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茶之煮2

唐陆羽《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张又新《水记》:“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四;大明寺井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余尝具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煎以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信矣。”“陆羽论水次第凡二十种: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泉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柳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唐顾况《论茶》:煎以文火细烟,煮以小鼎长泉。

苏廙《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谓: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味同调矣。煎以老嫩言,凡三品;注以缓急言,凡三品;以器标者,共五品;以薪论者,共五品。一得一汤,二婴汤,三百寿汤,四中汤,五断脉汤,六大壮汤,七富贵汤,八秀碧汤,九压一汤,十缠口汤,十一减价汤,十二法律汤,十三一面汤,十四宵人汤,十五贱汤,十六魔汤。

丁用晦《芝田录》:唐李卫公德裕,喜惠山泉,取以烹茗。自常州到京,置驿骑传送,号曰“水递”。后有僧某曰:“请为相公通水脉。盖京师有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通,汲以烹茗,味殊不异。”公问:“井在何坊曲?”曰:“昊天观常住库后是也。”因取惠山、昊天各一瓶,杂以他水八瓶,令僧辨晰。僧止取二瓶井泉,德裕大加奇叹。

《事文类聚》:赞皇公李德裕居廊庙日,有亲知奉使于京口,公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南零水与取一壶来。”其人敬诺。及使回举棹日,因醉而忘之,泛舟至石头城下方忆,乃汲一瓶于江中,归京献之。公饮后,叹讶非常,曰:“江表水味有异于顷岁矣,此水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也。”其人即谢过,不敢隐。

《河南通志》:卢仝茶泉在济源县。仝有庄,在济源之通济桥二里余,茶泉存焉。其诗曰:“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自号玉川子,有寺名玉泉。”汲此寺之泉煎茶。有《玉川子饮茶歌》,句多奇警。

《黄州志》:陆羽泉在蕲水县凤栖山下,一名兰溪泉,羽品为天下第三泉也。尝汲以烹茗,宋王元之有诗。

无尽法师《天台志》:陆羽品水,以此山瀑布泉为天下第十七水。余尝试饮,比余豳溪、蒙泉殊劣。余疑鸿渐但得至瀑布泉耳。苟遍历天台,当不取金山为第一也。

《海录》:陆羽品水,以雪水第二十,以煎茶滞而太冷也。

陆平泉《茶寮记》:唐秘书省中水最佳,故名秘水。

《檀几丛书》:唐天宝中,稠锡禅师名清晏,卓锡南岳涧上,泉忽迸石窟间,字曰真珠泉。师饮之清甘可口,曰:“得此瀹吾乡桐庐茶,不亦称乎!”

《大观茶论》:水以轻清甘洁为美,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络迸跃为度。

《咸淳临安志》:栖霞洞内有水洞深不可测,水极甘洌。魏公尝调以瀹茗。又莲花院有三井,露井最良,取以烹茗,清甘寒洌,品为小林第一。

王氏《谈录》:公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遇有茶处,春初取新芽轻炙,杂而烹之,气味自复在。襄阳试作甚佳,尝语君谟,亦以为然。

欧阳修《浮槎水记》: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又新所失多矣。陆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蔡襄《茶录》:“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煮时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即止。乃以钤钳之,用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碾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如经宿则色昏矣。”“碾毕即罗。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观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校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也。若烹点之际,又杂以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陶谷《清异录》:“馔茶而幻出物像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如并点四瓯,共一首绝句,泛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尔。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茶至唐而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又有漏影春法。用缕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煮茶泉品》:予少得温氏所著《茶说》,尝识其水泉之目有二十焉。会西走巴峡,经虾蟆窟;北憩芜城,汲蜀冈井;东游故都,绝扬子江,留丹阳酌观音泉,过无锡慧山水。粉枪禾旗,苏兰薪桂,且鼎且缶,以饮以饮,莫不龢气涤虑,蠲病析酲,祛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还观。信乎!物类之得宜,臭味之所感,幽人之佳尚,前贤之精鉴,不可及已。昔郦元善于《水经》,而未尝知茶;王肃癖于茗饮,而言不及水,表是二美,吾无愧焉。

魏泰《东轩笔录》:鼎州北百里有甘泉寺,在道左,其泉清美,最宜瀹茗。林麓回抱,境亦幽胜。寇莱公谪守雷州,经此酌泉,志壁而去。未几,丁晋公窜朱崖,复经此,礼佛留题而行。天圣中,范讽以殿中丞安抚湖外,至此寺睹二相留题,徘徊慨叹,作诗以志其旁曰:“平仲酌泉方顿辔,谓之礼佛继南行。层峦下瞰岚烟路,转使高僧薄宠荣。”

张邦基《墨庄漫录》:“元祐六年七夕日,东坡时知扬州,与发运使晁端彦、吴倅晁无咎,大明寺汲塔院西廊并,与下院蜀井二水校其高下,以塔院水为胜。”“华亭县有寒穴泉,与无锡惠山泉味相同,并尝之不觉有异,邑人知之者少。王荆公尝有诗云:‘神震冽冰霜,高穴雪与平。空山渟千秋,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烦酲。’”

罗大经《鹤林玉露》:余同年友李南金云:《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瀹茶,鲜以鼎,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又陆氏之法,以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末。若今以汤就茶瓯瀹之,则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也。乃为声辨之诗曰:“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其论固已精矣。然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若声如松风涧水而遽瀹之,岂不过于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此南金之所未讲也。因补一诗云:“松风桂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赵彦卫《云麓漫钞》:陆羽别天下水味,各立名品,有石刻行于世。《列子》云:孔子:“淄渑之合,易牙能辨之。”易牙,齐威公大夫。淄渑二水,易牙知其味,威公不信,数试皆验。陆羽岂得其遗意乎?

《黄山谷集》:泸州大云寺西偏崖石上,有泉滴沥,一州泉味皆不及也。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人间绝品应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东坡集》:“予顷自汴入淮泛江,溯峡归蜀,饮江淮水盖弥年。既至,觉井水腥涩,百余日然后安之。以此知江水之甘于井也,审矣。今来岭外,自扬子始饮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驶,水益甘,则又知南江贤于北江也。近度岭入清远峡,水色如碧玉,味益胜。今游罗浮,酌泰禅师锡杖泉,则清远峡水又在其下矣。岭外惟惠州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惠山寺东为观泉亭,堂曰漪澜,泉在亭中,二井石甃相去咫尺,方圆异形。汲者多由圆井,盖方动圆静,静清而动浊也。流过漪澜,从石龙口中出,下赴大池者,有土气,不可汲。泉流冬夏不涸,张又新品为天下第二泉。”

《避暑录话》:裴晋公诗云:“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公为此诗必自以为得意,然吾山居七年,享此多矣。

冯璧《东坡海南烹茶图》诗:讲筵分赐密云龙,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火洞,天游两腋玉川风。

《万花谷》:“黄山谷有《井水帖》云:‘取井傍十数小石,置瓶中,令水不浊。’故《咏慧山泉》诗云锡谷寒泉椭[音妥]。石俱,是也。石圆而长曰椭,所以澄水。”“茶家碾茶,须碾着眉上白,乃为佳。曾茶山诗云:‘碾处须看眉上白,分时为见眼中青。’”

《舆地纪胜》:竹泉,在荆州府松滋县南。宋至和初,苦竹寺僧浚井得笔。后黄庭坚谪黔过之,视笔曰:“此吾虾蟆碚所坠。”因知此泉与之相通。其诗曰:“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谩说虾蟆碚,试裹春茶来就煎。”

周辉《清波杂志》:余家惠山,泉石皆为几案间物。亲旧东来,数问松竹平安信。且时致陆子泉,茗碗殊不落寞。然顷岁亦可致于汴都,但未免瓶盎气。用细砂淋过,则如新汲时,号拆洗惠山泉。天台竹沥水,彼地人断竹梢屈而取之盈瓮,若杂以他水则亟败。苏才翁与蔡君谟比茶,蔡茶精用惠山泉煮。苏茶劣用竹沥水煎,便能取胜。此说见江邻几所著《嘉祐杂志》。果尔,今喜击拂者,曾无一语及之何也?双井因山谷乃重,苏魏公尝云:“平生荐举不知几何人,惟孟安序朝奉岁以双井一瓮为饷。”盖公不纳苞苴,顾独受此,其亦珍之耶。

《东京记》:文德殿两掖有东西上阁门,故杜诗云:“东上阁之东,有井泉绝佳。”山谷《忆东坡烹茶》诗云:“阁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空误书。”

