观馀论》二卷〔一函四册〕

宋黄长睿撰。明真赏斋华氏、天籁阁项氏皆经收藏。项氏有仿宋本,即从此本出也。后有丰人叔云:“右《东观馀论》宋刻初搨,纸墨独精,卷帙甚备,世所罕见。嘉靖己酉六月癸亥,道生观於东沙华氏真赏斋”。又项子京跋云:“隆庆二年冬日,仲兄少溪官居南都,公务之暇,惟以书史娱目赏心。得此善本,持以见示,知余所好,授之袭藏,永俾无斁。墨林项元汴记。”皆手迹,在末一葉,可宝也。又有武林惠兆壬看款。兆壬字秋韶,工书法,此函签即其所题也。又按是书绍兴丁卯其子访初刻於建安漕司,有跋。又有嘉定年楼钥跋云:“著作庄子礼欲得善本传后,再为详校而寄之。”其后有庄复敬跋,脱去前葉,仅存“壮复敬书於筹思堂”八字。跋后有题记,谓“刊於庚午之秋,明年正月,得公书,又校示一百五十五条”云云。庚午实嘉定三年,则是建安一刻,庄氏再刻,所谓公书,即是攻娩书也。此为覆刻本。 跋称十卷,而此本祇上、下二卷。然上卷中《法帖刊误》又自分上、下卷,则非阙佚,当是庄氏有所合并耳。《四库》著录本三卷。伯思有《校定杜子美集》二十二卷、《楚词》十卷及《汲冢师春书》,皆经刊板,亦见 跋。《楚词》、《杜集》犹多他刻,《师春》则绝无仅有矣,不知天壤间犹有流传否。

附藏印“宋本”、“竺坞”、“江左”、“玉兰堂”、“梅谿精舍”、“辛夷馆印”、“翠竹斋”、“铁研斋”、“五峰樵客”、“放情山水之间”、“王印履吉”、“项元汴印”、“墨林秘玩”、“墨林子”、“天籁阁”、“项氏万卷堂图籍印”、“子京父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季印振宜”、“沧苇”、“御史振宜之章”、“乾学”、“徐健庵”、“惠印兆壬”、“秋韶”、“韩氏藏书”、“金石录十卷人家”、“韩印泰华”、“小亭”。

宋刻《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六册〕

宋沈括撰。《四库》著录有补二卷续一卷,此刻无之。旧本别行,非缺佚也。每葉二十四行,行十八字。后有汤修年刊书跋云:“广陵周侯开藩之二年,慨然谓学宫礼义之本,因其旧而新之。又斥其馀,刊沈公《笔谈》为养士亡穷之利。此书公库旧有之,往往贸易以充郡帑,不及学校。今兹及是,益见薄於己而厚於士,贤前人远矣。乾道二年六月日,左迪功郎充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跋。”据此是宋时扬州已有两刻,一为公库本,一即此郡学本。宋讳“玄”、“匡”、“胤”、“贞”、“完”、“桓”、“构”、“慎”、“惊”、“镜”、“玮”皆缺笔。第七卷首葉板心有“泰定元年补刊”六字,盖宋刻元修元印本也。每册之首有“九芝八桂之堂”、“整书秘阁”、“森玉楼主人印”诸朱记。

宋刻《梦溪笔谈》二十六卷〔一函六册〕

乾道二年扬州学舍刻,与前本同。惟第七卷首葉板心无“泰定补刊”字,当是印稍前耳。成邸藏书,有其题记,云:“此书讹舛甚多,或非乾道原刊本也。嘉庆癸酉春,成亲王重校记。”卷中眉端亦有王校语,多引钱竹汀说。

附藏印“成亲王”、“皇十一子”、“诒晋斋印”、“杨绍和读过”、“东郡杨绍和观”。

宋刻《仕学轨范》四十卷〔十册〕

宋张鎡编,有鎡自序。首为学,次行己,次莅官,次阴德,而以作文作诗终焉。所采宋人书百种,首刻其目。卷末有元人题云:“大德五年,浙东儒学提举仲珩所遗,藏之清晏阁。”笔迹秀拔,惜其姓名已佚脱。前有“锡山邹永章家藏书画印”、“松石主人”、“蠡谿书屋”、“泰峰所藏善本”、“泰峰手校”诸朱记。

