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经部

楛留

和幼时读《周易》。先公谕曰:“此非朱子之旧也。”检顾氏《日知录》示和。而访求《本义》旧本不可得,所藏者,乃内府摹刻宋吴革本也。昨岁入都,於厂肆见此本,楮墨绝精,色香俱古,洵吴氏原椠,爱玩不忍释手。而索直昂,议再三未就,比归,始致书友人购之。谨案:《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以《上》《下经》为二卷,《十翼》自为十卷。《日知录》曰:洪武初,颁《五经》天下儒学,《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为书。永乐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传》之后,《天禄琳琅书目》云:‘考董楷《周易传义附录》,割朱《义》以附程《传》宋时已然,不防於永乐《大全》也。’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复淆乱。如‘《彖》即文王所系之词,《传》是孔子所以释经之词,后凡言《传》仿此’,乃‘《彖》’‘上传’条下义,今削去‘彖上传’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之下。‘《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词也’,乃‘象上传’条下义,今乃削去‘象上传’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传》、《象传》之义,以尽《乾》、《坤》二卦之义,而余卦之说,因可例推’乃‘文言’条下义,今乃削去‘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长也’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无,复依程《传》添入。后来士子厌弃程《传》繁多,专用《本义》。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颁,不敢辄改,遂即监板《传义》之本,削去程《传》。而以程之次序为朱之次序。其辨最为明晰。此为咸淳乙丑九江吴革所刊、内府以宋椠摹雕者。前有革序,每卷之末题‘敷原后学刘校正文字’行款及《象传》、《履》、《夬》二卦不载程《传》,一一与炎武所言合。卷端列九图,卷末系以《易赞》五首、《筮仪》一篇,与今俗本升《筮仪》於前,而增列《卦歌》之类者,亦乎不同。《彖上传》标题之下,注‘从王肃本’四字,今本删之。又《杂卦传》。‘咸,速也。恒,久也’下,今惟注‘咸速恒久’四字,读者恒以为疑。考验此本,乃是‘感速常久’经后人传刻而讹,实为善本。”又海宁简庄陈先生跋是书云:“向从吴中顾氏得宋版《周易本义》。又从袁氏得幡宋刊,卷帙次序悉同,惟字样较大。经文如《比·初六》‘终来有它吉’不作‘有他否’。《九五》‘系于苞桑’不作‘包桑’。《井·九五》‘井洌寒泉食’不作‘井冽’《坤彖传》‘应地无疆’不作‘无疆’《颐彖传》‘白求口实’不作‘口食’《系辞传》‘失得之象也’,不作‘得失’,‘其受命也如响’不作‘如向’;‘何以守位曰人’不作‘曰仁’;‘男女构精’,不作‘构精’;‘兼三材而两之故六’,不作‘三才’。下句同。《序卦传》‘伤於外者必反於家’不作‘其家’,‘决必有遇’‘有’下无‘所’字。《杂卦传》‘丰多故’下无‘也’字。俱与宋版合,而可以证俗本之误。至《杂卦传》‘遘,遇也’不作‘姤遇’则此本尤胜。考《说文》无‘姤’字,徐铉新附乃有之。《尔雅·释诂》、‘遘,遇也。’《易·姤释文》:‘古豆反。’薛云:古文作“遘”郑同。冯椅《易辑》云:‘古文“姤”作“遘”,遇也,亦婚媾也。王注《易》改为今文,为“姤”《杂卦》犹是古文。郑本同。盖《杂卦》以无王注,故未及改。唐《石经》及宋相台岳氏本皆作“遘”流俗相承,尽改为“姤”,遂不复知《本义》原本矣。’若注之胜今本处,已见前跋,钱詹事亦详言之。是本为咸淳乙丑九江吴革刊。按:乙丑,咸淳元年也,宋有三吴革:一字义夫,华州华阳人,宋初勋臣廷祚七世孙,官至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死宣和之难,详见《宋史》。一绍兴初江西运制,见《系年录》。一江州人,景定四年四月以权发遣产部判官兼知临安府事,六月转朝奉大夫,九月除司农少卿,十一月兼敕令所删修官,五年七月罢,见《咸淳临安志》。革曾於淳祐中为钱唐令,寻通判临安府,见《嘉靖浙江通志》。咸淳元年与景定五年仅越一年耳,或谓即宣和之吴革,非也。”考辨极为详确,故并著之,足徵此本之宝贵矣。至简庄所称顾氏本,缩改每叶为十四行,又“遘”误作“姤”即属宋刊,决非原椠。惟《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载,与此正同。沧苇、健庵、栎园、栋亭、椒园诸先生历经鉴藏,固经厨之秘笈也,因敬钤先公印章於卷之首末,俾子孙世守勿替云。时同治甲子春孟十九日,杨绍和彦合谨识。

每半叶六行,行十五字。有“高丙家藏”、“武林高瑞南家藏书画印”、“振宜之印”、“季振宜藏书”、“崐山徐氏家藏”、“徐健庵”、“乾学之印”“栎园周氏藏书”、“是书曾藏周元亮家”、“曹寅之印”、“颍川”、“颍川陈衎”、“陈衎之印”、“磐生”、“邓氏汝高”、“元冰”、“沈廷芳印”各印。又朱文长方木记一,其文云“澧记官书”,则元时印也。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嫂曾经眼,去向不明。周叔弢《楹书隅录》题识云:“戊寅九月见《周易本义》,只饱眼福而已,伤哉。老记。”又批:“白麻纸,装潢极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宋咸淳元年吴革刻本《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图》一卷,《五赞》一卷,《筮仪》一卷,两部均非海源阁书。其中一部为朱氏结一庐旧藏,与海源阁所藏为同一版本,《中国版刻图录》有书影。爰将《叙录》迻录於后,以资参证。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二四厘米,广一五·五厘米。六行,行十五字。注文双行,行字同。白口,左右双边。首咸淳元年九江吴革《序》:昨刊程《传》於章贡郡斋,今刊《本义》於朱子故里。据《建宁府志》。吴革,咸淳中任知府,知此书为建宁府官版。朱熹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与《序》称朱子故里正合。刻工邓生、吴文、阮生又刻福建漕治本《龟山》、《张子》两语录。清武英殿刻本,即据此本影刻。〔《叙录》第四一页,《图版》二〇二〕

右《诚斋易》。乃旧本也,鬻书客潘生所售余者,置诸巴焦林中读书处。时正大二年龙在己酉端阳日,郑希圣谨志。

杨万里《诚斋易传》二十卷,自淳熙戊申至嘉定甲子,凡十七年始脱藁,前后序文皆公手笔。其说本之伊川,而多引史传事证,盖象数之学蔑闻焉。嘉定元年,臣寮申请得旨给劄其家钞录,宣付秘阁。此本纸札精好,真三百年物也。书后有元人郑希圣题字,在至大二年己酉,距今二百八年矣。予得之祝希哲,希哲得之朱性甫,性甫得之南园俞氏,知其为俞石涧先生家藏。乌乎!凡法书名画流传人间,君子付之烟云过下阙言也,是果人之玩物乎?抑物之玩人乎?追慕古人,感慨系之。正德十一年丙子夏四月三日,吴都朱良育尗英书於西崦草堂。

此本《百宋一廛赋》著录,每半叶十行,行大廿一字,小廿六字。前有《自序》及《奏劄》一张先生者,诚斋门人张敬之显父也。镂锲精工,犹是当时初印,书中用朱笔句读,遇宋讳字并加规识。谨案:《天禄琳琅书目》宋板《周易程传》云:“全部用朱标界,凡宋讳作大圈围之,可证阅者为宋时人。”则此本当亦宋人点勘。尗英《跋》称出俞石涧家。石涧生平邃於《易》学,所著《周易集说》诸书,皆覃精研思,积数十年而始成,此本或即其手迹耶。俞名琰,字玉吾,吴县林屋山人,生宋宝祐初,入元徵授温州学录,不赴,隐居吴之南园,老屋数椽,古书金石充其中,傅四世,皆读书修行,号南园俞氏云。同治纪元冬十月,东郡杨绍和彦合甫识。

有“宋本”、“郑希圣印”、“三家村”、“芭蕉林中散人”、“吴郡西崦朱尗英书画印”、“吴郡朱尗英西崦草堂印”、“尗英”、“西崦”、“汲古阁”、“汲古主人”、“毛氏子晋之印”、“子晋私印”、“子晋书印”、“东吴毛氏图书”、“汲古得修绠”、“繁花隖”、“琴隺主人”、“听松风处”、“书香千载传之子孙”、“乾学”、“徐健庵”、“顾诏书印”、“栗堂”、“骏佳”、“顾骏佳氏藏书”、“金粟之印”、“琅环精舍图章”、“默斋秘玩”、各印记。

【补】此本散出后先归刘少山,转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刻本,郑希圣、朱良育跋。

周叔弢云:“与瞿氏本同,黄纸精印,又有元明人手跋,佳书也。”又在“繁花隖”、“琴隺主人”、“听松风处”下分别加注“毛氏印”、“汪士钟印”。〔《楹书隅录》批校〕

右《毛诗举要》二十卷,焦氏《经籍志》不载。《菉竹堂书目》有郑氏《释文》及《音义》。共四册,而无卷数,亦无《举要》之名。此本购自江西志局,确系宋雕本,二十卷,首尾完好。惟篇首仅有图数页,又无序,疑尚有缺文,苦不得别本校对。乙巳二月检阅一过,敬识於末。南书房史官查慎行,时年七十又六。

钱曾《敏求记》云《毛诗郑氏笺》廿卷,南宋刻本,首载《毛诗举要图》者,即此刻本也。十年前,家兄抱冲收得之,藏於小读书堆。近始借在西湖寓馆校读一过,所见毛郑诗本子,莫有旧於此者,洵足宝已。嘉庆壬戌九月初一日,元和涧苹居士顾广圻书。

道光丙戌八月十八日,南海吴荣光借观。均在卷末。

朱竹坨引陆元辅曰:“此书不知何人编辑,锓刻甚精,首之以《毛诗举要图》二十五,次之以《毛诗篇目》。其卷一至终,则全录大小序及毛《传》、郑《笺》、陆氏《释文》。而采《左传》、三礼有及於《诗》者为互注,又标诗句之同者为重言,诗意之同者为重意,盖唐宋人帖括之书也。”张月霄《藏书志》云“是书《传》、《笺》下附《释文》及互注、重言、重意,盖南宋麻沙坊本也。《传》、《笺》、《释文》俱双行小字。《传》无标题,山井鼎云:今本有‘传’字者,后人所加也。《笺》以‘笺云’冠之,山井鼎云:‘笺云’二字,郑氏之旧,所以别毛氏《传》也。无《传》者亦无标题,如《关雎序》、发犹见也。《葛覃序》,躬俭节用之类。陆德明云:序并是郑注,所以无‘笺云’者,以无所疑乱也。犹是郑君之旧。”皆即是书,虽刊在南宋初,然毛郑诗之最古本也。先公於己酉购之扬州汪容甫先生家,后复得一南宋监本,与此同一精好,乃并储之四经四史斋中。辛酉,皖寇扰及齐鲁之交,烽火亘千里,所过之区,悉成焦土。二月初,犯肥城西境,据予华跗庄陶南山馆者一昼夜,自分珍藏图籍,必已尽付劫灰。及寇退,收拾烬余,幸尚什存五六。而宋元旧椠,所焚独多,且经部尤甚。此本仅存十八至末三卷,监本仅卷首至十一而已。呜呼!岂真大美忌完,理固如是乎。然钱遵王有言:“此等书勿论其全不全,譬诸藏古玩家收得柴窑残器半片,便奉为天球拱璧,而况镇库典籍乎。”信已。同治上元甲子冬月十六日,东郡杨绍和识。