陈舜俞《庐山记》:康王谷有水帘,飞泉破岩而下者二三十派。其广七十余尺,其高不可计。山谷诗云:“谷帘煮甘露”是也。

孙月峰《坡仙食饮录》:唐人煎茶多用姜,故薜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据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佳。盐则不可。

冯可宾《岕茶笺》:茶虽均出于岕,有如兰花香而味甘,过霉历秋,开坛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汤色尚白者,真洞山也。他嶰初时亦香,秋则索然矣。

《群芳谱》:世人情性嗜好各殊,而茶事则十人而九。竹炉火候,茗碗清缘。煮引风之碧云,倾浮花之雪乳。非借汤勋,何昭茶德。略而言之,其法有五:一曰择水,二曰简器,三曰忌混,四曰慎煮,五曰辨色。

《吴兴掌故录》:湖州金沙泉,至元中,中书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溉田千亩,赐名瑞应泉。

《职方志》:广陵蜀冈上有井,曰蜀井,言水与西蜀相通。《茶品》天下水有二十种,而蜀冈水为第七。

《遵生八笺》:凡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则茶面聚乳,冷则茶色不浮。[熁音胁,火迫也。]

陈眉公《太平清话》:“余尝酌中泠,劣于惠山,殊不可解。后考之,乃知陆羽原以庐山谷帘泉为第一。《山疏》云:陆羽《茶经》言,瀑泻湍激者勿食。今此水瀑泻湍激无如矣,乃以为第一,何也?又云‘液泉在谷帘侧,山多云母,泉其液也,洪纤如指,清冽甘寒,远出谷帘之上,乃不得第一,又何也?’又‘碧琳池东西两泉,皆极甘香,其味不减惠山,而东泉尤冽。’”“蔡君谟‘汤取嫩而不取老’,盖为团饼茶言耳。今旗芽枪甲,汤不足则茶神不透,茶色不明。故茗战之捷,尤在五沸。”

徐渭《煎茶七类》:“煮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磈于胸次间者。”“品泉以井水为下。井取汲多者,汲多则水活。”“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同。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则味昏底滞。”

张源《茶录》:“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流动者良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山削者泉寡,山秀者有神。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汤有三大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捷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捷为气辨。如虾眼、蟹眼、鱼目、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骇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及缕乱不分,氤氲缭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蔡君谟因古人制茶碾磨作饼,则见沸而茶神便发。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假罗碾,全具元体,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缓,待汤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火候也。若过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之要旨。”“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不宜用恶木、敝器、铜匙、铜铫、木桶、柴薪、烟煤、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帨,及各色果实香药。”

谢肇淛《五杂俎》:“唐薜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煮茶如是,味安佳?此或在竟陵翁未品题之先也。至东坡《和寄茶》诗云:‘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则业觉其非矣。而此习犹在也。今江右及楚人,尚有以姜煎茶者,虽云古风,终觉未典。”“闽人苦山泉难得,多用雨水,其味甘不及山泉,而清过之。然自淮而北,则雨水苦黑,不堪煮茗矣。惟雪水,冬月藏之,入夏用,乃绝佳。夫雪固雨所凝也,宜雪而不宜雨,何哉?或曰:北方瓦屋不净,多用秽泥涂塞故耳。”“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著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煮法亦自不同也。”“苏才翁斗茶用天台竹沥水,乃竹露,非竹沥也。若今医家用火逼竹取沥,断不宜茶矣。”

顾元庆《茶谱》:煎茶四要:一择水,二洗茶,三候汤,四择品。点茶三要:一涤器,二熁盏,三择果。

熊明遇《岕山茶记》:烹茶,水之功居大。无山泉则用天水,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水,五谷之精也,色不能白。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

《雪庵清史》:“余性好清苦,独与茶宜。幸近茶乡,恣我饮啜。乃友人不辨三火三沸法,余每过饮,非失过老,则失之太嫩,致令甘香之味荡然无存,盖误于李南金之说耳。如罗玉露之论,乃为得火候也。友曰:‘吾性惟好读书,玩佳山水,作佛事,或时醉花前,不爱水厄,故不精于火候。昔人有言: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耗精,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害则不谓茶灾。甘受俗名,缘此之故。’噫!茶冤甚矣。不闻秃翁之言:释滞消壅,清苦之益实多;瘠气耗精,情欲之害最大。获益则不谓茶力,自害则反谓茶殃。且无火候,不独一茶。读书而不得其趣,玩山水而不会其情,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皆无火候者也。岂余爱茶而故为茶吐气哉?亦欲以此清苦之味,与故人共之耳!”“煮茗之法有六要:一曰别,二曰水,三曰火,四曰汤,五曰器,六曰饮。有粗茶,有散茶,有末茶,有饼茶;有研者,有熬者,有炀者,有舂者。余幸得产茶方,又兼得烹茶六要,每遇好朋,便手自煎烹。但愿一瓯常及真,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也。故日饮之时,义远矣哉。”

田艺蘅《煮泉小品》:“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媺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但饮泉觉爽,啜茗忘喧,谓非膏粱纨绔可语。爰著《煮泉小品》,与枕石漱流者商焉。”“陆羽尝谓:‘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论诚妙。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耶!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佳丽秀越,为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雅宜煮茶。虞伯生诗:‘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韵雨后。’姚公绶诗:‘品尝顾渚风斯下,零落《茶经》奈尔何。’则风味可知矣,又况为葛仙翁炼丹之所哉。又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两山绝品。鸿渐第钱塘天竺灵隐者为下品,当未识此耳。而《郡志》亦只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皆未若龙泓之清馥隽永也。”“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谓其真无火也,失所宜也。李约云:‘茶须活火煎’,盖谓炭火之有焰者。东坡诗云‘活水仍将活火烹’,是也。余则以为山中不常得炭,且死火耳,不若枯松枝为妙。遇寒月,多拾松实房蓄,为煮茶之具,更雅。”“人但知汤候,而不知火候。火然则水干,是试火当先于试水也。《吕氏春秋》伊尹说汤五味,‘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许次杼《茶疏》:“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故宜多汲,贮以大瓮,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为佳耳。”“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故水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息其老钝。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时老汤,决不堪用。”“茶注、茶铫、茶瓯,最宜荡涤。饮事甫毕,余沥残叶,必尽去之。如或少存,夺香败味。每日晨兴,必以沸汤涤过,用极熟麻布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取用。”“味若龙泓,清馥隽永甚。余尝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两浙罕伍云。”“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用矣。”“江,公也,众水共入其中也。水共则味杂,故曰江水次之。其水取去人远者,盖去人远,则湛深而无荡漾之漓耳。”“严陵濑,一名七里滩,盖沙石上曰濑、曰滩也,总谓之浙江。但潮汐不及,而且深澄,故入陆品耳。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黄而燥洌,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鸿渐以婺州为次,而清臣以白乳为武夷之石,今优劣顿反矣。意者所谓离其处,水功其半者耶。”“去泉再远者,不能日汲。须遣诚实山僮取之,以免石头城下之伪。苏子瞻爱玉女河水,付僧调水符以取之,亦惜其不得枕流焉耳。故曾茶山《谢送惠山泉》诗有‘旧时水递费经营’之句。”“汤嫩则茶味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惟有花而无衣,乃得点瀹之候耳。”“三人以上,止热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若令兼作,恐有参差。”“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手停。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茶不宜近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僮奴相哄、酷热斋舍。”

罗廪《茶解》:“茶色白,味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近来好事者,或虑其色重,一注之水,投茶数片,味固不足,香亦窅然,终不免水厄之诮,虽然,尤贵择水。”“香以兰花为上,蚕豆花次之。”“煮茗须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以澄之,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李南金谓,当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此真赏鉴家言。而罗鹤林惧汤老,欲于松风涧水后,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此语亦未中竅。殊不知汤既老矣,虽去火何救哉?”“贮水瓮须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实,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考槃余事》:“今之茶品与《茶经》迥异,而烹制之法,亦与蔡、陆诸人全不同矣。”“始如鱼目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涌泉如连珠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其法非活火不成。若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水气未消,谓之嫩。若人过百息,水逾十沸,始取用之,汤已失性,谓之老。老与嫩皆非也。”

《夷门广牍》:虎丘石泉,旧居第三,渐品第五。以石泉渟泓,皆雨泽之积,渗窦之潢也。况阖庐墓隧,当时石工多死,僧众上栖,不能无秽浊渗入。虽名陆羽泉,非天然水。道家服食,禁尸气也。

