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
史部

共计叁拾本,辛丑年孟春重装,怀古堂识。

泰兴县季振宜沧苇氏珍藏。均在卷末。

此先公四经四史斋藏宋椠《史记》第一部也。《延令书目》著录宋板《史记》三十本。钱竹汀《养新录》云:“予见宋本《史记》,黄荛圃藏,蔡梦弼刊。”此本无荛圃印记,荛圃所注《百宋一廛赋》并予获见各书跋文,均未及此,当由竹翁误记。张月霄《藏书志》所称“钱求赤藏本,后归季沧苇,字书精朗,古香可爱,盖宋版中之绝佳者”,皆即此本。刘燕庭丈藏季沧苇汇集宋本《史记》,亦有是刻二十六卷。见钱警石先生《甘泉乡人稿》。按:梦弼即著《草堂诗笺》者,固博雅之士,宜其校刊精善乃尔,视俗贾陋版迳庭矣。先公於辛亥以三百八十金购之吴门,原册已损敝。次年又得一是刻残帙,命绍和互校,以清晰者入之。此本卷中间有钞叶,乃粮螵顾柔嘉所录,旧有题款在别纸。二百年前名迹未便易去,故仍其旧。付工整治,都为六函,与淳熙辛丑耿秉本同为什袭。癸丑冬,载归陶南别业。辛酉春,遭捻寇之乱,全书毁裂。壬戌计偕,携之都门,重事装潢。而旋途渡桑乾河,舟覆落水,洪涛汹涌,瞬息将逝,亟争救之,幸未为波臣攫去,然解囊检视,已浸痕过半。今更加修饰,始略还旧观。噫,何兹书之多厄耶!顾离困者敷,而卒以获全,谓非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耶?世世其慎守之。同治上元甲子小阳东郡杨绍和识。

《赵世家》一卷,原以他刻配补。壬申夏仲,从朱修伯宗丞处假得明朱文石所藏蔡刊残帙,影录易之。彦合又记。

每半叶十二行,行大二十一字,小二十八字。《三皇本纪》后有“建溪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於东塾,时崴乾道七月《藏书志》云,当是‘年’字。春王正上日书”两行。《补史记序》、《六国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乐书》、《历书》后均有“建安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诸本校理置梓於东塾”两行。又《目录》后有“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校正”一行。又《五帝本纪》、《周本纪》后均有“建溪三峰蔡梦弼傅卿亲校谨刻梓於望道亭”两行。又《殷本纪》后有《建溪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於东塾”两行。又《礼书》后有“建溪蔡梦弼校正刊於东塾”一行。卷首未有“赵宋本”、“彭城钱兴祖印”、“季振宜印”、“季振宜藏书”各印。

【补】此本散出后,由文禄堂归陈澄中,转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史记集解索隐》百三十卷,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卷四十三配清光绪元年杨保彝影宋抄本,三十册。此即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史记》第一部。

梦庄批:今归衡阳陈氏,梦记。〔《海源阁藏书目》〕

冀淑英先生云:此本共有两部,《楹书隅录》著录之一部,先售与他人,后归北图,有杨保彝抄配。另一部一九四七年售与北图,有另宋本配入。〔《三覆王绍曾书》〕

又云:《楹书隅录》著录者,即杨保彝抄配之本。此本早年散出归陈澄中,今由陈转归北图。〔《三覆王绍曾书》〕

绍曾案:冀先生所云另一部,即购白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楹书隅录》未著录。

王献唐云:宋本《史记》一册〔残〕。海源阁宋椠《史记》有三。此册内多抄补,适为《六国表》、《秦楚之际月表》等,首页并钤“宋本”、“季振宜”诸印。证之《隅录》,即宋乾道本,海源阁《史记》之第一本也。原为一百三十卷,三十册,乱后残余此本,亦已损毁。〔《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第二一页〕

绍曾案:王献唐先生所见乾道本残册,确是季振宜旧物。但杨氏得此书时已损敝,次年又得同刻残帙,乃以清晰者互校抽换。此册当即抽出者,故前后不连。

王晋卿云:宋乾道刻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二字至二十四字。注双行,二十八字。白口,版心上记字数。《补史记序》末刊“建安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诸本校理真梓於东塾”,《目》后“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校正”,卷一上“建溪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於东塾,时岁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书”,卷一下“建溪三峰蔡梦弼傅卿亲校谨刻梓於望道亭”,双边木记。卷三“建溪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於东塾”,卷四“建溪三峰蔡梦弼傅卿校正谨刻梓於望道亭”,卷十五、卷十六“建安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诸本寘梓於东塾”,卷十七同,有双边木记。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建溪蔡梦弼校正刊於东塾”、卷二十五“建溪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本校理寘梓於东塾”双边木记。顾柔嘉补抄前后序及卷中四十二叶。按《楹书隅录》云:“粮螵顾柔嘉所录,旧有题款在别纸。二百年前名迹。”又杨保彝补抄《赵世家》一卷二十五叶,未有“保彝影写”四字,栏外有“光绪元年七月宋存书室依宋本影钞”。后序末季氏手书“泰兴季振宜沧苇氏珍藏”十字,栏外钱谦贞题曰:“共三十本,辛丑年孟春重装,褱古堂识。”宋讳避至“慎”字,计一千五百三十八叶。有“赵宋本”印、“彭城钱兴祖”、“季振宜藏书”、“汪士钟”、“阆源真赏”、“杨以增晚号冬樵子”、“杨绍和”、“曾观天禄琳琅秘籍”、“协卿”、“道光秀才咸丰举人同治进士”、“杨氏海源阁藏”、“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六陶居”各印。〔《文禄堂访书记》卷二〕

傅沅叔云:《史记集解索隐》一百三十卷,宋乾道七年建安蔡梦弼东塾刊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注双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双鱼尾,下鱼尾记叶数。首《史记索隐序》,十二行,二十二字不等,四周双栏。本书首叶第一行题“三皇本纪第一上”,下空五格,题“史记一上”,次行低四格题“小司马氏撰并注”。卷末空一行顶格题“三皇本纪第一上”,下空六格题“史记一上”。后空一行,空四格题:“建溪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於东塾时岁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书”,《序》后空一行题:“建安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诸本校理寘梓於东塾”,《六国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乐书》、《历书》后亦均有此二行,《目录》后有一行,文曰:“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校正”,《五帝本纪》后有二行,文曰“建溪三峰蔡梦弼傅卿亲校谨刻梓於望道亭”,《周本纪》后同。《殷本纪》后有二行,文曰:“建溪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亲校梓於东塾。”按:此书刻工劲秀,南宋初建本之精者,《史记集解索隐》合刊者以此为最早。杨氏海源阁四经四史之一。辛末三月十三日观书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第一六五、一六六页〕

周叔弢云:极精,王晋卿买去,归澄中。又云:此书余谐价三千二百元,已成,为书估王晋卿夺去,六千元归之澄中。〔《楹书隅录》批校〕

又云:“此书纸印是中等,不及余藏百衲本之印本为佳。〔同上〕

又云:黄麻纸,白口,左右双逞。〔同上〕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十九·三厘米,广十三厘米,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注文双行,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逞,卷中宋讳阙笔至“慎”字。〔以下记牌记,与傅沅叔同,略〕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史记》第一部。〔《叙录》第三三六页,《图版》一六四、一六五〕

此本乃淳熙丙申广汉张杅守桐川时用蜀小字本重雕。越二年,赵山甫莅郡,复取褚少孙所续别为一帙。至八年卒丑,澄江耿秉以览者弗便,始次其卷第,合而印之,并是正讹脱一千九百九字。钱晓徵詹事《养新录》云:“予所见《史记》宋椠本,吴门顾抱冲所藏澄江耿秉刊於广德郡斋者,纸墨最精善。”又所著《三史拾遗》,《史记》多据此本勘校,并附刻介仲、直之两《跋》於后,固极以此本为佳矣。先公平生深於史学,尤爱读龙门之书,尝欲广稽诸本,订其异同,重为刊正,故访购宋元明以来善本颇多,而藏於四经四史斋之宋椠凡三,此其第三也。道光己酉,以三百金得之吴门,每册毛子晋、季沧苇、徐健庵印记紧紧。《延令书目》宋板中著录《史记》二十四本者即此。卷中遇“轩辕”二字辄缺笔。钱詹事考之李氏《通鉴长编》,盖遵大中祥符七年六月禁内外文字不得斥用黄帝名号故事、其经典旧文不可避者阙之之诏也。《宋史·真宗纪》亦载禁斥黄帝名号事。同治甲子三月上巳东郡杨绍和识。

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有“毛晋秘箧审定真迹”、“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戊戌”、“子晋”、“臣褒”、“华伯”、“毛褒华伯”、“白川书馆朱墨通记”、“孙育私印”、“曲阿孙育”、“南徐孙育思和印章”、“孙育之印”、“孙思和图籍篆”、“孙育”、“京山孙育思和”、“孙育思和父印”、“扬州季氏振宜之印”、“季振宜读书”、“季振宜字说兮号沧苇”、“御史振宜之印”、“康氏藏书”、“前岳吴氏家藏”、“乾学”、“徐健庵”、“七峰道人”、“开皇山下人家”、“碧山草堂”、“北固山第一峰”、“华阳顾仁效印”、“筠生”、“赵宋本”各印。

【补】此本散出后先归刘少山,转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史记集解索隐》一百三十卷,宋淳熙三年张杅桐川郡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二十四册。为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史记》第二部。杨氏自云《史记》“宋椠凡三”,然第三部《隅录》未见著录。

绍曾案:《史记》宋本第三部,散出后归李木斋,转归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著录《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宋刻本。另详《楹书隅录补遗》。

周叔弢云:此书颇思购之,顷闻已归东莱银行刘氏矣。〔《楹书隅录》批校〕

钱晓徵詹事《养新录》记所见《史记》旧椠:一宋乾道蔡傅卿本,一宋淳熙耿直之本,一元中统本,云海宁吴槎客藏,计其时亦在南宋之季。嘉兴警石钱丈《校史记杂识》中,亦有中统本,称假自拜经楼,盖即詹事所见之本也。予於吴本未得目验,钱校曾录副藏之。此本首载中统二年校理董浦《序》,与吴本同。然核之钱丈《杂识》,殊歧异。《杂识》谓犹避宋讳,此本则否。又每叶末行外上角标题篇名,此本亦无之。至《田敬仲世家》标题《后齐世家》,尤钱丈所讥为臆造者。此本并不误,且以校本勘对,合者固十九,而所谓讹者脱者,如《五帝纪》“登熊、湘”注“益阳县”讹“益县”耳。《夏本纪》“以出入五言,女听”脱“听”字之类,不胜枚举。此本多不讹不脱,判然出於两刻。予按:中统二年,其时尚称蒙古,迨至元八年十一月,始改国号曰元。董浦《序》中统上署“皇元”二字,自是后人追改,必非段氏原刊之旧。顾追改者既称“皇元”,则犹是元繙可知。由是推之,吴本与此,皆元代从段刊重雕之本,故於《杂识》所云“密行细字”大致略同。特此本已补填宋讳,校之功,复加审耳。詹事直以吴本刊於中统时,则非也。予又藏有明建阳尹覆本,标题款式全经窜易,望而知为明人陋版,愈证此本的属元椠无疑矣。蔡、耿两本,詹事所见者俱归予斋,因并以此附之,俾相鼎峙云。彦合主人记,时甲子仲秋。

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有“虞山景氏家藏”、“徐氏秋宝”各印。

【补】此本散出后曾由藻玉堂送傅沅叔经眼,去向不明。傅沅叔定为明游明刻本。

傅沅叔云:《史记集解索隐》一百三十卷,明刊本,半页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注双行同,黑口,四周双栏。前有中统二年岁在辛酉季春望日校理董浦序。十行十八字,后半叶抄补七行。有《集解》《索隐》注,无《正义》信前有杨绍和《跋》〔略〕。按:余昔年曾收得中统本《史记》全帙,其字体方整,气息朴厚,版式略为狭长,与此大不类,余以为乃真中统本。故其体格尚与宋刊相近。若此本字体散漫,刻工草率,决为明覆元本无疑。余别藏有明正统游明刻本,持与此相较,其版式刻工正同,则决为游明本可知矣。杨氏未见真中统本,故其言游移不决如此也。藏园。〔藻玉堂送阅。己卯十一月二十八日。《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第一六九页〕

绍曾案: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除此本外,另有元中统本《史记》一百三十卷,三十六册,四函。当系别一本。