宋刻《自警编》残本

宋赵善璙撰。端平元年刊於九江郡斋。此犹宋刻宋印,疏行大字,楮墨皆精。原书不分卷,明弘治、嘉靖覆刻,析为九卷,即《四库》著录本也。《提要》云八类,五十五子目,此本仅存事君、政事两类。事君类分子目六,曰忠义,曰公正,曰德望,曰得体,曰讲读,曰谏诤。板心刻“自警编丙”四字。政事类分子目八,曰政事,曰镇静,曰信,曰通下情,曰济人忧民,附曰救荒,曰救弊,曰辨诬。板心刻“自警编戊”四字。然则是书以十干之前八字分类,此为第三、第五类也。《提要》又云原本各注所引书名,今多佚脱,无从校补。按是本为第一祖刻,而各条出处亦不尽有。则其例本不画一,非脱佚也。书贾作伪,改为二卷,即於首行“自警编”下添刻“上”、“下”字样,以充全帙。旧有善璙二序。前一序有“广教育摄养好生使命数门”云云,此本无之,遂抽去以掩其迹。而后一序尚存。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附藏印“亚圣公六十二世之孙保鹤冈印”、“玉洞春”。

宋刻《云斋广录》八卷《后集》一卷〔一函二册〕

宋廪延李献民彦文撰。卷一《士林清话》,卷二、卷三《诗话录》,卷四《灵怪新说》,卷五、卷六《丽情新说》,卷七《奇异新说》,卷八《神仙新说》。后集则《盈盈传》及歌诗一首也。前有政和辛卯献民自序。每卷冠以“新雕”二字,盖犹政和间刊本。其书荒诞不经,分门亦近琐碎。然《四库》未收,各家书目亦不著录。北宋孤本,传流至今,亦说部中之秘帙也。每半葉十五行,行廿五字。万卷楼两印朱文甚古,疑为丰人翁藏书。“忠义”下一字微蚀,右首从“邑”,尚可辨,疑当为“酆”丰之受姓所由始也。后归王履吉。国朝入泰兴季氏、汉阳葉氏。

附藏印“氏万卷楼藏书记”、“世为忠义阺”、“江左”、“王印履吉”、“铁研斋”、“季印振宜”、“沧苇”、“汉阳葉名澧润臣甫印”、“葉名澧”。

元刻《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十六册〕

元陶宗仪撰。前有青溪野史邵亨贞募刻疏。按亨贞字复孺,有《野处编》四卷,《四库》著录。又著《蚁术诗选》八卷、《蚁术词选》四卷,见《揅经室外集》。此书《沁园春》二阕,即其笔也。其人与南村同时,则犹为元刻。有“毛氏子晋”朱记。《津逮》刊本当即从此本出也。亦为士礼居藏书。

附藏印“毛氏子晋”、“黄丕烈印”。

宋刻残本《翻译名义》二卷〔四册〕

题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仅存第一、第二两卷。前有绍兴丁丑一序,而脱去首葉。证以支那本,知为周敦义序也。板心有开经人名字,皆断烂,其可辨者有云“僧法愿施印经本,钱开、葉慧承糺看心经,信人钱开、张浩答四恩三有”、〔卷一。〕“马珪开报四恩”、〔卷二。〕仅三四葉耳。第一卷后题:“宋太尉宅施钱十四贯足助开此集,增添福慧;东掖白莲教院住持与咸喜遇《翻译名义》回施五贯,助集流通,开元寺都僧正普照大师智灯施钱开集二版,比丘净行遂各开一版,并用庄严净土比丘祖辉等回施莲华净社剩十七贯足助开此集,传法寺比丘尼彦楷施五贯足,常熟县明净庵净人苏彦亿募钱十二贯足,各随施主,愿心如意。”第二卷后题:“平江府宁国寺西面南居住弟子沈贵、梵勤各施钱五贯文足。”〔下佚。〕