《六砚斋笔记》:“武林西湖水,取贮大缸,澄淀六七日。有风雨则覆,晴则露之,使受日月星之气。用以烹茶,甘淳有味,不逊慧麓。以其溪谷奔注,涵浸凝渟,非复一水,取精多而味自足耳。以是知凡有湖陂大浸处,皆可贮以取澄,绝胜浅流阴井,昏滞腥薄,不堪点试也。”“古人好奇,饮中作百花熟水,又作五色饮,及冰蜜、糖药种种各殊。余以为皆不足尚。如值精茗,适乏细松枝,瀹汤漱咽而已。”

《竹懒茶衡》:处处茶皆有,然胜处未暇悉品,姑据近道日御者:虎丘气芳而味薄,乍入盎,菁英浮动,鼻端拂拂如兰初析,经喉咙亦快然,然必惠麓水,甘醇足佐其寡薄。龙井味极腆厚,色如淡金,气亦沉寂,而咀咽之久,鲜腴潮舌,又必借虎跑空寒熨齿之泉发之,然后饮者,领隽永之滋,无昏滞之恨耳。

松雨斋《运泉约》:吾辈竹雪神期,松风齿颊,暂随饮啄人间,终拟逍遥物外。名山未即,尘海何辞!然而搜奇炼句,液沥易枯;涤滞洗蒙,茗泉不废。月团三百,喜拆鱼缄;槐火一篝,惊翻蟹眼。陆季疵之著述,既奉典刑;张又新之编摩,能无鼓吹。昔卫公宦达中书,颇烦递水;杜老潜居夔峡,险叫湿云。今者,环处惠麓,逾二百里而遥;问渡松陵,不三四日而至。登新捐旧,转手妙若辘轳;取便费廉,用力省于桔槔。凡吾清士,咸赴嘉盟。运惠水:每坛偿舟力费银三分,水坛坛价及坛盖自备不计。水至,走报各友,令人自抬。每月上旬敛银,中旬运水。月运一次,以致清新。愿者书号于左,以便登册,并开坛数,如数付银。某月某日付。松雨斋主人谨订。

《岕茶汇钞》:“烹时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若太滚,恐一涤味损,当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洗荡,去尘土、黄叶、老梗既尽,乃以手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冽,急取沸水泼之。夏先贮水入茶,冬先贮茶入水。”“茶色贵白,然白亦不难。泉清、瓶洁、叶少、水洌,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郁,徒为目食耳。若取青绿,则天池、松萝及岕之最下者,虽冬月,色亦如苔衣,何足为妙?若余所收真洞山茶,自谷雨后五日者,以汤荡浣,贮壶良久,其色如玉。至冬则嫩绿,味甘色淡,韵清气醇,亦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

《洞山茶系》:岕茶德全,策勋惟归洗控。沸汤泼叶,即起洗鬲,敛其出液。候汤可下指,即下洗鬲,排荡沙沫。复起,并指控干,闭之茶藏候投。盖他茶欲按时分投,惟岕既经洗控,神理绵绵,止须上投耳。

《天下名胜志》:“宜兴县湖汶镇,有于潜泉,窦穴阔二尺许,状如井。其源洑流潜通,味颇甘洌,唐修茶贡,此泉亦递进。”“洞庭缥缈峰西北,有水月寺,寺东入小青坞,有泉莹澈甘凉,冬夏不涸。宋李弥大名之曰‘无碍泉’。”“安吉州碧玉泉为冠,清可鉴发,香可瀹茗。”

徐献忠《水品》:“泉甘者,试称之必厚重,其所由来者远大使然也。江中南零水,自岷江发源数千里,始澄于两石间,其性亦重厚,故甘也。”“处士《茶经》,不但择水,其火用炭或劲薪。其炭曾经燔为腥气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辨劳薪之味,殆有旨也。”“山深厚者,雄大者,气盛丽者,必出佳泉。”

张大复《梅花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岩栖幽事》:“黄山谷赋:‘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浩浩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可谓得煎茶三昧。”“扫叶煎茶乃韵事,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

《涌幢小品》:“天下第四泉,在上饶县北茶山寺。唐陆鸿渐寓其地,即山种茶,酌以烹之,品其等为第四。邑人尚书杨麒读书于此,因取以为号。”“余在京三年,取汲德胜门外水烹茶,最佳。”“大内御用井,亦西山泉脉所灌,真天汉第一品,陆羽所不及载。”“俗语‘芒种逢壬便立霉’,霉后积水烹茶,甚香冽,可久藏,一交夏至便迥别矣。试之良验。”“家居苦泉水难得,自以意取寻常水煮滚,入大磁缸,置庭中避日色。俟夜天色皎洁,开缸受露,凡三夕,其清澈底。积垢二三寸,亟取出,以坛盛之,烹茶与惠泉无异。”

闻龙《它泉记》:吾乡四陲皆山,泉水在在有之,然皆淡而不甘。独所谓它泉者,其源出自四明,自洞抵埭,不下三数百里。水色蔚蓝。素沙白石,粼粼见底。清寒甘滑,甲于郡中。

《玉堂丛语》:“黄谏尝作《京师泉品》,郊原玉泉第一,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一。后谪广州,评泉以鸡爬井为第一,更名学士泉。”“吴云:‘武夷泉出南山者,皆洁冽味短。北山泉味迥别。盖两山形似而脉不同也。’予携茶具共访得三十九处,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

王新城《陇蜀余闻》:百花潭有巨石三,水流其中,汲之煎茶,清冽异于他水。

《居易录》:济源县段少司空园,是玉川子煎茶处。中有二泉,或曰玉泉,去盘谷不十里;门外一水曰水,出王屋山。按《通志》,玉泉在泷水上,卢仝煎茶于此,今《水经注》不载。

《分甘余话》:一水,水名也。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又东会一水,发源吴山。”《地理志》:“吴山,古汧山也,山下石穴,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按此即一水之源,在灵应峰下,所谓“西镇灵湫”是也。余丙子祭告西镇,常品茶于此,味与西山玉泉极相似。

《古夫于亭杂录》:唐刘伯刍品水,以中泠为第一,惠山、虎丘次之。陆羽则以康王谷为第一,而次以惠山。古今耳食者,遂以为不易之论。其实二子所见,不过江南数百里内之水,远如峡中虾蟆碚,才一见耳。不知大江以北如吾郡,发地皆泉,其著名者七十有二。以之烹茶,皆不在惠泉之下。宋李文叔格非,郡人也,尝作《济南水记》,与《洛阳名园记》并传。惜《水记》不存,无以正二子之陋耳。谢在杭品平生所见之水,首济南趵突,次以益都孝妇泉[在颜神镇]、青州范公泉,而尚未见章丘之百脉泉,右皆吾郡之水,二子何尝多见。予尝题王秋史苹“二十四泉草堂”云:“翻怜陆鸿渐,跬步限江东”,正此意也。

陆次云《湖壖杂记》:龙井泉从龙口中泻出。水在池内,其气恬然。若游人注视久之,忽波澜涌起,如欲雨之状。

张鹏翮《奉使日记》:葱岭乾涧侧有旧二井,从旁掘地七八尺,得水甘洌,可煮茗。字之曰“塞外第一泉。”

《广舆记》:“永平滦州有扶苏泉,甚甘洌。秦太子扶苏尝憩此。”“江宁摄山千佛岭下,石壁上刻隶书六字,曰:‘白乳泉试茶亭’。”“钟山八功德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八蠲疴。”“丹阳玉乳泉,唐刘伯刍论此水为天下第四。”“宁州双井在黄山谷所居之南,汲以造茶,绝胜他处。”“杭州孤山下有金沙泉,唐白居易尝酌此泉,甘美可爱。视其地沙光灿如金,因名。”“安陆府沔阳有陆子泉,一名文学泉。唐陆羽嗜茶,得泉以试,故名。”

《增订广舆记》:玉泉山,泉出石罅间,因凿石为螭头,泉从口出,味极甘美。潴为池,广三丈,东跨小石桥,名曰玉泉垂虹。

《武夷山志》:山南虎啸岩语儿泉,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溥,啜之有软顺意。次则天柱三敲泉,而茶园喊泉可伯仲矣。北山泉味迥别。小桃源一泉,高地尺许,汲不可竭,谓之高泉,纯远而逸,致韵双发,愈啜愈想愈深,不可以味名也。次则接笋之仙掌露,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