此先公四经四史斋所藏《汉书》第一本也。每半叶八行,行大十六字,小二十一字。《目录》前木记云“建安蔡琪纯父刻梓於家塾”。每卷首行小名在上,大名在下;次行题“汉护军班固撰”;三行题“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集注”。每卷末识云:“右将监本、杭本、越本及三刘、宋祁诸本参校,其有同异并附於古注之下。”又正文若干字,注文若干字。考黄尧圃《百宋一廛赋·后汉书》注云:“残本二,嘉定戊辰蔡琪纯父所刻。”此本自是同时授梓者。《志》第九、《列传》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七上、第六十九上中,均以别本配补。每半叶十行,行大十九字,小二十二字。每卷末识云:“右宋景文公手校辨疑并见注内,或云右宋景文公参校诸本,手所是正,并附古注之下,每卷均微有异同。无正文注文字数及卷首撰注两行,即庆元嗣岁刘之同本也。近时瞿木夫中溶《奕载堂集》、吴槎客骞《愚谷文存》、钱警石泰吉《甘泉乡人稿》,皆载有蔡刻残卷,颇疑为之同本,盖未见卷首木记耳。道光壬寅先公观察夷门,嘉兴钱心壶先生方主讲大梁书院,与先公为至交。一日语先公曰:“公好聚书,此间有一奇书,乃人人所共读,而人人所未见者,公其有意乎?”先公惊询之,以此本对,并云商邱宋氏故物也。而访求不果获。至丁未,先公巡抚关中,始以朱提五百易得之。有“古虞毛氏奏叔图书记”、“御史振宜之印”、“御史之印”、“季振宜印”、“沧苇”、些二印大小各一。“季振宜读书”、“扬州季氏”、“齐庵”、“马思”、“乾学”、“徐健庵”诸印。重加装潢,贮以六函,函十册,其原册则《延陵书目》所载之五十有四也。案:《汉书》自淳化五年命官分校三史,始有雕本。迨景德、景佑间叠事重刊,最称精善,在宋椠中固当然首举。而之同取萧该《音义》、三刘《刊误》。宋景文《校语》附之注末,并以熙宁以来十四本逐加譬对,是正良多,亦可云有功班史,故我朝武英殿本悉据之同原刻。凡明监之脱漏舛误,所谓於颜注十删其五,於庆元所附诸家之说十存其一者,一一为之补阙订讹,力存真面,而孟坚一家言庶无遗憾矣。此本刻时已后之同十四年,卷首所列参校诸本俱仍其旧,惟於王宣子前添入刘共甫本,可知即从之同本覆出。然木夫取校残本八卷中,已谓有殿本所无及不全者,多出三十余条。警石以吴藏十四卷校汲古合本,其改益又不下数十百处,全书之佳,可以概见,不特卷前标题两行独胜他本已也。并见吴、瞿两跋。至楮墨之工雅,尤为目所慬觏。视景德、景佑两刻,几如华岳三峰,屹然鼎立,试取补入之卷衡之,直星渊矣。盖此虽以之同为蓝本,而契勘之功,实益臻详密。写刊则一依真、仁朝官本旧式,用能精善乃尔,心壶先生谓是奇书,亮哉。昔王彝州《跋》自藏《汉书》云:“余生平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二千余卷,皆宋本精绝。最后班、范二《汉书》尤为诸本之冠,桑皮纸,匀洁如玉,四旁宽广,字大者如钱,绝有欧、柳笔法,细书丝发肤致,墨色清纯,奚潘流渖。盖自真宗朝刻之秘合,特赐两府,而其人亦自宝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触者。”今证之此本,正无毫发异,重规叠矩,洵足焜耀前辉。而《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之属,惟无新旧《唐书》。余斋亦皆有宋本,卷且过之,琅嬛之福为何如乎?爰志其款式缘起,并附录瞿、吴、钱三君序跋於后,俾世世子孙永秘为枕中之鸿宝也。同治上元甲子七月朔日,东郡杨绍和识於宋存书室。

瞿木夫《宋本汉书附录札记序》曰:曩予游宦湘南,获交海盐陈珠泉明府玉垣,后又缔为婚姻,蒙以家藏不全宋本《太平御览》十九卷及《汉书》二种见赠,皆难得之秘笈也。《汉书》一种系大字本,中附萧该《音义》及三刘《刊误》、宋景文校语等,仅存六册。首起《文帝纪》下“忧苦万民”至末。又《景帝纪》卷首至“夏募民”止。《昭帝纪》卷首至“夏为大”止。又《李广苏建传》及《胃筻丙吉传》卷首至“独赖吉得其思”今本作“恩”止。又《扬雄传》上下及《儒林传》卷首至《梁丘贺传》“执戟”止,共八卷,而全者止三卷耳。每叶十六行,行十六字。版匡左上角外有耳题。每卷首行大题在下;次行题“汉护军班固撰”;三行题“唐正议大夫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集注”。卷尾皆有二行云:“右将监本、杭本、越本及三刘、宋祁诸本参校,其有同异或作“异同”并附於古注之下。”又《文帝纪》及《李广苏建传》尾行并存记正文、注文字数。考《汉书》之有注始自晋,晋灼以服虔、应劭等《音义》及自为增论,集为十四卷,号曰《汉书集注》。又有臣瓒者,即傅瓒也,总集诸家音义,益以己见,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颜师古谓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谓今之《集解》。《音义》即是其书。则唐时傅瓒之书尚有单行本也。师古又谓东晋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据司马贞《史记索隐自序》言,《汉书》蔡谟《集解》之时已有二十四家之说,则师古以前已有有注之《汉书》矣。《直斋书录解题》云:“师古承太子承乾之命,总先儒注解,服虔应劭而下二十余人,删繁补略,裁以己说,遂成一家,世号杜征南、颜监为左氏、班氏忠臣。”即今所传颜师古注之《汉书》,而此宋本则云《集注》者是也。考师古所列诸家注释名氏、爵里,始於后汉赞《汉纪》三十卷之荀悦,终於后魏撰《音义》之崔浩。《汉纪》别自为书,并非注解音释。而崔浩又在蔡谟之后,其非蔡谟散入,臣瓒所集,而为师古所增入无疑,《史记索隐》亦屡引崔浩之语。齐学士召南武英殿刊本《汉书考证》云:“案:师古所刊诸家名氏,自荀悦至崔浩共二十三人,而监奉载宋景佑时余靖上言,总先儒注解名姓可见者三十五人,盖‘三十五’系‘三十三’传写之讹也。”中溶案:小司马谓蔡谟《集解》已有二十四家,而今书於萧该《音义》及李善《文选注》等书所引服虔、应劭等文,往往有出师古此书之外,则知小颜於臣瓒之书删削者不少矣。惟萧该《音义》一书,宋时尚有传本,而师古在唐时独无一字及之,何耶?宋景文《笔记》言“曾见萧该《音义》若干篇,然本书十二篇,今无全本,今略记於后”,则有《施譬传》一条,《赵子传》一条,《颜安乐》及《瑕邱公传》各一条,又《扬雄传》十条,共十四条。末云“尚有一卷未寻得”。而庆元元年刘之同所刊《汉书》,取宋景文所校外,又於注末增入《诸儒辩论》,所列名目以萧该《音义》居首,是刘之同於宋校外复有所采,可知刘亦见萧书矣。今此残宋本所载萧该语,非景文《笔记》所有者甚多,而其上无宋祁曰者,或皆之同采自本书者也。据之同言“景文所校十五家文,有殊异皆疏於上方,其间或有《名儒辩论》,亦附於是。今一依誊写於注释之下,悉从附入,以圈间之,使不与注相乱”云云。今观此本,与之同之言合。而云疏於上方,可知景文原校於书之上方,之同辈始以其语附入注下。盖景文随手写录,参差错落,后人未加细别,亦复杂沓无次耳。故宋本所附韦昭、晋灼等文,或作萧该,或作宋祁,或其上竟无萧该、宋祁曰,体例混殽,究不能定为何人之书矣。明南监本《汉书》,师古注多删削不全,以宋本校毛氏汲古合本,师古注皆同,可知毛本胜於监本。但毛本不附萧该《音义》、刘、宋等校语,而以殿本校监本,则知监本所附甚多遗漏。又以宋本校殿本,知亦尚不全,殿本不能家有其书,而宋本虽系残帙,尤不易觏。今取萧该等文,凡殿本、监本所无者,尽为录出,辑成一编,俾读史者藉此聊扩见闻耳。并以家藏明成化补印之元大德乙巳太平路刊本及蓝本、毛本互校,与宋景文等所校各本异同者,亦为标出,以见各本源流不同,皆不可偏废也。殿本、元本师古注亦皆与宋本合,惟元本不附萧该等文,与毛本同。据宋本卷尾题“将监本、杭本、越本及三刘、宋祁诸本参校”,而书中引监本等。”每有“宋祁曰”,可知即系景文所校也。惟监本前刘之同所列景文十五本名目有浙本而无杭本,此书中亦无云杭本者,疑浙本即杭本。而十五本中并无越本,此书中宋祁每引越本,未知之同何以遣之。考景文所校各本外,又采萧该《音义》。其所云诸《颜氏家训》作“褚”。诠、陈武、齐恭者,皆当为萧该《音义》中所引。而此书中往往不作萧该《音义》,上止标“宋祁曰”。以其中宋祁引李善《文选注》上有误作“萧该《音义》曰”者揣之,知必是以萧该误作宋祁也。并有错入景文《校语》之上下无圈间之而并未见於《笔记》者,恐又皆刘之同辈别据原书增入也。其服虔、应劭、苏林、李奇、郑氏、张楫、孟康、韦昭、晋灼等语,当亦皆萧该《音义》等书所引。惟晋吕忱所作《字林》,《直斋书录解题》载有其书五卷,景文犹或可见而采之。景文采《音义》各字书之外,又引《文选六臣注》、殷敬慎《列子释文》、宋咸、司马光等《法言注》,兼及刘禹锡《嘉话》、《学林》、江邻几、黄朝英、陈正敏、窦萃、窦革、龚畴诸家语,而三刘《刊误》、朱子《通鉴考异》、孔武仲《笔记》等,则又刘之同所云今本注末入《诸儒辩论》之书也。予故疑此宋本即之同所刊之原本,且考书中“廓”字避宁宗嫌名阙笔。之同《序》作於庆元元年,正在其时,惜未得见其卷首序例一证之耳。南监本既载之同序例於前,似亦即之同本,其删削注文又不知出自何人手也。予又尝见吴门周香岩孝廉家不全宋本二卷,版式与此无异,乃《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卷尾亦皆有“右将”云云二行及正文、注文字数,盖同一版刻也。予时在紫阳书院甥馆假读,即以院中所贮殿本草草校譬一过。如《相如传》“慕蔺相如之为人也”下有“刘氏校本云监本‘相’字下无‘之’字”;又“礝石武夫”下有“宋祁曰注文‘葱龙’字上有‘地采’字”。又“傑恒傑瞢渐离”下有“宋祁曰注文‘华山’越本作‘巩山’”。此三条,亦皆殿本所无也。昔予友阳湖臧在东庸堂据殿本采萧氏《音义》为上中下三卷,刻於粤东。今就此残宋本八卷中,有殿本所无及不全者,多出三十余条,皆其书所遗,惜在东久作古人,不及据以补人改正耳。噫!寒士家无儋石储,苟得南监本史书插架而读之已为快事矣。而未见宋本,又何从知其尚非唐宋时完书耶?予故既为《札记》二卷,并推究其梗概而详序於前。

吴槎客《宋椠汉书残本跋》曰:汉书以宋真宗景德中雕本为第一,当时惟位登两府者始得拜赐。厥后仁宗景佑重刊本亦佳,故前辈论宋椠之精者,举无出《汉书》之右。此一十四册,每册为一卷,皆《列传》,中间有阙繙,且亡其首尾,刊书岁月莫可稽。然楮墨精好,字兼欧、柳,笔如银钩铁画,实目所 觏。至其行款之古,试以明南、北监本校之,开卷便复然不同。如首行北监本列书名在上,人名在下;宋本则人名在上,书名在下。此所谓大名在下,小名在上者也。次行监本题“汉兰台令史班固撰”,宋本则曰“汉护军班固撰”。考《范史》本传,固显宗时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未久迁为郎,典校秘书。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自永平中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迨建初中始成。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宪败,坐免官,遂死狱中。是固作《汉书》,不尽在兰台令史时,而称“护军”,乃以其终於此职也。三行监本署“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宋本“注”上有“集”字。按:师古《汉书叙例》云:晋晋灼为《汉书集注》一十四卷,直永嘉丧乱,不至江左。故师古为此注亦号《集注》,盖是祖述灼意。而世本都无“集”字,亦非也。至注中诸家考校音释,俱极详备。监本任意芟薙,全失本来面目。微此,又乌从而知之?昔何义门太史尝得北宋大字监本《班书》。乃王麟洲故物,惜其精而不全。其弟心友畏三又购得徐东海家北宋大字本、南宋乾道丁亥小字本,义门自诧晚年多幸,得见异书。今此本虽无岁月可稽,中多避孝宗、光宗讳,疑即庆元嗣岁建安刘之同校刊之本,更俟博识者详焉。

