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华州

郑故城在华州郑县西北三里,桓公友之邑,秦县之。〔《诗地理考》卷二郑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十二诸侯引。〕

郑,华州郑县也。《毛诗谱》云郑国者,周畿内之地。宣王封其弟于“棫”林之地,是为郑桓公。〔《史记》、《秦本纪》“十一年初县杜郑”《正义》引。按“咸”字误,当作“棫”,《史记》、《郑世家》“友初封于郑”《索隐》引《世本》云“桓公居棫林”,棫林即郑,今改。〕

万里沙在华州郑县东北二十里。〔《史记》、《河渠书》“天子已用事万里沙”《正义》引。〕

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华州郑县东北十三里。〔《史记》、《秦本纪》“秦伐晋取武城”《正义》引,又《魏世家》“秦伐败我武下”《正义》引。〕

平舒故城在华州华阴县西北六里。《水经注》云:“渭水又东经平舒北,城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昔秦之将亡也,江神送壁于华阴平舒道,即其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夜过华阴平舒道”《正义》引。〕

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古文以为敦物。《周礼》云豫州镇曰华山。〔《史记》、《封禅书》“西岳华山也”《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至于太华”,《正义》引。〕

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古文以为敦物也。《水经注》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汤脚蹋,开而为两,今脚琺亦在东首阳下,手掌在华山,今呼为仙掌,河流于二山之间也。《开山图》云巨灵胡者,偏得神仙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也。”〔《史记》、《封禅书》“曰华山薄山”《正义》引。按“注”字上脱“水经”二字,又脱“曲”字,据《水经》河水《注》补。〕

镐泉是河眼,亦谓之镐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华州华阴县引。〕

同州本临晋城,一名大荔城,亦曰冯翊城。〔《史记》河渠书“临晋民穿渠引洛”《正义》引。〕

雒阴在同州西。〔《史记》、《魏世家》“筑雒阴合阳”《正义》引。〕

伏龙祠在同州冯翊县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汉时自徵穿渠引洛,得龙骨,其后立祠,因以伏龙为名,今祠颇有灵验也。〔《史记》、《河渠书》“穿渠得龙骨”《正义》引。〕

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国也。郑玄云周同姓之国,在几内为王卿士者。《左传》云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魏。〔《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正义》引。〕

怀德故城在同州朝邑县西南四十三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赐食邑怀德”,《正义》引。〕

同州冯翊县及朝邑县,本汉临晋县地,古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即大荔王城。〔《史记》、《匈奴列传》“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正义》引,又《通鉴》卷六《秦始皇帝纪》“大荔乌氏之戎”注引无“古大荔戎国”句,又《史记》、《秦本纪》“取其王城”《正义》引作“同州东三十步故王城,大荔近王城邑”,盖有脱误。〕

大河祠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山海经》云冯夷,人面,乘两龙也。《太公金匮》云冯脩也。《鱼龙河图》云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河伯,字也。华阴县潼乡隄首人,水死,化为河伯。应劭云夷,冯夷,乃水仙也。〔《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正义》引。〕

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史记》、《河渠书》“民愿穿洛以溉重泉”《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城重泉”《正义》引及《通鉴》卷九《汉高帝纪》“重泉人李必骆甲”注引无“在同州西北亦四十里”九字。〕

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县西北九十里。《左传》云:“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也。”〔《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鄗”《正义》引,又《史记》、《晋世家》“度河取王官”《正义》引作“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县西北六十里。《左传》文三年秦伐晋取王官,即此”,“六十里”当作“九十里”。

南郊故城在同州澄城县西北十七里。又有北郊故城,又有西郊故城。〔《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鄗《正义》引。〕

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十六国春秋》云魏颗梦父结草抗秦将杜回,亦在韩原。〔《史记》、《秦本纪》“合战韩地”《正义》引,又《史记》韩世家“其后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正义》引作“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八上脱“十”字。〕

韩城在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古韩国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菜于韩原故城也。〔《史记》、《韩世家》“其后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正义》引,又《春秋汇纂》卷四引。按“故”字衍,《春秋汇纂》引无“故”字。〕

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三里少梁故城,古梁国。《都城记》云梁伯国,赢姓之后,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秦攻魏少粱”《正义》引作“少梁城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古少梁国”。按《史记》、《晋世家》“文公十年晋伐秦,取少梁”,盖春秋梁国,秦得之名少梁,不当称“少梁国”,《太史公自序》“而司马氏入少梁”《正义》云少梁,古梁国”是,今删“少”字。〕

籍姑故城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史记》、《秦本纪》“城籍姑”《正义》引。〕

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李奇云:“禹凿通河水处,广八十步。”三秦记云:“龙门水悬船而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鳃点额龙门下。”〔《史记》、《夏本纪》“至于龙门西河”《正义》引。〕