《中山传信录》:琉球烹茶,以茶末杂细粉少许入碗,沸水半瓯,用小竹帚搅数十次,起沫满瓯面为度,以敬宾。且有以大螺壳烹茶者。

《随见录》:安庆府宿松县东门外,孚玉山下福昌寺旁井,曰龙井,水味清甘,瀹茗甚佳,质与溪泉较重。

唐朝的陆羽在《六羡歌》中写道:不羡慕用黄金做的壶,不羡慕用白玉做的杯子,不羡慕早进官府晚进高台的生活,只羡慕西江的水,曾经在竟陵城下流过。

唐朝张又新在《水记》中记载:“以前的刑部侍郎刘公讳,学识渊博,有风鉴的称号。他把适合茶的水分为七个等级:扬子江南零的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的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四;大明寺的井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差是第七。我曾经把瓶子带到船上,亲自收集评比,果然同他说的一样。熟悉两浙的人说我搜访得不全面,我曾经记下来了。后来到了永嘉,经过桐庐江,到达严濑,溪水的颜色非常清,水的味道很冷,用它来煎制茶叶,其清香的韵味难以说清楚。同扬子江南零的水差别很大。到永嘉以后,用仙岩瀑布的水煎茶,也不比南零的水差,这才知道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陆羽论水的等级有20种:庐山康王谷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的水为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的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的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泉水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面的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面的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柳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以太冷]。”

唐代顾况《论茶》:用文火煎茶,用小鼎长泉煮茶。

苏廙《仙芽传》第九卷中记载“做汤的16种方法”:水是煮茶的关键。如果好茶没有用好水煮,那就跟普通茶的味道没有区别。根据水煮的老嫩分为3种;根据倒入的快慢分,也有3种;根据器具来分,共有5种;根据煮茶用的柴分,为5种。一得一汤,二是婴汤,三是百寿汤,四是中汤,五是断脉汤,六是大壮汤,七是富贵汤,八是秀碧汤,九是压一汤,十是缠口汤,十一是减价汤,十二是法律汤,十三是一面汤,十四是宵人汤,十五是贱汤,十六是魔汤。

丁用晦在《芝田录》中说:唐朝的李卫,喜欢用惠山的泉水煮茶。从常州运到京城,用驿马传送,被称为“水递”。后来有和尚说:“我愿意为您打通水脉。京师里面有一眼井水同惠山泉的水脉是相通的,用来煮茶,味道跟惠山泉一样。”李卫说:“井在什么地方呢?”回答说:“昊天观常住的仓库后面就是。”取来惠山和昊天的水各一瓶,加上其他地方的八瓶水,让和尚来辨别。和尚只取出这两瓶水,李卫非常惊叹。

《事文类聚》中记载:赞皇公李德裕住在廊庙的时候,有个朋友奉皇上的圣旨出京城,他说:“你回来的时候,带一壶金山下的扬子江水回来。”这人答应了。回来时,因为喝醉了酒忘记了,船到了石头城下才想起这件事情,于是这个人取了一瓶江中的水,回到京城献给他。李德裕喝了之后,非常惊讶地说:“水的味道同往年的不大一样啊,这个水很像建业石头城下面的水。”这位朋友马上上前谢罪,如实相告,不敢隐瞒。

《河南通志》中记载:卢仝茶水的水源在济源县。卢仝有一处庄园在离济源县通济桥二里远的地方,泉水就在庄园里。他的诗中说:“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自号玉川子,有寺名玉泉。”他汲取寺中的泉水煎茶,有《玉川子饮茶歌》,很多句子非常奇特敏锐。

《黄州志》记载:陆羽泉在蕲水县凤栖山下,又叫兰溪泉,陆羽曾取过这里的水煮茶,把它评为天下第三泉水。宋朝的王元之有诗记载。

无尽法师在《天台志》中说:陆羽品水,把这座山上的瀑布水排在天下第十七位。我曾经试喝过,比我豳溪、蒙泉的水要差一点。我怀疑陆羽只到了瀑布。如果走遍了天台,应该不会把金山的水列为第一吧。

《海录》中记载:陆羽品水,认为雪水可以排在第二十位,可是用它来煎茶太冷了。

陆平泉《茶寮记》中说:唐朝秘书省的水最好,所以又称为秘水。

《檀几丛书》:唐朝天宝年间,叫清晏的稠锡禅师,站在南岳山上用锡杖一顿,泉水突然从石窟间迸发出来,名叫真珠泉。大师喝后感觉清香可口,说:“用这个水泡我们家乡的桐庐茶,不是很合适吗?”

《大观茶论》:水是清幽甘甜洁净的最好,把水煮开,滚开的气泡像鱼和蟹子的眼睛一样正好。

《咸淳临安志》:栖霞洞里有水洞深不可测,水的味道非常甘洌。魏公曾用它烹制茶水。另外莲花院里有三口井,露天的井水最好,取出来煮茶,感觉清冽甘甜,被评为小林第一。

王氏《谈录》:都说好茶叶时间长了就会陈旧一些。我在产茶的地方看到,春初时取出炒好的新茶叶,同陈茶夹杂在一起煮,气味自然还在。襄阳试过很好,曾经同蔡君谟说,他也这样认为。

欧阳修在《浮槎水记》中说:浮槎和龙池山都在庐州的境内,但龙池水的味道和浮槎的差距较大。又有新的记载,认为龙池水是第十,浮槎的水没有录入,可见又被忽略的地方太多了。陆羽就不一样了,他说:“山上的水最好,江水差一点,井水最差,山水乳泉从石池漫流而下的最好。”他的话虽然简单,但是就评水来说已经很全面了。

蔡襄《茶录》:“如果茶叶放置的时间超过了一年,香色味就会有些陈旧。煮的时候先放进干净的器具里用开水洗一遍,去掉一两重的膏油就可以了。再用钳子夹着,用小火烘干,再碾碎。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就不需要用这个方法。碾的时候先用干净的纸包起来捣碎,再碾,要碾到颜色变白,如果过夜颜色就会昏暗。”“碾完了以后再罗。罗得细冲泡时茶叶就会浮起来,罗得粗茶沫就会浮在上面。”“候汤最难,没有熟的话碎末就浮在上面,过熟茶叶就沉下去了。前人所说的蟹眼,就是过熟的汤水。在瓶子里面煮辨别不出来,所以说候汤最难。”“茶叶少水多就会云脚涣散,水少茶叶多就会聚在水面上。[建人称之为云脚、粥面]炒茶一钱七分,先加水,调和均匀。再加进水,来回搅拌。水倒进杯子,只要倒四成满就可以了,看到颜色鲜白,杯子上没有水的痕迹是最好的。建安时期大家比试,水痕先退的为输者,坚持时间长的为胜者,所以论输赢有一说法,叫相去一水两水。”“茶叶有真香,但作为贡品的茶叶要稍掺一点龙脑在水里,为了使它的香气更浓。建安民间试茶的时候,都不放进香料,主要是怕夺走了茶叶真正的香味。如果在烹制的时候,加进了果实香草,它们会夺取香味,严格地讲是不应该加的。”

陶谷《清异录》记载:“冲茶时在茶水的表面幻化出物体的形象,是因为茶匠有精湛的手艺。沙门福全生在金乡,长在茶海,注水入茶时能在水面上幻化成一句诗。如果一起倒上四瓯,那就能组成一首绝句,漂浮在表面。小小的物体,能够清晰地辨认。檀越日那天造门,人们希望看到水中的戏,全自咏诗说:‘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茶到唐代才开始盛行。最近有在汤水里使用调羹,施加秘诀,使水的纹路形成物体的形象,禽兽、虫鱼、花草这样的东西,精巧得像画卷一样,但一会儿就散失了,这就是茶水的变化。有人称它为‘茶百戏’。”“还有漏影春法。用镂空的纸贴在茶杯里,加水去纸,现出图案。加上荔枝的肉做叶子,松实、鸭脚之类珍稀的物品做蕊,加进开水搅拌。”

《煮茶泉品》:我少年时候读过温氏的《茶说》,从中知道有名的泉水20多处。我往西到过巴峡,经过虾蟆窟;往北曾在芜城歇息,汲取过蜀冈井的水;往东游览过故都,一直走到扬子江,在丹阳停留,喝过观音泉的水,还经过无锡品尝过慧山的水。用粉枪禾旗这样的好茶,用兰草桂木这样好的柴火,一边烹煮,一边品尝,那真是回肠荡气,百病全消,抑郁烦躁挥之而去,神清气爽充满全身。这才理解,那美好气息的感染,那幽静的感觉,即使前辈贤士精湛的说法,都不能达到。过去郦元善著过《水经》,但却不知道茶叶;王肃热衷于喝茶,却没提到过水,要说出茶和水这二者的美好,我可以说当之无愧。

魏泰《东轩笔录》:鼎州往北百里远的地方有一座甘泉寺,在路的左侧有眼泉水清澈美味,最适合泡茶。四周绿荫环抱,环境也很幽雅。寇莱公被贬到雷州时,经过这里喝水,在墙壁上题字后才离去。没过多久,丁晋公又经过这里,拜佛题字后才走。天圣年间,范讽作为殿中丞来到安抚湖外,到这座寺观看了上面题留的文字,徘徊感叹,在旁边作诗说:“平仲酌泉方顿辔,谓之礼佛继南行。层峦下瞰岚烟路,转使高僧薄宠荣。”