钱警石《宋残本汉书考异跋》曰:拜经楼宋本《汉书》,今藏槎客先生文孙玉文上舍之璪所。玉文为小尹先生寿照嗣子。小尹先生与先叔父观察、学士两公同举乾隆丙午乡试。两家夙有文字缘。戊戌秋日,乃介槎翁从孙让木茂才之桩借校一过,其与汲古合本异同者,余撰《考异》详之。《王嘉传》中“一日二日万机”注尾录宋氏语,槎翁有订正,写於别纸,今亦录《考异》记中。“慎”字多缺避,“敦”字或避或不避,当为光宗时刻本,而高宗以上之讳,亦或避或不避,此盖写刻者之过。谢山全氏尝引周乎园《文苑英华序》谓於唐人讳本朝讳,或去或存,以证成都《石经》避讳之不画一,不必以是为疑。《外戚传》童谣云:“燕燕尾涎涎。”师古曰:“涎涎,光泽之貌也,音徒见反。”《五行志》中之。”同。按:《玉篇·水部》“涎”字注:“徒见切,涎涎,好儿。”《广韵》三十二《霰》电纽下“涎”字注:“涎涎,美好儿。与口液之‘涎’迥殊。”《类篇·水部》“涎,又堂练切,涎涎,光泽儿”。《集韵》三十一《霰》电纽下‘涎’字注:“涎涎,光泽儿。”正用颜氏《汉书注》文也。近刻《汉书》误作“涎涎”。《经籍纂诂》亦沿讹,於一《先》“涎”字下引《五行志》及《外戚传》。赖此《外戚传》下及汲古合本《五行志》、《外戚传》可以订正。《翟方进传》“斥事感名”注中,此本亦误“涎涎”,汲古合本不误。《杜邺传》:“昔文侯寤犬雁之献,而父子益亲。一按:《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六引《说苑》:“魏太子击赵仓唐緤北犬、奉晨凫以献。“卷七百七十九引《韩诗外传》事更详。此杜邺语所本也。《说苑》、《韩诗外传》,余无善本,故据仿宋奉《太平御览》。他本《汉书》俱作“大雁”,独此正文及注皆作“犬雁”,真可谓一字千金矣。《循吏传·黄霸传》中“霸以为神雀,议欲以闻”下录萧该《音义》,有“予见徐锴本”之语,乃误以宋景文为萧氏,当依殿本勘正。《薛宣传》中“焉可怃也”下,萧该《音义》引《学林》;《翟方进传》“多辜为奸利者”下,宋祁引《学林》,今皆见王氏观国《学林》中。王氏为南渡以后人,不独萧博士《隋书·儒林传》。旷代遥遥不相及,宋景文亦岂得引之。然武英殿校刻《汉书》,据庆元旧本录萧氏、宋氏语亦然。盖宋氏校语中,往往称熙宁监本、旧刻,多不及辨正而录之,亦不得专咎此本也。海盐张芑堂徵君曾藏《杨雄传》,与此刻同,槎客先生有《跋》,惜未影钞於后,不知尚可得见否。

弇州本《汉书》,初为赵文敏故物,卷首有文敏自写真,弇州亦绘一样於后。弇州殁,归新安富人。钱牧斋以千二百金从黄尚宝名正宾。购之,崇祯癸未转鬻四明谢象三,自谓此书去我之日,与李后主听教坊杂曲,挥泪对宫娥一段凄凉景色约略相似。顺治间,复售诸新乡某公,见《筠廊偶笔》。后遂贡入中秘。汪谨堂参知《跋手临赵书汲黯传》云:“往於内府见公所藏宋刻《汉书》。”今观《跋》语谓手钞,知非临仿。又谓“此刻有唐人遣意”,益知非欧、褚墨搨。盖所钞即宋刻《汉书》耳。观此,则字画之精妙可想,故久煊赫於世,莫不以景佑本推之。然谨考《天禄琳琅书目》曰:“宋景德二年七月中书门下牒文具载篇首,结衔为毕士安、寇准、王旦、冯拯,书尾载‘淳化五年奉刊正”。至道三年吕端等进书后,又有景佑元年余靖奉诏偕王洙赴崇文院对、嘉佑六年陈绎重校、欧阳修看详雕印、熙宁二年书成奏御,各衔名。然详阅首叶牒文中‘慎’字缺笔,系避孝宗讳;又凡遇‘完’字皆缺笔,系钦宗嫌名。则明为南宋重刻”云云。可知非景佑原本,特弇州辈未加详考,乃误为北宋椠耳。此本刊时正相去伊迩,且亦仿真、仁朝官本旧式者,不识可当唐临晋帖否?而宝玉大弓之喻,则庶乎伯仲间矣。绍和又记。

何义门兄弟校宋本中有建宁书铺本,即此。小山校语谓为恶本,警石丈颇疑所见非原刻。又顾涧苹《百宋一廛赋》著录景佑本,恐亦弇州本之类,未必真景佑原刻。有“每之同而愈况,胡项背之敢望”云云。“同”讹作“冏”,明嘉靖监本误作“问”。黄莞圃《注》并以为元人。之数君者,皆博雅士,而涉笔之误如是。吴荷屋先生谓:“大率文人好为论说,不顾矛盾,学者宜加省焉。”信然。彦合。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汉书》第一本。

惟《北图收购始末记》作一百二十卷,册数函数与此合。《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汉书集注》一百卷,宋蔡琪家塾刻本,卷二十九、四十五至四十七、五十六至五十七上、八十六、八十八、九十九,配另一宋刻本,六十册,当即是本。

周叔弢云:建本初印,字大行宽。又云:大字,初印,黄纸。〔《楹书隅录》批校〕

傅沅叔云:大字妍美,铁画银钩,八行十六字。〔《海源阁藏书记略》〕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二十一·一厘米,广十三·一厘米,八行,行十六字。注文双行,行二十一字、二十二字不等。细黑口,四周双边。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四史之一。宋讳缺笔至“慎”字。初印精湛,纸墨如新,可称建本上乘。《目录》后有“建安蔡琪纯父刻梓于家塾”牌记,不记刻书年月,以蔡氏一经堂本《后汉书》刻於嘉定元年例之,疑亦嘉定前后刻本。〔《叙录》第三八页,《图版》一八五〕

此本与宋本《后汉书》行式悉同,共为一帙,卷首有拙跋。因其中多辨证《范书》语,故录之。《范书》之后有“琴坞”、“旧庐旧史氏章”、“屠倬”、“孟昭父印”各印。

【补】此本与下第二种宋本《后汉书》合一函,各作三十册,其实应各作六十册。北图收购盐业九十二种之一。《北图收购始末记》书名作《前汉书》,一百二十卷,缺叶前人抄补,杨绍和跋,六十册。《北图善本书目》著录《前汉书注》一百卷,宋刻元明递修本,杨绍和跋,六十册。《隅录》及《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均误作三十册,盖因与下宋本《后汉书》合一函。遂以为合共六十册,各为三十册耳。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目录后《跋》云:“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以《十七史》书艰得善本,从太平路学官之请,编牒九路,令本路以《西汉书》率先,俾诸路咸取而式之,置局於尊经合,致工於武林。三复对读者,耆儒姚和中辈十有五人;重校修补者,学正蔡泰亨。板用二千七百七十五面,工费具载学计,兹不重出。始大德乙巳仲夏六日,终是岁十有二月廿四日。太平路儒学教授曲阜孔文声谨书。”又后列“承务郎太乎路总管府判官刘遵督工,中顺大夫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副使伯都提调”衔名两行。有“兰陵萧江氏藏书记”印。

【补】此本江建霞随汪郋亭登阁观书时获见,散出后傅沅叔曾经眼,去向不明。

傅沅叔云:太平路学新刊班固《汉书》一百卷,元刊本,十二行二十二字,注双行同,黑口,四周双阑,版心上记字数,下记人名。目后有大德乙巳太平路儒学教授孔文声跋,跋后有衔名二行〔略〕。钤有“兰陵肃江氏藏书记”。〔杨敬夫藏书,乙亥正月七日见。《藏图群书经眼录》卷三第一八七页〕

先公得嘉定本《班书》后,尝欲更得《范书》善本以为之偶,而求之数年不遇。咸丰辛亥始获此本於吴门,亦南宋时刊,虽密行细字,视《班书》少异,而昔人所云纸润墨香,秀雅古劲,展卷便有惊人之处者,则同一精绝。且嘉定本《范书》《志》前删去刘宣卿注补本《序》,每卷首仍题宣城章怀衔名,极为何义门所诋,此本固无是也。义门谓“初读是书,嫌其讹谬颇多,及观刘氏《刊误》,乃知在北宋即罕善本,缘前人重之不如《班书》故也”。予按:汪文盛、毛子晋各本,其源俱出宋椠,而《范书》实远不逮班,则义门之说良然。此奉自明以来,历经汲古、延令、传是诸贤藏弃,图记凡数十,其珍秘可见,俾为《班书》强对,洵称双拱璧矣。以卷前有季氏印者计之,原册乃二十有八,《延令宋版书目》著录《后汉书》二十六本,盖传写偶误耳。俟重装时,当如其旧更定之。同治甲子东郡杨绍和识。在卷末。

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三四字不等。目录后木记云:“本家今将前、后《汉书》精加校证,并写作大字锓版刊行,的无差错,收书英杰,伏望炳察。钱唐王叔边谨咨。”又“武夷吴骥仲逸校正”题款一行。按:义门校本中所记隆兴十二祀麻沙刘仲立本亦有此题款。有“赵宋本”、“华亭朱氏珍藏”、“汲古阁印”、“汲古阁世宝”、“汲古阁毛姓秘”、“毛晋秘箧”、“子晋”、“毛凤苞印”、“子晋氏”、“毛扆之印”、“斧季”、“毛斧季收藏印”、“中吴毛斧季图书记”、“毛氏藏书”、“子孙永宝”、“子孙世昌”、“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旅溪季振宜印”、“苍苇”、“季沧苇氏图书记”、“御史振宜之印”、“扬州季氏”、“沧苇”、“振宜之印”、“季振宜读书”、“御史之章”、“乾学”、“徐健庵”、“毗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周良金印”、“周氏藏书之印”、“周诰之印”、“伯雅私印”、各印。又卷中每於字旁识以朱点,眉间钤一印,印作两重,上重真书曰“古义”、下重篆书曰“七十三老生记”、皆朱文。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后汉书》第一部。《北图收购始末记》作一百二十卷,四十册,四函。《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后汉书注》九十卷《志注补》三十卷,宋王叔边刻本,卷四十下配另一宋刻本,四十册。

周叔弢云:建本,似《晋书》,黄纸,前数卷刻工极精。三十八至四十三配本较逊。又云:“今求到刘博士《东汉刊误》续此书后印行箱。”此行在目录后。〔《楹书隅录》批校〕

傅沅叔云:宋王叔边刊本,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三字至二十四字不等,線黑口,左右双阑,版心记“后汉纪”字,《目录》后有木记,录后:“本家今将前后《汉书》精加校正并写作大字锓版刊行,的无差错,收书英杰,伏望炳察。钱塘王叔边谨咨。”后隔三行题“武夷吴骥仲逸校正”。钤有汲古阁毛氏父子、季振宜、徐乾学、周良金诸家印记,又杨氏诸印。按:此海源阁杨氏四经四史之一,字体秀劲,与乾道蔡梦弼本《史记》相类,盖闽本之最佳者,惜未能假校。〔海源阁书,辛未二月十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第一九四页〕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十八·二厘米,广十三·一厘米。十三行,行二十三字、二十四字不等。注文双行,行约二十八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宋讳“慎”、“敦”、字不缺笔。《目录》后有钱塘王叔边刻书牌记,云:“本家今将前后《汉书》精加校证,并写作大字锓版刊行,的无差错。收书英杰,伏望炳察。钱塘王叔边谨咨。”又有“武夷吴骥仲逸校正”一行。王叔边盖浙人而开书肆於建阳者。何义门校本《后汉书》记隆兴二年麻沙刘仲立本,亦有吴骥题款,即可为证。书体秀媚,字近瘦金体。纸墨版式纯系南宋初叶建本风格。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四史之一。〔《叙录》第三五页,《图版》一六二、一六三〕

昭文张氏《藏书志》载有北宋刊《后汉书》,云:“字画清朗,‘桓’字、‘构’字俱不缺笔,板心有大德九年、元统二年补刊字,盖北宋刊板,元代补修之本。每叶二十行,行十九字,注二十五字。”即此本也。但此本尚有注宣德、正统者,自是印时在后,又经明代续修矣。海宁陈氏《缀文》中所跋《后汉书》,亦即此本,特定为元翻宋板,则偶未审耳。盖自大德上溯元初,仅廿余年,若出元刻,不应已有补修也。陈氏云:“取汲古合本校之,凡刘《刊》吴《补》及近刻惠氏《补注》所已辨者,俱不具论。如今本《和帝纪》云:‘孝和皇帝讳肇。’注:‘伏侯《古今注》曰:肇之字曰始,肇音兆。臣贤案:许慎《说文》:“肇,音大可反,上讳也。”但伏侯、许慎并汉时人,而帝讳不同,盖应别有所据。’是本正文作‘讳肇’,注伏说作‘肇’,许说仍作‘肇”。按:《说文》云:‘肇,上讳,在戈部。’当从戈、声。惟伏侯《古今注》从攴作肇,故云伏、许并汉时人,而帝讳不同。若如今本溷而为一,何不同之有耶?斯可宝一也。今本《郑康成传》云:‘师事京兆第五元。’是本‘元’下多‘先’字。又云:‘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是本无‘不’字,俱与唐史承节所诜《郑公碑》合。吾师阮抚使《山左金石考》云:‘为父母群弟所容,犹言幸为亲包覆成就,盖不欲举亲之失如此。自后校书者,因前不乐为吏,父数怒之,遂疑此书为父母群弟所容不相合,辄妄加“不”字,踵谬至今,是碑远胜今本《后汉书》。’鱣今得见元本《后汉书》无‘不’字,斯可宝二也。今本《阜城王延传》云:‘以汝南之长平、西华、新阳、扶桑四县,益淮阳国。’注:‘扶桑,故城在陈州太康县北。’是本作‘扶乐”。按:钱詹事《考异》云:‘扶桑’当依闽本作‘扶乐’。鱣谓‘桑’、‘乐’形似致误。《刘隆》、《马援》二传皆作‘扶乐’。《郡国志》陈国有‘扶乐’可证,斯可宝三也。今本《郭太传》云:‘初,太始至南州,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从叔度,累日不去。或以问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泛滥,虽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顷之陂,澂之不清,挠之不浊,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闻天下。’凡七十四字。是本皆章怀注引谢承之文。按:《考异》云:‘初读此传,至此数行,疑其词句不伦。后得闽中旧本,乃知本章怀注,今本皆入正文。闽本系嘉靖己酉按察周采等校刊,其原出於宋刻,较之它本为善。如左原以下十人,附书《林宗传》末。今皆各自跳行,闽本独否。’鱣於是本,益叹詹事之言信而有徵。其左原以下十人并不跳行,斯可宝四也。今奉《律历志》云‘五者以备”,是本作‘五是以备”。《考异》云:‘闽本、及古本作“五者”,此后人以今本《尚书》易之。’鱣按:《李云传》云:‘五氏来备。’注:‘是与氏古字通”。盖惟古本《尚书》作‘是’,故章怀云然。三国时,‘氏仪’亦作‘是仪’。闽本虽出於宋,然此等舛讹犹未尽善,斯可宝五也。”正与此奉相合。惟“扶乐”此本已作“扶桑”,而此叶适是明修之板,想补刊时误改,陈氏所见,犹未经明修之本也。先大夫平生爱读龙门、班、范之书,搜罗善本最多,而以四经四史斋所藏者为甲观。此本以纸墨校之,似当居乙,然视大德太平路所刊,实远过之。明以来诸本无论已,可勿宝诸。同治纪元冬月,东郡杨绍和识。在《汉书》卷首。

