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故城在绛州正平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古临汾县也。〔《史记》、《秦本纪》“益发卒军临汾旁”《正义》引。〕
王泽在绛州正平县南七里。〔《史记》、《赵世家》“至于王泽”《正义》引。〕
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引,又《通鉴》卷六《秦始皇纪》“伐魏取垣蒲”注引。〕
绛水一名白水,今名沸泉,源出绛山,飞泉奋涌,扬波北注,县流奔壑一十许丈,望之极为奇观。〔《史记》、《魏世家》“绛水可以灌平阳”《正义》引。又《通鉴》卷一《周威烈王纪》“绛水可以灌平阳”注引作“绛水”一名白水,一名沸泉水,源出绛山,飞泉奋扬注,县积壑三十余丈,望之极为奇观”。按《魏世家》、《正义》引及《通鉴》注引皆有脱误,今据《水经》浍水《注》舆《元和郡县志》校正。〕
乾河源出绛州绛县东南崤山,南流注浍。其水冬乾夏流,故曰乾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正义》引。按乾河是教水支流,入浍不入河,今据《水经》浍水《注》改。〕
绛邑故城,汉绛县,本晋都新田,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因绛山为名。〔《通鉴》、《地理通释》卷四五伯引。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食绛”引作“绛邑城,汉绛县,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
绛州曲沃县有曲沃故城,土人以为晋曲沃新城。〔《史记》、《秦本纪》“太子申生死新城《正义》引。〕
陉庭故城在绛州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攻韩陉城”《正义》引。又《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攻韩汾泾”正义“陉庭敝城在绛州曲沃县西北二十里”。按“陉城”当作“陉庭”,见《左传》桓公二年及三年。襄公二十三年又作荧庭,《范睢蔡泽列传》、《正义》不误。〕
周阳故城在绛州闻喜县东二十九里。〔《史记》、《孝文本纪》“赵兼为周阳侯”《正义》引,又《史记》外戚世家“胜为周阳侯”《正义》引,又《史记》滑稽列传“因姓周阳氏”《正义》。〕
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春秋传》云夏孔甲时有尧苗裔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至周戍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匃所云“在周为唐杜氏”。按鲁县汝州鲁山县是。今随州枣阳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上唐乡故城,即是后子孙徙后唐。〔《史记》、《晋世家》“成王立唐有乱”《正义》引。按此引刘累豢龙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文,当有“传”字。“唐”字依《郑世家》、《正义》引补。〕
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春秋传》云夏孔甲时有尧苗胄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而迁后鲁县。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后于大夏之墟,为唐侯。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范匃所云“在周为唐杜氏”也。《地记》云:“唐氏在大夏之墟,属河东安邑县。今在绛城西北一百里有唐城者,以为唐旧国。”〔《史记》、《郑世家》“唐人是因”《正义》引。按依《晋世家》、《正义》引补“大”字,改下“匃”字。“安”下脱“邑”字,据《汉书地理志》增。〕
故翼城一名故绛,在绛州翼城县东南十五里。《诸侯谱》云:“晋穆侯迁都后绛,曾孙孝侯改绛为翼,至献公又命曰绛。”〔《史记》、《晋世家》“翼晋君都邑也”补《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唐引末有“景公迁新田”五字。按晋至曲沃武公始称公,此引两“公”字皆当作“侯,《诗地理考》引不误,今据改。〕
浍水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史记》、《赵世家》“魏败我瀹取皮牢”《正义》引,又《通鉴》卷二《周显王纪》“魏败韩师趟师于浍”注引。按“县”字衍,《通鉴》注引无。〕
浍高山,又云浍山,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北山。〔《史记》、《魏世家》“翟败我于浍”《正义》引。按浍水出浍山,浍水在翼城东南,浍山所在当同,《元和郡县志》作“东南二十五里”是,今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