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记载:“元祐六年七夕的时候,苏东坡在扬州任职,跟发运使晁端彦、吴倅晁无咎等人,汲取大明寺塔院西廊井水同下院蜀井的水比较高下,认为塔院的水比较好。”“华亭县有寒穴泉,和无锡惠山泉水的味道相同,放在一起品尝,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当地很少有人知道。王荆公曾经有诗说:‘神震冽冰霜,高穴雪与平。空山渟千秋,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烦酲。’”

罗大经《鹤林玉露》:我的同年好友李南金说:《茶经》里记载水开到像鱼的眼睛、像连珠一样往上冒为标准。但是近来很少用鼎镊煮茶,如果用瓶子煮水,很难看到这些。那就应用声音来分辨水一开、二开、三开的程度。另外还有陆羽的方法,是放茶末在鼎里煮,所以在水二沸时放茶叶比较合适。如果像现在这样把开水冲进茶壶泡茶,那就应该在二沸和三沸之间,才算合适。为此赋诗说:“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这种说法虽然很精确。但对于茶来说,水应该嫩而不应该老。如果汤嫩的话茶叶的味道就很甜,味道太老就会很苦。如果声音像松风涧水一样再冲茶,不是太老、太苦了吗?只能移掉瓶子去掉火,等它停止沸腾再说,那样水适中,茶叶的味道就会很甜美。这是南金没有讲到的。因此补充一首诗:“松风桂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赵彦卫《云麓漫钞》:陆羽将天下水的味道,分别列出了有名的品种,刻在石头上流传后代。《列子》说:孔子所说的“淄渑之合,易牙能辨之。”易牙,是齐威公的大夫。淄、渑这两种水,易牙知道它们的味道,威公不相信,多次试探都很灵验。陆羽能得到他遗留的意韵吗?

《黄山谷集》:泸州大云寺偏西的崖石上,有泉水往下滴,周围泉水的味道都比不上它。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人间绝品应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东坡集》:“我从汴京到淮水,逆流而上到达蜀地,喝了很多年江淮的水。到了这里,觉得井水的味道非常腥涩,喝了上百天才好一点。由这可知道江水比井水要甜一些。现在来到岭外,从扬子江开始喝江水,到了南康,江水更加清澈,水也更加甘甜,于是又知道南方的江水比北方的江水要好。最近来到清远峡,水的颜色就像碧玉一样,味道更好了。现在游览到了罗浮,喝泰禅师锡杖泉水,清远峡的水又比不上它了。岭外只有惠州的人喜欢比试茶水,此水名不虚传。”“惠山寺的东面是观泉亭,有个亭子被称为漪澜,泉水在亭子的中间,二井距离很近,一圆一方两种形状。人们多取圆井里的水,因为方井里的水是流动的而圆井里的水是静的,不动水自然显得清澈,而动就会使水变得浑浊。流过漪澜,从石制的龙口中出来,往下流到大池的水,有泥土的气息,不可汲取。泉水整年都不干涸,张又新称它是天下第二泉。”

《避暑录话》:裴晋公诗中说:“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他作这首诗的时候一定颇为自得,而我在山里居住了7年,已经享受这种生活很长时间了。

冯璧《东坡海南烹茶图》题诗:讲筵分赐密云龙,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火洞,天游两腋玉川风。

《万花谷》:“黄山谷中有《井水帖》说:‘把井旁十几颗小石子放在瓶子里,可以让水不浑浊。’所以《咏慧山泉》诗中说‘锡谷寒泉椭’。石俱,是也。长而圆的石头叫椭圆,所以能澄清水源。”“茶家碾茶,必须碾到上面现出白色,才是最好的。曾茶山诗中说:‘碾处须看眉上白,分时为见眼中青。’”

《舆地纪胜》:竹泉,在荆州府松滋县的南面。宋代至和年初,苦竹寺的和尚在淘井时得到一支笔。后来黄庭坚被贬到贵州时经过这里,看到笔说:“这是我在虾蟆碚那里丢失的。”可知这两个泉水是相通的。他在诗中说:“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谩说虾蟆碚,试裹春茶来就煎。”

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我家在惠山,泉水和石头都是几案上摆放的东西。亲戚东来,多次问到松竹的情况。到了陆子泉,好茶是少不了的。虽然取了惠山泉水很快就能到汴京,但是也会觉得瓶子中水气不够纯。如果把水用细沙滤过,就会像刚取的一样了,被称为拆洗惠山泉。天台山的竹沥水,是那个地方的人将砍断的竹子弄弯把水装进去的,如果夹杂其他的水就不好了。苏才翁和蔡君谟比茶,蔡君谟的茶好,用惠山泉的水煮,苏才翁的茶不好,用竹沥水煮,苏才翁却取胜了。这种说法在江邻几所写的《嘉祐杂志》可以看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今天喜欢茶事的人,怎么没有提到过一句呢?双井因为山谷才被重视,苏魏公曾经说:“我一生不知荐举了多少人,只有孟安序朝奉的时候送给我一坛双井里的水。”苏魏公从不接受礼物,唯独接受这坛水,可见对它的珍惜。

《东京记》:文德殿的两旁有东西上阁门,所以杜诗中说:“东上阁之东,有井泉绝佳。”山谷《忆东坡烹茶》诗中说:“阁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空误书。”

陈舜俞《庐山记》:康王谷里有水帘,泉水从岩石上飞下有二三十个分流。大约有70多尺宽,水流的高度不可估测。山谷诗中说“谷帘煮甘露”说的就是这里的水。

孙月峰《坡仙食饮录》:唐代的人多用姜煎茶,所以薛能诗中说:“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根据这种说法,又有用盐煎茶的了。如果现在还用这两种东西煎茶,应该会被人大笑。但是中等的茶,用姜煎应该很好,盐就不可以了。

冯可宾《岕茶笺》:茶叶虽然都出自岕,有像兰花一样香甜的味道,过了雷雨季节经历了秋天以后,再打开坛子烹煮,它的香味会更浓烈,味道同新茶一样。如果茶水颜色很白,就是真正的洞山。其他的品种刚开始的时候也很香,但是到了秋天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了。

《群芳谱》:人们喜欢的事物不会相同,但对于茶来说10个人中有9个人喜欢。不过是竹炉火候适用得当,再加上好茶碗、清水的缘故。煮了以后有水气上升,上面浮着白色的水花。不是水的功劳,哪来这么好的茶呢?简单地说,煮茶有五个技巧:一是选择水,二是选用器具,三忌讳混杂,四是小心地蒸煮,五是分辨颜色。

《吴兴掌故录》:湖州的金沙泉,到了元代,中书省派官员祭拜,水一会儿就溢出来了,灌溉了千亩良田,把它赐名为瑞应泉。

《职方志》:广陵蜀冈上有口井,叫做蜀井,据说井里的水是与西蜀相通的。尝过天下水有二十种,而蜀冈的水是第七。

《遵生八笺》:泡茶时,必须先把杯子烘热,那么茶就会在表面聚拢,如果杯子冷茶的颜色会不浮。[熁音胁,就是火烤的意思。]

陈眉公《太平清话》:“我曾经喝中泠水,比惠山的水差,不明白为什么。后来进行考证,才知道陆羽原把庐山谷帘泉的水列为第一。《山疏》中说:‘陆羽《茶经》中说,泻下很急的瀑布水不要饮用。但这里的瀑布流得十分湍急,却把它列为第一,这是为什么呢?’另外云‘液泉在谷帘的旁边,山上有很多云母石,泉水是它的汁水,流得很急,清冽甘冷,远胜过谷帘,却不是第一,这是为什么呢?’还有‘碧琳池的东西方向有两眼泉水,都非常甘甜清香,味道都不比惠山差,尤其东面的泉水更好’。”“蔡君谟所说的‘水应该取嫩而不取老’,都是对团饼的茶叶而言。现在的旗芽枪甲,如果汤水不好茶叶的神韵就不能完全散发出来,茶叶的颜色就会不分明。所以斗茶要取胜,关键在水开的程度。”

徐渭《煎茶七类》:“煮茶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需要煮茶人的人品与茶品相当,所以它的方法传到高流隐逸者那里,就像是烟霞泉水石块都藏在心中一样。”“品水的人认为井水是最差的。应选取经常有人饮用的井水,如果汲水的人多,水就是活水。”“把水煮到起了泡泡,上面泛出泡沫,再将茶叶放进器具里。开始时倒的水要少,等汤茶相融的时候把水注满,云脚就会渐渐开了,上面浮着乳花,味道自然不同一般。其实以前人们把茶叶做成团饼碾成屑来喝,味道容易出来。茶叶少味道就会淡,过熟的话味道就会不清爽,而且容易沉积在底部。”

