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雍州

南陵故县在雍州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汉南陵县,本薄太后陵邑,陵在东北,去县六里。《史记外戚世家》“葬南陵”张守节《正义》引。

霸陵,汉文帝陵,在雍州万年县东二十里。霸陵,故芷阳也。《汉晋春秋》云:愍帝建兴三年,秦人发霸、杜二陵,珠玉彩帛以千万计。帝问索琳曰:“汉陵中物,何乃多耶。”对曰:“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客,一充山陵。武帝享年既久,比崩后,茂陵不复容物,赤眉贼不能减半,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也。”〔《史记孝文本纪》“霸陵山川因其故”日本《史记会注考证》补《正义》引。〕

霸陵即霸上,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宗正刘礼军霸上”《正义》引。〕

杜陵故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南十五里。汉杜陵县,宣帝陵邑也,北去宣帝陵五里。《庙记》云故杜伯国也。〔《史记高祖本纪》“从杜南入蚀中”,《正义》引。〕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史记夏本纪》“终南敦物“《正义》引。又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二终南,卷三南山引作“终南山,一名南山”。〕

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史记魏世家》“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正义》引。〕

周文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史记周本纪》“西伯崩“《正义》引。〕

周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史记周本纪》“武王有瘳后而崩”《正义》引。〕

秦故胡亥陵在雍州万年县南三十四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葬宜春”《正义》引。〕

秦宜春宫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三十里。宜春苑在宫之东,杜之南,《始皇本纪》云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还过宜春宫”《正义》引,又宋王应辚《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宫室》一引。〕

浐水即荆溪、狗枷之下流也,在雍州万年县。〔《史记封禅书》长水《正义》引。〕

长安门故亭在雍州万年县东北苑中,后馆陶公主长门园,武帝长门宫,皆以此立名。〔《史记封禅书》“文帝出长门”《正义》引。又《通鉴》卷十五《汉文帝纪》“又于长门道北立五帝坛”元胡三省注引作“长门亭在雍州万年县东北苑中”。〕

轵故亭在雍州万年县东北十六里苑中。〔《史记苏秦列传》“夫秦下轨道”《正义》引。又《史记高祖本纪》“降轵道旁”《正义》引、《通鉴》卷九《汉高祖纪》“降轵道旁注”注引“轵故亭”作“轵道”。〕

汉霸昌厩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三十八里。〔《史记梁孝王世家》“还至霸昌”《正义》引,《通鉴》卷十五《汉景帝纪》“还至霸昌即”注引。〕

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三里。〔《史记周本纪》“而作丰邑”《正义》引。〕

长安故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三里。汉之旧都,本秦离宫。长安,故咸阳也。〔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四汉都引。按三十里,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得见于离宫”《正义》及《元和郡县志》卷一“京兆府长安县”修改作“十三里”。〕

按史传所载长安之名旧矣。又卢绾封之初,项羽未灭,盖长安得名,非始于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高祖入关,乃取长安以名县也。司马迁云:“长安,故咸阳县。”据当时之名,因终说其事,非封卢绾之日改咸阳为长安矣。又按《史记》,赵亦有长安君,未详赵取嘉名,将更有长安地名也。〔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按今县界兼有周镐京及杜伯国之地。镐京在今县治西北十八里镐池是,杜伯国在今县治东南九里下杜故城是。〔《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周武王宫即镐京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今澧水之东长安之南三十里,去酆二十五里镐池,即其故都也。〔《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周引。〕

下杜故城在雍州长安县东南九里,古杜伯国。〔《史记秦本纪》“初县杜”《正义》引,又《通鉴》卷二十四《汉昭帝纪》“率常在下杜”注引。〕

下杜故城,盖宣王杀杜伯以后,子孙微弱,附于秦,及春秋后武公灭之为县。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曰杜陵县,更名此为下杜城。〔《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丰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澧谷。〔《史记封禅书》“长水澧涝”《正义》引。〕

丰水北经灵台西,文王引水为辟雍灵沼,今悉无复处所,惟灵台孤立。按今灵台高二丈,周回二十步。〔《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又《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台》引。按“丰水北经”以下十六字,据《水经》渭水《注》增。〕

滈水源出雍州长安县西北滈池。郦元《注水经》云:“滈水承滈池,北流入渭。”今按滈池水流入永通渠,盖郦元误矣。〔《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吾遗滈池君”《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三镐京引无“今按滈池水”以下十五字。〕

