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城阙古迹

宫城:

〔因隋名曰紫微城。〕

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

〔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

城中隔城四重。

〔最北曰圆壁,次曰曜仪,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贞观六年,号为洛阳宫。

〔武后光宅元年名太初宫。〕

南面六门:正南曰应天门,

〔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命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寻复为应天。天祐二年,改五凤楼。〕

次东曰明德门,

〔初名兴教,后改明德。天祐二年,复名兴教门。东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东启,曰宣政门,即隋之永康门。〕

次东曰重光门,

〔即东宫正门。东、西各有小门:东曰宾善,西曰廷义。〕

次东曰大和门,

〔门内即左藏库。〕

次西曰长乐门,

〔初名光政,后改长乐。天祐二年,复名光政门。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西启,曰隆庆,避明皇讳改崇庆。〕

次西曰洛城南门。

〔乾封中门。〕

东面一门曰:重光北门。

〔隋名。门内即东宫。〕

西面二门:北曰嘉豫门,

〔隋曰宝城门。〕

南曰洛城西门。北面二门:东曰安宁门,西曰玄武门。

〔隋名。南当应天门。〕

玄武门北曰曜仪城。城有三门:北面一门,曰圆璧南门,

〔隋曰曜仪门,显庆中改。〕

东曰曜仪东门,西曰曜仪西门。

〔并显庆中改。〕

曜仪城北曰圆璧城。城有二门:北面曰龙光门,东曰圆璧门。

〔门北即外郭之外。〕

应天门内曰乾元门。

〔隋曰永泰门,武后改通天门。开元五年改乾元门。〕

东曰万春门,西曰千秋门。乾元门外东、西横门:曰日华门、月华门。

〔隋曰东华、西华。唐初改左、右延福,后改日华、月华。天祐三年,复改左、右廷福。〕

明德门内会昌门。

〔隋名。〕

次曰章善门,

〔门内有门下省、宏文馆。〕

长乐门内曰广运门。

〔隋名。其后留守府,在广运门内。〕

次曰明福门,

〔本名显福,避中宗名改。内有中书省。省西史馆,省北命妇院。院北修书院,本太平公主内宅。史馆南内医局。北尚食厨。

东曰光范门。

〔宣改殿之南。初名敷政,后改光范。天祐二年改应天。〕

乾元门内正殿曰含元殿。

〔隋之乾阳殿。武德四年平王世充,遂焚之。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阯造乾元殿成。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高三丈,号万象神宫,薛怀义充使检校。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大明堂、天堂同焚。又敕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制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扆殿,不复造天堂。其所为佛光寺。明皇开元五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廷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鼎,武后所铸。〕

含元殿西,有乘明门。其内曰宣政殿。

〔常听朝内殿,本名武成,后改宣改。天祐二年,改贞观殿。殿南有武成门。又南千福门,南当敷政门。按:敷政,见上;千福,后改乾化,天祐二年改乾元。武成后改宣政,天祐二年改敷政。〕

宫内有贞观殿。

〔在含元殿北。隋炀帝造。自此以下,并永淳年制名。〕

徽猷殿。

〔在贞观殿北。殿前有石池,东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茎碧叶,丹花绿实,味酸可食。〕