张源《茶录》:“山顶的泉水清而且轻,山下的泉水清而且重,岩石下流出的水清而且甘甜,沙中的泉水清而且冷冽,土中的泉水清而且厚重。流动的水比静止的水好,背阴的水胜过向阳的。山势峻峭泉水就会少,山俊秀的有神灵。真源没有味道,真水没有香味。在黄石中流出来的水最好,从青石中泻出来的水没有什么用。”“煮水时有三种分辨的方法:一是辨形,二是辨声,三是辨捷。形是从里面分辨,声音是从外面分辨,捷是根据气分辨的。像虾眼、蟹眼、鱼目、连珠都是水刚开的样子,直到水开得像波浪一样翻滚的时候,水气全部没有,才算真熟了。像初声、转身、振声、骇声都是水刚开时鼓荡的声音,直到没有声音的时候,才算真正的熟了。如果气浮成一缕、二缕、三缕,到分辨不清,烟雾缭绕,都是刚开,直到气息贯通,才算真正熟了。”“蔡君谟因为古代的人把茶叶碾磨成饼状,就认为水开了茶的神韵就会散发出来。这是用嫩而不用老的原因。现在制造茶叶,不用罗碾,保持原来的形状,水必须很开,茶的内蕴才会完全散发出来。”“炉火通红的时候,茶铫子才开始放上去,扇风的时候要轻快,等到开水发出声音,才能扇重一点,这就是指文武的火候。如果太文的话,水性就会过柔,太柔的水就会被茶降伏;过于武,火性太烈的话茶就会受制于水,都不能称为调和,没有得到泡茶的要领。”“放茶叶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失去最好的时机。先茶后水,叫做下投;在一半水中放茶,再加满水叫中投;先加水后放茶被称为上投。夏天适合上投,冬天适合下投,春秋适合中投。”“不应用腐朽的木头、不好的器具、铜调羹、铜铫子、木桶、柴薪、烟煤、麸炭、粗鲁的童子、凶恶的女婢、不干净的毛巾等做与茶相关的事,也不需要各种果实和香料。”

谢肇淛《五杂俎》:“唐朝薛能在《茶诗》中说:‘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这样煮茶,怎么会有好味道呢?或许这是在陆羽品茶之前吧。到了东坡《和寄茶》诗中说:‘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当时就觉得这样做不对了,但这种习惯至今还在。今天江右和楚人,还有用姜煎茶的,虽说是古代的风气,还是觉得不合规矩。”“闽人的难处是很难得到山泉,所以多用雨水煮茶,它的味道比不上山泉,但是比山泉水清。然而淮水以北,雨水多是苦而黑,不能用来煮茶。只有用雪水,冬天的时候收藏起来,到了夏天再用,才是最好的。虽然雪也是雨水凝固而成的,但是雪适合雨水却不适合,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说:因为北方的屋瓦不干净,多把很脏的泥土涂在上面。”“古时候的茶,被称为煮、烹、煎。必须水开的像蟹眼一样,茶味才正宗。今天的茶叶只要用开水冲进去,稍微沾上火的颜色就会变黄而且味道苦涩,不适合饮用。才知道古代和现在煮茶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苏才翁斗茶用天台的竹沥水,其实是竹露,不是竹沥。如果像今天的医生用火烤从竹子里面取沥,那就肯定不适合茶了。”

顾元庆《茶谱》:煎茶的四个要诀:一是选择水,二是洗茶,三是候汤,四是择品。点茶的三大要求是:一是器具洗干净,二是烧热茶杯,三是选择果子。

熊明遇《岕山茶记》:烹茶时水的功劳最大。没有山泉就用雨水,秋雨最好,梅雨差一些。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水是五谷的精华,颜色不可能白。存水时需要将石子放进坛子里,不仅对水有益处,而且白色的石头和清澈的泉水,也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雪庵清史》:“我生性喜欢清苦,只有与茶的习性相近。幸好靠近茶乡,能够让我随意饮用。我的朋友不能分清三火三沸的做法,我每次过去饮茶,不是太老了,就是太嫩了,使得这样香甜的味道荡然无存,这都是被李南金的说法误导的。只有罗玉露那样的说法,才能把握好火候。朋友说:‘我只喜欢读书,游玩山水,做佛事,有时候还醉倒在花前,不喜欢水厄,所以对火候不精通。前人说:去掉体内阻滞和疲劳,一天都会感觉舒服;消耗了精气,对终身的危害才大。获益就说是茶的功劳,得到害处就不说是茶。甘受俗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哎!茶真是冤枉啊。曾听过和尚说:去掉体内阻滞和疲劳,清苦的好处很多;消耗精气,情欲的危害最大。获益的时候不说是因为茶,自己害自己的时候倒说是因为茶才遭殃。如果不懂得把握好火候,不单是茶。如果读书不能得到里面的趣味,赏玩山水不能领会其中的情致,学习佛法不能理解它的根本,好色而不能理解其中的韵味,都是不讲火候。不是我爱茶才为茶出一口气,而是想用这样清苦的味道,和好朋友一起共享。”“煮茶的方法有六个要诀:一是辨别,二是水,三是火,四是汤,五是器具,六是饮。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的区别;有研茶、熬茶、炀茶、舂茶的做法。我很幸运学会了做茶的方法,又得到了烹茶的六大要点,一遇到好朋友,就会亲自烹煎。但愿一壶能喝到其中的真谛,不用五千卷文字撑肠拄腹。所以说饮茶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田艺蘅《煮泉小品》:“茶叶,是南方的嘉木,是每天不可缺少的用品。品质虽然有差别,但要是没有好水,煮的时候方法不得当,那么再好的茶也不会好喝。喝泉水的时候觉得清爽,喝茶的时候会忘记喧嚣,这都不是纨绔子弟可以领悟的。我写《煮泉小品》,是为了与枕石漱流的雅士商榷。”“陆羽曾经说:‘在出产茶叶的地方煮茶没有不好的,这是因为水土适宜。’这种说法很对,因为边采摘、边制作,在两道工序中茶叶都是新鲜的。所以《茶谱》中说:‘如果得到一两蒙山之中最好的茶,用当地的水煎服,能够去掉积存很久的疾病。’的确是这样的。现在武林那些泉水,只有龙泓还可以,茶叶也只有龙泓山的最好。因为龙泓山山高林密,山川秀丽,是两山之中最好的。所以那里的水清寒而且甘香,适合煮茶。虞伯生诗中说:‘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韵雨后。’姚公绶诗中说:‘品尝顾渚风斯下,零落《茶经》奈尔何。’那样就知道风味了,否则怎么能成为葛仙翁炼丹的地方呢?比这个地方好的是老龙泓,寒碧比它更好,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是南北两山的绝品。陆鸿渐认为钱塘天竺灵隐寺的水最差,我没有试过。《郡志》里面也只说宝云、香林、白云等茶,都不如龙泓清香隽永。”“有水有茶,不可以没有火,并不是说真的没有火,只是说掌握火候的问题。李约说‘茶必须用活火煎’,活火是指有焰的炭火。东坡的诗中说‘活水仍将活火烹’,确实如此。我却认为如果山中不是经常有炭的话,那都是死火,不如用枯枝。遇到很冷的天气,多拾点松枝放在房子里存起来,用它煮茶更好。”“人们只知道候汤,却不知道火候。火烧下去能使水蒸干,所以试火应该在试水的前面。《吕氏春秋》中伊尹说汤有五种味道:‘九沸九交,关键在于火候的把握。’”