《藏书志》又云:“卷未有‘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敕重校定刊正’一条,后列‘承奉郎守将作监丞直史馆赐绯鱼袋臣孙何、承奉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赐绯鱼袋臣赵安仁’二行。”原注下缺。此本卷末数叶《汉书》亦缺卷末数叶,钞补。并《志》第十至十九均旧钞补,而标题行款殊不合,当据他刻录入,故无此衔名矣。又《潜研堂集·跋后汉书》云:“此本虽多元大德九年补刊之叶,尚是旧刻,於‘朓”、‘敬’、‘恒’、‘徵’字皆阙末笔,而‘让”、‘□(此处原文为方框字)’郤不回避,知系嘉佑以前刊本,较之明本有霄壤之隔矣。”是钱氏亦以此本为北宋椠,因并记之。彦合。在末卷后。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后汉书》第二部。《北图收购始末记》作一百二十卷,缺叶前人抄配,六十册。《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后汉书注》九十卷《志注补》三十卷,宋刻元明递修本,志十至十九卷配清抄本,六十册。此作三十册,盖因此本与上宋本《汉书》合一函,遂误两书各作三十册耳。《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沿《隅录》之误,亦作三十册。

景佑《校正后汉书状》后有“大德九年十一月望日,宁国路儒学雨教授任内刊”一条,为书贾裁去,行式与太平路所刊《汉书》同。有“金氏图书”、“清白吏之子孙”两印。

往读钱晓徵先生《廿一史考异》,《三国志·虞翻传》 週莫候一条云:“按:字书无‘ ’字,盖‘鄮’之讹。鄮莫候切。此‘週莫候’二字,当作‘莫候反”,本小字夹注,误人正文,又误合‘莫反’二字为‘週莫’。后见内府本,果如予说。”并见《跋乾道四明图经》。予案:武英殿官刻,以南、北宋本、元本、明监本、汲古合本互相譬正,最为精审,而此条《考证》云“各本俱讹”,是宋本已然矣。今验之此本,乃以“莫候反”三字侧注,正与殿本恰符,惟“鄮”字亦误 。因取殿本略加勘对。如《考证》所云:《三少帝纪》“不利而还”注“并力讨恪”,“恪”疑作“胡”。“散骑常侍王业”注“《国语》曰”,“国”疑作“世”。《邴原传》“河南扶风庞迪”,“迪”疑作“□(此处原文为方框字)”。《管宁传》“王烈者,字彦方”,“方”疑作“考”。《张既传》“语在《夏侯元传》”注“何材如是而位至二千石乎”,“至”疑作“止”。《彭城王据传》“削县二千户”注“列书载玺书曰”“列”疑作“魏”。《刘二牧传》“由垫江水诣涪,去成都三千六十里”,“千”疑作“百”。《姜维传》“仕郡上计掾,州郡为从事”,下“郡”字疑作“辟”。《孙策传》“封为吴侯”注“阴袭图策”,“袭图”疑作“图袭”。《吴主权传》“刘备称帝於蜀”注“魏启曰”,“启”疑作“略”;“加渊爵位”注“复书曰”,“书”疑作“奏”。《士燮传》“尉他不足腧也”注“捧其颐摇稍之”,“稍”疑作“捎”。“颐”、此本作“头”,与汲古合本同。《程普传》“增兵二千,骑五十四”,“四”疑作“匹”。《吕范传》“还吴,迁都督”注“曰称领都督”,“曰”疑作“自”。《朱异传》“魏军大破”注“而用侯子言”,“侯”疑作“傒”。《张温传》“纳愚言於圣德”,“德”疑作“听”。《陆瑁传》“父绩早亡,一男一女”,上“一”。’字疑作“二”。《陆逊传》“权使鄱阳太守孙鲂”,“孙”疑作“周”。《贺齐传》“令杨松长丁蕃留备余汉”,“杨松”疑作“松杨”。此本作“阳”。《吕岱传》“以博为高凉西郡都尉”,“郡”疑作“部”。皆明知有讹误而尚仍其旧者,可见据校之宋本,亦不免舛谬,惟“并力讨恪”、“字彦方”两条,云宋本作“胡”、作“考”。故未敢意为窜改,盖慎之至也。此本则视所疑之字一一相合,又如《王朗传》“进封乐乡侯”注“酿酹必贯三时而后成”,“酹”当作“酎”。又《诸葛亮传》“遂诣曹公”注“闻元直、仕元仕财如此”,“仕元”当作“广元”。《甘宁传》“祖又以凡人畜之”注“王不能用”,“王”当作“主”之类甚多,亦《考证》所称各本俱讹者,而此本并不误。顾殿本已改定,兹不具述。又殿本《先主传》“分遣将军吴兰雷同等入成都”。《考证》云:“成都二字疑有误。”此本作“武都”。按:武都郡汉置,本隶凉州。建兴七年始入蜀,是时尚属魏境,故下云为曹公军所没:自以作“武都”为是。然汲古合本亦作“武都”,而殿本未之及。是书宋椠著录者绝,况此本较他本尤多所是正?弥足珍贵。至楮墨之精古,犹余事也。每半叶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三字。每卷大题在下。《蜀》、《吴书》前均有目录,题“三国志目录中”、“目录下”、而《魏书》无之,想并承祚《进书表》俱阙失耳。卷第二、第三、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钞补,字极工雅。卷首有庐山阳陈徵印。道光已酉先公开府袁江,以重金得之,取配旧藏宋椠《史记》、两汉,共成四史。同治甲子秋仲,东郡杨绍和彦合识於四经四史之斋。在卷末。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四史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刻本,卷二、四十至四十一配清影宋抄本。

周叔弢云:建本,精美,黄纸。又云:黄纸建本,汪阆源藏书。〔《楹书隅录》批校〕

傅沅叔云:宋建奉,半叶十行,行十八字,注双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双阑,阑外有耳记篇名。字体方劲,锋棱峭厉,与黄善夫刊《史记》极相类,建本之精者。印本亦清朗。杨氏四经四史之一。〔海源阁书,辛未二月十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第二〇三页〕

张元济云:余欲辑印旧本正史,谋之者有年。涵芬楼旧藏宋衢州本《魏志》极精美,然《蜀》《吴》志全佚,其他公私奔藏,均非宋刻。有之,惟聊城杨氏、松江韩氏。韩氏书,闻仅存数卷,且秘不示人。杨氏自凤阿舍人逝世,亦无缘通假。……戊辰秋,余为中华学艺社赴日访书,获见帝室图书寮旧藏宋本,借影携归,检阅宋讳,避至廓、郭等字,知为宁宗时刊本。又与杨绍和《跋》勘对,所举殿本《考证》疑字,一一吻合,乃知二本实同。〔《涉圈序跋集录·三国志跋》〕《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十九·五厘米,广十二·五厘米。十行,行十八字。注文双行,行二十三字。细黑口,四周双边。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四史之一。宋讳缺笔至“廓”字。审其字体刀法,知是南宋中叶建本。存六十二卷,余卷前人据别本精钞配全。近年《百衲二十四史》本据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本影印,与此正是一版。彼本前三卷已佚,此本可补其阙。〔《叙录》第三九页,《图版》一八八〕

马、班、范、陈四史,自宋以来,墨板者众,不乏流传,而《晋书》绝少佳刻。明南北监、汲古合各本展转相沿讹,几同自郐。故抱经卢学士《群书拾补》所校《纪》、《志》诸篇,以乾隆四年官本为主,而取旧本参考异同,独据郑樵《通志》所载者居多,盖为其尚系宋时之本也。此本以卢氏标举之字证之,往往吻合,而楮墨如新,色香俱古,洵宋椠中上乘。往岁於关中购得明周若年刊本,卷未有万历戊寅吴郡俞元文《后序》,阔行大字,颇极悦目,亦从宋秘合本翻出者,唯未免乌焉之讹耳。卷中有泰兴季氏、昆山徐氏诸印。按:《延陵书目》宋板中著录《晋书》,下注四十本,今以此本卷前有季氏印者计之,恰符四十之数,其每函六册,重装时并省也。昔王伯厚曰:“四史防於黄帝,五史建於苍籀。”先公旧藏马、班、范、陈四史,皆宋椠,更得此继之,亦足备五史之目矣。同治纪元秋九月,东郡杨绍和识。在卷末。

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七字。有“宋本”、“荣庆堂”、“松郡朱氏”、“华亭朱氏珍藏”、“大宗伯印”、“广乘山人”、“季振宜印”、“沧苇”、“季振宜藏书”、“季振宜读书”、“御史振宜之印”、“徐印乾学”、“徐健庵”各印。

【补】此本散出后先归周叔弢,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刻本。

周叔弢云:建本,黄纸,精美。此是南宋初覆刻北宋本。〔《楹书隅录》批注〕据《翁藏书题识辑录》此本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间,购自杨敬夫。又增补印记:“柔升”朱文方。〔《翁藏书活动四录》〕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十四行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此书明清以来递为华亭朱氏、季振宜、徐乾学所藏,后归海源阁,《楹书隅录》卷二著录。〔第二四页〕

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大小同。是即嘉庆间鄱阳胡氏翻刻本之所出也。此本与胡氏原本虽同出一板,而《天禄琳琅书目》所记,与胡氏本微有小异。考之此本,亦间有异字。此本无王磐《序》,卷百六十二以下全缺,后衔无可考,余则悉同。镌刻精良,的属元初印本。原书一百八十余卷,有《考异》。辛酉寇乱,焚失三十余卷,《考异》与末卷正在其中,爰取胡刻新本补之。近年吴越之书多坠红羊,原本不知尚在天壤间否?此本亦硕果矣。予昨春游护国寺,见一本乃北宋椠,古雅精善,宝光熊熊,得未曾有,且首尾完具,洵称奇书。云出一勋戚家,与宋本《六臣注文选》共一袱。议直三日终不就,为有力者攫去,至今犹怦怦云。同治甲子仲春海源阁主人识。有“袁忠彻印”、“南昌袁氏家藏书画印”、“安仪周家珍藏”、“麓村”、“携李项氏家藏”、“项叔子”、“子京”、“天籁阁”、“是书曾藏周元亮家”、“明善堂书画印”各印。

是书温公於元丰七年随《通鉴》同奏上,本与《通鉴》别行,自胡三省作《音注》,始散入各文之下,殊多漏略。《四库全书》著录者,乃明初翻刊单本,此则宋时原椠也。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每卷末间有“通仕郎试太学正臣周固校正”、“承事郎太学博士臣李敦义校正”题款。“敦”字并不回避,自是孝宗以前所刻,故字画斩方,古劲而雅,与北宋本略同。卷第二十七至末,影宋钞补,行式一律,工整绝伦,洵书城之宝笈矣。甲子仲秋彦合记。

谨案:《钦定天禄琳琅书目》著录宋版是书,有纯庙御题云:“字体浑穆,纸质坚致,为宋代所制无疑。中间十二卷至十八卷旧阙,补钞几与雕本莫辨。娲皇炼石,竟成完璧。”又解题云:“《玉海》载元佑七年,诏诸路安抚钤辖司并西京、南京,各赐《通鉴》一部。是哲宗朝刻本已具。今据书内钦宗以下讳俱不阙,当是元佑椠也。”与此本恰合,或竟是北宋本矣。甲子冬月初六日绍和又识,是日雪深盈尺,寒甚。均在卷后。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绍兴二年至三年两浙东路茶监司公库刻宋元递修本,卷二十七至三十配清影宋抄本。

周叔弢云:白纸浙本,印不甚精。汪士钟印。〔《楹书隅录》批校〕

傅沅叔云: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监司公使库刻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人名,每卷末间有校正衔名。薄皮纸印,颇清朗。钤有“曾在春星堂”、“汪士钟曾读”、“宋本”诸印。按:此与余藏百衲本《通鉴》中第一种绍兴浙东茶监司本同。〔海源阁书,辛未二月十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第二三六页〕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卷一至卷六、卷七十五、卷一百七十九至卷一百八十一、卷二百十至卷二百十三、卷二百六十三至卷二百六十九、卷二百七十四至卷二百七十七、卷四百四十三、卷四百四十四,皆影元精钞补。有“张氏月霄”、“铭旂氏”、“庵”各印。卢抱经学士《群书拾补》所载《孝宗纪三》第八叶尚存。