桐乡陆君敬安《冷庐杂识》云:“冯砚祥有不全宋椠本《金石录》,刻一图记曰:‘金石录十卷人家。’仁和吴兔床明经得宋本《咸淳临安志》。又得《乾道》、《淳佑》二志,刻一图记曰:‘临安志百卷人家’。吴门黄荛圃部曹多藏宋板书,颜所居曰‘百宋一廛’吴以‘千元十架’揭榜与之敌。聊城杨侍郎得宋板《诗经》、《尚书》、《春秋》、《仪礼》、《史记》、两《汉书》、《三国志》,颜其室曰‘四经四史之斋’皆可为艺林佳话。”案:先公所藏四经,乃《毛诗》、《三礼》,盖为其皆郑氏笺注也。《尚书》、《春秋》虽有宋椠,固别储之。先公与陆君平生未识面,当由传闻偶误耳。陆君名以,以甲科令楚北,改授杭州校官,尝自署为“七上黄鹤楼散人”云。绍和再记。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字。有“溪庄”、下有旧印一,文不辨。“得树楼藏书”、“汪喜孙印”、“孟慈”、“喜孙审定”、“江都汪氏问礼堂收藏印”、“秘书少监”、“顾广圻印”、“千里”、“涧苹”、“臣荣光”、“石云山人”、“阮氏小云过目”、各印。

【补】此本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四经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毛诗诂训传》二十卷宋刻本,查慎行、顾广圻跋,吴荣光题款,一册。存三卷十八至二十。

传沅叔云:宋建本,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字,注双行同,细黑口,左右双阑,阑外记篇名。《传》、《笺》下附《释文》,又重言、重意、互注〔整理者案:原作“附注”,今据杨绍和跋改〕皆以白文别之。有清查慎行、顾广圻跋,吴荣光观款。钤有“谿庄”、“岐山草堂”二宋印。此巾箱本,与余藏《礼记》同。〔海源阁书,辛未二月二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第三六页〕

周叔弢云:小版心,建本,黄纸精印。〔《楹书隅录》批校〕

《毛诗》二十卷,宋刻本,首题“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卷第一”,次低二格题“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又次顶格“《周南·关雎》训诂传第一”,又次低一格夹注释文,后接《毛诗·国风》夹注释文,接郑氏笺夹注释文,次提行“关雎,后妃之德也”起每叶二十行,行十八字。凡重言、重意、互注,俱用规识。凡《释文》与《传》、《笺》相连,不加识别,与家藏宋本《尚书》体例略同。《尚书》乃婺本小字,此则监本中等字。所谓监本者,当即岳氏《沿革例》云“监中现行本”也。《经义考》载有宋刻《纂图互注毛诗》,当即此本。惟彼前有《毛诗举要》二十五图,此但存《毛诗图谱》,并不知何人所刻。宋时各经诸子皆有重言、重意,盖经生帖括之书。此本刻画工整,纸墨精良,且原於监本,斯为可贵。审其避讳,“慎”、字缺笔,“敦”、字则否,殆是孝宗时刻者,因校对素所肄业之本。经文《 风》“终然允臧”,不作“终焉”。《卫风》“如切如磋”,不作“如磋”;“远兄弟父母”,不作“父母兄弟”。《魏风》“不我知者”,不作“知我”。《唐风》“父篦弗埽”,不作“弗扫”;“白石粼粼”,下作:“粼粼”;“硕大且笃”,不作“实大”。《秦风》“彼晨风”,不作“彼”。《小雅》“宜尔家室”,不作“室家”;“它山之石”、不作“他山”;“朔月辛卯”,不作“朔日”;“维曰于仕”,不作“予仕”;“鞫为茂草”,不作“鞠为”;“乱如此怃”,不作“此怃”;“维暴之云”,不作“谁暴”;“有洌氿泉”,不作“有冽”;“我蓺黍稷”,不作“我艺”;“受天之祜”,不作“之祐”;“止于丘阿”,不作“止於”《大雅》“乃疆乃里”,不作“乃彊”;“淠彼泾舟”,不作“渒彼”;“如珪如璋”,不作“如圭”;“凤皇于飞”,不作“凤凰”;“於乎小子”,不作“於呼”;“匪用维教”、不作“为用”。《周颂》“娄丰年”,不作“屡丰”。《商颂》“来假来飨”,不作“来享”;“幅陨既长”,不作“幅陨”,皆与唐《石经》及宋相台本合。惟“瑳”字《石经》作“磋”,考《说文》有“瑳”、无“磋”。此与相台本并作“瑳”为是。其《传》、《笺》之足证今本之误处尤多。附《释文》亦多胜於今本。又书中用朱笔点句,而於讳字则以朱笔规识,盖犹是宋人书塾中课读之本耳。

此本为海宁陈仲鱼先生鱣旧藏,仲鱼与吴槎客骞题语均书於别纸,缀之卷末。辛酉遭寇乱,自第十二卷以下皆焚失。兹从别下斋所刻仲鱼《经籍跋文》中录存如右,槎客跋则莫由补写矣。谨考《天禄琳琅书目》著录宋本《毛诗》,载朱竹坨引陆元辅之说,谓证以此本,虽无图目,而体例适符。惟书中於篇目相同者为重篇,诗句相似者为似句,乃元辅所未及。盖因书名未经标出,遂不加详考耳。字画流美,纸墨亦佳,信为锓本之精者。即此本也。东郡杨绍和识於四经四史斋。

每半叶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四字。有“玉堂学士”、“湖山清趣”、上有旧印一,文不辨。“鱣读”、“仲鱼图象”、“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各印。

【补】此本为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四经之一,散出后先归周叔弢,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均有著录,题宋刻本,存卷一至卷十一,又图谱。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宋刻本,十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细黑口,双边,耳记篇名。海源阁旧藏,《楹书隅录》卷一著录。〔第十一页〕

周叔弢云:海源阁本丁丑小除夕杨君敬夫曾拟归我,当时卒岁之资尚筹措未足,焉有余钱收书,乃婉词谢之。越岁己卯二月,始得与金本《通鉴节要》同收之。细审杨本,与余本实非一刻,杨本《图谱》版心作“诗谱”,误字二卷一叶八行“匪席”误“匪石”,三卷十七叶八行“市朱”误“市宋”。余本皆改正。宋讳缺笔,杨本较谨严。余本或依杨本翻雕也。惜杨本四周余纸短狭,比之余本宽阔相差远甚。黄氏既未以小字宋本配入而抄补之,余亦仍黄氏旧贯而不改装,特附记得书之难苦於此云。翁又记。〔此跋《翁藏书题识》失载,周一良先生提供〕

又批:与余所藏非一本,《毛诗图谱》版心作“诗谱”,余本作“图谱”。宋讳缺笔,纸印极精。余本有数卷乃士礼居从此书影抄,颇思得此本配入也。〔《楹书隅录》批校〕

又批:丁丑小除夕敬夫拟以此书见归,索八百元。余度岁之资仅乃足用,实无余力收书,只得婉谢之,两美之合,遂成虚愿也。世事如斯,衣食且恐不赡,即见好书胜此者,亦徒唤奈何耳。〔同上〕

又批:己卯二月此书归余,因天地狭小,不能与余本相配,特另存之。〔同上〕

又批:黄纸印尚精,天地太小。增补“宋本”朱文腰圆、“澂印”白文方、“镜汀”朱方、“三十五峰园主人”朱文方、“汪印文琛”白文方、“士钟”白文方、“阆源父”朱文方。〔同上〕

据《翁历年收书目录》,此本於一九三九年二月得自杨敬夫,价七百元。〔《翁藏书活动四录》〕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一九·九厘米,广一二·六厘米。十行,行十八字。注文双行,行二十四字。细黑口,四周双边。耳记篇名。宋讳有避有不避。观纸墨刀法,知是南宋中叶建本。卷五至卷七,黄氏士礼居影宋抄补。〔《叙录》第三八、三九页,《图版》一八七〕

成化丁未七月十又九日,雨过新凉袭人,间阅半饷。三日后,复遍观一过,因书以纪岁月云。宽。在卷一后。

吴郡钱同爱藏书。在卷末。

是书世无二本,《四库全书》亦未收录。朱氏《经义考》云:“刘氏《诗说》,《宋志》及焦氏《经籍志》、朱氏《授经图》均未之载。昆山徐氏传是楼有藏本,乃宋时雕刻,惜第二、第九、第十卷都阙,前有《总说》、楮尾吴匏庵先生题识尚存。”即此本也。予按:克子坦《跋》有“书成,藏在箧中有年,恨遭攻劫,遣失数卷”云云,则第二、第九、第十三卷,乃未刊前所佚,非此本有残阙也。此本坦《跋》凡二,一在克《序》后,一在卷尾,语意略同,惟《序》后之《跋》—多前数语。当是卷尾之《跋》先成,因未著明阙卷之故,遂别作一《跋》补为叙入,而印时偶忘撤去先《跋》,以致两存耳。《经义考》及《巩经室外集》、《爱日精庐藏书志》,均据传钞之本著录,只载卷尾之《跋》,是以不知阙失之由矣。克之学出於东莱,其体例俱仿《读书记》。然互有雀蟆,并不尽从其说。张月霄谓其不袭陈言,自抒心得。阮文达亦称《大叔于田》。今本脱“大”字。此书与唐《石经》、《注疏》本同,可证近世坊刻之谬,是固读《诗》者所宜参考者也。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二字。有“鼎元”、“伯雅”、“王履吉”、“停云生”、等印。同治甲子七月十七日东郡杨绍和识。

【补】此书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诗说》十二卷,《总说》一卷,宋刻本,吴宽跋,钱同爱题款。存十卷一三至八,十一至十二总说

傅沅叔云:《诗说》十二卷,《总说》一卷缺卷二、十两卷宋刊本,半叶九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人名。卷一首叶刊工有“吉州吴刊”四字,余则但题一字。避宋讳不谨。用罗纹纸印。《序》六行十七字。刘坦二跋七行十四字,低二格。其在《序》后者字体墨色与全书不同,纸色亦异,当是后刊补入。有明吴宽、钱同爱识语。〔海源阁遗书,辛未二月十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第四〇页〕

周叔弢云:纸印极佳,刻工方整,宋刻之别派。〔《楹书隅录》批校〕

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元刻元印,楮墨绝佳。张氏《藏书志》云:“刊附胡氏《诗集传纂疏》后,《韩诗》,韩奕干正也,谓以其议非而正之”。《玉海》本阙下一句,余异同处颇多。《玉海》通为一卷,此本六卷,犹是王氏旧第。《纂疏》卷前有‘泰定丁卯仲冬翠岩精舍新刊’木记。”即此本也。是书刻入《玉海》者,舛谬错出,世无善本。山阳俭卿丁丈晏,无公同年友也,尝著《诗礼七编》,先公序而梓之。中有《诗考补注》二卷,《补遗》一卷,颇多订正,惟当时未得此本一为勘校耳。卢抱经学士《增校诗考序》谓“是书本不分卷,今以所益者多,因分之为四卷”,是亦未见此本矣。惜《纂疏》不知何时散佚,未识有缘尚能作延津之合否?杨绍和记。

【补】此书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元刻本,六卷,一册。

傅沅叔云:元刊本,十一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双阑。前景定五年甲子良月之望古涪文及翁伯学序,次应麟自序,皆半叶九行。次延佑甲寅胡一桂序,半叶八行,行书。次《目次》、《三家传授图》。卷一《韩诗》,卷二《鲁诗》,卷三《齐诗》,卷四《逸诗》。卷五《诗异字异义》,卷六《补遗》。〔海源阁遗书,辛未二月十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

又云:按:以张金吾《藏书志》考之,知为胡一桂《诗集传纂疏》所附刊,有“泰定丁卯仲冬翠岩精舍新刊”木记在《目录》后。杨协卿盛称此本,而诋《玉海》通行本之谬。顷假出以浙本勘之,《玉海》本通为一卷,此为六卷,当是王氏旧第。至文字异同,仅《韩诗》“韩奕干正也”下多“谓以其义非而正之”一句为胜异,余则脱佚满纸,疑为胡氏妄删,远在《玉海》本下也。胡氏《纂疏》元刊流传颇多,昔在厂市曾见二部,昨游日本,於前田氏尊经合亦见一部,颇为精善。〔以上二条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第三四页〕