许次杼《茶疏》:“用来煮茶的甘甜泉水,最好是随取随用,这样煮茶的效果才会好,可是住在城里,又怎么能够随时得到呢?所以应多汲取一些,放在大坛子里储存起来,但是不要用新器具,因为它的火气还没有退尽,容易败坏水质,也容易生虫。用久的器具才好,但就怕把它用作其他的用途。水最忌讳木头,尤其是松杉。用木桶储存水,它的危害很快就显露出来了,用瓶子装是最好的。”“水开得快,就会显得鲜嫩风逸。水开得迟,则容易太熟昏钝。所以水放进锅里,就要马上煮。等到发出像松涛一样的声音,就掀开锅的盖子,可以平息它的老钝。泛出蟹眼般的气泡之后,水翻腾起来,这是最适合的时候。声音鼎沸,然后没有声音,那就是过时了。过了时间的老汤,绝对不能用。”“茶注、茶铫、茶瓯,最好常洗涤。饮完以后,喝剩下的残叶,必须全部去掉。如果茶叶还留在里面,再用时就会夺走茶的香气败坏茶的味道。每天早晨,一定要用开水洗过,用特别软的麻布擦干杯子的里面,扣在竹架子上晾干,烹茶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味道像龙泓泉水,清香隽永。我曾经一一试过,想找到茶叶和水都非常好的地方,但两浙一带很少有泉水。”“山厚泉水也厚,山奇泉水也奇,山清泉水也清,山幽泉水也幽,都是很好的品种。不厚就薄,不奇就蠢,不清就浑浊,不幽静就喧哗,肯定是不好的水。”“江,是公共的,所有的水都汇进里面。汇集成的水的味道就会很杂,因此说饮用江水差一点。应到离人远的地方取水,离人越远,水就会清湛而且没有杂物漂浮。”“严陵濑,又叫七里滩,这是因为沙石上被称为濑、被称为滩,总称为浙江。但江的潮汐影响不到这里,水深而且清,所以被陆羽品为好水。我曾经在清秋的时候将船停在钓台下,拿出囊中武夷、金华两种茶进行比较,虽然是同一种水,武夷茶显得黄而燥冽,金华就显得碧绿而清香,才知道选择水也应当选择茶。鸿渐认为婺州差一点,而清臣认为白乳比武夷要差一点,现在这种优劣已经倒过来了。如果把它分开说的话,水的功劳占到了一半。”“如果离泉水太远,那就不能天天去汲取了。就要让很诚实的山里孩子去取,避免发生像石头城下取水充数的事情。苏子瞻喜欢玉女河里的水,让和尚拿调水符去取,仍然为不能听着水泉睡觉而觉得惋惜。所以曾茶山在《谢送惠山泉》诗中有‘旧时水递费经营’这样的句子。”“如果水开得不够则茶的味道就不出来,水开得太过茶就会老。只有开到恰到好处才好。”“三人以上,只需要一炉。如果是五六个人,就应当用两个鼎炉,专门让一个童子来做,才能调出好茶。如果让人兼做,就会出现差错。”“用坚木炭烧火是最好的。如果木头没有烧透,还有剩余的烟味,烟气到了汤里,汤就被毁了。所以先把木柴烧红去掉里面的烟焰,再用很猛烈的火力,水才容易沸腾。炭红了以后,再放上烧水的器具,马上用扇子去扇,越快越好,手不要停。停过火的汤,宁可放弃再烹制。”“茶叶不适合靠近阴暗的房间、厨房、喧闹的地方、小儿啼哭的地方、性格很粗犷的人、仆人打闹的地方、很热的房子。”

罗廪《茶解》:“茶叶的颜色发白,味道甘鲜,香气扑鼻,是很好的品种。茶叶中的精品是,茶淡时颜色是白的,茶浓时颜色也是白的,刚做出来的时候是白色,放置时间长了仍然是白色的,它的香味四处飘溢,色香味三者就都有了。近来有好事的人担心茶的颜色太重,一注的水只放几片茶叶,味道不够,香气也不浓,只能被讥讽是水的灾难,尽管这样,选择水还是特别重要。”“香味是兰花的最好,蚕豆花要差一点。”“煮茶时必须用甘甜的泉水,其次才是雨水。梅雨就像膏一样,所有的物体都依赖它生长,它的味道非常甘甜。梅雨以后就不能喝了。将梅雨用大坛子装起来,在里面放一片伏龙肝,把水澄清,也就是灶中心的干土块,趁热的时候放进去。”“李南金说,水在二沸和三沸之间的时候最合适。这是真正的行家的话。罗鹤林怕汤老了,在水大沸以后,移开瓶子去掉炭火,等到停止沸腾的时候再说。这样的说法也不一定准确。要知道汤已经老了,即使去了火又如何挽救呢?”“储水瓶必须放在阴暗的屋子里,上面盖上纱布,遮挡白天的阳光,承接夜晚的露水,那样茶的精华就不会消散,灵气就可以长期保留。假如在上面压土木石,封上纸和竹叶,在阳光底下晒,那样瓶里就会封闭,外面就会耗尽水的精气,水的神韵就没有了,水的味道也就坏了。”

《考槃余事》:“今天茶叶的品种同《茶经》里所说的完全不同,烹制的方法,也跟蔡襄、陆羽这些人所说的不一样。”“开始有像鱼的眼睛一样的气泡、微微沸腾的声音是一沸,锅的边缘涌出像连珠一样的气泡是二沸,奔腾溅出是三沸。这种方法只有活火才能做到。如果柴火刚点着,锅刚烧热,就急忙取来泡茶,水气还没有消散,被称为嫩。如果等人休息好了,水已经过了十沸,才取用,汤就失去了灵性,已经老了。水老和水嫩都不好。”

《夷门广牍》:虎丘的石泉,以前排在第三位,陆羽将它排为第五。石泉里储存的水,都是由雨水积存起来渗透形成的。何况当时盖墓道,多半石工被闷死了,很多和尚住在山上,不可能没有污秽渗透进去。虽然名叫陆羽泉,其实并不是天然的水。道家服用,最忌讳的就是有尸气。

《六砚斋笔记》:“武林的西湖水,取来以后储存在大缸里,放置六七天。遇到风雨的时候就盖上,晴天的时候再打开,让它受到日月星辰的灵气。用它烹茶,会甘醇美味,不比慧麓的差。因为溪谷里的水流很快,能够浸润,不只一处水源,取了多处的精华,味道自然很好。由此可知凡是有湖泊浸润的地方,都可以收集储藏、澄清,绝对胜过浅流阴井的水。那些水带有异味,不能泡茶饮用。”“古人因为好奇,饮用时放很多花在水里,还有一种叫做五色饮,放进冰蜜、糖药各种东西。我认为都不应该提倡。如果没有好茶叶,可以用松枝烧水泡汤,能喝就行。”

《竹懒茶衡》:处处都有茶叶,只是茶的好处没能品评出来。正如短暂接触几天的道士所说:虎丘的气味芳香而且有些淡,刚放进杯里的时候上面浮着青色的叶子,鼻端飘着淡淡的兰花香味,喝的时候也很舒服,但必须是惠麓的水,水的甘醇能够辅佐茶的清淡。龙井的味道很浓厚,颜色淡黄,气味也不是很显露,但喝下去之后,才觉得特别鲜腴润滑,又必须借深山里的冷泉,喝下去才会觉得隽永滋润,没有昏滞的感觉。

松雨斋《运泉约》:在雪后的竹林里,阵阵松风吹着脸颊,我们暂时放饮人间,终日逍遥物外。没到过名山,怎么能告别世俗的生活呢?但是搜集提炼奇警的句子,汗体淋漓思绪枯竭,所以洗去迟滞昏蒙,甘泉香茗不断。有月团三百,高兴地拆开包茶叶的鱼纸封缄,燃起槐枝烧成的篝火,把泉水煮到翻起蟹眼。根据陆羽的论述,已经奉为经典;张又新的主张也不能不加鼓吹。以前卫公官至中书,非常怕递水;杜老潜居在夔峡,它很险要叫做湿云。今天离惠麓山超不过两百里的路程,在松陵渡口雇一条船,不用三四天就到了。登新弃旧,转手就像辘轳一样,取用方便价钱便宜,比用吊杆打水还省力。像我们这样的清士,都赶着去赴嘉盟。运惠水:每一坛要付船工三分的银钱,水坛和坛盖的价钱还不在内。取到水以后,通知各位朋友,让人来抬。每月的上旬收钱,中旬运水。每个月运一次,可以让水清新。愿意的人把名字写在左面,便于登记注册,并写明所要的坛数,按照数量付银子。某月某日付款。松雨斋主人谨订。

《岕茶汇钞》:“烹茶时先用上好的泉水洗净烹制的器具,必须清洁干净。然后用热水洗涤茶叶,如果水开的时间长了,一洗就会损害它的味道,应该用竹制的筷子在器具中反复地清洗,将茶叶里尘土、黄叶、老梗这些东西全部去掉,再用手拧干,放在洗好的器具里盖上。一会儿再打开来看,颜色清香甘洌,马上取开水倒在上面。夏天先放水后放茶叶,冬天先放茶叶后倒水。”“茶叶的颜色以白色为好,但是白色也不难。水清、瓶子干净、叶子好、用水洗、烹煮以后马上饮用,它的颜色是白色,但是味道就不知道了,只是中看而已。如果取青绿色,那天池、松萝及岕茶是最差的,虽然是冬天,颜色仍然像苔衣一样,很难说好。像我收藏的真洞山茶叶,在谷雨后的5天,用开水煮过晾干,储存在壶里很长时间,它的颜色像白玉一样。到了冬天就会嫩绿,味甘色白,气味甘醇,就像婴儿的体香。而且上面浮荡的芳香,是虎丘茶所没有的。”

