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鎔
《礼图》:祭天用瓦鎔。
〔按〕《郊特牲》:器用陶匏,不详何器。《礼图》:瓦鎔,亦统言之曰陶鎔之事而已。《山堂考索》记周之郊,谓王以匏片为爵,酌瓦无瓦之泛齐以献,是瓦无瓦其一也。礼器有水簋,又有瓦簋,有木豆,又有瓦豆。疏家谓祭天地之器尚质,若宗庙则以木为之,是凡礼器之从瓦者,或皆在瓦鎔之列也。
大尊〔大音泰〕
《周礼》: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其朝践,用两大尊。
《山堂考索》:大尊受五斗,口圆。径一尺,胫高三寸,中横径九寸,脰下大横径一尺二寸,底径八寸。腹上下空径一尺五分,厚半寸,底平厚寸。两大尊,一盛元酒,一盛醴齐。
大罍
《周礼》:鬯人,凡祭祀社鋋用大罍。《注》:瓦罍。《疏》醿人为瓦簋,据外而言。罍亦用瓦,取质略之意。
瓦柷
缶
壶
《礼记·礼器》:君尊瓦无瓦,门外缶,门内壶。《注》:鳷五斗,壶大一石,缶大小未闻。以小为贵,则近小远大;缶在门外,则大于壶。
《山堂考索》:大尊与无瓦形制容受同。
〔按〕瓦无瓦,即虞尊。缶、壶,俱所以盛酒。《尔雅》郭注谓:缶即盆。《考工记》:盆实二鬴,四区为鬴,鬴六斗四升。缶大于壶矣。又《易》坎卦爻辞,王弼本,樽酒句,簋贰句,用缶句。《注》云: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纳此至约,自进于牖,是谓樽簋,皆瓦缶之器也。
瓦大
《仪礼·燕礼》:公尊瓦大,两用丰。
《注》:瓦大,有虞氏尊。
瓮
《周礼》:醢人,王举则共醢六十瓮,宾客之礼,共醢五十瓮。醯人,王举则共齐,菹醯物六十瓮。宾客之礼,共醯五十瓮。膳夫,凡王之馈食,酱用百有二十瓮。《注》:酱,谓醯,醢也。
《山堂考索》:瓮高一尺,受三斗,口径六寸五分,腹径九寸五分,底径六寸五分,腹下渐杀六寸。
甗、盆、甑、鬲、庾
《考工记》: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注》:量六斗四升曰鬴。郑司农云:甗无底甑。觳,读为斛,受三斗。元谓豆实三而成觳,则觳受斗二升,豆实四升。甗鱼辇反,一音彦。鬲,音历。《尔雅》:鬲曾谓之鬵,鬵,鉹也。《注》:凉州呼鉹。
〔按〕甗,在陶人,周制也。《博古图》所载,则饕餮、垂花、雷纹、盘云、偃耳、直耳,极雕饰。亦有铭,验其款识,则曰父己、父乙、祖己。考古器,鼎有父乙、父甲、父丁、祖戊,彝有父癸、祖乙、父乙、父丁、父己、父辛、母乙,爵有父丁、祖辛、父癸、父辛、父戊、祖己、父己;卣有父甲、祖癸、父己,匜有祖戊;盉有父丁;觚有父庚,皆商器。则此《博古图》所载,是商甗。周文商质,不应商有雕饰之形,周反守浑朴之素。而《博古图》又有丁父、父己、父戊,商鬲亦如甗然。或者陶人亦为雕饰之文,未详言之也。又《左传》齐赂晋纪甗。《释文》以为玉甑。甗有以玉为者,古器盖不一其制云。
〔又按〕《器用指归》云:甑所以炊饭。古甑瓦器,陶者为之。《尔雅》:甑,作鬲曾,从瓦从鬲,一也。《说文》:瓦、缶、鬲、四部,本以类从。即鬲,鬴,从鬲騑,又从,作□(此处原文为方框字)甑,又作灦鬲,是炊器无疑。《博古图》谓甗之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又一器兼甑、鬲之用。郑康成《注》“老妇之祭”云:瓶盆炊器,盆亦主炊,是陶人所掌,皆炊器,庾何为也?