《注水经》云:镐水西迳磁石门注于渭。今按镐池水又北流入永通渠,不至磁石门、亦不复入渭矣。今《图经》滈水在县西四十里,其水自鄂县界入本县界十里入清渠。〔《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按“《注水经》云”以下十四字据《水经》渭水《注》增。〕

丰、镐二水皆巳堰入昆明池,无复流派。〔《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

昆明池在雍州长安县西十八里。〔《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

丰水渠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漆渠,胡亥筑阿房宫开此渠,而运南山之漆。〔《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引,又同卷一条引作“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

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正义》引,又《通鉴》卷七《秦始皇帝纪》“先作前殿阿房”注引。〕

《三秦记》云:“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今按山首在长安城中,自汉筑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堙平,其余即今宫城之太仓以东是也。〔《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按“《三秦记》”以下十九字录《长安志》文。〕

彪池,今按其池周十五步。”〔《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虎圈,今在长安城中西遍也。〔《史记孝武本纪》“唐中数十里虎圈”《正义》引。〕

未央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里长安故城中,近西南隅。〔《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又《通鉴》卷十一《汉高帝纪》“萧何治未央宫”注引无“近西南隅”四字。〕

汉明堂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七里长安故城南门外也。〔《关中记》云:“明堂在长安城南门外,杜门之西。”《长安志》卷五《宫室》三引。〕

汉圆丘在长安治内四里居德坊东南隅。〔《长安志》卷五《宫室》三引。〕

汉长乐古在长安县北故城中。〔《通典》卷一百七十三《州郡》三引魏土泰《坤元录》,又《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宫室宫》引《坤元录》。〕

寿宫、北宫,皆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三里长安故城中。《汉书》云:“武帝置寿宫以处神君”。〔《史记》、《孝武本纪》“又置寿宫北宫”《正义》引,又《通鉴》卷二十《汉武帝纪》“置酒寿宫”注引。按“十三”误倒为“三十”,据《元和郡县志》改。据《汉书郊祀志》补“置”字。〕

北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三里,与桂宫相近,在长安故城中。〔《史记外戚世家》“唯独置孝惠皇后居北宫”《正义》引。〕

蒲萄宫,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北自。〔《长安志》卷四《宫室》二引。〕

钩弋宫在长安故城中,门名尧母门。〔《史记外戚世家》“钩弋夫人”《正义》引。按据《元和郡县志》卷一补“故”字。〕

建章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正义》引,又《滑稽列传》“建章宫后阁重栎中有物出焉”《正义》,又《玉海》卷一百五十六《宫室》二引,又《通鉴》卷二十一“于是作建章宫”一注引。按《滑稽列传》、《正义》作“西北”,余均脱“北”字。〕

神明台在长安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汉建章宫有神明台。〔《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台》引。按“中”字衍,据《元和郡县志》删。〕

渐台在长安故城中。《关中记》云:“未央宫西有苍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台。”〔《史记佞幸列传》觉而之渐台”《正义》引。〕

既去就车而之渐台,虽未央、建章复道相属,但汉兵既迫,不应驾车腧城,此即非建章渐台明矣。然则未央、建章似各有渐台,非一所也。〔《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

柏梁台在雍州长安故城中。〔《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台》引。〕

昆明观在雍州长安县西二十里。《黄图》上林苑有昆明观。〔《玉海》卷一百六十六官室观》引。〕

《三秦记》云:“御粟苑出粟,十五枚一升,大梨如五升,落地则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号曰含消”。臣泰按:其粟味甘而小,不如《三秦记》所说。含消梨,人间往往有之,其大不至五升,亦不出此川矣。〔《长安志》卷五《宫室》三引。按《三秦记》以下三十六字,录《长安志》文。〕

牛首池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三十八里。〔《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

磁石门一名却胡台。〔《长安志》卷三《宫室》一引。〕

潏水又名石壁谷水,又名高都水。汉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长安城。〔《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汉太上皇庙在雍州长安县西北长安故城中,酒池之北,高帝庙北。高帝庙亦在故城中也。〔《史记高祖本纪》“至太上皇庙”,《正义》引,又《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宫室苑囿》引,又《通鉴》卷十五《汉景帝纪》;“太上皇庙埂垣”注引。〕

高庙在长安县西北十三里渭南长安故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益广多宗庙”《正义》引。〕

《汉书》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盖以子、午为阴、阳之王气也。《风土记》云:“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从杜陵直抵终南。”〔《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汉奉明县地,今县治北八里奉明故县是。〔《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引。〕