《洞山茶系》:岕茶的品性很全面,关键在于洗控。水开了以后再浇在茶叶上,再立即拿出来,沥干了水。水开到可以下指的时候,马上放下去洗涤,洗净里面的沙子和粉末。再拿出来,用指捏干,盖在容器中等待冲泡。只是其他的茶叶应该按照时间分别投煮,只有岕茶洗涤以后,纹理很清晰,只需立即冲泡即可。

《天下名胜志》:“宜兴县的湖汶镇,有一眼地下泉水,洞穴有2尺多宽,形状像井一样。它的源头跟水源相通,味道非常甘洌,唐代时准备的贡茶,就是用这里的泉水。”“洞庭缥缈峰的西北,有一座水月寺,寺的东面进小青坞的地方,有眼泉水清澈甘凉,长年不干涸,宋朝的大将李弥将它命名为无碍泉。”“安吉州的碧玉泉最好,清澈得可以看见头发,香味可以比得上煮茶。”

徐献忠《水品》:“甘甜的泉水,如果去称量它一定很厚重,这是源远流长的原因。江中的南零水,从岷江发源流经几千里,在两石之间澄清,它的性质也很厚重,而且很甜美。”“处士的《茶经》讲,茶事不但要选择水,烧火也要用炭或硬木。如果炭被腥气沾染,或柴是朽木败器,都不可以用。古代人辨别柴火的气味,也是有要诀的。”“山雄伟高大,挺拔秀丽的,一定会出佳泉。”

张大复《梅花笔谈》:茶叶的内蕴必须在水中发散出来,八分的茶叶遇到十分的水,茶也会变成了十分。八分的水去泡十分的茶叶,那茶也只有八分了。

《岩栖幽事》:“黄山谷有赋说:那种汹汹的气势,就像清风吹过松林一样;浩大的样子,就像白云在天空走过。可说是得到了煎茶的要诀。”“扫叶煎茶也是很雅致的事,必须要人品和茶品相得益彰。所以煎茶的方法多半传给高人雅士,胸怀烟霞山川的人。”

《涌幢小品》:“天下第四泉在上饶县北面的茶山寺里。唐代陆羽居住在那里,在山上种茶,用泉水烹制后饮用,将泉水评为第四。当地人尚书杨麒曾在这里读书,所以用以为号。”“我在京城3年,用德胜门外面的水烹茶最好。”“皇宫里用的井水,也是西山泉水的水脉,真是天下第一品种,陆羽却没有记载。”“俗话说:‘芒种逢壬便立霉’。梅雨之后积水烹茶,味道香冽,可以长久贮藏,到了夏至就不同了。试过以后很灵验。”“家里很难得到泉水,就用普通的水煮开,装到大瓷缸里,放在院里避免光照。等月亮皎洁的时候,再打开瓷缸接受露水,只要三个晚上,水就会变得清澈见底了。下面积存两三寸厚的污垢,取出来,用坛子把水装起来,用它来煮茶跟惠泉的水没什么两样。”

闻龙《它泉记》:我的家乡四面都是山,泉水到处都有,清淡却不甘甜。只要被称为泉的水,源头出自四明,自洞流下超过300多里,水的颜色蔚蓝。干净的沙子白色的石头,水清澈得可以见底。水质清寒甘滑,是郡中最好的。

《玉堂丛语》:“黄谏曾认为京师有品味的泉水,郊外的玉泉是其中之一,京城文华殿里的东大庖井是其中之一。后来谪守广州,品泉认为鸡爬井也是一个,于是将它更名为学士泉。”“吴甃说:‘武夷南山的泉水,味道甘洌但太淡。北山泉水的味道就完全不同。两座山虽然看起来很相像但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曾经带着茶具访到了39处泉水,就是最差的泉水也没有硬冽的气质。”

王新城《陇蜀余闻》:百花潭里有三块巨石,水在里面流淌,取回来煎茶,清冽的味道和其他的水不一样。

《居易录》:济源县段少司空园,是玉川子煎茶的地方。里面有两处泉水,也可叫玉泉,离盘谷不到10里,门外有一条河叫做漭水,源自王屋山。按照《通志》记载,玉泉在泷水的上游,卢仝曾在这里煎茶,现在的《水经注》里没有记载。

《分甘余话》:一水,是水的名字,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里记载:“渭水向东流与一水合流,一水发源于吴山。”《地里志》中记载:“吴山,就是古代的汧山,山下有石穴,水从石头的缝隙里流出来,水源很猛烈。”这样说来这就是一水的发源地了,在灵应峰下,所谓的“西镇灵湫”就是了。我丙子年祭告西镇的时候,常在这里品茶,味道跟西山玉泉水差不多。

《古夫于亭杂录》:唐代的刘伯刍品水,认为中泠的水最好,惠山虎丘的水差一点。陆羽则认为康王谷的水是最好的,惠山的水排在它后面。从古到今,大都认可这个定论。其实两人见到的,不过是江南几百里内的水而已,最远的也只到虾蟆碚,仅仅见到一次。不知道大江的北面像我们这里,到处都是泉水,著名的就有72处。用它们来烹茶,都不在惠泉之下。宋代的李文叔字格非,本郡人,曾经作《济南水记》,当时和《洛阳名园记》齐名。可惜《水记》没有保留下来,不能补充这两人的疏漏。谢在杭品评平生所见的水,认为济南趵突泉的水最好,其次是益都孝妇泉[在颜神镇]、青州的范公泉,但是没有看见章丘的百脉泉。这都是我郡的水,刘伯刍和陆羽两人又何曾见过呢!我曾为王苹的“二十四泉草堂”题诗:“翻怜陆鸿渐,跬步限江东。”就是这个意思。

陆次云在《湖壖杂记》中记载:龙井泉从龙口中流出。水在池子里,气息很平静。如果游人看的时间长,就会发现它会突然泛出波澜,像要下雨的样子。

张鹏翮《奉使日记》:葱岭乾涧的旁边有两口旧井,在井的旁边往地下挖七八尺,得到的水非常甘洌,可以煮茶。被人称为“塞外第一泉”。

《广舆记》:“永平滦州有扶苏泉,非常甘洌。秦朝的太子扶苏曾在这里休息。”“在江宁摄山千佛岭的下面,石壁上刻着六个隶书大字:‘白乳泉试茶亭’。”“钟山水的8种作用在于:一是清、二是冷、三是香、四是柔、五是甘、六是净、七是不、八是去病。”“丹阳的玉乳泉,唐代的刘伯刍称这里的水是天下第四。”“宁州的双井在黄山谷的南面,汲取它做茶,绝对比其他地方的要好。”“杭州孤山的下面有金沙泉,唐代的白居易品尝过这里的泉水,觉得甘美可爱。看到这里地上的沙子就像金子一样光灿灿的,所以这样命名。”“安陆府沔阳有陆子泉,又称为文学泉。唐代的陆羽喜欢喝茶,曾品尝此泉,其名由此而来。”

《增订广舆记》:玉泉山的水是从石头罅缝间流出来的,因开凿石头作为龙头,泉水就从龙口中流出来,味道特别的甘美。把水流下的地方造成池,方圆3丈,东面横跨一座小石桥,叫做玉泉垂虹。

《武夷山志》:山南面的虎啸岩语儿泉,浓得就像停止在那里的膏体,放在杯子里面可以看见毛发,味道非常甘甜,喝下去有柔顺的感觉。其次就是天柱的三敲泉,茶园的喊泉又跟它相似。北山的泉水味道很特别。名为小桃源的泉水,高出地面差不多有1尺,怎么取都不会干涸,被称为高泉。味道纯远,韵味十足,越喝越深远,没有办法说清楚。其次就是相连的仙掌露,这里是最差的泉,也没有硬冽的气息。

《中山传信录》:中国台湾泡茶的方法,往碗里放进少量的茶末。开水半瓯,用小扫帚在里面搅拌几十次,让泡沫充满了整个瓯面,用来敬献给客人。还有用大螺壳煮茶的。

《随见录》:安庆府宿松县东门外的玉孚山下福昌寺旁边的井,被称为龙井,水的味道非常甘甜,用它来泡茶比较好,只是水质同溪泉相比比较重。 o06fcracaeYDKTTq7i2NcWI/HQru9aTQkoHXwNeaR7VyxLGB7eMnpBhFzqjxb5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