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其山更黄河,夏禹所凿也。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县人也,至“隋”改曰韩城县。〔《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正义》引。按隋开皇于夏阳县置韩城县,见《隋书》、《地理志》及《旧唐书》《地理志》,今据改。〕

梁山原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其山东“南”临河,东南崩琺亦存焉。《公羊传》云:“梁山崩,雍河三日不流。”《穀梁传》云:“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召伯尊,伯尊用辇者之言曰‘君率群臣哭,斯流矣。’如其言,河乃流也。”〔《史记》、《晋世家》“十四年梁山崩,补《正义》引。按《水经》河水《注》“河水又南迳梁山原东,原自山东南出至河”,“西”字误,当作“南”。鲁成公五年即晋景公十四年梁山崩,“王”字当作“公”,据《穀梁传》改。〕

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九十里。〔《史记》、《夏本纪》“治梁及岐”《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梁山引。〕

华池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七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史记》、《太史公自序》“葬于华池”《正义》引。按夏阳故城在唐韩城县南二十里,华池在夏阳西北四里,则当作“十七”里,此引误倒。〕

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汉司马迁墓在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夏阳故城东南有司马迁冢,在高门原上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皆葬高门”《正义》引。〕

厦阳故城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里。〔《史记》、《张仪列传》“更名少梁曰夏阳”《正义》引。〕

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里,魏文侯七年攻秦至郑而还筑,在郃水之阳也。〔《史记》、《高祖本纪》“废以为郃阳侯”《正义》引。又《史记》、《吴王濞列传》“废以为郃阳侯”《正义》及《诗地理考》卷四郃阳引“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孙南三里”十三字。〕

古新女国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因姒姓,夏禹之后”,即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献纣者。〔《史记》、《周本纪》“乃求有莘氏美女”《正义》引。〕

彭衙故城在同州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史记》、《秦本纪》“战于彭衙”《正义》引。〕

频阳故城在宜州土门县南三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还下郿频阳”《正义》引。〕

频阳故城在宜州同官县界,故频阳县也。〔《史记》、《秦本纪》“初县频阳”《正义》引。按《旧唐书》、《地理志》说同官属宜州,贞观十七年改属雍州。《括地志》成于贞观十三年,当称“宜州同官县”,“雍”字是后人改写。宜州废后,土门县亦并入同官,故说“频阳故城在雍州同官县”,可知此条《正义》虽称“括地志云”,而非《括地志》原文。〕

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史记》、《秦本纪》“初居雍城大郑宫”《正义》引,又《玉海》、《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蕲年宫在岐州城西故城内。〔《史记》、《秦始皇》、《本纪》“缪毒将欲攻崭年宫为乱”《正义》引,又《吕不韦列传》“以反蕲年宫”《正义》及《通鉴》卷六《秦始皇纪》“发兵欲攻蕲年宫”注引。〕

秦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汉武帝郊雍五时,遂通西口回中道,往处回中宫。〔《史记》、《封禅书》“上郊雍通回中道”补《正义》引。又《匈奴列传》“使奇兵入烧回中官”《正义》引作“秦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即匈奴所烧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出鸡头山过回中焉”《正义》及《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宫室》、《宫》一、《通鉴》卷七《秦始皇纪》“过回中宫”注引作“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按三字误,依《史记》、《匈奴列传》及《秦始皇纪》《正义》引改“四”。〕

汉有五时,在岐州雍县南,则鄜时、吴阳上时、下时、密时、北时。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作时,郊祭白帝,曰鄜时。秦宣公作密时于渭南,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时,祭黄帝;作下时,祠炎帝。汉高帝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待我而具五”。遂立黑帝,曰北时是也。〔《史记》《秦本纪》“四年作密时”《正义》引。〕

密时、鄜时、吴阳上下时,是言秦用四时祠上帝,青、黄、赤、白最尊也。〔《史记》、《封禅书》“唯雍四时”《正义》引。按秦四时是密时祀青帝,鄜时祀白帝,上时祀黄帝,下时祀赤帝,此言秦四时无密时,盖传写脱落,今补“密时”二字。〕

三时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封禅书》云秦文公作鄜时,襄公作西时,灵公作吴阳上时。〔《史记》、《秦本纪》“初为鄜时”《正义》引。〕

野人坞在岐州雍县东北二十里,野人盗马食处,因名也。〔《史记》、《秦本纪》“缪公亡善马岐下”《正义》引。〕

秦穆公冢在岐州雍县南二里。〔《史记》、《秦本纪》“缪公卒葬雍”《正义》引。〕

三良冢在岐州雍县一里故城内。〔《史记》、《秦本纪》“奄息仲行缄虎亦在从死之中”《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三良”引。〕