杜祠,雍州长安县西南二十五里。〔《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将军”《正义》引。〕

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年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年中改为云阳县。〔《史记秦本纪》“舆晋战于石门”《正义》引,又《通鉴》卷二《周显王纪》。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注引。按《通鉴》注引作“三十二里”,与《元和郡县志》及《长安志》合,今改。〕

雍州三原县有汤陵。〔《史记秦本纪》“遣兵伐荡社“《正义》引。〕

谷口故城在雍州醴泉县东北四十里,汉谷口县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以备车四十乘反谷口”《正义》引,又《通鉴》卷十四《汉文帝纪》“反谷口”注引。〕

《郊祀志》公孙卿言黄帝得仙寒门,寒门者,谷口也。按九叟山东中山西谓之谷口,即古寒门也,在雍州醴泉县东北四十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北有甘泉谷口”《正义》引。按《正义》引脱“东山”二字,据《太平寰宇记》雍州醴泉县引《水经注》“九峻山东中山西谓之谷口”,《元和郡县志》卷一醴泉县“汉谷口县在九叟山东仲山西”增。〕

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史记》、《夏本纪》“荆岐已旅”《正义》引。〕

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

汉高祖于栎阳置万年县,《十三州地理志》云: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史记夏本纪》“漆沮既从”《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自土漆沮”引无《十三州地理志》以下二十二字。〕

云阳,雍州县。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里。〔《史记匈奴列传》“自九原至云阳”《正义》引。按据元和郡县志京兆府云阳县补“西”字。〕

云阳故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死云阳”《正义》引。按据《史记封禅书正义》补“北”字。〕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石岭,在雍州云阳县西北九十里。《关中记》云:“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年代久远,无复甘泉之名,失其实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北有甘泉谷口”《正义》引。〕

汉云阳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武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还也。〔《史记》、《孝武本纪》“始郊见泰一云阳”《正义》引,又《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台》引。《玉海》引有“西”字。〕

云阳宫,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秦始皇作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秦皇帝以来祭天圜丘处。〔《史记》匈奴列传》“候骑至甘泉”《正义》引,又《史记》、《外戚世家》“夫人死云阳宫”《正义》引作“云阳宫,秦之甘泉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秦始皇作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

通天台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史记》、《封禅书》“乃作通天茎台”《正义》引。按据《史记》、《孝武本纪》、《正义》引补“二”字。〕中山一名仲山,在雍州云阳县西十五里。史记河渠书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正义》引。

云阳陵,汉钩弋夫人陵也,在雍州云阳县西北五十八里。孝武帝钩弋赵婕妤,昭帝之母,齐人,姓赵。少好清静,六年卧病,右手卷,饮食少。望气者云“东方有贵人”,推而得之。召见,姿色甚佳。武帝持其手伸之,得玉钩。后生昭帝。武帝末年杀夫人,殡之,而尸香一日。沼帝更葬之,棺但存丝履也。《宫记》云“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史记》、《外戚世家》“使者夜持棺往葬之《正义》引。〕

径路神祠,在雍州云阳县西北九十里甘泉山下。本匈奴祭天处,秦夺其地,后徙休屠右地。〔《史记》、《匈奴列传》“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正义》引。〕

廷寿馆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通天台西八十步。〔《玉海》卷一百五十六《宫室宫》引。按艺文类聚引《史记》作“延寿馆”,《汉武故事》及《三辅黄图》同。此舆《汉书郊祀志》均衍“益寿”二字。〕

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北五里,今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秦孝公以下并都此城。始皇铸金人十二于咸阳,即此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发卒攻毒战咸阳”《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作为成阳”《正义》引作“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即秦孝公徙都之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同,又《通鉴》卷二《周显王纪》“筑冀阙宫庭于成阳”注引无“即秦孝公徙都之者”句。〕

今咸阳县,古之杜邮,白起死处。〔《史记》、《秦本纪》“作为咸阳”《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阳县东二十一里,周之程邑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程伯休甫其后也”《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鲜原引。〕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雍州成阳县界。《三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长二百丈。”〔《史记》、《秦始皇本纪》“逢盗兰池《正义》引。〕

棘门在渭北十余里,秦王门名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棘门”《正义》引。〕

渭桥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在雍州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史记》、《外戚世家》“出横城门《正义》引。〕

细柳仓在雍州咸阳县西南二十里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细柳《正义》引。〕

秦惠文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一十四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葬公陵”《正义》引。〕