【补】此奉散出后由王献唐收归山东省立图书馆,现存山东省博物馆,题元至正江浙中书省刻明修本。

谨读《四库全书总目》云:“其书自建隆以迄咸淳,用编年之体,以次排纂。其靖康以前,本於李焘《长编》而颇加删节。高孝二代则取诸留正之《中兴圣政草》,所附案语亦援引甚多。至光、宁以后,别无蓝本可据,为编书者所自缀辑。故《永乐大典》於光、宁二宗下,亦全收此书之文。其於诸家议论,采录尤富。如吕中《讲义》、何俌《龟鉴》、李沆《太祖实录论》、《足国论》、富弼等释、吕源等增释、陈瓘《论大事记》诸书,世多失传,亦足资参考也。惟原本第三十六卷内度宗、少帝及益王、广王事迹,俱有录无书,《永乐大典》亦未采,今姑仍其阙焉。”予案:是书乃宋之遗民逸老入元后所作,因末卷多涉元事,故不著姓名序跋,而以李焘《进长编表》冠之於首,当时坊贾或亦不无避忌,遂并诡称前宋盛行耳。其为元代刊本无疑,若明人重刻,当不如是。且《永乐大典》所载标题,即“《宋史全文》”四字,收之《宋》字韵内,并见〔四库总目〕。更可证元代刊本,未尝别有书名。乃张月霄《藏书志》以题《诸儒集议》者为元刊,此本卷中亦有〔名儒集义》诸标目。题《宋史全文》者为明刊,殊臆说也。至《广、卫二王本末》二卷,署名陈仲微录,则从《宋季三朝政要》中摘出,并非原书所有,当是重刻时缀补者,故《永乐大典》亦未之采录也。《四库》本缺度宗以下,此犹完帙,可珍已。彦合主人记。在福叶。

每半叶十六行,行二十五字。卷十九、卷二十、卷三十四至末,均旧钞补。目录前木记云:《宋史通鉴》一书,见刊行者节略太甚,读者不无遗恨焉。本堂今得善本,乃名公所编者,前宋已盛行於世。今再诸梓,与天下士大夫共之,诚为有用之书。回视他本,大相迳庭,具眼者当蒙赏音,幸监。”卷中有“好古敏求”、“璜川吴氏所藏图书”、“好古敏求流览所及”各印记。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经眼,去向不明。

周叔弢云:此书不精。〔《楹书隅录》批校〕

右宋本《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凡八十册,宋袁枢赞,版长九寸,博尺四寸有奇。前有卢陵杨万里《叙》及古汴赵与蕙《叙》,乃孝宗朝机仲袁氏分教严陵时所作。赵氏以旧本字小且讹,精加雠校,以私钱重刊之,事在理宗宝佑五年丁巳。上溯诚斋杨氏作序,时为孝宗淳熙元年甲午,相距七十五年也。按:伯厚王氏《玉海》谓:“淳熙三年十一月,参政龚茂良言枢所编《纪事》,有益见闻,诏严州摹印十部,仍先以缮本上之。”赵氏所云小字,殆即指此。盖当日奉诏摹印,急就将事,故未能尽善欤。闻之宋元刻书皆在书院,以山长主之。然则校勘之职既主於山长,其刊书之资在於学田,可知钱云以私钱重刊之言,私所以别於官也。是书据编年为比事,首尾条贯,翦裁精密,於纪传、编年而外创立一门,遂为史家不可废者。故其书甫出,即为当世所见重,后贤相续,称扬不置。而赵氏斯刻,字体大方,校雠详审,开函豁目,古色盎然,著述、版本,两称双绝,洵希世之珍矣。阮亭王氏《居易录》云:“《通鉴纪事本末》宋刻大字,有尚宝司卿、柳庄、袁忠彻家藏印及陆子渊、项子京诸印。浙江人携至京师,索价三百,留二日而还之。”盖册籍庄重,人知宝贵,鲜致散失,海内流传尚或有之。此本为先大夫手藏,将近百年矣,欲重加装订,谋之工人,须白金五十。皂囊羞涩,姑俟异日,爰识数言,用示后昆,其慎守诸。道光五年丙戌夏四月既望,大兴朱锡庚谨识。在卷首。

每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先大夫督袁江时,许滇生师寄赠。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宝佑五年赵与蕙刻元明递修本,卷十三至十七、十九、二十二、二十九配清抄本,朱锡庚跋。

周叔弢云:黄纸,明印,不精,有抄配。〔《楹书隅录》批校〕

每半叶十一行,行大二十字,小三十字。卷末题嘉佑三年江宁府开造岁月字策衔名及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重别雕印衔名。盖南宋初以北宋本重刊,中遇“祯”字皆旁注上御名,正沿北宋本之旧式也。是书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之外。自唐以来,考六朝遗事者,莫不援以为徵,故《新唐书·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经籍考》、郑樵《通志略》。咸著录之。然宋时旧椠流传殊少,绝未闻有收弃者,惟此本载在《延令》、《崐山》两书目中。《延令宋板书目》作十二册。近日储藏家,如开万楼之影宋本、爱日精庐之校宋本,亦皆从此传写,洵世间仅存之宝笈矣。钱遵王所云黄子羽藏嘉佑年间镂本,疑即此本而误仞为北宋原刻耳。卷中有“宋本”、“明善斋记”、“毛晋字子晋一名凤苞字子九”、“毛晋之印”、“子晋之印”、“子晋私印”、“臣晋字子晋”、“子晋氏”、“毛凤苞印”、“字子九”、“子晋父”、“东吴子晋”、“东吴毛表”、“臣表”、“毛表之印”、“毛表私印”、“毛表奏叔”、“毛奏叔氏”、“古虞毛氏奏叔图书记”、“海虞毛表奏叔图书记”、“汲古阁图书记”、“虞山毛氏汲古阁收藏”、“东吴毛叔子监藏书画印”、“东吴毛氏图书”、“江左季振宜印”、“沧苇”、“徐健庵”、“乾学之印”、“包南咸印”、“包伯虎臣”、“虎臣书印”、“芸士经眼”、“学剑楼”各印记。

【补】此本散出后,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间先归周叔弢,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绍兴十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

周叔弢云:白纸,不精,有缺叶。又云:白纸,白口,左右双边,上间有字数。刻工姓名:潘洪、余中安、张彤、余文、詹元、王厘、傅忠、宋琳、萧昌龄、张用、三仲、俞邦、陈仲。补版姓名:吴坚、李茂、王克明、周震、王珪、张敏、危安世、蔡仲、黄宥、王太、杨永年、王青。艺芸书舍原椟。慎字缺笔,敦亦缺。〔《楹书隅录》批校〕

又增补印记:“季沧苇藏书”朱文长方、“士钟”白文方、“汪印文琛”白文方、“平阳汪氏藏书”朱文长方等。〔同上〕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十一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未有嘉佑三年江宁府校正官张庖民等衔名七行,绍兴十八年重雕校勘官韩轸等衔名九行,知系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重刻北宋嘉佑本。旧藏毛氏汲古合,继为季沧苇、徐乾学所藏,后归海源阁,《楹书隅录》卷二著录。〔第二三、二四页〕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二十二·七厘米,广十五·八厘米。十一行,行二十字。注文双行,行约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未有嘉佑三年江宁府校正官张庖民等衔名七行,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重雕校勘官韩轸等衔名九行,卷中仁宗讳“祯”字注“今上御名”、知此书确是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重刻北宋嘉佑本。《宋史·地理志》绍兴五年荆湖北路置安抚使於江陵府,则此书当刻於江陵。卷中补版“购”字注“太上御名”,知孝宗朝又经修版。近代抄本多转从此帙传录,此为传世最古刻本。〔《叙录》第四二页,《图版》二一五〕

吾家所藏《国语》有二:一从明道二年刻本影钞,一是宋公序《补音》南宋椠本。间以二本参阅,明道本《周语》云:“昔我先王世后稷。”注云:“后,君也。稷,官也。则是昔我先王世君此稷之官也。”考之《史记·周本纪》亦然。而公序本直云:“昔我先世后稷。”读者习焉不察,几讹周家之后稷矣。“襄二十四年,秦师将袭郑,过周国门,左右皆免胄而下拜。”注云:“言免胄,则不解甲而拜。”盖介胄之士不拜,秦师反是,所谓无礼则脱也。公序本又失去“拜”字,与注文大相违背。微明道本,於何正之?今世所行《国语》,皆从公序本翻雕,知二字之亡来久矣。也是翁钱曾遵王识在卷首。

宋板《国语》二本:一摹吾家明道二年刻本,比真本不差毫发;一是宋公序《补音》刻本,段节分明,注解详备。合而观之,此书遂无遗憾。嘉靖中吴门翻刻宋本,阙误多矣。钱士兴记。

明道本《周语》、单襄公曰:“驭,此其孙也。”注云:“此周子者,晋襄公之孙也。”“襄”字上应无“单”字,以公序本为正。《楚语》“王孙圉”,明道本作“王孙围”。众皆作“围”,未审孰是。士兴又记。均在卷首叙后。

戴剡源先生《读国语》曰:“先儒奇太史公变编年为杂体,有作古之材。以余观之,殆放於《国语》而为之也。”此真读书好古之识。世无读书人,但知苏、欧,通套评论之而已。洞庭叶石君识,时年六十有七,三月十一日。在卷末。

钱遵王印写钱宗伯家藏宋刻本,与今本大异,今归於叶林宗,借勘一过。戊戌夏五月六日,常熟陆贻典校毕识。

六月十二日灯下覆校毕,敕先。在卷末。

宋本《国语》从来罕有,义门先生以不得购见为恨事。此书晚出,可谓唐临晋帖矣。末册有跋语,原尾可证。在卷首。案:此段系墨笔书,无款。以荛翁辛亥跋语证之,当从陆敕先校本过录,故附於敕先诸跋之后。

乾隆丁卯照影宋本校,颇有俗字,不及新本之古。

十月从钱氏本再校,松崖栋记。

壬申正月上元再阅一过。

二月七日又阅一过。均在卷末。

朱墨校宋本《国语》。墨笔得之友人,朱笔得之沈宝砚,云陆敕先校本也。敕先本宝砚秘不示人,此特其临本耳。王申八月廿八日记,松崖。

墨笔所校与宝砚本略同,惟未校注耳。又记。均在卷首。

壬申九月,又从陆敕先校对一过。

十月,从钱氏本再校。

宋公序本改从古字,颇失旧观,当略从十之四五,余当仍明道本刊刻也。壬申十月望后再记,松崖。

乾隆庚戌夏至日,小门生朱邦衡临校。

乾隆庚戌腊月,借同郡滋兰堂朱秋崖临校惠松崖校本参校一过。平江黄丕烈识。

庚戌秋,於文瑞书肆得校本《国语》六册,系明翻宋刊本,而为陆敕先校。敕先之跋,朱书灿然,大抵后人临本,其校本之善否,犹未敢必也。适便访余友朱秋崖,谈及是书之有临校惠校本,取而读之,始知敕先果有《国语》校本。校《国语》者,不止敕先,余所得者,特敕先校本耳,不若惠校之从二本也。爰假录此。莞圃烈书。

是书为近时山东孔氏校刊本,书中确有改正处,特校未尽耳。余因得陆敕先校本,从同年宾蜗蒋君借阅一过。继又借得朱秋崖藏本,思传录一册,苦无他本,乃从宾嵎易得此书,喜之不胜,竭数昼夜之力而竣事。间以陆校本参互疑似,然犹未尽其同异,残腊不及覆校,当俟诸来岁也。庚戌腊月望前,荛翁丕烈又书。

辛亥春季校竣《说文》后,适五柳居主人陶蕴辉思以《唐六典》易余所藏临陆敕先校本《国语》,爰复以陆校覆勘一过,卷中墨笔,皆从陆校参考而书之者也。彼此互校,尚多疑俟,或更博考诸书,以冀一得,乃云备耳。时三月下汗一日灯下,荛圃校毕书。

此本为浙人戴公名经所临,乃西船厂毛氏师也,相传陆校真本藏於其家。均在卷末。

此书首借朱秋崖所临惠松崖校阅本对勘,而参以传录陆敕先校本,亦可自信为善本矣。继得影写明道本,属余友顾涧薲正之。宋本之妙,前贤所校实多阙遗,遂一一考订如左。书中称影宋本者,皆尽美尽善处也。而今而后,《国语》本当以此为最,勿以寻常校本视之。乾隆乙卯八月,棘人黄丕烈识。在卷首。

乙卯夏日,用影宋本覆校一过。涧薲顾广圻记。在卷末。

此本为钱、陆、惠、叶、顾、黄诸家精校,覆勘精核,朱墨灿然,致为可宝。册面题:《校宋本国语》,明道二年刻影钞、南宋椠二本校雠,红豆山房家藏善本。卷首未有“浦上钱世扬”、“听松轩”、“宋本”、“书魔校书亦心勤”、“丕烈私印”、“荛圃”、“黄荛圃手校善本”各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国语注》,二十一卷。清孔氏诗礼堂刻本。黄丕烈、顾广圻校并跋。