又仑兀本韩鲁齐三家诗考跋》云:《诗考》六卷,王应麟著。元刊本,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双阑。前有景定五年古涪文及翁伯学序,次应麟自序,次延佑甲寅胡一桂序。初印精湛,楮黑皆佳。以张金吾《藏书志》考之,知为胡氏《诗集传纂疏》所附刊,有“泰定丁卯仲冬翠岩精舍新刊”木记在书《目录》后。是帙为海源阁旧藏,《楹书隅录》所著录。有“元本”腰圆朱文印、“汪士钟藏”白文印,杨氏协卿盛称此本异同颇多,而诋《玉海》通行本舛谬百出。余顷从主人假出,以浙刊本勘之。《玉海》本通为一卷,此则《韩诗》、《鲁诗》、《齐诗》、《逸诗》、《诗异字异义》、《补遗》为六卷,当是王氏旧第如此。至文字异同,仅有《韩诗》“韩奕干正也”下多“谓以其义非而正之”一句为胜,此外则脱句佚文触目皆是。《异字异义》一卷中脱失至一百二十条,《逸诗》一卷中脱失十三条,疑为胡氏妄加删削,是远在《玉海》本下,与杨氏所云正相反也。目后有《三家传授图》一幅,《玉海》本无之,意必胡氏所增。至文及翁序,各本皆不见,赖此本补出,殊为可珍,杨氏转不置一词。而余正编《两宋蜀贤文钞》,方憾伯学之文特为寥落,获此尤喜出望外也。案:胡氏《纂疏》元刊本流传颇多,昔年在厂市曾见两部,昨游日本,於前田侯爵尊经阁中亦睹一部,颇为精善。然以其书不为学者所重,故世皆不甚珍之。今协卿闻见未广,於校雠未尝致力,偶储残帙,特自矜异,且以未观其全深为惋惜,颇有敝帚千金之意。若悉心勘读,将不待终篇而已惘然自失矣。〔《藏园群书题记》卷一第一三页〕

周叔弢云:黄纸精印。〔《楹书隅录》批校〕

道光十年汪氏藏。在卷十后。

乡先生北海郑君经学《易》、《书》、《论语》、《孝经》注并佚,《春秋》付服子慎。慎《注》亦亡。近所传郑氏注《尚书》、《春秋左传》、《论语》三书,固有疑惠定宇伪托者,非真出深甯所辑也。今惟《诗笺》及《三礼注》在耳。顾《三礼》经注阁刻之古本,世鲜传焉。岳倦翁《九经三传沿革例》所称,唐时石刻本有《经》而无《注》。晋天福铜板本有《注》而不存。他若蜀大字本、蜀学重刊大字本、中字本、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俞韶卿家本,中字凡四本。婺州旧本、兴国于氏本、建余仁仲本虽尚有一二传者,然间或遇之,不能数数觐也。此本每半叶十三行,行大二十五字,小三十五字。首题“周礼卷第一”,次行顶格“天官冢宰第一”,越三格题“周礼”,又越三格题“郑氏注”,每卷末题经注若干字。有木记三,卷三后曰“婺州市门巷唐宅刊;卷四、卷十二后曰“婺州唐奉议宅”。盖即婺州旧本,尤今世绝无仅有者,宁非至宝耶。《三礼》经注阁刻,《仪礼》有严州本,《礼记》有抚州本,俱已覆雕,《周礼》则阙如。黄复翁翻本,以嘉靖徐刻为主,殊非宋本真面。而宋本之见於著录者,黄复翁所校绍兴问集古堂董氏本、《秋官下》、《冬官上》钞补。蜀大字本、存《秋官》。单注本、存《冬官》。小字本、存《夏官》。岳本、存《地官》、《春官》、《夏官》。互注本,缺《秋官》、《冬官》。并海宁陈简庄所藏;附音义纂图互注本、《秋官》、《冬官》,以余仁仲本配补。案:此本即复翁所据互注本。所见巾箱本、缺《春官》、《夏官》。案:此本系纂图互注。余仁仲本,《天官》、《地官》配补,《冬官》俗钞。案:此本即阮文达公《周礼校勘记》所载钱孙保本。率皆残帙,且或附立曰释,或纂图互注,不尽郑注也。此本则与严、抚两刻同为郑注专本,首尾完具,镂锲精工,亦无弗同,而经注之胜各本者,证之彭文勤公《石经考文提要》、据校宋本凡四,除已见前之互注、附音、仁仲三本外,尚有宋本《九经》。阮文达公《周礼校勘记》及复翁《札记》、筒庄跋文,尤多吻合。如倦翁云:“《秋官》‘司寤氏掌夜时’注:‘夜时谓夜晚早,若今甲乙至戌。’疏又以‘甲乙则早时,戌亥则晚时’实其说。惟蜀本作‘戊’字。窃谓‘戊’字为是,疏则因传写之误而曲为之说尔。注意正指甲夜、乙夜至戊夜也。”是“戌”字之沿讹已久,故今据校之宋本,从无云作“戊”者。而此本独未误。又倦翁云:“开元所书《五经》,往往以俗字易旧文。五季而后,镂版传印,经籍之传虽广,而点画义训,讹舛自若。盖宋时刊书多出坊贾,俗文破体,大抵类然。”此本字学独极精审,几於倦翁所谓偏旁点画,不使分毫差误,故宋讳之缺避,较他本颇详。可知此本非特今世为罕见之珍,即宋椠各本,亦莫与之京矣,不更宝中之宝耶。严、抚两本,先公督袁江时收得之,旋购此本於扬州汪容甫先生之子孟慈太守家。钱遵王、陈简庄所藏郑笺《毛诗》两宋本,复先后来归,於是北海之学存於今者,咸获善本,洵经厨之大观也。先公毕生邃於经学,服膺北海,尝叙山阳俭卿丁丈《六蓺堂诗礼七编》曰:“自后儒空言义理,而郑君之学微。然王樟谓朱子《诗集传》训诂多用毛、郑。朱子《论孟精义序》云:汉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学者苟不先涉其流,则亦何以用力於此?《孟子集注》以《柏舟》为卫之仁人,《白鹿洞赋》广青衿之疑问,仍用毛、郑旧说。至《仪礼经传通解》徵引《三礼》,备载郑注。读经而不由郑学,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呜乎!学者诚能致力於此,博考互稽,析疑申奥,则训诂既定,义理斯明,於经学岂曰小补之哉。重惜予之议陋,不克自励而自弃也。悲夫!同治上元甲子重阳,东郡杨绍和谨识於四经四史斋。

有“高岱”、“英和私印”、“恩福堂藏书印”、“周良金印”、“昆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江都汪氏问礼堂收藏印”、“汪大喜孙”、“孟慈”、“汪喜孙印”、“喜孙秘笈”、“秘书少监”、“汪延熙印”、“汪介徽印”、“周玉齐金汉石之馆”、“阮氏小云过目”、“何绍基印”、“何绍业观”、各印记。

【补】此本为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四经之一。散出后先归周叔弢,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劳健抄补并跋。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十三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三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卷三后有〔巷唐宅刊婺州市门〕牌记,卷四、十二后有〔奉议宅婺州唐〕牌记。海源阁旧藏,《楹书隅录》卷一著录,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四经之一。〔第一一页〕

周叔弢云:间有漫漶处,左右双连,白口,刻工姓名皆浙匠:王珎、祝亨、才、李、正、涂、林、卓宥、卓、元、珪、包正、吴亮。黄纸印,中等,余颇疑是福建刻。寒云藏半部,是白麻纸初印。〔《楹书隅录》批校〕

又云:宋本卷一无“周礼及郑氏注”五字。〔同上〕

又云:黄纸中印,有缺叶一纸,卷八末叶。〔同上〕

据《翁藏书题识辑录》、《翁历年收书目录》,此书於一九三四年八月得白杨敬夫。〔《翁藏书活动四录》〕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十九·六厘米,广十三·一厘米。十三行,行二十五字至二十七字不等。注文双行,行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四经之一。宋讳阙笔至“桓”、“完”字。刻工沈亨、余竑又刻《广韵》,《广韵》阙笔至“构”字、“□(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字,因推知此书当是南宋初期刻本。卷三后有“婺州市门巷唐宅刊”牌记,卷四、卷十二后有“婺州唐奉议宅”牌记。《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谓“婺州旧本”,疑即此本。唐奉议疑即唐仲友,仲友以校刻《荀子》等书,遭朱熹弹劾得名。〔《录》第二二页,《图版》八八、八九〕

来禽馆珍藏宋本甲。在序后。

此严州本,先公四经四史斋藏宋本《三礼》郑注之一也。先大父得之同年友江公持赠,吾乡邢太仆故物也。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首尾完具,纸墨如新,惟卷首前数叶兵燹焚失。首行题“仪礼卷第一”,次行题“郑氏注”。每卷末题经若干字、注若干字。有“半窗修竹”、“南沙草堂”、“华山马仲安家藏善本”、“金星轺藏书记”、各印。

【补】此书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杨氏原藏宋严州刻本早已遗失。其后杨敬夫运书至天津出售,为配足四经四史,遂以明本顶替。《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图书馆善奉书目》著录,题明刻本《仪礼注》十七卷。另详《补遗》。

傅沅叔云:明刊本,八行十七字。按:此海源阁四经四史之一,实明嘉靖刊本,不知缘何误认。〔《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第四九页〕

周叔弢云:此未见原书,但决定其非宋本。〔《楹书隅录》批校〕

冀淑英先生云:宋刻已不存,以另一本代,题宋刻明印本,实为明刻。〔《一覆王绍曾书》

又云:海源阁藏书有真本早岁散佚,而另以他本补入。如四经四史中宋严州本《仪礼》一书,列入九十二种之一,实为明刻。〔《二覆王绍曾书》〕

又云:《仪礼》一书,杨氏四经四史斋中原藏为宋严州刻本,即黄氏士礼居影刻之本,此本早已散失。杨氏书运至天津后,为配足四经四史,遂以明本《仪礼》顶替,其先押於盐业银行,后扫数鬻归北图之九十二种中,四经中《仪礼》即此明刻而题宋刻,并非原有之本。〔《六覆王绍曾书》

去岁孟冬,予游武林,得宋魏公《仪礼要义》宋刊本於汪氏,首尾完具,末仅缺一叶,真至宝也。首夏之月,从事钞录,中间疾病浪游,废辄多时。莫冬恒懊,殊便操觚,并力钞完,遂识其由於卷尾。壬子嘉平二十七,芳堂主人严元照。

吴兴严久能所钞《仪礼要义》,嘉庆丙寅顾千里携来江宁,亟命胥照绿一本。时余方《仪礼注疏》。以补宋景德单疏《丧服传》内缺卷,真快事也。七月朔日,依元本校毕谨识。此段乃张古渔太守自记。右两跋均在末卷后。

右三卷赖以正今本《注疏》之误者特多,以下三卷差少於此,益惜单疏本之不完也。四月十六日,江宁寓中灯下读并记,涧苹。在卷笔三十四后。

自卅二卷以下,单疏缺六卷,使无《要义》。并崖略亦不得知矣。此书之可宝在是也。涧苹漫记,廿二日。在卷第三十七后。

丙寅六月,用单本疏互勘一过。涧苹。在末卷后。

宋刊《仪礼要义》。藏武林汪氏欣托山房;宋景德官本《仪礼疏》,藏吴门黄氏百宋一廛,皆经学失传之书。《要义》旋归吴兴严久能先生。此本即先生从宋刊录出而张古渔太守又依之传写者,且经涧苹居士以景德官本单疏手为契勘,洵经笥中一秘宝也。近年吴越兵燹,两宋刊恐已堕劫中,幸赖此本犹存真面,愈当拱璧视之矣。同治癸亥菊秋,宋存书室主人绍和识。

有“张敦仁读过”、“阳城张氏省训堂经籍记”、“文章太守”、三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清嘉庆十一年张敦仁家钞本,张敦仁校跋并录严元照、顾广圻题识。

周叔弢云:此书宋本藏故宫。〔《楹书隅录》批校〕

此抚州公使库刻本《礼记》,是南宋淳熙四年官书,於今日为最古矣。未有名衔一纸,装匠误分入《释文》首,不知者辄认以为旧监本,非也。嘉庆丙寅顾广圻题。

近张古渔太尊开工重雕行世,嘉惠学子,兼成先从兄收藏此书之志,良可感也。若古香腌,原本独绝,我小读书堆中其永永宝之哉。涧苹并记。均在卷末。

此先公四经四史斋所藏宋椠《三礼》郑注本之一也。黄东发咸淳九年《修抚州六经跋》云:“抚州旧板,惟六经三传。今用监本添刊《论语》、《孟子》、《孝经》,以足《九经》之数。”此本乃淳熙四年原刻初印,犹在黄氏修补前百年,可宝也。黄氏又跋《仪礼》云:“淳佑九年,本州初建临汝书院时尝模印入书合。”则抚州《仪礼》当有两刻,今与诸经俱不可见,惟此本仅存,愈不啻人间星凤矣。至此本之佳,张古渔先生《考异》及见於前贤论著者綦详,不复赘云。同治甲子九月六日,东郡杨绍和识。