文思殿。在旧东华门之东北。〕

庄敬殿。

〔在文思殿北。殿东有鹿宫院,次宫东即隔城。城东接左藏库。〕

飞香院。在庄敬殿之北。〕

袭芳院。

〔在飞香院之北。〕

大仪殿。

〔在庄敬殿之西。〕

丽春台。

〔在大仪殿之北。〕

流杯殿。

〔在丽春台北。殿上漆渠九曲,从陶光园引水,注庄敬院,隋炀帝与宫人为曲水之饮。〕

宏徽殿。

〔在流杯殿之北。〕

陶光园。

〔在徽猷、宏徽之北。东西数里。南面有长廊,即宫殿之北面也。园中有东西渠,西通于苑。〕

观文殿。

〔在武成殿之北。〕

同心阁。

〔在观文殿之北。〕

丽日台。

〔在同心阁之北。〕

集仙殿。

〔在武成殿西北。武太后造。前有迎仙门。〕

临波阁。

〔在丽日台北。阁北有池。池有两洲:东洲有登春阁;西洲有飞骑阁。〕

澄华殿。

〔在登春阁之下。〕

凝华殿。

〔在飞骑阁之下。〕

安福殿。

〔在临波阁北池之北。此院雕饰最□(此处原文为方框字),炀帝寝御焉。〕

仙居院。

〔在安福殿之西。〕

出斋院。花光院。

〔并在仙居院北。〕

翔龙院。

〔在花光院之北。〕

神居院。

〔在翔龙院之北。〕

仁智院。

〔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阁,隋炀帝造。南有归义门。〕

九渊池。

〔在仁智殿之南,归义门之西。其地屈曲,象东海之九渊,居地十顷,水深丈馀,鸟鱼翔泳,花卉罗植。〕

瑶光殿。

〔在池中洲上。隋造。〕

琉璃亭。

〔在瑶光殿南。隋造。〕

望景台。

〔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

一柱观。

〔在琉璃亭南。隋造。〕

映日台。

〔在九洲池之西。东有隔城,南有三堂,北有三堂。旧皆皇子、公主所居。〕

闾阖门。

〔在映日台东北,隔城之上阁。南北皆有观象台,女使仰观之所。下有荫殿,东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后三丈。〕

五殿。

〔在隔城之西,映日台之南。下有五殿,上合为一,亦荫殿也。壁厚五尺,高九十尺。东、西房廊,皆五十间。西院有厨,东院有教埸内库。大帝常御此殿。殿南即洛城南门。〕

仪鸾殿。

〔在五殿北。有射堋。殿东即雒城西门。外有给使坊及内教坊、御马坊。〕

百戏堂。

〔在仪鸾殿北。〕

又有五明殿。

〔以上并出《六典》。〕

上清观、乾元殿之左,曰春晖门,右曰秋景门,北曰烛龙门。明福之西曰崇贤门,其内曰集贤殿。武城之北曰长寿殿,集贤之北曰仙居殿,其东曰亿岁殿,又东曰同明殿。

〔其内又有观礼、归义、收成、光庆等门,廷祥、延寿、六合等殿,宜春、迎祥、六合等院。〕

其西北出曰洛城西门。其内曰德昌殿。德昌南出曰延庆门。又南曰韶晖门,西南曰洛城南门,其内曰洛城殿。□(此处原文为方框字)殿。

〔洛城南门之西,有丽景门夹城,自此潜通于上阳焉。〕

右宫城。

〔按,刘宏基从太守经略东都,战于璎珞门外。武太后宴于此殿,又诛张易之于迎仙院。中宗居武太后忧制,听政于同明殿。避孝敬皇帝讳,改宏福殿为崇福殿。开元二十四年,明皇在东都,千秋节御广达楼宴群臣。武宗时,雷震广达楼。又有左右银台门、含章殿、金銮门、广运门、而韦述《记》皆不载,莫能知所在次第。〕

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

〔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临眺之美。诏机于其所营宫。宫成,移御之。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台榭,皆在深宫重城之内,不欲外人见之,恐伤百姓之心也。机之所造,列岸修廊,在于堙堞之外,万方朝谒,无不睹之,此岂致君尧、舜之意哉?〕

东西二门:南曰提象门,〔即正衙门。司农少卿樊则造。〕

北曰星躔门。

〔门外有政事院。宫南口内。〕

提象门内曰观风门,南曰浴日楼。

〔东临洛水。〕

北曰七宝阁,正殿东向曰观风殿。

〔武后还政后居此殿。其内有曜掌亭。〕

北曰化城院,次仙居殿。

〔武后崩于此。〕

西南曰甘露殿。殿东曰双曜,西曰麟趾殿,东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观风殿西曰本枝院,又曰丽春殿。

〔一作丽春台。〕

殿东曰含莲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门。其内曰芬芳殿。

〔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嫔、仙妤、冰井等院。〕

又有九渊亭。

〔在丽春台北。亭院内竹木森翠。〕

官之南面,曰仙雒门。又西曰通仙门。

〔并在苑内。〕

其内曰甘汤院,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金阙门,南曰泰初门。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荫殿、翰林院。

又西曰西上阳宫。

〔两宫夹谷水,虹桥回驾,以通往来。〕

宫西曰含露门、玉京门,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北曰玄武门。口东曰飞龙厩、上清观。

〔在宫西北,内女道士所处。〕

金华门。

〔乾口,口仪于口金华门外仗下获信宝,武后居之。东北抵宫城,南临洛水西。洛水西即罗城。〕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号南城。〕

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高三丈七尺,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

〔北当应天门,南当定鼎门。〕

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东面一门:曰宾耀门。

〔隋曰东太阳门,武德中改东明门。显庆五年又改宾耀。〕

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

〔西入苑。〕

北曰宣耀门。

〔隋曰西太阳门,武德中改西明门,显庆五年改宣耀。次北旧有宝城门。门外苑,又有二门:南曰由仪门,北曰咸安门。〕

城中南北四街,

〔旧五街。〕

东西四街。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东朝堂,次东门下外省,次东殿中府,〔隋曰殿内省。〕