周叔弢云:黄校诗礼堂本。又云:精校善本,朱墨粲然。陆校原本在我家。〔《楹书隅录》批注〕

此何小山校本,收於朱文游家,黄丕烈识。在卷末。

有“黄氏”、“顾氏”各印。

【补】此本散出后赵斐云有题记,但未见《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亦未标明“北平”字样。据梦庄批:“吴兴张氏收去”,则此本殆由吴兴张氏转归中央图书馆者。

赵斐云云:《国语补音》三卷,明刻本,一册。黄丕烈手跋:“此何小山校本,收於朱文游家,黄丕烈识。”下有“丕烈之印”、“荛圃”二印,在卷末。

叙录:半叶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宋讳缺笔,何小山於行间及眉端以朱墨笔校。有“曾藏汪阆源家”、“平阳汪氏藏书印”、“宪奎”、“秋浦”、“有竹居”、“平江汪宪奎秋浦印记”、“协卿杨氏海源阁鉴藏印”、“宋存书室”、“绍和”、“协卿”、“协卿读过”、“杨彦合读书”、“杨彦合读书印”、“东郡杨氏鉴藏金石书画印”、“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诸印。〔《海源阁遗书经眼录》〕

周叔弢云:明本棉纸,余见此未收。〔《楹书隅录》批注〕又补印记:“丕烈之印”、“曾藏汪阆源家”、“平阳汪氏藏书印”朱文长方、“宪奎”、“秋浦”、“平江汪宪奎秋浦印记”方。〔同上〕

王晋卿云:“宋宋庠辑,清何小山校明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卷末黄氏题曰:“此何小山校本,收於朱文游家。黄丕烈识。”有“黄丕烈”、“曾在汪阆源家”、“平江汪宪奎秋蒲”、“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协卿读过”、“杨氏海源阁宋存书室藏书”各印。〔《文禄堂访书记》卷二〕

又梦庄批:明刻本,何小山校,黄跋一行。吴兴张氏收去。〔《海源阁藏书目》〕

冀淑英先生云:《国语补音》三卷一册,北图并未入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卷二著录,题明刊本,清何小山手校,黄丕烈跋。情况与《楹书隅录》卷二著录同,当即此本。〔《三覆王绍曾书》〕

又云:“校明抄本《国语补音》三卷一册,是否合书散出后先归吴兴张氏,再转归中央图书馆,原书不可得见,未能臆测。〔《五覆王绍曾书》〕

绍曾案:近见台湾《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著录此本,有“莲圃收藏”印记。莲圃为张钧衡长子,名乃熊,字芹伯,一字莲圃,则此本确由吴兴张氏转归中央图书馆者。

吴师道云“剡川姚宏续校注最后出。予见姚注凡二奉:其一冠以《目录》、刘《序》,而置曾《序》於卷末;其一冠以曾《序》,而刘《序》次之”云云。此即所谓冠以曾《序》之本也。宋椠原出粮螵安氏,陆敕先亦据以钞校,刻入卢氏《雅雨堂》,但失其真矣。其冠以《目录》、刘《序》本,出粮螵高氏,宋椠之极精好者,今在黄荛圃家,近将重为刊行,於此有异同。此本世鲜蓄之者,自是《战国策》一重公案,后人勿因其一刻再刻而漫视之也。嘉庆癸亥五月,书此留示阿和、阿道。回数家兄下世已阅七年,为之泫然。涧苹居士广圻记。在卷首。

此册影宋钞本《高注战国策》,东城顾氏藏书,由蒋春皋以归於小读书堆者也。抱冲故后,借其遗书,属伊从弟涧苹校《雅雨》本,多所正误。未及还而余适得桐乡金氏所藏宋刊本,又为校勘,又可正影钞本之误。书以最先者为佳,信不诬矣。且《高注》宋刻向有两本,此本非即从余所得宋本钞出,故行款不同,字句问有互异。聊志数语,以著源流,俟与后之能读者证之。嘉庆岁在己未二月花朝后一日,黄丕烈识。在卷末。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乃影钞之致佳者,珍之。

【补】此本王献唐调查登录时尚存海源阁,散出后归齐鲁大学,转归山东省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题清初影宋抄本,黄丕烈、顾广圻跋。

周叔弢云:“齐鲁大学。”又云:“抄工不精。”〔《楹书隅录》批校〕杜泽逊尝於山东省图书馆见此本,十行二十字,左右双边,双鱼尾,细黑口。卷首顾广圻跋,行书,末钤“广圻审定”朱文印。卷尾黄丕烈跋,楷书。首叶钤“汪士钟印”、三一十五峰园主人”、“汪振勋”、“楳泉”、“清轩”、“益之手校”、“杨绍和印”、“宋存书室”、“齐鲁大学图书馆藏书”等印记。绍曾案:〔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亦有著录,惟误作三十三卷。

是书无撰人名氏,《四库总目》据晁公武《读书志》定为宋杨侃编。然《四库》著录者,乃明时黄省曾刊本,此则南宋初胡元质之精雕也。卷尾元质跋云:“刻版孰郡斋,辰十月旦日。”适纸损,“孰”上缺二字,“辰”上缺三字。按:元质字长文,长洲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孝宗即政,以荐为太学正,历迁至给事中,出知和州、太平、建康。淳熙中,除四川制置使,知成都,以敷文阁学士、吴郡侯致仕。卒谥献惠。又元质所撰《左氏摘奇》末题云“乾道癸巳锓木於当涂道院”。此本《后跋》所记,自是“乾道壬辰刻於姑孰郡斋”,盖亦知太平时所梓也。侃字子正,钱塘人,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历官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素好学,日诵万言。所著有《大隐集》、《西垣集》、《职林》,并行於世。壬戌秋彦合主人记。元质,淳熙四年二月除四川安抚制置使,七年罢。

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卷一至卷三、卷五第十四叶至三十一叶、卷六目录至第五叶、卷十、卷十一均目录至第七叶影宋钞补。卷尾跋云:“元质顷游三馆,蒐览载籍,得《两汉博闻》一书,记事纂言,真得提钩之。下缺二字。其传之不广也,爰是正而芟约之。刻版下缺二字。孰郡斋,下缺三字。辰十月旦日,吴郡胡下缺二字书。”有杨复、彦刚二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图收购始末记》云:杨目原题宋刻本,卷五至六及卷十缺叶,前人抄补。《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乾道八年胡元质姑孰郡斋刻本,配清抄本。

傅沅叔云:“宋乾道八年壬辰胡元质姑孰郡斋刊本。半叶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下记刊工姓名。字体瘦劲,初印精湛,麻纸细洁可爱。卷中避宋讳亦谨。海源阁书,辛未二月十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六,第五二一页〕

周叔弢云:白纸精印,字体秀逸,抄配甚多。又云:左右双边,上字数,下刻工。汪阆源藏书。〔《楹书隅录》批注〕

是书为宋沈宪敏公所编,嘉定元年四明楼钥序而刊之。元至正二十二年,〔天乙阁书目》作十二年。江浙行中书省左丞海陵蒋德明分省於吴,命郡庠重刊,且令都事钱逵求序於周伯琦。至明,则成化十六年镇守云南御用监太监钱能久及万历乙未吴郡申时行复先后授梓。又苏杭提督织造乾清官近侍司礼监管监事太监三河孙隆尝以是书进御神宗,欲镂之尚方,不果。及出督织造,乃刊之吴中,亦万历间事也。此本犹是嘉定初宪敏季子守潮阳锓板之原帙。镌印精佳,古香袭人眉宇,且首尾完善,无一阙损,宋椠中尤极罕觏,洵乙部之甲观矣。道光癸卯,先公陈臬陇西,汉阳叶东卿先生志诜自京师寄赠者也。宪敏字持要,安吉州人。其事迹不著於史,惟官华文阁学士见《周益公集》。同治二年季夏,东郡杨绍和识。在卷末。

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有“东卿”印。

欧阳忞《舆地广记》新刻本有《校勘札记》二卷,大指专为掊击朱校而作。朱校者,彼《序》所谓竹垞所藏本,模糊损阙处,辄有红笔填写,字不知出自谁手,以其用红笔,故以朱校称之者也。竹垞藏本,今为阆源汪君买得,借来一勘,与《札记》所言者,十有七八不合。惟以彼序所谓“时下钞本”求之,则多合焉。於是寻其条件,有并无朱校者,则竹垞藏本不著一字处也。有并非朱校者,则竹垞藏本另有时人墨笔字处也。至於其余十之二三,方为红笔填写字,然亦或合或不合,则又视乎“时下钞本”言之。故同一红笔也,而其言之有称朱校者,有不称朱校者。夫彼何以如是之用心,我则弗能知;而彼之如是其不合,则竹垞藏本有字无字,墨笔红笔,黎然具在,固可烛照而数计也。虽然,世之不获见竹垞藏本者众矣,将奈彼《札记》之归咎朱校何?吾愿汪君据此之真,显彼之伪,每条每件标而记之,缮录一帙,以便传观,庶几於读欧阳忞此书者,不致多所失实。而曝书亭插架,自是稍谢金根白芨之谤,不亦善乎?遂於还书汪君之日,识此而遗之。庚辰立秋后一日,元和思适斋居士顾千里书於枫江僦舍。在卷首。

亡友仁和吴志伊以经史教授乡里,束修所入,就市阅书,善价购而藏之,欧阳忞《舆地广记》其一也。志伊既卒於官,书多散失,是书偶归予插架,顾阙首二卷。徐尚书总裁《一统志》,请权发文渊阁故书,以资考验,是编首二卷存焉。予亟传写,遂成完书。重是亡友物,不轻假人,每一层读,尚如手新触也。忞为庐陵族孙,书成於政和中,先之以《禹贡》九州,而秦,而汉,而三国,而晋,而唐,而五代。首举其大纲序之曰:“以今之州县而求於汉,则为郡;以汉之郡县而求於三代,则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为汉之六十余郡;汉之六十余郡,分而为今之三百余州。虽其间或离或合,不可讨究,而吾胸中盖已了然矣。”故其沿革有条有理,胜於乐史《太平寰宇记》实多。后此志舆地者,中原不入职方,残山胜水,仅述偏安州郡。至於元,始修《大一统志》,而其书罕传,益以徵是编之当宝惜也。

是书世传宋椠止二本:一季沧苇所藏,后归顾抱冲,起第十八四叶,尽第三十八五叶,大凡存二十一卷;一朱竹垞所藏,后归黄荛圃,仅缺首二卷,即此本也。涧苹《跋》中所谓新刻,即荛圃以此本重镌者也。莞圃谓此本为原刻,季本为重修,缘季本第十八、十九等卷尾有云“嘉泰甲子郡守谯令宪重修,淳佑庚戌郡守朱申重修”故也。而涧苹《跋》季本,谓是初板重修,而朱本乃从重修本翻雕者,缘朱本视季本,往往有字形相近之讹故也。予按:二本均无刊书年月,其先后实莫能考辨。然此本与季本行式迥然不合,且并无卷尾题识,自当另是一刻,断非从重修本覆出。涧苹跋季本时,盖未见此本,仅据莞圃新刻及周氏钞本核之,不无讹谬,故有沿袭重修本之疑。洎得向汪君假校,则云“据此之真,显彼之伪”。又云“庶几读欧阳书者,不致多所失实”,可知涧苹亦深以此本为佳。季本所跋云云,固非定论矣。荛圃以读书好古之士,所校乃乖舛至是,诚有大惑不解者,想因钞本亦用朱校,遂至援引混淆,未尝一勘此本耳。而此本幸存,犹得证黄校之诬,藉以见欧书之旧,愈当何如实重耶。竹垞《跋》载《曝书亭集》,此本未经写入,爰补书於右,俾存受授源流。近时吴中久罹兵火。季本恐已成广陵散,此本不啻鲁灵光已。同治甲子中元,东郡杨绍和识於宋存书室。均在卷末。

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卷一、卷二钞补。有“竹垞真赏”、“鱼计庄”、“主渔鉴赏”及黄氏、汪氏诸印。

【补】此奉散出后先归刘少山,转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刻递修本,卷一至二配清抄本,黄丕烈、顾广圻跋。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十八·五厘米,广十一·六厘米,十三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卷中避宋讳不严格。“桓”、“构”等字不缺笔。刻工蔡才、熊海、余彦、陈信等,南宋初年又刻赣州本《文选》。此书撰人欧阳忞原籍庐陵,庐陵与赣州相去不远,此书疑是庐陵刻本。另有江州刻本,郡守谯令宪、朱申重修,顾广圻谓之重修本。顾氏以此为翻本,反谓重修本为初本,读者如以两本互勘,便知其言绝非事实。黄氏士礼居刻本即据此帙影刻。〔《叙录》第三二页,《图版》第二二八〕

此本钞手恶劣,一依宋刊行款钞,尚为善本。余从顾明经抱冲处假得季侍御沧苇所藏宋本二十一卷,校勘一过。其第十八卷“改曰建雄军”,以上全缺,当再访善本补校,以成完璧。嘉庆戊午十一月冬至后四日,香严居士周锡瓒识。

初余借抱冲藏残宋本二十一卷,校勘於聚珍版本上,苦彼此不对,因借香严家旧钞本相证,知旧钞与宋刊甚近,特稍有差误耳。时海宁陈仲鱼见而借归,遂录其副,自后还香严。香严手校宋刊於上,余复覆之,此戊午年事也。今乙丑冬,香严令钞胥别写清本,以此为笔资,易余四金去,持赠钞手。余前所校聚珍本,已转归庐江张太守矣。嘉庆丙寅立春后十日,荛翁黄丕烈记。