此本《祭仪》“天子设四学”注:“四学谓周四郊之虞庠也。”顾涧苹以“四郊”之“四”当作“西”,中有“或据芳传所引并欲改《王制》‘虞庠在国之西郊’亦作‘四郊’,致为巨谬”云云。

盖指孙怡谷志祖侍御《读书脞录》也。张氏《考异》备引其说。段懋堂大令因作《礼记四郊疏证》。申孙黜顾,凡数千言。涧苹复作《学制备忘记》以辨之,亦数千言,两君遂成水火。海宁陈简庄尝汇题一册,曰《段顾校雠编》。洪稚存太史戏以“朱陆异同辨”为对。予谓两君之学,诚非游、夏所能仰赞,而反覆参稽,似终以段说为长。上海徐君渭仁刻《思适斋集》,削而不载,有以也。彦合又记。

每半叶十行,行大十六字,小二十四五字不等。有“宋本”、“顾汝修”、“徐健庵”、“乾学”、各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顾广圻跋。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四经之一。

傅沅叔云:宋抚州本《礼记》,初印,纸洁如玉,墨光如漆,张敦仁所刊之底本。〔《海源阁藏书纪略》〕

又云: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刊本,半叶十行,行十六字,注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阑。版心上记字数,上鱼尾下题“礼记一”,下负尾下记叶数,下记刊工姓名。卷未有顾广圻二跋,文见《楹书隅录》。钤有“顾汝修”、“徐健庵”、“乾学”各印。按:此海源阁四经四史之一,为抚州原刊,无补版,初印精善,纸厚靭,墨色浓郁,行间眉端墨书为宋人手迹,至可宝也。辛未三月十三日观海源阁遗书於天津盐业银行,得见宋本三十三种,元本二十三种,校本二十一种,钞本十九种,明本一种,此其尤者。沅叔。〔《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第五一、五二页〕

周叔弢云:此宋抚州公使库刻本,初印精美,无一补版。〔《楹书隅录》批校〕

又云:白纸,字体古拙,有极精者四周甚宽,有圈点。〔同上〕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二十·二厘米,广十四·七厘米。十行,行十六字。注文双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宋讳阙笔至“慎”字。卷未有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书人衔名七行。据黄震《日钞》咸淳九年《修抚州六经跋》,知当时刻有六经三传,至咸淳时又添刻《论语》、《孟子》、《孝经》,以足十二经之数。今传世抚本诸经,《礼记》外存《周易》、《公羊》与《春秋左氏传集解》残帙,他经均佚。此为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四经之一。末附陆德明《释文》四卷,原藏瞿氏铁琴铜剑楼,两书分离已百余年,今延津剑合,俱归北京图书馆。此书初印精湛,无一补版,在抚本中当推甲选。清嘉庆十一年顾广圻为张敦仁校刻本,即据此帙影刻。〔《叙录》第三一页,《图版》一三九〕

此本颇善,未识自蜀《石经》本出否?癸酉六月,用北宋本《正义》校一过,南宋本间亦参焉,称完善矣。松崖。在末卷后。

国朝有武英殿仿宋本《礼记》,系从岳刻翻雕,《注》后附《释文》。不专郑《注》也。此本未识从何本翻刻,间或阑入《释文》、吾吴惠松崖先生曾手校一过。是书得自朱秋崖家,钞补首二卷,乃其所为,余藏箧中久矣。今秋从东城顾氏借得残宋本《礼记郑注》,字画整齐,楮墨精雅,因卷首残缺,未识何本,姑以大字本名之云尔。取与惠校本对勘,时有异同,惟大字本所避宋讳,视他本较多。如“县”、“畜”、“竖”、“萑”、“□(此处原文为方框字)”等字,皆宋嫌讳而犹避之,是必宋刻中之善者矣。俟暇日,当以殿本参之。时癸丑秋孟,黄荛圃识於读未见书斋。在卷首。

此惠校本《礼记郑注》。余得诸滋兰堂,复以两残宋本覆校,虽未全璧,亦可宝也。丁巳冬,书友因有人欲觅翻宋本《三礼》、苦无其书而商之於余。余因所藏是杂凑者,拟去之,以待购其全者。然又因《礼记》是惠校,且覆勘多善奉,虽允其请,而属其与得主说定,日后仍欲携归对临。今兹三月,偶得此刻《礼记》,拟借临,而异日书友竟以此校本归余。盖楮墨完好,一无动笔,外人所好,大抵如是。而此一校再校者,宜其始重而终轻也。岂知余之视此,一若宝玉大弓之归哉。爰志之,以著余轻弃之过,以明余终得之幸焉。嘉庆戊午三月下汗七日,记於读未见书斋。在末卷后。

《附音重言古注礼记》。《曲礼》至《月令》凡五册,宋刻巾箱本之残者也。每叶十六行,行十六字,大小俱如此。余数年前业见之,略校半卷,议价未妥而还之。今夏郑云枝复携来,易余刻《国语》、《国策》五合去,因遂手校於此本上,佳处间有,虽残本亦可珍,且余旧藏残本北宋本仅《月令》起,兹又多四卷矣。惟是巾箱本分卷与各本异,《檀弓下》合於《檀弓上》为第二卷,故《王制》为第三,《月令》为第四,以此分卷。其实《曲礼》分上下,《檀弓》分上下,《王制》、《月令》各自为第,仍自不差。惜卷数未全,无从审其由尔。书之经部,日少一日,余故收之,幸毋诮我佞宋之癖。戊辰四月十有八日,黄丕烈。

以张古渔刻抚州《礼记经注》新本,校巾箱本之合者,加圈以识之。复翁。

道光甲申春季,书友以周香严家藏本残宋刻《礼记》卷第五《月令》一册示余,索直十饼,因留之,竭一日力校之,注“周本”、者是也。字有异者记之,有与旧校合者偶记之,举一以概其余,不数数记也。笔画精妙,无逾此者,亦未能悉记也。老荛。

周本与诸本异者,惟“牺牲母牝”一条,又避讳“唇”一字。以上各跋,均在第五卷末。

首二卷,袁廷檮覆校过。在卷后。咸丰纪元春,钱唐许乃普借观於海源阁。在卷尾。

每半叶七行,行十六字。卷一至卷三,影宋精钞补。《附录》后有淳佑五年上饶周复跋云:“文公门人三山杨复所附注於逐条之下者,可谓有功《家礼》、复别出之,以附於书之后,恐其间断文公本书也。”卷中避宋诸讳,“廓”字阙笔,当是上饶原刻。琼山所称南离旧本,与此俱合,未知为明时重雕,抑即此本旧帙弃之监中者耶。有“竹东草堂书画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刻本,卷一至三配清影宋抄本。

傅沅叔云:宋刊本,半叶七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记刊工姓名。字大悦目。抄配三卷。钤有汪士钟藏印。又云:缺卷一至三,影宋精写补完。〔海源阁遗书,辛未二月十二日观於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第六三页〕

周叔弢云:大版心,黄纸印。〔《楹书隅录》批校〕又云:黄纸精,大字。〔同上〕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遇宋讳仅“匡”、“恒”、“垣”等字间有缺笔,然相其字体版式,每叶版心上记字数,下题刻工姓名。的属宋椠,宋椠固不以避讳之详略辨真赝也。是书朱文安公本谓得宋椠开雕,雅雨堂本则以元至正甲午嘉兴路学刻本校订。此本与卢氏所称元本大段相合,或即元本所从出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子晋之印”、“子晋私印”、“栋亭曹氏藏书”、“润州蒋氏藏书”、各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杨氏误定为宋本。傅沅叔於民国二十年到天津盐业银行库房观看海源阁遗书,亦称宋本《大戴礼记》“最为罕秘,恐世无二本”〔见《海源阁藏书纪略》〕。其后题宋本《仪礼郑注》时,始称“《大戴礼记》为元本而号为宋本”。〔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第四九页〕毛锤箬云:海源阁藏《大戴礼记》纸极薄而有罗纹,四周边阑极粗,左右双边,板心上记大小字数,下记刻工姓名,惟宋讳“敦、慎、让、敬”皆不缺笔,字系赵体,傅沅叔先生审定为宋刊,且云:“最为罕秘,恐世无二本”。一九五八年十月,我到北京,看到是书,审其字体,疑非宋刊。老友陈君恩惠示我另一部同样书,核对,则另一部前有元至正甲午刘真刻於嘉兴路儒学序。海源阁藏本,此序已佚,遂误定为宋本。〔《古书版本常谈》第一〇〇页〕

绍曾案:傅沅叔於《海源阁藏书记略》中确云宋本《大戴礼记》“最为罕秘,恐世无二本”,惟同年〔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五日题宋本《仪礼郑注》时即已改定为元本,似非毛锤箬先生於一九五八年到北京与另一部元至正刘真刻本核对后始改定为元本。

周叔弢云:此大德本,不精。又云:此元本也,白纸,印工中等,刻工似玉海。〔《楹书隅录》批校〕

《中国版刻图录》云: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匡高二十二·七厘米,广十四·六厘米。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双行,行字同。细黑口,左右双边。至正十四年嘉兴路总管刘廷干刻於儒学。此书宋刻久佚,此为传世最早之本。别有杨氏海源阁旧藏本,失去元人郑天佑序,《楹书隅录》误认为宋刻本,应予纠正。〔《叙录》第五五页,《图版》二八八〕

乾隆庚戌小锤舐弦后二日,借滋兰堂所藏惠松崖手校本对勘一过。荛圃烈识。长至日又取卢雅雨本覆校一过。烈记。

乾隆壬子莫秋,滋兰堂所藏惠松崖校本适归余架,然惠校犹有未尽善处,反不如此本之精妙也。后之览者,勿以其为临本而忽视之。荛圃识。

十一月中偶於书肆得朱刻本,适余友顾抱冲欲得惠校本,因照原值归去,以惠校即据朱本。以上各跋,均在末卷后。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经眼,去向不明。周叔弢批注:“汉魏本。”〔《楹书隅录》批校〕

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首载建中靖国元年牒文。《乐书》未有庆元己未三山陈岐、迪功郎建昌军南丰县主簿林子冲雨跋,至正丁亥福州路儒学教授林光大《后序》。盖《礼》、《乐》二书,庆元间陈岐以北宋本重梓於盱江,光大复翻刻之,故卷中犹避宋讳。二书传於今者,以此为最旧矣。

【补】此本散出后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元本《礼书》一百五十卷,题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三十二册。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傅沅叔云:元本《礼书》,精雅可玩。〔《海源阁藏书纪略》〕

周叔弢云:不精。汪氏。〔《楹书隅录》批校〕

冀淑英先生云:《北图善本书目》著录《礼书》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凡四部,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其中三十二册者二部,其一即《楹书隅录》著录之本。〔一九九七年十月六日《覆王绍曾书》〕

行式与《礼书》同,《孙祠书目》、《曝书杂记》均作宋刻,或未见至正间林氏《后序》耶。《乐书正误》影钞补,极工整。

【补】此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卷一百二十七至一百三十五、《正误》配清抄本。

此本向为青浦王德甫先生所藏,后归扬州汪孟慈太守。道光己酉,先公於太守之子延熙处得之。《春融堂集·跋宋本春秋左传》云:“共三十卷,止载杜注。长四寸余,宽不及三寸,古雅可爱。中脱落钞补者,不下数十纸。卷首题云‘春秋经传集解隐公卷第一’,他仿此,卷尾亦然。独第十八册题云‘婺本附音重言重意春秋经传’第二十六册后亦然,与他卷例异。按:此二纸皆系缮录者意小胥借宋椠婺本书之,故异耳。前有闻人演印。”即此本也。旧属完帙,惟卷十六以后颇多钞补。辛酉之春遭捻寇乱,焚失八卷,止有钞叶之第十六至第二十三也。然赵璧不幸碎於柱下,而得其片玉,岂遂与郑商之环等价哉。仍当以连城宝之。同治甲子重阳,彦合主人识於宋存书室。