次东左监门卫。

〔开元初,分左卫地造内省。〕

次东左卫,

〔隋曰左翊卫。〕

次东左卫率府,

〔开元初,分左卫地造。〕

次东尚辇局。

〔与左卫率府隔左掖门街。隋少府监作坊之地。〕

东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右春坊,

〔分左骁卫地造。〕

次东左骁,次东左千牛卫,

〔隋曰左备身府。贞观中为左领左右府。〕

次东家令寺,

〔分左千牛卫造。初,东都百司不备。武后时犹权寓他所。开元初,明皇幸洛阳,分地营建,乃备矣。〕

次东左武卫,次东左威卫,次东左监门卫,

〔分左成卫地造。〕

次东领军卫。

〔隋曰左御卫府。〕

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西第一曰鸿胪寺,

〔隋司隶台及光禄寺之地。〕

次东太府寺,次东太庙,

〔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民七庙,中宗因而正焉。〕

次北中宗庙。

〔隋东宫率府之地。〕

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西曰西朝堂,次西中书外省,

〔隋曰内史省。〕

次西四方馆,

〔隋曰谒者台。〕

次西右卫率府,

〔分右卫地造。〕

次西右卫,

〔次西旧有仓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后并入太社。〕

西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后〕东第一曰右司御率府,〔分右骁卫地造。〕

次西右骁卫,次西右千牛卫,次西右武卫,次西右监门率府,

〔分右武卫地造。〕

次西知匦使,

〔分右威卫地造。〕

次西右威卫,次西内侍省,

〔本右威卫地,武后移造于此,便以园地充卫。〕

次西右领军卫,次西内坊。

〔分右领军地造。〕

西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东第一御史台,次西秘书省,

〔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徙长安。周武帝时徙置邺。隋炀帝为太子,掇残缺者,徒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贞观四年,秘书监魏徵奏于京秘书内省置。武后复徒于此。〕

次西尚舍局,次西太仆寺,

〔隋长秋监之地,武德初改名内侍省,武后曰司宫台。寻徙于此街,于此置右肃政御史台。景云中台废。开元八年,王毛仲为太仆卿,奏自安业坊移寺于此殿。寺西即右掖门。门内道西旧有良酝署,后为泻口磑坊。〕

宾耀门内道北有詹事府。

〔大帝末营于此。〕

东城。

〔隋筑。〕

东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属宫城,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又南屈一百九十八步,属宫城之东北隅,高三丈五尺。

〔南面屈曲,逐洛水之势。北即含嘉仓城。〕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

〔直东与外郭之上东门相值。〕

南面一门,曰承福门。

〔南隔洛水,当河南府之西街。〕

北面一门,曰含嘉门。

〔南当承福门。含嘉门北即含嘉仓,仓北曰德猷门。门出外郭。〕

城中南北街二,东西街三。

〔旧四街。后并曹司,废街。〕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一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司农寺,

〔旧鸿胪寺之地。乾封中徒。〕

次东光禄寺,

〔旧司农寺之地。乾封中徒。〕

次东太常寺。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二横街之北,东当宣仁门,街北尚书省。

〔长寿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缮,甚为壮丽。〕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少府监。次东军器监,

〔本修甲弩坊,开元初立为监。〕

次西大理寺,

〔隋代此街之北,从东第一卫尉寺,第二都水监,第三大理寺。更北,又开东西一街。街北从东第一宗正寺,第二太仆寺,第三将作监。乾封之后,修缮东都,始移并焉。〕

东都苑。

〔隋曰会通苑,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拒非山。〕

周一百一十六里,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

〔隋旧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广,毁之以赐居人。〕

垣高一丈九尺。东面四门:从北第一曰嘉豫门,

〔门上有观,隋曰翔凤观。〕

次南曰上阳门,次南曰新开门,最南曰望春门。南面三门:从东第一曰兴善门,

〔隋曰清夏门。〕

次西曰兴安门,次西曰灵光门。

〔隋曰昭仁门。〕

西面五门:从南第一曰迎秋门,次北曰游义门,次北曰笼烟门,次北曰灵溪门,次北曰风和门。北面五门:从西第一曰朝阳门,次东曰灵圃门,次东曰元圃门,次东曰御冬门,最东曰膺福门。

〔显庆二年修建东都,始废洛阳宫惣监。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凡四监,知苑中杂事。〕