太守名祥云,号鞠园,以养亲乞归,闽晋江人也。丁卯过吴,曾见之,今闻以事下狱,瘐死矣。壬申记。此段在前《跋》上方,故接录於后。

考《曝书亭集·宋本舆地广记跋》,知竹垞所藏仁和吴志伊藏本阙首二卷,后从文渊合本补写。庚申春,余与海盐友谈及,云此本已於昨冬买出,归乍浦韩配基,即竹垞旧物也。壬戌春,余计偕北行,配基亦以辛酉选拔朝考入都,把晤於京邸,许以十八卷以前钞写寄余。后余被黜还南,配基亦未得高等,闻亦回浙。然彼此音问不通,余未悉配基住居何处,至今不能补全顾本所缺者,可慨也。古书难得,即得矣而又不令同时,虽访得他本可补者,又以两地阻隔,造物何不作美如是耶?丙寅谷日挑灯书,莞翁。

韩本所藏,带於行箧。应京兆试人都,中丁卯科举人。近年五柳主人以伊弟京邸来札示余,知在京邸求售,索直朱提百金,久而未有覆音,盖余托过五柳也。去年主人进京师,首以此书为属,今始带回,已为余出百二十金购之,盖因京师风行宋刻之故。喜甚。展卷一过。知竹垞藏本为确,而宋刻则未经淳佑重修者也。周藏钞本即出是刻,故残缺并同,所胜於顾藏宋刻者,不第有三至十八卷为可贵,即顾本之误字,兹可悉正矣。见韩本,方信周本之钞尚出宋刻,并悉顾本之误,已属重修。由此以观,非合诸本,竟不可定何本为最胜。今有宋刻之仅缺二卷本以为主,此所磨灭损失处,以顾本十九至三十八卷为之补,又以周本照未经重修宋刻钞出之本为之证,庶几乎其尽善矣。若韩本为竹垞旧藏,竹垞所补二卷,云出於内合本。今观卷一末,亦有“淳佑庚戌郡守朱申重修”一条,知出於重修本,似与宋刻原本非一。至所据以校宋刻者尽属合本,恐不足据矣。荛翁,己巳二月望日。

中锤舐汗七日,破几日工夫粗校一过。其前十八卷,第一第二卷仍缺,三卷至十八卷固得其真矣。十九卷至三十八卷宋刻面目,此钞本悉具。第三十二卷多缺少,钞刻并同。幸顾本有,可以补之,虽重修本,胜於无也。矧究为宋刻乎。惟是朱藏宋刻,所补朱笔及墨笔尽出俗手,竟无一处可据,明明有字迹可辨,而校者已乱为填改,实为白玉之瑕。兹幸有顾藏宋刻可证,又有周藏旧钞可校,尚能得什之一二。拟将重付装潢,独留宋刻之真者,一概朱墨之校,据二本正之,岂不快乎。至内有合本夹签,其不可信,前《跋》已及之,可勿复论,复翁校毕记。

竹垞藏本《序》及首二卷从内合本钞补,并未明言合本之为刻与钞也。兹获见竹垞旧藏,校此二卷於旧钞本上。有彼此原钞异者,但载其字。其有本同而校补或校改者,悉以“朱校”识之。盖原有朱校,未知以意校,抑别有所据,不可得而知矣。合本似出宋刻重修本,据卷一未有“淳佑庚戌郡守朱申重修”一行,知非宋时原刻。此旧钞似即从竹垞藏本钞出,磨灭缺失多同,特前二卷或在宋刻未失时钞出,或别本钞补,俱不可知。兹与从合本钞出者相较,实非一本,行款改易处时见,恐反据合本以失其面目,故前二卷拟存此旧钞,补宋刻所缺。或当日钞在未失之先,则宋刻二卷不反藉旧钞以传乎。区区佞宋之心,苦为分明,虽竹垞复生,宜有以谅我耳。己巳清明后一日书於百宋一廛之北窗,复翁黄丕烈。

此钞本即从朱竹垞翁藏宋刻初本出,首二卷或在宋刻未失之先钞出,故与朱本所补不同。余翻宋本,仍用朱本所补者,从其书之原也,此本可证朱本之同。周校朱笔,皆顾抱冲藏宋刻覆本,存之以见其异,可与宋刻并藏,以悉是书之源流。甲戌正月记。均在卷末。

【补】此本散出后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题清抄本,清周锡瓒、黄丕烈校并跋。

周叔弢云:归北图。〔《楹书隅录》批校〕

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三字。每段标题,则以大字列於两行之中。首载和甫《自序》、嘉熙己亥吕午《序》。咸淳二年福建转运使司禁止麻沙书坊翻板榜文,末有咸淳丁卯穆子洙《跋》。丁卯为咸淳三年,当是丙寅开雕,至丁卯始成耳。《钦定天录琳琅书目》所载正同。咸淳距宋亡仅十余年,间有流传印本纸色深黄者,多定为元刊,其实即此板也。有汪氏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咸淳三年吴坚、刘震孙刻本,作二十册。案《北图收购始末记》亦作二十册,四匣,则《隅录》及《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均作三十册当系误二为三。

周叔弢云:精。〔《楹书隅录》批校〕

泰兴季振宜沧苇氏珍藏。在卷尾。

《临安志》,乾道中创始於吴兴周淙,而淳佑、咸淳继之。后之纂修者,虽代有增益,要惟三书为最古。第乾道、淳佑二志已不可得。潜说友《咸淳志》又传写讹舛,讫无善本,余尝遍求之而未获也。今观季氏所藏宋椠《咸淳临安志》百卷,共八函,纸洁版新,字画明晰,披阅一过,古香纷然,洵可宝贵。残缺虽夥,而补钞本亦复饵屡可观,使数百年不易购之书,首尾完善,亦可见前人之用心矣。观竟并书数语,以志忻喜,后之览者,幸勿忽焉。时大清乾隆二十二年岁在丁丑仲春朔日,傅王露识。

是书宋椠见於近人著录者,竹垞得海盐胡氏、常孰毛氏本,辑成八十卷。百宋一廛本,据汪氏新刻本《跋》,即竹垞本,较多三卷。其重出者,售诸小山堂赵氏,凡三十五卷。鲍以文所收平湖高氏本只二十卷,为延令故物。此本宋椠六十八卷,余二十七精钞补之,卷七至十、卷十七至十九、卷三十三、三十四、卷四十至四十五、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卷七十六、七十七、卷九十一至九十七。仍缺五卷,与各本同。卷中亦铃东海沧苇图记。卢抱经学士谓鲍本之六十五、六十六两卷及卷七十之二十一、二十二两叶,为各本所无者,此本皆有之。然与以文《跋》不尽合,当是泰兴别一藏本,季氏《目》未之载耳。迩来东南烽火垂十余年,竹垞各本不知归诸何人,此本之存,不啻星凤矣。至振绮堂新刻,则版式缩小,视此阔行大字,刊印精良,未可同日语也。每册有珊瑚合印,盖百文敏公旧藏,同治丙寅获於京师。庚午小阳,彦合杨绍和识於宋存书室。均在卷首。

同治辛未春正月,鲍源深、潘祖荫、朱学勤同观于仪晋观堂。在卷尾。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有“宝”字元印、“季振宜藏书”、“季沧苇图书记”、“健庵”、“徐乾学”、“珊瑚合珍藏印”各印记。

【补】《宋存书室宋元秘奉书目》、《江目》均作一百卷、三十六册、六函。《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又作九十八卷,三十六册,八函。不知缘何著录互异。此本王献唐调查登录时仅见残存二册,当於第一次匪乱时散失,先后辗转归於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咸淳刻本,存二十四卷〔二十二至二十三、二十九至三十二、六十至六十三、六十五至七十四、八十至八十三〕。

其中六十一至六十三配清抄本,十一册,潘捐。亦见《宝礼堂宋本书录》。王晋卿所见者即系此本。惟《文禄堂访书记》未登卷二十九至三十二,谅系一时疏漏。又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存七十八卷,傅玉露、杨绍和跋。〔卷七至十、十七至十九、三十三至三十四、四十至四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三、七十六至七十七、七十九、九十一至九十七配清抄本〕四十册。据杨绍和跋,此本应有宋椠六十八卷,抄配者二十七卷,合共九十五卷,四十八册。北图收藏七十八卷,四十册,尚缺十七卷,八册。此七十八卷,除潘氏宝礼堂捐二十四卷外,复有五十四卷,先后为北图所有。其中见於著录,得自傅沅叔者四十八卷〔其中二十二卷得自王献唐,十六卷得自赵斐云〕。尚有六卷,不知来自何处。兹将各家著录迻录於后,以见授受源流。

王晋卿云:《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宋潜说友撰,宋刻大字本,存卷二十二、三,卷六十,六十五至七十四,卷八十,卷八十三,抄补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注双行低格,十九字,白口,板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姓名盛允中、陈松茂、东、成、政、蔡、光、大、连。宋讳字作“庙讳”,或“今上御名”。有“宝”字印、“珊瑚阁藏书”、“季沧苇藏书记”、“汪氏小书巢藏书”、“杨保彝藏本”、“宋存书室”、“旌德江绍杰汉珊考藏”各印。〔《文录堂访书记》卷二〕。傅沅叔云:《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宋潜说友撰,存二十二卷。宋刊本,十行二十字,注双行同,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方记字数,大小分左右。下方记人名,有陈升、陈茂、陈松、盛允中、尤明、尤有明、徐璟叔、王春马、王、张中、伍于、翁正、毛粹、范实贤、梁建、成盛、詹周等。避讳极谨,即旧讳亦注明。存卷如下: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三抄、三十四抄、三十五、七十五、七十六抄、七十七抄、七十八抄、三页又补缀,七十九抄。

钤印有:“宝”圆印、“季沧苇图书记”、“珊瑚阁珍藏印”、“宋存书室”、“海源阁”、“杨氏勰卿平生真赏”、“海源阁藏书”。

按:此海源阁散出之书,王献唐见之济南肆中,因代为购得,计耗去四百金。前岁曾收得五册,亦刻抄各半,为卷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抄、四十一抄、四十二抄、四十三抄、四十四抄、四十五抄。今日赵万里又送八册来看,索金八百,别记之。

傅沅叔又云:《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宋潜说友撰,残本,存十六卷。宋刊本,十行二十字,注双行同,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方记字数,大小分左右。下记刊工人名,存卷如下:六十、六一抄、六二抄、六三抄、六五至七四、八十、八十三。内只有六十一至六十三抄补,凡三卷。余均刊本〔癸酉八月赵万里持售,索八百元〕。〔以上两则,均录自《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五,第四〇〇、四〇一页〕

又傅沅叔《宋刊咸淳临安志残本跋》云:庚午之秋,大盗仿扰青齐,窜入聊城县,尽劫海源阁杨氏藏书以去。於是宋元椠刻、旧抄名校之本,锦袠缥函,风飞雨散,流落於历下、胶澳、津沽、燕市之间。兼以其时仓皇俵分,摧烧攘夺,往往一书而分割於数人,一函而散裂於各地。或甲拥其上而乙私其下,或首帙尚存而卷尾已毁,零乱错杂,至於不可究诘。余闻其事,私心摧丧,为之不怡者累日,以谓文籍被祸之酷,未有如斯之甚者也。岁月既久,厂肆估人或展转捆载而至,余感叹未终,雅不欲观,盖亦怵心世变,无意於储藏矣。至腊月将尽,董估廉之携《咸淳临安志》五册见示,阅之颇为心动,缘双监楼中地志一门,尚未有宋刊为之领袖,因以重价收之。今岁王君献唐自历下来,言彼中尚有数册求沽,遂挽以代为谐价。旋斥去它书,勉筹四百金寄之,又二月而书箧邮至。通计前后所收,凡十有一册,存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三至四十五、七十五至七十九,通得二十二卷,内刻本十一卷,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五至三十九、七十五、七十八。余十一卷咸以抄写补入。刊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注双行同。版式阔大,高八寸二分,阔六寸。版心上方记字数,下记刊工姓名。收藏有“珊瑚阁珍藏印”、“季沧苇图书记”,又“宝”字白文圆印,别有“高平家藏”、“朝列大夫之章”朱文二印,最为古旧。考“高干家藏”、“朝列大夫”二印,宋藏本亦有之,知此本为竹垞襞缉所余,复配阁以成全帙者也。以汪刻本略校数卷,文字初无大异,每卷改订不过三数事,惟遇玄、匡、贞、署、桓、构、启、璇诸字,宋本作“庙讳、“旧讳”或“今上御名”,而汪刻则直书本字而已。其它若“涌”之作“涌”、“链”之作“炼”、“泛”之作“泛”,“烟”之作“烟”,“笋”之作“笋”、“茅”之作“茆”,“栖”之作“栖”、“郤”之作“却”、“回”之作“回”,“浙”之作“浙”,乃结体之异,初无关於闳旨。以是推之,当日振绮堂据宋椠覆刊,其校譬之精审盖可知矣。

考此书宋刊本见於著录者共有三部:其一为宋楼藏奉,即黄荛圃百宋廛物,赋中所称“临安百卷,分豆剖瓜,海盐常熟,会蕞竹垞”者也,凡抄补十二卷。其二为钱唐丁氏善本书室藏本,为吴氏拜经楼故物,凡抄补七十五卷,今存江南山图书馆。其三即海源阁此帙,为季氏延令书室故物,宋刊存者六十八卷,抄配者二十七卷。煌煌钜帙,海内鼎峙而三,其成之可谓艰矣。顾昔人所为腐心粹掌、苦索冥弢、勤勤补缀、而得完者,杨氏保藏三世,历五六十年,今一旦忽摧毁於凶暴之手,使鈲离断析,终古无合并之望,斯亦深可悼叹也。