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有“闻人寅印”、尚有旧印数方,文不辨。“周玉齐金汉石之馆”、“汪大喜孙”、“孟慈”、“喜孙校本”、“汪延熙印”、“何绍业观”、一经可遗”、“栖云”、“红术轩”、“古唐里人”各印。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经眼,云:“黄纸,精。”又云:“精,黄棉纸,挖圈点,描字。附重言,附音。”〔《楹书隅录》批校〕傅沅叔则断为明刻〔见前宋本《仪礼郑注》〕。杨氏另有宋鹤林于氏家塾栖云合刻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存二十三卷〕,二十三册,《隅录》未著录,另详《补遗》。

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云:“《毛诗》、《春秋》编入陆德明《经典释文》。共题曰《附释音》。与正德本略似矣。”阮文达《左传注疏校勘记》云:《考文》所谓正德本,盖指修板处而言,其实一也。而顾涧苹居士则谓南雍本乃元明间从宋建附音本翻刻,正德以来递有修补。予按:南雍本前人皆定为宋刻,山井鼎有宪实,应永年间人,当明初洪武、永乐之际,则二书之为宋板,亦不为强云云,是亦以南雍本为宋刻。但宪实据者,尚系初板,山井鼎校时,已有正德补叶,遂至疑出二本。阮说是也。顾以为元明间刻,似未甚确,然亦绝非倦翁《九经三传沿革例》所称有音释注疏之建本,特翻刻当在宋末耳。况今世传者,不止正德间刊有补叶,元明以来,已屡经修改,所存原刻弗及十之一二,涧苹之论,正未始无因也。此本行式,视南雍本悉合,而椠印之精朗,则迥判星渊,遇宋讳字亦多阙笔,的属宋刻无疑,或犹是倦翁所称之建本耶?即使与南雍本同为一板,而通体完善,毫无修补,亦必是宋印之旧,良可贵矣。故予斋藏南雍本均未著录,此本特与宋刻诸经并储云。彦合主人记。

《四库全书总目》云:“书凡一百六十八篇。《通考》作二十卷。此本每题之下附载左氏传文,中间徵引典故,亦略为注释,故析为二十五卷。其注不知何人作,观其标题板式,盖麻沙所刊。考《宋史·艺文志》,有祖谦门人张成招标注《左氏博议纲目》一卷,疑当时书肆以成招标注散入各篇也。杨士奇称别有一本十五卷,题曰《精选》。黄虞稷称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今皆未见。坊间鬻本仅十二卷,非惟篇目不完,并字句亦多妄削。世久不见全书,此本亦旧帙之可宝者矣。”予按:正德本载在《天一阁书目》。有正德己巳江东张伟《跋》谓:“《博议》全帙久不见於天下。正德丁卯,铅山张侍御以十卷授予兄廷镇,未几复得十卷於当涂濮内翰,吾乡梅留守又出其所钞末五卷,盱江何冬官亦以世藏手叙见畀,始为完璧”云云。实二十五卷,故俞邰以为独全。明时尚有刘氏安正堂刊本,标题《新刊京本详增补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亦二十五卷,俞邰想未之见也。《总目》所据,盖偶脱“五”字耳。此本无张伟《跋》。而标题板式视《四库》本正同,楮墨亦极古雅,自当与思翁所藏《四库》本乃浙江采进,有思翁名印。同出一刻。或因卷首有俞邰印记,疑即所称之正德本,则非也。卷中遇宋讳颇不回避,然宋元麻沙坊本类是者甚多。《曝书杂记》载钱梦庐记所见旧本书,谓是书小重山馆藏有宋末元初本,当即此刻。且无论为宋为明,在今日固经厨之宝笈矣。至是书乃乾道四年所成,东莱方在丧制之中,世传作於新娶一日内者,直流俗之瞽说也。《总目》辨之甚悉,不复赘述。咸丰甲寅,燕庭刘丈寄赠先公於袁江节署。同治癸亥仲秋,彦合杨绍和识。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卷首有“温陵黄俞邰藏书印”、“燕越胡茨村藏书印”、各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明刻本。

傅沅叔於明刊本《仪礼注》条指出,杨氏藏书除明刻《仪礼注》误定宋本外,尚有《春秋经传集解》、《东莱左氏博议》、《脉经》,皆明本而号为宋刊,《大载礼记》为元本而号为宋本。”〔《藏园群经经眼录》卷一、第四九页〕

周叔弢云:此明本,书品亦劣。〔《楹书隅录》批校〕

十行本各经注疏,明中叶以前,其板犹存南雍,阮文达公以为即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之建本附释音注疏。而顾涧居士则谓原出宋季建附音本,元明间所刻,正德以后递有修补。予案黄复翁《百宋一廪赋注》云:“居士在阮中丞十三经局立议,言北宋本必经注自经注,疏自疏,南宋初始有注疏,又其后始有附释音注疏。晁公武、赵希弁、陈振孙、岳珂、王应麟、马端临以宋人言宋事,条理脉络粲然可寻。日本山井鼎《左传考文》所载绍兴辛焊簖山黄唐《跋礼记》语尤为确证。”所论最为允当。顾南雍本相其板式,当是宋末元初时从建附音本重刻者。居士谓刻於元明间,似未尽然。但刊校均不若他宋椠之精审,修补尤多草略耳。此本虽行款相同,然遇宋讳皆缺避,且外加墨圈围之,颇极谨严,与南雍本迥异,的出宋椠无疑。阮文达《论语校勘记》引据各本,有十行本二十卷。注云每叶二十行,行二十三字。上边书字数,下边书刻工姓名,内有一叶书泰定四年。元徵宏桓慎殷树匡敦让贞惩崩完恒等字外并加一墨圈。书中虽多误字,然其胜於各本之处,亦复不少。又嘉定钱詹事《跋论语注疏》云:“首卷标题‘注疏’下多‘解经’二字,首叶板心有正德某年刊字。但遇宋讳,旁加圈识之,疑本元人翻宋板,中有避讳不全之字,识出令补完耳。”二公所见,皆即是书。惟此本间有补刊数叶,板心所纪年代,俱为书估挖去,莫知为元明何时所修,印之后先无从辨矣。至讳字加圈,宋椠本类是者颇多,钱说殊臆断也。予斋收弃南雍本,均不入此目。此本犹宋椠旧帙,特著录云。彦合主人识。

钱詹事云:“今人重宋椠书,谓必无错误,却不尽然。放翁《跋历代陵名》云:‘近时士大夫喜刻书版而略不校雠,错本书散满天下,更误学者,不如不刻之愈也。’是南宋初刻本已不能无误矣。张淳《仪礼识误》、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举各本,异同甚多,善读者当择而取之。若偶据一本,信以为必不可易,转为大方所笑。”予谓宋椠各书有官板坊板之殊,其刻之精粗,校之详略,原弗能一致。然彼时去古未远,陈编具在,渊源有绪,付授匪诬,真面幸存,尚不至庐山罕见。即或间有讹误,大都写刊者无心之过,循文考义,亦易推求,非若后世搜闻小生,动辄率意妄改,遂令故步全移,迷津永堕。此遗篇坠简,莫不足资是正,而宋椠所以可重也,要在学者之善读耳。倘胶柱鲜通,徒知墨守而不能旁徵博引,以参订其异同是非,则所谓重宋椠者,不过如书估之取备庋合而已,又岂真知宋椠者哉。文达谓此本有误字,因附及之。彦合又记。

与《论语》本同。

道川之书,至正辛巳建阳书贾刘叔简得其本刻之。越二年,复加是正,新安汪克宽为之序。此本则以《辑释》为主,益入程复心《章图》、王元善《通考》。而卷第仍依道川之旧,当亦建阳书坊所梓。《四库全书存目》附载之本作二十卷,改题曰《重订辑释章图通义大成》。首行列道川之名,次列新安东山赵访同订,鄱阳克升朱公迁约旨,新安林隐程复心章图,莆田王元善通考,鄱阳王逢订定通义。盖又此本之后,续经缀辑者,故《提要》讥其“糅杂蒙混,纷如乱丝,不可复究其端绪”矣。谨按《提要》有曰:“陈栎、胡炳文本因吴真子之书,士毅又因陈、胡之书。究其由来,实转相稗贩,则王逢因人成事,亦不足讥。至明永乐中诏修《四书大全》。胡广等又并士毅与逢之书一概窃据,而《辑释》、《通义》并隐矣。有明一代,尊《大全》为蓍龟。沿及近代讲章,亦无非依榜《大全》、变换面貌。乌知渊源所自,不过如斯哉。”所论可谓洞中症结。然薛文清公云:“《集注》、《章句》之外,《辑释》最精简。”黄梨洲云:“字求其训,句探其旨,鸠僝精要,考订讹舛。”万授一云:“义理明备,采择精当,莫如《辑释》。”则是书要未可尽废,特所谓存不足取,亡不足惜,剽窃重复,不足考辨,庸陋鄙俚,不足纠弹者,直置之不问可耳。癸亥夏初彦合主人记。

每半叶十三行,行大小二十一字至二十六字不等。有“昆陵周廷口氏装潢印识”、“周氏藏书之印”、“陈其难图书记”、“鬻及借人为不孝”、各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北图收购始末记》所题卷数册数与此同。《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奉书目》均题四十三卷,明初刻本,三十二册。

冀淑英先生云:此书北图编目时定为明初刻本,亦九十二种之一,有“东郡杨绍和彦合珍藏”印。卷敷参差,因计算方式不同所致,如只计辑释,即三十六卷。子目如下:

大学辑释一卷朱子或问一卷

中庸辑释一卷朱子或问一卷中庸章图括总要一卷

〔《九覆王绍曾书》〕孟子辑释二十卷孟子集注序说一卷孟子章图括总要一卷

论语辑释二十卷论语集注序说一卷论语章图括总要一卷

道光戊戌四月初六日,孟慈户部以宋椠小字《说文》见示。余究心许书廿年,得见斯书,良可庆幸。其中亦有误字,然因此可以考见原文,不似近刻臆改许书,失郤本来面目,是可叹也。山阳丁晏记。

近时汲古合本、平津馆本、藤花榭本,皆依宋椠开雕。汲古合本行字不同,而此本毛氏之印累累,当亦为汲古所弃。至《延令书目》著录之《说文》六本,及藤花榭所据之宋椠,即此本也。百宋一廛所载小字本款式无异,不知同出一板否?但彼多钞叶,此则完帙耳。向藏江都汪容甫先生家,其哲嗣孟慈太守官豫中,适先公分巡大梁,订交最密,太守因以此本为贽,时道光之辛丑、壬寅间也。咸丰壬子重装於南清河节署。越十年,同治壬戌东郡杨绍和彦合识。

每半叶十行,行大十六字至十八字、大小二十五字至三十余字不等。有“虞山毛氏汲古合收藏”、“臣晋”、“海虞毛表奏叔图书记”、“古吴毛氏奏叔图书记”、“中吴毛叔子收藏书画印”、“御史振宜之印”、“季振宜印”、“沧苇”、“季因是珍藏印”、“苏公”、“桂馥之印”、“阮元印”、“经老人”、“姚畹”、“姚氏伯山”、“新安汪灏藏本”、“竹农珍赏”、“延令戴大章字一字南轩”、“大章”、“尧声”、“戴大章印”、“绿柳桥西戴大郎”、“延令戴大章别字南轩”、“叶志诜”、“东卿过眼”、“顾广圻印”、“敬思斋图书记”、“净香室秘玩”、“古秋堂”、“额勒布号约斋”、“额勒布印”、“鄂尔昆徽佳氏藏书记”、“约斋鉴赏”、“约斋审定”、“曾为徽佳氏约斋所藏”、“鄂尔昆徽佳氏”、“五峰”、“宝奎之章”、“宝奎号五峰”、“五峰珍藏”、“五峰藏书记”、“宝三书屋”、“绿筠清画轩”、“许瀚之印”、“何绍基观”、“何绍业观”、“汪喜孙印”、“孟慈”、“扬州汪喜孙孟慈父印”、“陈庆镛”、“颂南季子”、“庆镛”、“芝叔”、各印记。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经眼,后归陈澄中,转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刻元修本,丁晏跋。

王晋卿云:《说文解字》三十卷,汉许慎撰,宋乾道刻本。半叶十行,行十六字至十八字。注双行二十五字至二十八字。白口,版心上记大小字数,下记刊工姓名,何升、何泽、徐薪、丁之才、郑埜、吴佑、詹德润、李德瑛刊、金大明刊、敬明、胡胜、石中。