苑内有合璧宫,

〔显庆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阙凉宫。

冷泉宫,

〔隋造。有泉极冷,因以为名。〕

高山宫,

〔在苑西北,司农卿韦机造。〕

龙鳞宫,

〔大帝所造。〕

积翠宫,

〔隋造。《六典》作翠微宫。〕

宿羽宫,

〔韦机造。在苑东北,南临大池,池流水盘屈。〕

明德宫,

〔在合璧宫东南,隋曰显仁宫。南逼南山,北临洛水。宫北有射堂、官马坊。〕

望春宫,

〔在苑东南。〕

青城宫,

〔在宿羽宫西。〕

黄女宫。

〔在合璧宫东。三面临洛冰。水深潭处号黄女湾,因以为名。〕

芳树亭,

〔在黄女宫南,大帝造。〕

金谷亭。

〔大帝造。〕

凌波宫。

〔隋造。隋及唐初,苑内又有朝阳宫、栖云宫、景华宫、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光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又有迥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芳洲亭、翠阜亭、流芳亭、飞华亭、留春亭、澂秋亭、洛浦亭,皆隋炀帝所造。武德、贞观之后,多渐移毁。显庆后田仁汪、韦机等改拆营造,或龋咍名,或因余所,规制与此异矣。〕

凝碧池

〔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

右东都苑。

〔按朱梁口废明宗长兴口新园,名永芳园,新殿名和庆殿,今在宫苑界。又有士和亭、冷泉宫。〕

洛漕诸渠:而洛水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流入外郭城。东流经积善坊之北,分三道,当端门之南,立桥三。

〔南枝曰星津桥,中枝曰天津桥,北枝曰黄道桥。〕

过桥,又合而东流,经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

〔与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与洛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复,为都城之胜地。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号为魏王池。泰黜后,赐东宫,属家令寺。〕

又东北流,经惠训坊之西,分为漕渠。

〔分流处置斗门,上有桥,桥上有屋。水势峻急,激湍百余步。〕

斗门之西,旧中桥。

〔隋名立德桥,北当徽安门,因水溢坏,显庆中建都后置。乾封中司农卿韦机移人东街。〕

过斗门,又东流经新中桥。

〔南当长夏门,北通西漕桥,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桥,寻废。韦机乃徙中桥于此。后漕水复坏,永昌中敕将作监少匠刘仁景修缮,李昭德统其事,殊为坚壮,号永昌桥,寻废其名。〕

又东经安众、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桥。

〔隋造,名利涉桥。北抵通远市南壁之西偏门。王世充平,桥、市俱废,显庆中复置。南当南市之北壁东偏门,北当北郭之安喜门。乾封中又废,后乃私造,以舟为梁。〕

又东流,经询善、嘉猷、延庆三坊之北,出郭城。

漕渠,本名通远渠。

〔隋开。〕

自斗门下枝分洛水。

〔当洛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余水,然始东下。时令官奴捺此堰,亦号蜀子堰。亦隋炀帝以为水滩泄,多石碛,不通舟航,乃开此渠。下六十余里,至偃师之西,复与洛合。〕

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新潭。

〔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场。积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马吉甫为其文,钟绍京书。后潭中水浅,租船不能至。〕

又东流,至归义坊之西南,有西漕桥。

〔南当中桥,乾封中造。〕

又东流,至景仁坊之东南,有漕渠。

〔大业初造,初曰通济桥。南抵通远市之北西偏门。自此桥之东,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防。〕

又东流,经时邕、毓财、积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洛水之北,有分谷渠。

〔自苑内分谷水东流,至城之西南隅入洛水。渠南隋有石泻,后入上阳宫。〕

仁风坊有南运渠。

〔自城东流,至外郭之东南隅。屈而北流,经永通、建春门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经此坊之南。又经从善坊南,分为二流,屈曲至临阗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水磑。又北流,经廷福、富教、训善坊之西入洛。〕

通济坊南,有分渠。

〔自苑内支分洛水,经此坊之南。东北流。经西市东,折而东流。至河南县之西,又北流。至宽政坊之西北隅东流过天门街,经宜仁、正平坊北流,至崇政坊西,过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东北抵择善坊西北东流,经道德、惠和、乐成、富教、睦仁、静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过官药园、廷庆坊之东入于洛。其渠,至天宝中,壅蔽不通,遂乃涸绝。〕

立德坊北街,有泄城坊。

〔自含嘉仓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门南屈而东流,经此坊之北,至东北隅,绕此坊屈而南流入漕渠。〕

又坊西街,写口渠。

〔从宣仁门南,歧分泄城渠南流,与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此坊之西南隅,绕出此坊,屈而东流人漕渠。西有司农官磑。〕

道政坊□(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千金竭。

〔事具河南县中。〕

归义坊中,沥水南流。

〔沥水,自修义坊西南流入外郭城,南流经进德、履顺二坊之东,又东南流,穿思恭坊至南门南流,经此坊入漕渠。〕

分洛堰,在厚载门外十八里。令每葺堰,分洛水以入都城。 Qli2GozNy8tP4w89PTsXrBeGVQme2M3URD+02mL4x2E67IyozRjXh82JvurrbL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