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史记》、《秦本纪》“八月武王死”《正义》引,又《秦始皇本纪》“葬永陵”《正义》引。〕

长陵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史记》、《高祖本纪》“葬长陵”《正义》引。又《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益广多宗庙”《正义》引和《通鉴》卷十二“葬高帝于长陵”注引“雍州”作“渭北”。〕

阳陵,汉景帝陵也,在雍州咸阳县东四十里。〔《史记》、《外戚世家》“合葬阳陵”《正义》引,又《孝景本纪》“更以弋阳为阳陵”《正义》引。〕

渭阳五帝庙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宫殿疏》云:“五帝庙一宇五殿也。”〔《史记》封禅书“于是作渭阳五帝庙”《正义》引,又《通鉴》卷十五《汉文帝纪》于是作渭阳五帝庙”注引无《宫殿疏》云以下十二字。〕

渭阳五庙在渭城。〔《史记》、《孝文本纪》“设立渭阳五庙”《正义》引。〕

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史记》鲁周公世家“葬周公于毕《正义》引。〕

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史记》萧相国世家“相国阿卒”《正义》引。〕

渭南县城,隋炀帝大业九年筑。〔《长安志》卷十七渭南县引。〕

渭南故城在渭南县东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筑。〔《长安志》卷十七渭南县引。〕

雍州新丰县,本周时骊戎邑。《左传》云:晋献公伐骊戎,杜注云:“在京兆新丰孙。其后秦灭之以为邑。”〔《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置丽邑”《正义》引。〕

新丰故城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四里,汉新丰宫也。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按前于郦邑筑城寺,徒其民实之,未改其名,太上皇崩后改名曰新丰。〔《史记》、《高祖本纪》“更命郦邑曰新丰”《正义》引。〕

骊戎故城在新丰县南十里,殷、周骊戎国城也。〔《史记》、《周本纪》“骊戎之文马”《正义》引。〕

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土地记》云:“骊山即蓝田山”。〔《史记》、《周本纪》遂杀幽王骊山下”《正义》引。〕

戏水源出新丰县西南骊山。《水经注》云:“戏水出骊山冯公谷,东北流。”今新丰县东北十一里戏水当官道,即其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蒋西至戏”《正义》引。〕

新丰县南骊山上犹有露台之旧址,其虚名露台乡。〔《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台》引。按据《汉书文帝纪》“帝欲作露台颜师古注”今新丰县南骊山上犹有露台乡”,补“乡”字。〕

秦庄襄王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谓为子楚陵。始皇陵在北,故俗亦谓为见子陵。〔《史记》、《秦始皇本纪》“葬芦阳”《正义》引。按“子楚”下脱“陵”字,今增。又《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葬芷阳”《正义》与此引同,有“俗”字,此脱。〕

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树草木以象山”《正义》引。〕

蓝田山,臣泰按《圣贤冢墓记》“骊山之阳多美玉”,今县西北四十里有骊山,即此山之北阜,“骊山之阳”或谓此也。〔《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引。〕

芷阳在雍州蓝田县西六里。《三秦记》云:“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阪,故芷阳也。”〔《史记》、《秦本纪》“归葬芷阳”《正义》引。按“鹿原”上脱“白”字,“有”当作“即”、据《水经》渭水《注》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阪,故芷阳也。”增改。〕

灞水,古滋水也,亦名蓝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在雍州蓝田县。〔《史记》《封禅书》霸产《正义》引。〕

皇子陂在雍州蓝田县西。〔《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引。〕

蓝田关在雍州蓝田县东南九十里,即秦嶢关也。〔《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西攻武开嶢关”《正义》引。〕

犬丘故城,一名槐里,亦曰废丘,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地理志》云:“扶风槐里县,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槐里。”〔《史记》、《秦始皇奉纪》“非子居犬丘”《正义》引,又《史记》、《外戒世家》“王太后槐里人”《正义》引无《地理志》以下三十字,又《史记》、《项羽本纪》“都废丘”《正义》引作“犬丘故城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卷七三秦引作“犬丘故城一名废丘、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即周懿王所都,汉高祖三年更名槐里”。又《通鉴》卷九《汉高祖纪》“都废丘”引作“废丘故城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