宋讳避至“慎”字。丁氏手跋曰:“〔略〕。”有“臣晋”、“虞山毛氏汲古合收藏”、“海虞毛表奏叔图书记”、“季振宜”、“沧苇”、“阮元”、“经老人”、“顾广圻”、“扬州汪喜孙孟慈”、“桂馥”、“许瀚”、“叶东卿志诜”、“何绍基”、“何绍业”、“汪延熙仲恪”、“陈庆铺”、“季因是珍藏”、“新安汪灏藏本”、“姚伯山”、“杨以增至堂”、“杨绍和藏书”、“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各印。〔《文录堂访书记》卷一〕

又梦庄批:乾道本,白麻纸,衡阳陈氏购去。〔《海源阁藏书目》〕

周叔弢云:白纸,元公文纸印,比宋楼本为佳。丙子三月,澄中以二万二千元收此书及世彩堂韩文去,余与庾楼丈作介也。十一日记。〔《楹书隅录》批校〕

又云:白麻纸,印工尚佳,有墨钉,归澄中。〔同上〕

又增补印记:“汪印延熙”白文方、“仲恪”朱文方、“观寿”朱文方尚有十一方海源阁藏印从略。〔同上〕

《中国版刻图录》云:宋刻宋元递修本,匡高十七·七厘米,广十二·二厘米。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双行,行约三十字左右。白口,左右双边。卷中刻工约分三期:南宋初叶杭州地区良工何昇、何泽、许忠、顾永、蔡邠、阮于、张昇、周明等为第一期;南宋中叶杭州地区补版工人陈寿、董澄、詹世荣、陈彬、陈晃、金嵩、丁松年、刘昭、夏乂、曹鼎等为第二期;宋元之际和元时补版工人李德瑛、郑埜、胡胜、史伯恭、范坚、徐泳、李宝等为第三期。因推知此书刻於南宋初年,迭经宋元两朝补版。元时版送西湖书院,《西湖书院重整书目》中有《说文解字》一目,盖即此本。清代学者以此书宋讳多不缺笔,定为北宋椠本,以讹传讹,绝非事实。此本传世可知者凡四帙:一、毛氏汲古合旧藏本,后归杨氏海源阁,丁晏有跋,今印入《版刻图录》即此帙。二、天禄琳琅旧藏本,但无天禄琳琅印记。三、道州何绍基旧藏本,今归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孙星衍旧藏本,为《平津馆丛书》本所自出,清末流入日本静嘉堂文库,《四部丛刊》与《续古逸丛书》印本,即据此帙影印。此外内阁大库亦有零星残帙。上述诸本都是元时印本。〔《叙录第一二页《图版》二七〕

汲古合藏钞本校补十一至廿。在卷首。

此新刻《系传》校旧钞本十一至二十,凡十卷,多脱误,癸亥七月草草录一过。馗簖日涧苹记。在卷三十后。

合《韵会》不合大徐。

合大徐不合《韵会》,俱不合亦用。

“当考者”在卷首。

大徐本自汲古合毛氏锓版后,复经孙渊如、经约斋两先生据宋椠开雕,已可家置一编,而小徐《系传》则元以来传世绝鲜。国朝歙汪氏、石门马氏虽有刊本,又讹漏殊甚。寿阳相国春圃年丈督学江苏时,假涧薲居士影宋本并黄荛翁所藏宋椠残本即汪氏艺芸书舍本。重加校刻,於是学者於楚金之书,始获见真面目矣。此本即涧薲居士以影宋本手自契勘者,其云十一至二十,盖指补脱之卷言之,非所校止此。又间有称残本处,则以黄本参校者也。寿阳所刻固已精密,然此本为涧薲手校,且合大徐、《韵会》,互相稽考,尤极详审,亦读楚金书者所亟当探讨已,故并储之。

【补】此本散出后由济南敬古斋归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转归济南张亦轩先生。王氏撰有《说文系传三家校语抉录》〔见《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一九三一年第一集第一期〕。

是书传本甚稀,《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者,乃明巡抚李显所刻。《总目》谓:“《寒部》‘兰、澜、连、□(此处原文为方框字)、阑’五字,当在‘乾、兰、谰、 ’四字之后。《豪部》‘高、皋、□(此处原文为方框字)、羔、膏’五字,当在‘獆、諕、号、□(此处原文为方框字)’五字之后。皆讹前一行。《麻部》‘娲、哗、譇’五字,当在‘喫亡、□(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夸、侉、夸、家、加、茄、葭’九字之前,讹后二行。殊失於校覈。”此本《寒部》、《豪部》诸字皆未讹,《麻部》作“娲、哗、夸、侉、夸、喫亡、□(此处原文为方框字)、譇、家、加、茄、葭”,与明刻亦异。纸墨极旧,或犹是明人从宋椠钞出也。有“武陵怀古书屋收藏印记”、“顾若霖印”、“雨时”、“幽乐居氏”各印。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经眼,去向不明。

周叔弢云:白棉纸,序半叶八行十四字。半叶七行。〔《楹书隅录》批校〕又增补印记:“顾若霖字雨时”朱文长方、“雨时氏”朱方、“别有天地非人间”朱文长方、“宪奎”白方、“秋浦”朱方、“秋浦”朱长、“汪印士钟”白方、“三十五峰园主人”朱方、“平阳汪氏藏书印”朱长方。〔同上〕

尝阅义门何先生《读书记》,经、史、子、集各有创解。至於六书之沿袭,今古同异,传信传疑,未见专书。窃维读书须从识字起,岂有该博如义门而未之讲贯乎?一昨李子少海自江右来,携义门手编字学未刻稿见示,分列《原古》、《循本》、《审同》、《传疑》、《辨俗》、《正讹》、《考异》、《备证》计八卷。毛举件系,弹见洽闻,明辨晰而纯粹精,蝇头细书,斟酌改正,如义门先生真可谓能善读书者矣。昔颜鲁公《干禄字书》、周仲琦《说文字源》等编,非不各擅所长,求其明白简易,深切无隐,方兹蔑如也。是宜亟付剞劂,以惠来秀。借观匝月,敬识数言,藉附不朽云。谷园孔继涑题。在卷首。

壬申夏阮元阅於太原行馆。在卷末。

道光丙午仲春上浣潘世恩阅於洗心藏密之斋。在卷首。

此书无标题卷第,惟每册署检《何义门字书八法藁本》信下有阮文达名印,或即公手书也。

【补】此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图收购始末记》原题稿本,孔继涑跋,潘世恩、阮元题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字书八法》不分卷,清抄本。

时在正统十三年仲秋月吉日读。在卷二十末。“读”下尚有一字,当是名款,不可辨。

是书今世所行凡三,一泽存堂本,一扬州诗局本,一明内府本。张、曹两本无一字异,明内府本则字数视张、曹本同,而每部之中次序不同,注文稍略,此本当即明内府本之所祖也。然明内府本与所刊《广韵》核之祖本,均未免讹误。而此本遇“匡”字、“贞”字,亦如元椠《广韵》“匡”字纽下尚阙避宋讳。盖二书虽元椠,其源实皆出宋时旧帙,非今世所易观者。即张、曹两本得此互校,是正良多,可珍己。至张本亦属重修,乃删重修之牒,诡称上元本,《四库全书总目》详辨之,兹不赘。彦合记,时甲子桂月。

每半叶十二行,行大二十一字,小二十七八字不等。卷末木记云“龙集乙卯菊节圆沙书院新”,乃元仁宗延佑二年也。有“南齐世家之印”、“缘督斋”、“寿五”、“梦庐借观”、各印。

钱塘许文恪师亦藏有此本。袁太守芳瑛《跋》云:《玉篇》三十卷,首顾野王《序》一,《进书启》一;次《总目》;次《指南》,《反纽图》及《分毫字辨》、俱在《指南》卷内。与《天禄琳琅》所载宋刻本同,盖可宝也。世所行《玉篇》有三,一明内府本,一泽存堂张氏本,一扬州诗局曹氏本。张、曹同出一本,注文较繁。明本字数与二本同,每部字次第各别,注文亦稍略。此本行款字体缩於明本,注文较张、曹二本繁者什之一,略者什之九,当为节注祖本。考宋时《玉篇》原有二本,其见於马氏《通考》者,一为上元本,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增字;一即大广益会本,陈彭年等重修。上元本明初犹存,据《四库目》云,见於《永乐大典》所引。今不可复见。此本题曰‘大广益会”、非复上元本之旧。然如张刻野王《序》‘升崧岱而告平’,‘岱’此作‘岳’。《进书启》‘耀必无传”,‘耀’此作‘惧’《示部》‘秘,蜜也’,‘蜜’此作‘密’。《玉部》‘瑔,绝缘切’下,张刻脱‘贝名’二字。曹刻《部》‘认,又於蹇,舞兄’,‘於’此作‘□(此处原文为方框字)’;‘旖,於我切,又於蚁切,旌旗旖旎兄’,此作‘於我、於蚁二切,旖旎,旗貌’;‘□(此处原文为方框字),於检切’下,曹刻脱‘旗貌’二字。《勿部》‘喫勿,吕至切’下,曹刻脱‘銛也,快也’四字。如此之类,逐卷逐叶皆是,虽间有一二讹处,均有形迹可寻,则不独古於诸本,抑亦善於诸本矣箱。”其说有足资参考者,特附著之。至定为宋本,则遵《天禄琳琅》之例,盖未见卷末木记耳。彦合又记。

吾家当日有印书作,聚印匠二十人,刷印经籍。扆一日往观之,先君适至,呼扆曰:“吾缩衣节食,遑遑然以刊书为急务,今板逾十万,亦云多矣。窃恐秘册之流传者,尚十不及一也。汝曹习而不察,亦知印板始於何时乎?盖权舆於李唐而盛於五代也。”后夏日纳凉,请问其详。先君曰:“古人读书,尽属手钞。至唐末,益州始有墨板,皆术数、字学小书,而不及经传。经传之刻,在於后唐。”自后考之,后唐长兴三年,诏用西京《石经》本,雇匠雕印,广颁天下。见《五代会要》第八卷。宰臣冯道等奏曰:“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又按《国史志》。长兴三年,诏儒臣田敏校《九经》、镂本於国子监。扆购得《五经文字》一部,系从宋板影写者,比大历石本注益详备,前有开运丙午九月十一日田敏《序》。按:丙午,开运三年也。则田敏之奉诏,在后唐长兴三年。越十六年,至石敬瑭之世而雕成印本。由此观之,盖祖五代本矣。石刻举世有之,但剥蚀处杜撰增补,殊不足据,要必以此本为正也。虞山毛扆识。在《五经文字》末卷后。余当年有《九经字样》,与《五经文字》并得。昆山校《经解》时,两书皆携去。归时,失去《九经字样》,不胜怅怏。闻武林赵师道书坊有宋板者,觅之不得。后闻钱遵王往彼影写一本,亦未之见。昨过钱壻家,遵王孙也。始得见之,借归与石刻细校。石刻“宀”字之末,多“□(此处原文为方框字)”二字,此本无之。据注云“一十一字,五字重文”、则无者为准,又“乏”字注文“反正为乏”,石刻误作“人反正”。《雨部》“霝”字音“灵”,石刻误音“灵”。则此本胜於石刻矣。至释“看”字云“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故从手”;释“盖”字云“今或作盖者,乃从行书艹,与苔、若、著等字,皆讹俗”;释“鼎”字云“上从贞,下象析木以炊,篆文如此,析之两向,左为爿,爿音墙,右为片。今俗作鼎,云象耳足形。误也”;释“晨”字云“从臼,象叉手,辰省之义”。其於小学,可谓精详矣。此书既得之,又失之,今复宛转而得之,殆彼苍怜余笃好小学,投老而使之一乐乎?亟命友人影写一通,写毕述此,以识生平之幸云。庚寅秋八月虞山毛扆识,时年七十有一。在《九经字样》卷末。

