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按:宋以河南为别都。宫室皆因口,或增葺,而非创造。今先序五代,而以宋统之。〕
宫城。
〔旧名紫微城。〕
周九里三百步。
〔疑西与北经损灭。〕
南面三门:正中曰五凤楼,
〔因唐天祐之名。〕
东曰兴教门,西曰光政门。
〔二门因唐旧名。〕
东面一门,曰苍龙门。
〔隋之重光门。门内道北,即东宫。〕
西面一门,曰金虎门。
〔隋之宝城门,唐之嘉豫门。〕
北面一门,曰拱宸门。
〔隋唐之玄武门。大中祥符中改。南当五凤楼。〕
五凤楼内,正内曰太极殿门。
〔隋之永泰,唐之通天、乾元后,隋殿名改易。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曰太极殿门。〕
门东西各有门。
〔唐初曰万春、千秋。今无榜。〕
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
〔隋之东、西华口左、右廷福、口〕
殿曰太极殿。
〔隋之乾阳,唐之乾元。明堂□(此处原文为方框字)三年改朔元殿。后唐同光□(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年,□(此处原文为方框字)福七年,避高祖讳改宣德殿,后复为明堂。宋太平兴国三年改太极。按,殿中藻井,有盘木黄龙,势如飞动,太祖尝弹落其目睛。〕
殿前有左右龙尾道,曰楼、月楼,东西横门:曰日华、月华门。殿后有柱廊。次天兴殿。
〔大礼宿斋于此。旧曰太极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
后有殿阁。
〔其地即隋之大业,唐之天堂。〕
后门。
〔北对建礼门。〕
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
〔唐之敷改、光范,又改应天。〕
次北曰乾元门,
〔唐之干福、乾化,又改乾元。〕
次北曰敷政门,
〔唐之武成、宣政,又改敷政。〕
次北文明殿。
〔正衙殿也。唐之武成、宣政,义改贞观。梁开平三年改文明。〕
殿东南隅有鼓楼。西南隅有钟楼。东西横门,曰左、右廷福门。殿两挟,曰东上、西上阁门。
〔殿后有柱廊。〕
次曰垂拱殿,
〔按唐天祐口后口传是此殿。太平兴国口垂拱。〕
殿后通天门。
〔后有柱廊。〕
兴教门内曰左安礼门,口门。东偏左藏库。其西北銮和门。
〔太平兴国三年,改车辂院门曰銮和。〕
其内车辂库。
〔今库内贮唐及五代车辂甚多,太祖开宝九年,雩祀用之。〕
左安礼门北,曰左兴善门。
〔唐左银台门,梁开平三年改。〕
东偏杂纳库。
〔今库后荆罙地,植花木甚盛。〕
其北左银台门。
〔唐曰左章善门,梁开平三年改。〕
东偏斑院。
〔在杂纳库北。〕
□(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偏□(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坊□(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光政门内北中书。
〔在应天门东。〕
中书西,右安礼门。
〔□(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库之景运门。然稍在西,不对光改门。〕
次西横门,曰永福门。
〔按,后唐同光建左、右永福门,在□(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南。疑兴善门是。〕
门西北,三司。次西斑院。右安礼门北曰右兴善门。
〔唐右银台门,梁开平三年改。〕
门内东偏枢密院,院北装戏院。
〔与宴殿相近。后唐庄宗好俳便,疑同光中置。〕
西偏崇文院。其北右银台门。
〔唐曰右章善门,梁开平三年改。〕
右兴善门外,东有横门,过宣徽院。其南待漏院,北学士院。苍龙门之正西,有东隔门。口膺福门。
〔唐曰含章门,天祐二年改。〕
次西接通天门之柱口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
〔唐曰金銮门,天祐二年改。〕
次东接通天门之柱廊。建礼门,在天兴殿后。
〔南对五凤殿。〕
北有隔门。次北拱宸门。建礼门之西曰广寿殿门,门内广寿殿。
〔本名嘉庆殿。后唐庄宗末,刘皇后焚其殿而遁往太原。明宗天成四年重修。殿成,有司请丹漆金碧以莹之。明宗曰:此殿经焚,不可不修。但务宏壮,不劳华侈。乃改为广寿殿。〕
殿后隔舍即内东门道,其北明德殿。
〔太平兴国三年,改广寿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
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殿。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们。其柱廊接通天门。
〔南对文明殿。〕
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
〔唐天祐之崇动殿,后唐同光二年改。中兴口寝殿并门名。晋天福二年又改今名。口也。即后唐之绛霄殿。太平兴国三年改寝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廷春。〕
其次思政殿,其次廷春殿,其次面北武德殿。
〔后唐同光二年,以解卸殿为端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
明福门之西曰金銮殿门。门内金銮殿,
〔唐天祐中,号太极殿,又名思政。梁开平三年,改曰金銮,用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即此殿也。后唐庄宗复改太极。长兴中,改二仪殿,后复改金銮。今殿内有佛像、经藏、金镊、道场什器局之口。〕
其次寿昌殿,
〔口殿口梁之口。太平兴国三年,改金銮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阳,第七殿曰嘉兴。〕