汤台在始平县西北八里。〔《史记》、《秦本纪》“遣兵伐荡社”《正义》引。〕

高陵故城在雍州高陵县西南一里。〔《史记》、《孝文本纪》“至高陵休止”《正义》引,又《通鉴》卷十三《汉高后纪》“至高陵休止”注引。〕

渭桥本名横桥,架渭水上。《三辅旧事》云:“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桥北垒石水中。旧有忖留神象,此神曾与鲁班语,班令其出,留曰“我貌丑,卿善图物容,不出”。班于是拱手与语,曰出头见我。留乃出首。班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没水。故置其象于水上、唯有腰以上。魏太祖马见而惊,命移下之。”〔《史记》、《孝文本纪“昌至渭桥”《正义》引。〕

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东北百二十里。汉七年分栎阳城内为万年县。隋文帝开皇三年迁都于龙首川,今京城也,改万年为大兴县,至唐武德元年又改曰万年,置在州东七里。〔《史记》、《秦本纪》“二年城栎阳”《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无惰文帝以下四十一字,《通鉴》卷九《汉高帝纪》“都栎阳”注引作“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汉七年分栎阳城内为万年县、隋改为大兴县,唐复曰万年。”〕

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秦献公之城栎阳即此也。〔《史记》、《项羽本纪》“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正义》引,又《通鉴》卷九《汉高帝纪》“都栎阳”注引作“秦献公所城栎阳故城,在今雍州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

秦栎阳宫在雍州栎阳县北三十五里,秦献公所造。《三辅黄图》云:“高帝都长安,未有宫室,居栎阳宫也。”〔《史记》、《高沮本纪》“皆来朝长乐宫”《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汉都引。〕

汉太上皇陵在雍州栎阳县北二十五里,《汉书》云:“高帝十年太上皇崩,葬万年县也。〔《史记》、《高祖本纪》“楚王梁王皆来送葬”《正义》引。〕

焦获亦名瓠口,亦曰瓠中,在雍州泾阳县北十数里,周有焦获也。〔《史记》《匈奴列传》“遂取周之焦获《正义》引,又《史记》、《河渠书》“西邸瓠口为渠”《正义》引作“焦获薮一名瓠口,在泾阳北城外也。”〕

秦望夷宫在雍州泾阳县东南八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正义》引,又《通鉴》卷八《秦二世纪》“乃斋于望夷宫”注引。按“咸”当作“泾”,据《三辅黄图》卷一秦宫在“望夷宫在泾阳县界长平观道东”及《元和郡县志》卷二京兆府泾阳县“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改。〕

雍州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正义》引。按“南”字衍,秦汉鄠县与唐鄠县均在唐雍州西南。〕

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鄂县东三十五里。〔《史记》周本纪而作丰宫《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四丰引。〕

龙台一名龙台观,在雍州鄠县东北三十五里。〔《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宫室台》引,又一百六十六《宫室台》引。〕

雍州鄠县终南山,澧水出焉,北入渭。〔《史记》、《夏本纪》“澧水所同”《正义》引。〕

长杨宫在雍州盩厔县东南三十三一里,宫内有长杨树,以为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从上至长杨猎”《正义》引。按《三辅黄图》卷一秦宫云:“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元和郡县志》卷二京兆府盩厔县东南三十三里”、此引脱,今依《元和志》补“十三”二字。“上起宫”三字衍,据《黄图》、《元和志》删。〕

骆谷关在雍州盩厔县西南二十里。开骆谷道以通梁州也。〔《史记》、《田叔列传》“谷口划道近山”《正义》引。〕

汉武功县在渭水南,今盩厔县西界也。〔《史记》、《田叔列传》“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正义》引。〕

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正《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引,又《诗地理考》卷一召南引,又《通鉴》卷一《周显王纪周纪》一注引无“即太工城也”句。〕

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螈祠。〔《史记》、《周本纪》“封于邰”《正义》引,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周都引。《史记》、《曹相国世家》“攻下辩道雍蔗”《正义》引作“故荧城一名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盖有脱误。〕

壤乡,今在雍州武功县东南二十余里高壤坊是。〔《史记》、《曹相国世家》“取壤乡”《正义》引。〕

好畤城在雍州好畤县东南十三里。〔《史记》、《曹相国世家》“击章平军于好时南”《正义》引。〕

梁山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史记》、《周本纪》“踰梁山”《正义》引。〕

梁山宫俗名望宫山,在雍州好时县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秦始皇纪》“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即此山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正义》引,又《通鉴》卷七《秦始皇纪》“幸梁山宫”注引无“秦始皇起”以下十九字。 UohZcmLhLgbMhwe0SPokj8D13ei/mvsOMxLw8btBBwticdVzWnOZI8kCaZNZrA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