顾亭林先生云:“大历中,张参作《五经文字》,据《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於学者。开成中,唐元度复作《九经字样》。石刻在关中,向无板本,间有残缺,无别本可证。”朱竹垞先生亦以二书止有拓本,无雕本,为一阙事。伏读《四库全书总目》云:“考《册府元龟》,称周显德二年,尚书左丞判国子监田敏献印版书《五经文字》,奏称臣等自长兴三年校勘雕《九经》书籍。然则此书刻本在印版书甫创之初已有之,特其本不传耳。”可知二书除《石经》外,久无刻本传世。而《石经》自明嘉靖乙卯地震损折,多为后人羼补,纰缪百出。国朝歙项氏、扬州马氏、曲阜孔氏、高邮孙氏先后重梓,亦第就《石经》校定,宋以来刻本仍未之见也。马本虽未免舛漏,然所据尚是宋拓,最称精善。孔本覆加雠对,尤审慎不苟。孙氏则取原书自为编辑,删移淆乱,非复旧观矣。此本首载开运丙午田敏《序》。《四库》据马本著录,未见此序,故引《册府元龟》为证。当是南宋初卷中“桓”字缺笔。从田氏原本翻雕者,故首尾完具,注文特极详备。以马本及孔氏、孙氏校语证之,多相吻合,而诸本所讹误者,又赖此得以考订异同,诚可谓希世之珍矣。至其影摹工雅,楮墨精良,犹余事尔。《汲古合秘本书目》:“《五经文字》三本,宋板影钞,六两;《九经字样》一本,影宋精钞,二两。”即此本也。同治壬戌冬月东郡杨绍和校毕识。

武林赵意林信有摹刻宋本《九经字样》,《自序》曰“从姚怀祖获观赵氏学士楼所藏宋椠,凡十九叶,此顾亭林、朱竹垞俱未得见者,汹为可宝。用手摹校定,重镂板以行”云云。然意林校语皆附於每部之后,以致行式移易,殊失其真。且校之此本,仍不无讹谬,是意林所据虽出宋椠,亦未若此本之尽善矣。彦合又记。

每册有“赵宋本”、“墨妙笔精希世之珍”、“席氏玉照”、“席监之印”、“虞山席监玉照氏收藏”、“酿华草堂”、“袁廷檮借观印”、各印记。每册藏金纸面,有“兴国福寿院转轮大藏经”、圆印。

【补】此二本周叔弢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三〇年间,得自杨敬夫,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均有著录,题清初席氏酿华草堂影宋抄本。

周叔弢云:白纸精美。又云:白纸精抄,席氏原装,书晶宽大。〔《楹书隅录》批校〕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此二书俱八行十四字,小字双行二十或二十一字。海源阁旧藏,《楹书隅录》卷一著录,有“席氏玉照”、“席监之印”等印。〔第一九页〕

己未五月二日读毕,虞山毛扆。在《佩觿》卷末。

二书皆汲古合影宋精钞之本,字极工雅。《佩觿》中朱笔校正尤详,则斧季手迹也。册之首未有“汲古阁”、“毛氏子晋”、“子晋私印”、“子晋书印”、“汲古主人”各印记。

【补】此二本散出后周叔弢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一年间,得自杨敬夫,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均著录,题清初毛氏汲古合影明抄本。

周叔弢云:从明万玉堂本出,白纸精抄。〔《楹书隅录》批校〕

又增补印记:“三十五峰园主人所藏”朱文扁方、“毛晋之印”朱文方、“汪澂别号镜汀图章”白方文。《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八行十七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行款版式与万玉堂刻本同,即据万玉堂本影钞。海源阁旧藏,《楹书隅录》卷一著录,皆误作影宋精钞之本。〔第一九页〕

《三续千字文》,宋季江阴葛氏刚正撰,其续之之意,篇末自述自注详矣。案:《梁书·萧子范传》曰:“除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从事中郎。王尝曰‘此宗室奇才”,使制《千字文》、其辞甚美,命记室蔡远注释之。”《周兴嗣传》曰:“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为文。”《陈书·沈众传》曰:“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隋书·经籍志》载《千字文》一卷,梁给事郎周兴嗣撰。又载一卷,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注。又载一卷,胡肃注。《旧唐书·志》载撰者姓名,与《梁书》同。顾氏炎武《日知录》但著《隋志》所载之异,未辨孰是。《隋》、《唐书志》又载有《演千字文》五卷,不著何人作。要之作《千字文》者,唐以前已不独萧、周二人。此本则继周次韵及其长洲先族暐续作,分注合为一编。今所存仅此,例亦不用复字。视前二篇文径尤织仄,而联缀皆有典可覈,递注犁然。惜合刻之前二篇佚莫觏也。案:《江阴县志》载葛胜仲,字鲁思。即《注》所称为皇佑二年进士、朝散大夫、侍其公暐作墓志之文康公。《志》载葛邲,字楚辅,文康孙,谥文定。即《注》所称伯祖。而《选举志》无刚正名,《艺文志》亦遂不及此篇,岂以沾沾小学未足采与?而吾邱氏衍《学古编》载:“《续千字文》,葛刚正书,字法极好。”其所称者篆书,即《注》所谓以备古篆之体。此本楷法劲秀,雅近率更,当亦属原刻。且新注次韵,详诂续作,已复继而三之,虽未证《梁》、《陈》、《隋》、《唐书》所载之他本,而就其所见,勘正蒐辑,亦可谓勤覃厥思者矣。脱此篇并佚,后世又畴知江阴葛氏有刚正其人者?刚正为名、字且莫考载。诵此篇及注,总万四千余言,悉有根据,度其人,必孜孜简策,老而靡倦者,遣兹片羽,何可泯焉?爰依旧式,命工重摹付版。其文字点画偶有沿俗者,正之;注字有俗且讹者,则去泰去甚;间有省笔袭帖体及所引书名、刊虚白字式未归一者,可仍则仍之;于义不甚乖重,存其旧也。士君子绩学缵言,上之阐发经义,羽翼传注,昭示来兹,次亦必期小有裨益於人,以适时用,庶不流为虚诞无稽。否则,才如长卿、孟坚,犹谓为文艳用寡,矧所记所诵,百不逮长卿之多识博物者乎。予之重刻此篇,以其旁搜诠诂,足诲髫幼,为有用也。并书所见,以捻读者。

是书先公得於袁浦,咸丰甲寅命工摹梓,敬录《跋》文如右。案:葛氏之书,盖继侍其暐《续千字文》而作,故名《重续》,其自注甚明。予藏影宋钞本,即《学古编》所称篆书者,标题正同。此本乃改名《三续》,殊失葛氏之旧,当由宋人重刻时,误於“三篇继就”之语而妄为更易也。旧弆於陶南别业,辛酉遭乱焚失,仅存数叶,因以新本配补,俾成完帙云。绍和谨识。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

【补】此本《常州先哲遗书》据海源阁本重刻,有盛宣怀跋,并从《须宋楼藏书志》补《自序》一篇。绍曾按:此书缪荃孙《江阴县续志》卷十九《艺文志》著录:“《重续千字文》一卷,篆书,注正书。存。葛刚正续卿撰,艺风堂有写本。”缪氏改称“重续”,不称“三续”,盖即据勰卿之意而改之。盛宣怀收入《常州先哲遗书》,因从杨氏影宋刻本为底本,故仍沿《楹书隅录》旧称。据盛宣怀云:“吾子行传写德卿〔按:吾子行即元吾邱衍。葛刚正字德卿〕自篆之本,曾在沪肆一见,未曾收得。”所谓“吾子行传写德卿自篆之本”、则元代尚存葛氏原刻,用篆体书写,注文则用正书,非海源阁旧藏。至海源阁另藏影宋抄本,《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著录,题《精钞本重续千字文》二卷一册,即勰卿跋所云系用篆体书写者,书名即称“重续”。《宋本三续千字文》杨至堂跋称:“楷法劲秀,雅近率更,当亦属原刻。”如至堂所云不谬,则葛氏当年所刻,应有两本。鄙意书名改称“三续”,勰卿以为“殊失葛氏之旧,当由宋人重刻时误於三篇继就之语,而妄为更易也”。然则此本当非葛氏原刻,实为宋人重刻之本。盛宣怀收入《常州先哲遗书》。所据为杨氏海源阁影宋刊本,无篆字,亦无葛氏自序,乃重为写刻,复从《皕宋楼藏书志》录葛刚正自序以冠其首。至缪氏艺风堂篆书写本,今流落何处,不得而知。兹将葛氏自序及盛宣怀跋附录於后:

葛刚正自序:

古篆之书,始於《苍颉》,著於《史籀》,同於李斯,备於扬雄、班固之《训纂》。而分部於许氏之《说文》。其源远矣。自散隶之兴,趋省便俗,古文几绝。至唐李阳冰篆法独冠古今,世号笔虎,学者师慕。皇宋膺运,太宗皇帝新文明之治,爰诏儒臣徐铉、翰林书学葛湍等,校正《说文》,又从而附益之,敕遣雕造,垂范作程,具以六义焕然,于今可考。余曩侍先君宦游通川时,四明潘侯伯恭以其先大夫昌年所书《梁韵千字文》手泽真迹出示,精神态度,势若飞动。余尝作摹本,潘侯谓逼真特甚,孺子可教,乃尽诲之以用笔之法,临池积习,阅二十余载,自谓可以远绍前修,因思以广其传。近得朝散侍其公玮《续千字文》。旨意微奥,文义该洽,卓乎弗可及矣。余不自揣,因缀缉谀闻,口而三之,悉书以古篆,仍加之诂注。义有未通,则阙疑以俟博识焉。文章翰墨,小伎自嬉,固不敢与昔人比,或可发童之蒙,与兔园册并行耳。淳佑戊申冬至日水云清隐丹阳葛刚正德卿序。

盛宣怀跋:右《三续千字文》一卷,宋葛刚正撰。刚正字德卿,江阴人,自号水云清隐,丞相邲之从孙。先是,吴中侍其良器为《续千文》,凡字已见《梁千文》者不复用。德卿仿而重续之,亦不用前二书已见之字。既成并前二书篆之,且各为之注。案:《汉书·艺文志》曰: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盖有三千三百字,合此三书,已不下《苍颉篇》之数,是即汉人训学僮之遗法矣。惜苴〔篆注前二书已佚,此篇仅存其自注,颇详赡,所采逸书甚夥,《唐韵》自《崇文总目》外不复见,此独引三十五条,亦艺苑之碎金也。其篆法尝得四明潘昌年所篆《梁千文》而习之,积二十余载,自谓可远绍前修,吾子行《学古编》亦称之,传写德卿自篆之本,曾在沪肆一见,未曾收得。此本为聊城杨氏海源阁影宋刊本,无篆字,亦无德卿自序,今重为写刊,从《皕宋楼藏书志》录自序以冠其首,他日得篆字本,当重为摹刻也。

先公得宋椠葛刚正《三续千字文》重刊之,常州心耘胡君珽因以此本寄赠。盖宋椠乃真书,且易标题为《三续》,均非德卿之旧,此则吾邱衍《学古编》所谓字法极好者也。卷首题《重续千字文》,次题“水云清隐丹杨葛刚正撰并篆注”,皆篆书,而每行之后,俱以真书释之。又次正文,亦篆书,每行四字,每二行之后,复释以真书并注。分卷上下,视宋椠本迥异。至卷前冠以淳佑戊申德卿《自序》,及间有注某音某者,更宋椠本所无也。案:《汲古阁秘本书目》云:“宋版《重续千字文》,世间绝无。”并不知有是书,而篆书精妙,真奇书也。此本虽无毛氏印章,然楮墨绝佳,篆法精妙,与予所藏所见汲古影宋诸书,宛出一手,或即斧季乔梓,由宋板过录者,致足珍矣。甲子小春东郡杨绍和识。

每叶行数不一,每行正文篆书四字,注真书二十一字。有“宋本”、“胡珽私印”、“心耘”、“琳琅秘室藏书”各印。

有“汲古主人”、“子晋私印”、“开卷一乐”、“席氏玉照”、“席鉴之印”、“萸山珍本”、各印记。亦毛氏精钞本也。

【补】此本周叔搜於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间,得自杨敬夫,转归北图。《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均著录,题清初毛氏汲古合影元抄本,何煌校。

周叔弢云:白纸。又云:中有夹签是何仲子笔,汲古原装,何氏手校本亦在余家。〔《楹书隅录》批校〕

又增补印记:“汪印振”朱文方、“楳泉”朱文方、“汪印士钟”白文方、三十五峰园主人”朱文方、“修汲轩”朱文长方、“振汪印”白文方、“唐越国公六十二世孙”朱文方。〔同上〕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云:八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眉端黏签朱墨笔系何煌校。海源阁旧藏,《楹书隅录》卷一著录。〔第二〇页〕