蹇叔,岐州人也。〔《史记》、《李斯列传》“迎蹇叔于宋”《正义》引。〕

公孙支,岐州人,游晋,后归秦。〔《史记》、《李斯列传》“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正义》引。〕

故虢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次西十余里又有城,亦名号城,《舆地志》云比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史记》、《秦本纪》“灭小号”《正义》引。又《史记》、《周本纪》“号文公谏曰”《正义》引作“号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

陈仓山在今岐州陈仓县南。〔《史记》、《封禅书》“于陈仓北阪城祠之”《正义》引。〕

《舆地志》云蒯成县故陈仓县之故乡聚名也,周緤所封也。晋武帝咸宁四年分陈仓立蒯成县,属始平郡也。〔《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蒯成侯緤者”《正义》引。〕

散关在岐州陈仓县南五十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乃遂去至关”《正义》引。〕

宝鸡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故陈仓城中。《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猬,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猬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乃逐二童子,化为雉,雌者上陈仓北阪,为石,秦祠之。”《搜神记》云其雄者飞至南阳,其后光武起于南阳,皆如其言也。〔《史记》《秦奉纪》“十九年得陈宝”《正义》引。〕

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之东。石鸡在陈仓山上。〔《史记》、《封禅书》“于陈仓北阪城祠之”《正义》引。〕

秦宁公墓在岐州陈仓县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帝王世纪》云秦宁公葬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史记》、《秦本纪》“葬西山”《正义》引。按“秦”字衍,秦陵山名后起,非秦时即有此名。〕

大梓树在岐州陈仓县南十里陈仓山上。《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其后牛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复上,发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史记》、《秦本纪》“伐南山大梓丰大特”《正义》引。按陈仓县因陈仓山而得名,此引脱“陈”字,据《史记》、《封禅书》“于陈仓北阪城祠之《正义》引《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补。〕

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秦纪》云:“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史记》、《秦本纪》“至汧、渭之会”《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作“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毛苌云郿地名也,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又《史记》、《封禅书》“秦文公东猎至汧、渭之间”《正义》及《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还下郿”《正义》引“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十四字。〕

周公城在岐州岐山县北九里。周之畿内,周公食采之地也。周公、邵公,周室元宰,辅佐文、武、成、康以下,盖嫡子封于燕、鲁,次子食采畿甸,奕叶为卿士,故谓之周公、邵公也。〔《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旦者”补《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一《周南》引作“周公故城在岐山县北九里”。〕

邵亭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南十里。〔《诗地理考》卷一《召南》引。〕

平阳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四十六里,秦宁公徙都之处。〔《史记》、《秦本纪》“徙居平阳”《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又《通鉴》卷六《秦始皇纪》“居平阳”注引。〕

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九十里。〔《史记》、《夏本纪》“治梁及岐”《正义》引。〕

兹泉水原出岐州岐山县西南凡谷。《吕氏春秋》云:“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郦元云:“磻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潭积成渊,即太公钓处,今谓之凡谷。有石壁深高,幽隍邃密,人迹罕及。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水次磐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跪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其水清冷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说苑》“云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望知其异。”〔《史记》、《齐太公世家》“以渔钓奸周西伯《正义》引,又《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钓于渭滨”《正义》引作“兹泉水源出岐州岐山县西南凡谷,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太公钓此,所谓磻溪。按此引郦道元《水经注》舆今本多不同,且有错脱,今据《水经》渭水《注》增删。〕

漆水源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史记》、《夏本纪》“漆沮既从”《正义》引,又《周本纪》“自漆沮度渭取材用”《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自土沮漆”引。〕

棫阳宫在岐州扶风县东北。〔《通鉴》卷十五《汉文帝纪》“上行幸雍棫阳宫”注引。〕

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东南三里。《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史记》、《秦本纪》“襄公二年”《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秦城在陇州东南二十五里。〔《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汧山在陇州汧源县西六十里。其山东邻岐岫,西接陇冈,汧水出焉。〔《史记》、《夏本纪》“汧及岐至于荆山”《正义》引。〕

水汧出陇州汧源县西南汧山,东入渭。〔《史记》、《封禅书》“汧洛二渊”《正义》引。〕

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者,穆王之所至。《尔雅》云秦有阳纡,郭璞云在今扶风汧县之西。〔宋罗泌《路史后纪》卷九《疏仡》纪引。据《尔雅》补“郭璞云”三字。〕 ny8T3BztZbWfVV5GULRlMdWvrZC2Gv9rQEXnbkZ5nI3Bp6b4CsaBG8PftfuKLy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