其次玉华殿,其次甘露殿,其次长寿殿,
〔今宫内次第如此。〕
其次乾阳殿,其次嘉兴殿。
〔已上洛人名为七殿。〕
金銮殿门之西,曰含光殿门,
〔在千秋门之西,对右银台门。〕
门内含光殿。
〔宴殿也。其南廊有装戏院。〕
殿东廊后,有紫云楼。
〔宫中观宴之所。〕
楼前射弓小院。含光殿后洗泽官。一位建礼门北之东廊曰御厨,相对即内东门。
〔门外有石师子二,制作精巧,太祖常以弹弹之,其迹见存。真宗著《弹丸记刻石》。〕
北赐食蘸。其北即北隔门。
〔北对拱宸门。已见上。〕
门南口门。门西有隔门。门内面南有讲武殿。〔与武口殿相对。按,唐天祐中,口文思球场。粱开平三年,以行从殿为兴安殿,球场为兴安球场。疑是此殿,后改名讲武。〕
殿后有柱廊,有后殿。
〔无名。〕
隔门相对西隔门,门西淑景亭位。又有隔门。以西入后院,内有长春殿。
〔后唐同光二年建。〕
殿有柱廊。后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台、冰井、娑罗亭。
〔贮奇石处,世传是李德裕醒酒石。按,《五代通录》:德裕孙敬义,本名延古,居平泉旧墅。唐光化初,洛中监军取其石,置之家园。敬义立谓张全义,请石于监军。监军忿然曰:黄巢贼后,谁家园池完复,岂独平泉有石哉!全义尝巢命,以为诟己,即奏毙之,得石,徒致于此。其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状。今谓之娑罗石,盖以树名之,亭宇覆焉。〕
前有九江池,
〔一名九曲池。梁太祖沈杀九王之处。口倾侧,堕于池中,宫女侍官持扶登岸,口也。〕
其南有内园门。
〔在含光殿门之西。〕
东宫在苍龙门,
〔口银口门相对后门在东池门之内。按,后唐庄宗子继岌,为北都留守、兴圣宫使。及平定河南,而使名不改。明宗初人大内,居兴圣宫。疑当时以东宫为之。〕
宫后东池门内有飞龙院。其西军器库。门内有散甲殿。
〔粱开平三年改弓箭库,殿为宣威殿,疑是此殿。〕
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对,有夹道门。
〔在拱宸殿内。〕
今宫室口九百九十余区云。
〔按,唐留守府,在大内广运门内。口殿,天祐三年改延喜门为宣化门。万寿门为万春门,积庆门为兴善门,含清门为廷义门,廷和门为章善门,保宁殿为文思殿。天祐中,又有积善宫、安福口。口唐同光二年改应顺门为永曜门,太平门为万春门,通政门为广政门,凤鸣门为韶和门,万春门为口门。庄宗母贞简曹太后居长寿宫。应顺时,有广顺殿、天兴殿。清泰时,有敷政殿、玄武缕。粱有保宁鞠场。以上皆改易名号,失其处所。〕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号南城。〕
宫城之外夹城也。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四面中央共开九门。南面三门:中曰端门,
〔北对五凤楼,南对定鼎门。〕
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东面二门:南曰宾耀门,
〔隋之东太阳门,武德之东明门,太帝改宾耀。〕
北曰启明门。
〔西对宫城之苍龙门。〕
口金耀门。
〔东对宾耀门,疑即隋之西太阳门。〕
北曰乾通门。
〔东对宫城之金虎门。〕
西面外夹城,又二门:南曰丽景门,
〔东对金耀门,《五代实录》皆云上阳门,疑曾更易。〕
北曰开化门。
〔东对乾通门。〕
北面一门,曰应福门。
〔门西向其城,至微缺一角。按,其门五代以来曰甲马门。盖诸班宿直其内。〕
城内东偏,有太庙、尚书省,次北左军二门。
〔在兴教门之东,门内皆班院。〕
西偏,郊社、御史台。
〔台中,有开元中《御史刻石题名》及五代文簿数库。〕
次西右军一门。
〔在光政门之西。门内皆班院及御园。〕
西夹城内有内侍班。
〔按:唐百司署舍,皆列皇城内。今悉摧圮,失其处。但举所存者云。梁及后唐有师子门,盖城西门之俗名也。〕
玄武神祠
〔景德三年知河南府边口言:宫苑有玄武神,京邑人人崇祀已久,灵异之迹,著于传闻。臣已葺皇城北门,欲移像于彼。从之。〕
右皇城。
〔按口园口四年,朝陵入洛,因临幸,而谒上清宫。〕
东城。
〔宫东之外城也,隋筑。唐与宋皆仍旧。即此观之,为宋建名,稽之《河南志》,乃云因唐天祐之名。以白居易诗验之,河南为是。诗曰:晴阳晚望湿烟绡,五凤楼高天寂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神宗熙宁二年十月十六日京西转运司言:西京大内,损坏屋宇比旧少四千余间矣,乞于春首差中使一员计会留守司通判检定翻修,每二间折创修之数一间。诏令通判检定,本京修葺转运司提举。熙宁四年二月十一日,诏京西转运司:每年拨钱一万贯,买材木,修西京大内。元丰七年七月四日,尚书工部言:知河南府韩绛,乞修大内长春殿等,欲下转运司支岁认买木钱万辩。从之。〕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口福门。
〔今为阳监前门。〕
北面一门,曰含嘉门。
〔今不复口门构,但城墙缺口在□(此处原文为方框字)。〕
城内有洛阳监。
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涧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仅一里。〔按《金史地理志》:河南府,兴定元年升为中京,府曰金昌。此言正大初筑城为中京金昌府,与史不合。盖升京在宣宗兴定,筑城在哀宗正大也。《哀宗纪》:正大四年春正月,增筑中京城,浚汴城外潦。〕先于正隆初迁府治,自水南人城宣仁门衷。天眷间,迁宣圣庙学于东城东二百余步。大内塞南面左、右二门。
元朝皆如旧制。但故皇城内暨水南,种□(此处原文为方框字)民田。城内止十四坊。东城:
〔春融坊、祟圣坊、思贤坊、进贤访。〕
西城:
〔宣口通口恩政坊、铜驼坊、丰乐坊。〕
西阅。
〔富教坊、洛宾坊、津阳坊。〕
然居人稀少,口旧。〔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