二酉山居藏阅,陆函虚。在卷首及二、三、四卷末。

顾涧苹居士《跋元椠广韵》曰:“今世之为《广韵》者凡三:一泽存堂详本,一明内府略本,一扬州诗局刻平上去详而入略本。三者迥异,各有所祖。此元椠,明内府刻及家亭林重刻之祖也。明内府本得此相校,多失其真,所谓‘开卷“东”字下“舜七友东不訾”即讹“七友”作“之后’”一者也。亭林自言悉依元本,不敢添改一字。而所讹皆与明内府板同,是其称元本者,元来之本,而亭林仍未尝见元椠也。至竹垞误谓‘明中涓删注始成略本”,非得见祖本早在元代,固末由定其不然矣。”此本每半叶十二行,行大小相间二十字至二十七八字不等,即居士云明内府及亭林刻所祖之元椠也。卷首并二、三、四卷末有朱笔题识云:‘二酉山居藏阅,陆函虚。”又每册有“东吴子”、“钱楣字曰学山”、“阳城张氏省训堂经籍记”各印。省训堂乃古渔太守藏书室,太守与居士交最密,时时出古籍相订正,所梓《仪礼》、《礼记》、《盐铁论》诸书,皆居士为之雠校。此本既藏自太守,益徵为居士所跋之册矣。同治二年癸亥桂月东郡杨绍和识。

泽存堂本,以《大宋重修广韵》为名,乃从宋椠翻雕,其中“桓”字已阙笔,自是南渡后刻。此本与《四库全书总目》所云“麻沙小字本,末题‘乙未岁按:元元贞元年、至正十五年,皆崴在乙未。此本以板式、避讳定之,似宋末元初所刊,或是元贞之乙未。而纪文达公张本《跋》中作至元乙未,想偶误记耳。明德堂刊’,内‘匡’字纽下十二字皆缺一笔,避太祖讳,其他宋讳则不避,邵长蘅《古今韵略》指为宋椠”者正同。惟乙未题款,此本为书贾裁去。盖此本虽元刊,其源实出北宋旧椠,且系未经重修之本也。张本注文较此为详,竹垞、次耕极推称,於是世之论《广韵》者皆右之。然《四库总目》两本并收,而以此列前。《提要》曰:“世行《广韵》凡二,一为宋陈彭年、邱雍等重修,一为此本。前有孙愐《唐韵序》。注文比重修本颇简。朱彝尊作重修本《序》。谓明代内府刊板,中涓欲均其字数,取而删之。然《永乐大典》引此本,皆曰陆法言《广韵》;引重修本,皆曰《宋重修广韵》,则非中涓所删也。又宋人讳‘殷’故重修本改二十一殷为‘欣’此尚作‘殷’知非作於宋代。且唐人诸集,以《殷》韵字少,难於成诗,间或附入《真》、《谆》、《臻》韵。如杜甫《东山草堂诗》,李商隐《五松驿诗》,不一而足。《说文》所载《唐韵》翻切,‘殷’字作‘於身切’、‘欣’字作‘许巾切’亦借《真》韵中字取音,并无一字通《文》。此本注《殷》‘独用’重修本始注《欣》‘与《文》通’尤确非宋韵之一徵。考《唐志》、《宋志》皆载陆法言《广韵》五卷,则法言《切韵》亦兼《广韵》之名。又孙愐以后,陈彭年等以前,修《广韵》者,尚有严宝文、裴务齐、陈道固三家,重修本中皆列其名氏。郭忠恕《佩觿》上篇尚引务齐《切韵序》,知三家之世,宋初尚存,此本盖即三家之一。故彭年等定本不曰新修,而曰重修,明先有此《广韵》。又景德四年敕牒,称旧本注解未备,明先有此注文简约之《广韵》也。彝尊乃以此本为在后,不免千虑一失矣。”又张本《提要》曰:“彝尊序之,力斥刘渊《韵》合《殷》於《文》、合《隐》於《吻》、合《掀》於《问》之非。然此本实合《殷》、《隐》、《焮》於《文》、《吻》、《问》。彝尊未及检也。注文较旧本为详,而冗漫颇甚,亦多纰缪,宜为丁度所讥。潘耒《序》乃以注文繁复为可贵,是将以韵书为类书也。著书各有体例,岂可以便於剽剥,遂推为善本哉。”按:《纪文达公集》,明本、张本各《跋》与《提要》略同,盖《提要》亦公纂修而较为简赅,故引之。观此,则两本之先后优劣了如矣,故详著之。彦合又记。

【补】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经眼,去向不明。

周叔弢云:伪。又云:黄纸,模糊,明本之劣者。〔《楹书隅录》批校〕

伏读《四库全书总目》,谓是书“凡有二本:一为康熙丙戌曹寅所刻,冠以余文焴所作《欧阳德隆押韵释疑序》一篇、郭守正《重修序》一篇、《条例》十则、淳熙《文书式》一道;一为常熟钱孙保家影钞宋刻。前五卷与曹本同,但无序文、《条例》。而末附《贡举条式》一卷”。予案:是书当日官本既不可见,而曹本之为后人移掇添补,《总目》已详辨之。钱本附载之《贡举条式》,亦必非原书所有。守正《序》称,书肆板行,漫者凡几,一漫则一新。可知辗转传刻,在宋时初非一本。此本以淳熙重修《文书式》及绍熙重修《文书令》冠首,别无序文条式,自是锓木在先,尚未经后人附益者,较之求赤、栋亭所据为最旧矣。且开板宏朗,字法规橅欧、颜,精采夺目,尤宋椠中希有之奇。昔述古主人藏楚金《系传》,诧为惊人秘笈,此本亦予斋惊人秘笈也。同治元年东郡杨绍和识。

每半叶九行,行大小相间二十二、三字不等。每册有“南京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堂关防”、“夹山人书画印”、“长洲顾仁效水东馆收藏图籍私印”各印。考王文恪公《震泽集》。有《阳山草堂记》云:“顾仁效结庐阳山之下,弃去举子业,独好吟咏,兼工绘事,坐对阳山,拄颊搜句日不厌,或起作山水人物,悠然自得,人无知者。”

【补】此本散出后归刘少山,转归北图。《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宋刻本。

周叔弢云:白纸,精美,阔大。东莱。〔《楹书隅录》批校〕绍曾案:东莱指刘少山。又云:白纸极精美,大版心,天地头宽阔。疑此即曹刻祖本,左右双边,上字数,下刻工。汪阆源印。〔同上〕

《中国版刻图录》云:匡高二十三·五厘米,广十七·五厘米。九行。细黑口,左右双边。刻工吴文彬宝庆元年又刻广东漕司本《九家集注杜诗》。《杜诗》开版宏朗,与此书字体刀法如出一辙,因疑此亦宝庆初年广东漕司刻本。《九家集注杜诗》为福清曾噩倡刻,除陆心源旧藏五卷外,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卷帙最多,瞿氏书散,今不知飘堕何所。曾噩又刻《大宝积经》於广州。宋时广州刻书传世者,除《礼部韵略》外,仅存上举二书。〔《叙录》第四七页,《图版》第二四八、二四九〕

淡生堂藏书。在册面。

正德甲申之秋,文彭寿承观毕。在第一卷之末。

此本从匏庵先生家借归,命钞胥录副藏之。戊申夏六月,隆池山樵者。在末卷首。

补录竹汀居士跋:

向读昆山顾氏、秀水朱氏、萧山毛氏、毗陵邵氏论韵,谓今韵之并,始於平水刘渊。其书名《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访求藏书家,邈不可得,未审刘渊何许人,平水何地也。顷吴门黄荛圃孝廉得《平水新刊韵略》元椠本,亟假归读之,前载正大六年许道真《序》,知此书为平水书籍王文郁所定。卷未有墨合记二行,其文云:“大德丙午重刊新本,平水中和轩王宅印。”是此书初刻於金正大己丑,重刻於元大德丙午。中和轩王宅,或即文郁之后耶?其前列《圣朝颁降贡举程式》、则延佑设科以后,书坊逐渐添入。又《御名庙讳》一条,称英宗为“今上皇帝”,可证此书为至治间印本也。又附《壬子新添分毫点画正误字》三叶,《壬子新雕礼部分毫字样》三叶,此“壬子”者,未知其为淳佑之壬子与?抑皇庆之壬子与?考正大己丑,在宋淳佑王子前二十有四年,而其时已并上下平声各为十五,上声十九,去声廿,入声十七,则不得云并韵始於刘渊,岂渊窃见文郁书而翻刻之耶?又其时南北分裂,王与刘既非一姓,刊版又不同时,何以皆称平水?论者又谓《平水韵》并四声为一百七部,阴时夫始并上声《拯》韵入《迥》韵,据此本,则《迥》与《拯》韵之并,《平水韵》已然矣。刘书既不可见,此书世又鲜有著录者,姑识所疑,以谂世之言韵者。嘉庆丙辰五月望日,竹汀居士钱大昕识。

许《序》称平水书籍王文郁,初不可解。顷读《金史·地理志》平阳府有书籍,其倚郭平阳县有平水,案:《金史·地理志》平阳府临汾县注,有平水。平阳,盖临汾之误。是平水即平阳也。史言有书籍者,盖置局设官於此。元太宗八年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於平阳,当是因金之旧。然则平水书籍者,殆文郁之官称耳。五月廿六日雨后,大昕再记。

是书罕见著录,惟张氏《爱日精庐书目》中收之,乃黄复翁藏本,而月霄记之者也。金源人著述颇稀,而版刻传於今者尤鲜,数百年来历为名家收弆,劫烬之余,尤可珍已。咸丰甲寅春季上浣,退思老人题於南清河节署之四宜轩。在卷前。

唐以后音学少专家之书,至我朝诸儒而极盛。世臣於音均之学无心得,年来居退思先生节幕,先生湛深汉学,於音均尤精,后学多获教益。昨冬与勰卿有淮上之游,得此书而归,呈诸先生。命世臣补绿钱詹事原跋二则,并疏各本异字於另纸,附之卷后,以存古籍之遗焉。甲寅四月,布衣包世臣跋。在卷末。

咸丰初,扬州始复,南北各军往来淮上,往往携古书珍玩求售。此本为但云湖鹾使所得,云老转贻家简侯丈,简丈以之赠余者也。惜四、五两卷后半廿余叶已沦劫中,世鲜别本,末由校补。按:张氏《藏书志》载竹汀老人《跋》,谓此书重刊於元大德丙午平水书局。卷未有墨合木记云“大德丙午平水中和轩王宅印”,是此书初刻於金,重刻於元也。详考书中木记文凡三,见其前则云重修,非重刊也。盖是本为正大原刊,大德重修耳,仍应定为金本。予斋藏宋本《大戴礼记》,平水局亦尝修之,其木记与此正同,是《序》尾所标仍为金正大己丑,的属原椠,惟卷末已失竹汀、莞翁两家《跋》。而卷首有士礼居印,与月霄本是一是二,疑莫能明。装成,附志数语以俟考。同冶王戍仲夏,彦合主人记,时客京师。在椟面。

案:经籍所书籍金椠元修木记题名者,家藏本有《尔雅》、《大观本草》、《淦水文集》所见本有《珞琭子》、《中州集》与些本相有“停云”、“文彭寿承”、“隆池山樵”、“寒绿堂”、“祁班孙印”、“淡生堂藏书”、“士礼居”、“复翁”、“汪大喜孙”、“孟慈父”各印。

每半叶八行,行大小相间十九至二十二字不等。熊忠《自序》后有木记云:“昨承先师架合黄公在轩先生委刊《古今韵会举要》,凡三十卷,古今字画音义了然在目,诚千百年间未睹之秘也。今绣诸梓,三复雠校,并无讹误,愿与天下士大夫共之。但是编系私著之文,与书肆所刊见成文籍不同,窃恐嗜利之徒改换名目,节略翻刊,纤毫争差,致误学者,已经所属陈告乞行禁约外,收书君子伏幸藻监。后学陈亲谨白。”

每册有“衍圣公私印”、“承泽堂”、“秋平居士”、“甘泉黄文暘字秋平藏书画印”、“臣恩复”、“秦伯敦父”、“石研斋秦氏印”各印。

【补】此本为北图收购天津盐业银行九十二种之一,《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题元刻本,附《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一卷。

周叔弢云:黄纸,不精。〔《楹书隅录》批校〕 /WRgDM5PRsfMd31RXBzODHcuImGSpA150MXKbyReEJ3QtBOn7PN1811tPnoDqTC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