宋刻《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

真门人守坚集。首列熙宁丙辰权发遣两浙转运副使公事苏澥序。上卷《对机》三百二十则。中卷《室中语要》一百八十五则,《垂示代语》二百九十则。下卷《勘辨》一百六十五则,《游方语录》三十一则,《遗表》、《遗诫》及雷岳《行录》、何希範《请疏》终焉。末附门人《缘密述颂》八首。校勘者,福州鼓山宗演。雷《录》云:“师讳文偃,姓张氏,苏州嘉兴人。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何《疏》云:“师归寂后十七载,感梦於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云自南汉乾和七年己酉阅十七载,当为宋乾德三年乙丑。而瞿汝稷《指月录》云:“乾和七年四月十日示寂,迨乾德元年雄武军节度阮绍庄梦师,盖十七年矣。”是瞿用《疏》语而误计三年为元年也。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首葉有“钦差处置边务关防”、“季振宜藏书”朱记。

宋刻《琅邪白云二禅师语录》〔三册〕

首列小传二则。琅邪名慧觉,西洛人,姓氏不载,临济第七世。白云名法演,即五祖演,绵州人,姓邓氏,临济第十世。《琅邪》中后四录,门人元聚用孙法宗编集,序即用孙撰。《白云语录》有绍圣三年左宣德郎知台州黄岩县事张景修序。其初《住四面山录》参学才良编,次《住太平录》参学清远集,次《住海会录》参学景淳集,其《海会后录》参学智宣集,有绍圣二年宣德郎新差知蕲州蕲水县事兼兵马监押武骑尉河间刘跂、扬州录事参军吴郡朱元符二序。末附偈颂四十一首。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其《黄梅东山语录》,门人惟庆编,后载偈颂三十三首。第二十一首为《重会郭功甫》,云:“净空居士久相知,三十年来只片时。”功甫名祥正,《宋史·文苑》有传。《五镫严统》“提刑郭祥正字功甫,号净空居士,崇宁初到五祖命祖升座,公趋前拈香”云云,即是录中“郭朝奉祥正请上堂,朝奉於法座前烧香”云云也。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未有记云:“依云居本续添东山录,庆元庚申正月上日识。”故行款不同。有“钦差处置边务关防御史之章”、“季振宜印”、“沧苇”诸朱记。

宋刻残本《法华大愚云峰杨歧道吾五禅师语录》〔二册〕

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首列小传五则。法华名齐举,一名全举。道吾名悟真,乡贯、姓氏俱不载。大愚名守芝,太原人,姓王氏。云峰名文悦,南昌人,姓徐氏。杨歧名文会,袁州人,姓冷氏。皆临济宗。法华、大愚第七世,云峰以下均第八世。《云峰语录》已阙,《杨歧语录》,嗣法小师仁勇编,有皇祐二年湘中苾刍文政、元佑三年无为子杨杰二序。

宋刻《宝峰云庵真净禅师语录》三卷

门人福深录。上卷住筠州洞山金陵时语。中卷住庐山宝峰时语。下卷为偈颂。前有元丰八年王安石、王安礼请疏二首及眉山苏辙序。后有崇宁元年鄱阳任轩、程衮后序。《指月录》:“实峰克文禅师,陕府郑氏子,坐夏大沩鸿,闻僧举云门语,有省。往见黄龙不契,后见顺和尚,方知黄龙用处,遂回见黄龙。”死即苏序所谓得法於黄龙南公者也。师卒於崇宁元年十月十六日,年七十八。程序作於是年季春望日,盖编是录时师犹未示寂也,故无行录塔铭。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有“季振宜藏书”朱记。

宋刻《智门光祚禅师语录》〔一册〕

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门人重显序云“师韶阳的孙香林嗣子”,是为云门再传弟子。序末但云辛未岁蕤宾月之五日。《指月录》:“雪窦重显禅师,遂宁府李氏子。示寂於皇祐四年壬辰,年七十三。”则是序作於仁宗天圣九年五月五日也。