是书据余所知,其尚可踪迹者,自余得十一册外,江君汉珊得九册,刘君惠之得一册,文求堂书肆得一册,厂市尚流传一册,视原书十分有五而犹不足焉。呜呼!阳九百六,厄运所遭,商於诳楚,鹑首赐秦,河山破碎且不足论,吾辈独抱此断烂简编,而为之深致惋惜,毋亦顾眉睫而失岱华,徒贻朝菌蟪蛄之诮而已!癸酉嘉平月十七日,大雪满园,坐琪花玉树中,展玩异书,真所谓清极不知寒矣!藏园老人书。〔《藏园群书题记》第二一三、二一四页〕

《宝礼堂宋本书录》云:宋《临安志》先后三修,始於乾道,周淙撰十五卷,今存三卷。继之者淳佑,施谔撰,原卷数不详,存者仅六卷。最后为咸淳,潜说友撰,一百卷。昔朱竹垞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得宋刻八十卷,抄本十三卷。其后又得刻本三卷,易去抄本,展转归於士礼居黄氏。又抄补六十五、六十六两卷。由苏州汪氏、上海郁氏而入於宋楼陆氏,今已流出海外。鲍以文从平湖高氏得宋刻二十二册,中间节次阙失,而尽於八十一卷。其先为昆山徐氏、泰兴季氏所藏,鲍氏得之,复撤换误抄施《志》六卷,又补抄若干卷,合宋刻二十卷,抄本七十五卷,旋归拜经楼吴氏,又入於八千卷楼丁氏,今藏江南山图书馆。此为泰兴季氏别一藏本,原存宋刻六十八卷,抄本二十七卷,先归百文敏家,继入於海源阁,杨氏《楹书隅录》志其原委甚详。庚午秋,山东群盗蜂起,扰及聊城,杨氏弆藏,尽被劫掠,捆载入市,流转於青齐燕赵之间。余访求有年,近仅得此残本,存宋刻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九至三十二,卷六十,卷六十五至六十八,卷七十至七十四,卷八十至八十三,凡二十卷。抄本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凡三卷。闻傅沅叔所得卷数相埒,抄刻各半,尚有五十余卷,今不知飘堕何所矣。清代最忌“胡”、“虏”诸字,卷中多被剜削。全书镌印绝精,留此瘢垢,殊堪惋惜。

版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注双行,字数同。左右双阑,版心白口,单鱼尾。书名题《咸淳临安志》卷几,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

刻工姓名:有尤明、吴文焕、陈松、潘必昌、陈日升、郭世昌、蔡光大、韩玉、王春、盛允中、陈茂、陈政、曹必贵、王、谢、张中、贡、卿德达诸人,又有马、詹、毛、赵、范、孙、尤、吴、蔡、韩、梁、陈、谢、张、曹、久、沅、元、升、达、永、右、正、文、成、有、必、卿、昌各单字。

宋讳:轩辕二字注暗讳,玄字注圣祖讳,筐、署、树、旭、构、匀诸字注庙讳,启字注御旧名,旋、璇二字注御名,其为字不成者,仅见一完字。

藏印:“季沧苇图书印”、“珊瑚阁珍藏印”、“宝”、“宋存书室”。〔史部第五五、五六页〕

杜常《华清宫诗》:“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合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晓风”字重下句“西风”字,或改作“晓乘”,字亦未佳。杨升庵云:“见宋敏求《长安志》,乃是‘星’字。敏求又云‘长杨非宫名,朝元合去长杨五百里,此乃风入长杨,树叶似雨声也。’”前说今本乃无之,后说则李好文《志图》中语。而升庵以为敏求,盖误。升庵好辨,博而不详审,往往如是。此所以来后人《正杨》之讥也。是本旧为陶尔成所藏,今归於朝爽合中。尔成嗜书,而所藏多丛杂。此书虽有刻本,而流传甚少,且次道为此书号称博洽,尔成诸书,当以此为第一,殊可宝也。庚寅菊月之廿三日,温陵黄虞稷记。

此书人间久已绝少。丁亥岁奉命纂修《方舆路程》,因於织造曹银台处借钞得之,真可宝爱,阅者无忽视之也。壬寅九月十三日,秋泉居士记。

李好文《长安志图》、宋敏求《长安志》,近日灵岩山馆曾有刊本,其所据依者,乃汪文升家藏钞本也。汪本藏吾郡香严书屋中,昔孙伯渊居毕弁山幕,校刻此书曾借之,改易行款,并所脱叶而连之,其大误者也。余向收璜川吴氏钞本,借香严本勘之,行款已改易,然缺叶痕迹尚存。以香严本勘之,知有失叶。其可信为汪本者,《曝书亭集》云“借录於汪编修文升”,今香严本卷尾有秋泉居士记,卷中又有彝尊印也。余续收嘉靖辛卯武功康海序知西安府南埠李侯刻本,彼此参校,所失叶在焉,乃叹书必多得一本为善。取李刻本文,按汪钞本行款录,恰尽一叶,窃幸是书至我而始获全也。参校才毕,适某书友以郡中某故家藏成化刊本来,取香严本勘之,知即出於是本,特失去成化重刊一叶,久不知汪钞本为何本耳。以重直购获,命工重装而补其失叶,并录香严本原《跋》附后,以便稽览。今而后,知俞邰所云“流传甚少”,竹垞所云“字画粗恶”,皆指是本矣。虽一明代刊本,然弢罗至第三次方得斯刻,可不谓难欤!至於成化与嘉靖本之同异优劣,尚容绩考。己巳四月六日,复翁识。

香严本虽出自是刻,然朱校纷如,已失其旧,安得似此之犹为庐山真面目耶。勿以明刻轻之,书之号称祖本者,此即是已。

《四库全书总目·长安志》云:“晁公武《读书志》载有赵彦若《序》,今本无之。”又《长安志图》云:“此本乃明西安府知府李经所锓,列於宋敏求《长安志》之首,合为一编。然好文是书,本不因敏求而作,强合为一,世次紊越。既乖编录之体,且《图》与《志》两不相应,尤失古人著书之意。”此本首载赵《序》,并未脱佚。而李经所锓,即复翁《跋》中嘉靖辛卯刻本,此本尚在其前数十年,已合二书为一,不得谓李氏所羼矣。且二书合刻,不过以类相从,卷目判然,各成部帙,亦未尝互有窜并。或当日乃以好文之《图说》,附之宋《志》之末,而后来钞刻者误冠於首耳,故仍依世次分著於录云。《志》二十卷,后有“成化四年孟秋郃阳书堂重刊”木记。每册有钱氏书印等印。彦合记。在卷末。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於一九三四年购得,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明成化四年郃阳书堂刻本,黄丕烈跋。但《自庄严堪善本书目》未标明为海源阁遗书。

周叔弢云:白纸,大版心,四周宽边,十二行廿二字。〔《楹书隅录》批注〕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单边,卷未有《郃阳书堂重刊成化四年孟秋》牌记。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二十四·七厘米,广十七·八厘米,十二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单边。此书与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合刻,先《图》后《志》。卷后有“成化四年孟秋郃阳书堂重刊”牌记两行。郃阳书堂未详何人创建。此为传世最早刻奉。黄丕烈有《跋》,杨氏《楹书隅录》著录。〔《叙录》六八页,《图版》三七五〕

甲戌八月寓临沂,读《三国志》毕,因裴注而及此书,郁仪中尉“非博士言所急”之诮,庶可解免。然此书携以自随,已逾一年,始得寓目,而余於科举之业未尝少进,恐博士既从而咻之。如中尉者,又将嗤鄙之耳。长洲何焯。在卷首。

洪景伯《隶释》集善长所载汉魏诸碑为一卷,其后云:“时无善长,雌黄不可妄下。”当日犹云尔,况今日乎。

郁仪中尉於此书不为无功,惜如《隶释》及《通鉴注》之类,不加旁求博证耳。康熙戊戌八月,何焯记。在卷末。

乾隆己卯莫春,从吾友金陵陶蘅湘圃借季沧苇校本写於芜郡客舍,匝月而竟。长谷沈大成记。

庚辰初夏,从吾友吴中朱文游奂借何义门先生校本复校於广陵,同观者休宁戴东原震,亦嗜古之士也。大成又记。

是书初与戴君同校於广陵,甫数卷而余病中辍。今幸不死竣事,而东原闻为人谐,拂衣归歙,余淹留卧病在家。别未半载,事变如是,未知何日再与吾友商榷也。嗟嗟!客子畏人群邪丑,正吾两人所谓背影而驰者,宜其然耳。大雪后一日,大成又记。均在卷首。

余比年来外伤棘枳,内困米盐,有人世所不能堪者,而惟借善本书校之,丹墨矻矻,逆旅不辍,此多生结习,未能破除,翻借以解我愁耳。是书小春少闲复校,病余体弱,笔即昏然思睡,日尽一卷,几不能支,越月始竟,既以原本归吴门朱氏,复记於此云。庚辰十一月朔,沈大成。在卷末。

嘉兴怀有芷同年从吴榷堂处借得此本,长夏无事,借校一过。季本用蓝笔,何本用墨笔。在卷首。

予案:是书自以《四库》本最为精密,东潜赵氏本订讹辨谬,亦极称核博。此本乃用赵氏本传录,所云义门校本,即赵氏据校各本中之一。然沧苇校本,则赵氏未之见者,存之亦可资参证也。

横延阁收藏宋本甲。在卷首。

是书赵善誉撰,世罕收藏。此宋刻本二十卷,东海相国物也。余见诸钱唐故家,虽残缺不完,可宝也。樊榭山人。在首册后。

昔在袁江,有估人持吴郡故家秘书一单求沽,中有宋本《东南进取舆地通鉴》,为宋廛故物,亟命持来,乃久而弗至。及军兴,遂置之,其书珍秘,至今未忘也。今秋家弟以此本邮寄,云得之浙士周姓者,展卷阅之,固东海本也。按:是书《宋史·艺文志》作《读史舆地考》六十三卷;陈氏《书录解题》亦作六十三卷,名《南北攻守类考》、列之《地理·边防类》,实一书也。荛翁藏本三十卷,为泾阳先生物,得诸先生裔孙,《跋》中未详板式年月,不知与此本同否?世鲜别本,无由校证,殊可惜耳。同治庚午仲冬,宋存主人跋。在卷末。

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三字不等。有“横延阁书画印”、“吴生元恭”、“东海”、“乾学”、“徐健庵”、“万卷堂藏书”、“樊榭山人过目”各印记。

宋刻《会稽三赋》,余所见有三本。此本得诸东城顾八愚家,首尾皆有残缺,每以无从补录为恨。后於五柳居书肆见一本,印已糊涂,纸多裱托,因未购之,卒归余友顾抱冲。既访得八愚之兄五痴亦有是书,遂借以对勘,其中阙叶俱可补录,爰取旧纸,倩馆师顾涧苹手影足之。其第四十九叶,系五痴本所重,丐主人赠余,顿成完璧。命工装池,俟他日有更好於五痴本者,俾书中缺字一一补录,不亦快乎。嘉庆元年冬至前四日,棘人黄丕烈识。在卷末。

每半叶九行,行大十八字,小三十二、三字不等。有“振宜家藏”、“沧苇”、“季寓庚珍藏书画印”、“黄丕烈印”、“士礼居”、“荛圃卅年精心所聚”各印。《延令书目》、《百宋一廛赋》皆著录。近时萧山陈氏刻入《湖海楼丛书》者,仅据汪苏潭吏部继培影宋钞本开雕。而吏部《跋》中谓:“往岁得厉樊榭徵君所藏《会稽三赋》,读徵君《跋》,以为真宋本也。近何君梦华复以宋刻相示,校勘前书,补正脱误数百字,乃知徵君所藏者,明人重刻本也。何书间有蒙烂,校者以明刻补之为可惜”云云。是汪本乃从何本钞出,已为校者羼乱,不若此本之完善矣。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於集部宋别集内著录,作一卷,宋刻元修本,顾广圻抄补,黄丕烈跋。又《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宋刻元修本,顾广圻抄补,黄丕烈跋,九行十七字或十八字,小字双行,行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

周叔弢云:印不佳。又云:书不精,赋,荛跋。〔《楹书隅录》批校〕绍曾案:赋,系指顾广圻《百宋一廛赋》著录,以下不再加注。又案:据《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黄丕烈另一宋本《会稽三赋跋》,五痴本、八愚本、顾抱冲本皆大字,不分卷。傅沅叔《跋会稽三赋》另一宋本,亦云:“此书宋刻流传有二本,一为三卷,见於《荛圃题识》,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今铁琴铜剑楼瞿氏所藏严充本正与之同。一为不分卷,《楹书隅录》之季沧苇本,丁氏善本书目之影写本,道光丁酉之翻刻本及此本是也。”可见《楹书隅录》、《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作不分卷者为是。《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改题三卷,未知何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均题一卷,似亦未确。〔传《跋》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四,第一二三五页〕 XYPaDi5CIRYqtkCX9SbJ3Py81Lly7ujyQOI6++hM5Lp/uBPuYYVjY13ESX6SRS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