〔又按〕庾是量名,杂之甑、甗、盆、鬲,不于其伦。《左传》疏云:杜据《仪礼》今文,以庾为十六斗。《考工记》:陶人为庾,其下文鎔人之豆,实三而成觳,则觳受斗二升。庾实二觳,则受二斗四升也。彼陶所作,是瓦器瓮之类,非量。
簋豆
《考工记》:鎔人为簋,实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豆实三而成觳,崇尺。
〔按〕鎔人簋,豆当是礼器。《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此处原文为方框字),《注》:膏□(此处原文为方框字),非鎔人之豆。故别见于后。《通雅》谓古器有祖癸豆,姬
豆,是礼器又有铜豆也。《山堂考索》云:鎔人不言簠,簠、簋是相将之物,亦应制在鎔人。然经无明文,不敢于簋豆之问杂出簠名,故附其说于此。
《尔雅》:瓦豆谓之。《注》:膏。
〔按〕《楚辞》:兰膏明烛华镫错。《注》:镫,锭也。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博古图》有锭铭曰:“王氏铜缸烛锭。”李贺诗“晓虹屏中碧”,本此。唐人诗又有用银缸者,本作,后人以铜为之。从金,作镫,今俗作灯。古人焚膏必有器,故从郭注膏之说,以著后来“华镫”、“铜虹”之托始于矣。
瓵甈
《尔雅》:瓯瓿谓之瓵。《注》:瓿甊小罂,长沙谓之瓵,又康瓠谓之甈,《注》:瓠,壶也。
〔按〕《博古图》:方斜瓿无铭,文饰极精妙,肩作电形,环腹之饰,皆取象于雷。肩脰之间,文镂相错,如盘丝发,微起乳形,而中作黄目状。鱼瓿无铭,肩腹之间,饰以鱼形。蟠螭瓿,饰以蟠螭。饕餮瓿,饰以饕餮,或间之以雷纹,形模典雅。瓿字从瓦,《尔雅》,瓯瓿,出自陶人。出罍木器,郑元谓亦刻而画之,为山云之形。则陶器或亦有文饰,然无所考。
汲缶
《易》比卦有孚盈缶。《注》:井之水,人所汲,汲用缶。
《左传》:具绠缶,备水器。
挈壶
《周礼》:挈壶氏,挈壶以令军井。注:郑司农曰,壶,所以盛饮。
瓶
《左传》:虽有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礼记·礼器》: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按〕《说文》:壶,昆吾圜器。《礼》注:一石曰壶,本是饮器,故门外列缶,门内列壶,以饮器而通为汲器。《周礼》之挈壶令井,犹《左传》之具绠缶也。缶、壶、瓶,总一类,只小大不同。壶小于缶,瓶更小于壶。《方言》:缶,谓之瓿禺瓦,其小者谓之瓶罃。《说文》:罃,备火长颈瓶也,瓶,瓮也。瓶,重文曰瓶,并薄经切。《玉篇》:瓶,蒲并切,瓶,蒲丁切,皆汲器。为器既同,何必异音,从《说文》为是。老妇之祭,尊于瓶,其备火之罃与?故《注》曰炊器。然此已为后代酒瓶之始。《唐书·李大尧传》:太宗赐胡瓶一,曰:虽非千镒,乃朕所自御。《政要》作壶瓶,《通鉴释文》以为汲器。胡三省《辨误》曰:酒器,太宗有自御之,言非汲器可知。《贤奕编》云:今人呼酌酒器曰壶瓶。
夫子书瓮〔鲁器〕
《钟离意别传》:意为鲁相,修夫子庙堂,道有瓮,召守庙孔鸑问曰:此何等瓮?訢曰:夫子瓮,背皆有书。夫子亡后,无敢发者。意乃发,得素书。
灌瓮〔楚器〕
《庄子》:子贡入楚,过汉阴,见一丈人,方为圃畦,凿隧而入,抱瓮而灌。
经程〔齐器〕
《韩诗外传》:齐桓公饮诸臣酒,令曰:后者罚一经程。《注》:酒器之大者曰经程。
瓦卮〔韩器〕
《韩非子》:堂□(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公谓韩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无当瓦,卮有当,君宁何取?曰:取瓦卮。
〔按〕齐之经程,不详何器。《侯鲭录》云:陶器有酒经,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凡馈人牲,兼以酒器。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齐桓公之经程,当即此器。应劭《汉书注》云:卮饮酒礼器,古以角。据《韩非子》堂谿公之语,是当时有瓦卮也,故附于后。列国器名,载在《方言》,参错互异,且不详何制,仅采一二,可据者,以备考览。陶出三代,世所传甓器是也。《笔衡》云: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