宋刻《南院首山葉县神鼎承天石门六禅师》语录〔三册〕

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至二十四字不等。首列小传六则。南院名慧顒,承天名智嵩,乡贯姓氏俱不载。神鼎名洪諲,襄水人,姓氏不载。首山名省念,莱州人,姓狄氏。葉县名归省,冀州人,姓贾氏。石门名蕴聪,南海人,姓张氏。皆临济宗。南院第三世。首山第五世。葉县以下均第六世。《石门语录》有光溥序云“编成二卷,集号凤岩”,故首行题“凤岩集”,与他卷题“语要”、“语录”者不同。中有“季振宜藏书”朱记。

宋刻《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一册〕

侍者悟本录。首有绍兴癸丑吕本中序,云:“予尝以为赵州说禅如项羽用兵,直行迳前,无复辙迹。所当者破,所摧者服。云门杲公以予为知言。杲公既与东林珪公判断古人公案,得一百一十编。已成编矣,纵横自在,气盖诸方,盖得赵州宗旨。后之观斯文而悟斯理,则必复以予言为然。”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

宋刻残本《妙湛和尚偈颂》一卷〔二册〕

题“侍者择朋显润录”。中有与陈了翁诗,则南渡前僧也。板心有“颂五”二字,卷末有心空跋。全书当祇五卷,而此为最后一卷也。心空跋云:“与化军莆田县信女方氏,十六,捨财二百贯足,福州闽县信士郑琠与室郭氏钱二百贯。文同刊妙湛和尚语录。馀资添助印施普愿见闻,发明心地,同证菩提。绍兴壬戌冬至日校对。比丘心空题。”“语录”下脱三字,当是记卷数,为书估剜去,以掩残缺之迹。每葉二十行,行十八字。旧藏云间莫氏。卷尾题字云:“莫云卿氏城南精舍藏书。”又云:“辛巳夏日,邬佐卿观於廷韩石秀斋中。孙荣邬宪同观。”又云:“辛巳秋日,盛伯灵邦承、徐文卿琰同观。”又云:“甲申夏日观。李待问。”前后有“海印居士”、“鹿墅”、“含玄子”、“眉公”、“单恂狷庵”诸朱记。按含玄子,赵凡夫之父也,著有《含玄子诗说》及《含玄子》十六卷、《别编》十六卷、《含玄集》四卷、《别集》二十卷,见《苏州府志》艺文类。又单恂字狷庵,庚辰进士。李待问字存我,癸未进士,明季鼎革时殉国难,并见《静志居诗话》。

元刊《至元辨伪录》五卷

题“大都路道者山大云峰禅寺沙门祥迈奉敕实录撰”。前有张伯淳及迈自序。其大旨因道家排斥佛教,故作书辨之。蛮触交争,楚固失矣,齐亦未为得也。前有“钱曾之印”、“遵王”、“季振宜藏书”朱记。《延令书目》著录。又按祥迈序有云:“使大罗玉帝魂惊於九天之中,元始天尊胆落於三清之上,万天教主羞赧难伸,九府洞仙惭惶无地。”则其书鄙俗,本无可取。但自古二氏交争,如《道笑录》之类,颇传於世。此本希见,录而存之。

宋刻《纂图释文重言互注老子》四卷〔一函一册〕

河上公注。前二卷为《道经》,后二卷为《德经》。前有序,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旧为嘉兴唐鹪庵藏书。莫子偲跋其后云:“同治己巳九秋,郘亭长借录一过,可校正明世德堂本之误百许字,真可宝也。”序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经注每半葉十三行,行大小均二十三字。“朗”、“敦”缺笔。板式与《文中子》同,郘亭以为元刊六子本也。

附藏印“宋本”、“方銮时鸣私印”、“方大治际明父”、“翰题印”、“莫友芝图书记”。

元刻《列子》八卷〔二册〕

晋张湛注,唐殷敬顺释文。前列湛序,序后目,目后刘向序,联接不分,犹存古书旧式。目后有注云:“天宝初题曰《冲虚真经》,大宋景德四年敕加‘至德’二字。”则其书犹从宋本出。旧为延令季氏、爱日精庐张氏藏书,见莫子偲《经眼录》。

附藏印“季印振宜”、“沧苇”、“广钧平子”、“吾生甲申”、“爱日精庐”。 WKayLha4VUOS/tCB9d/vAIfI22H04QGKJpbGO7AgANwr3BY8JAkdwfXyOsqjYXZ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