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人与《四训》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清湘乡县荷叶塘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有独特见解,反映了“修齐治平”的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对当时和以后均有很大影响,孙中山服其卓识,蒋介石学其心法。近十余年国内兴起曾国藩热。

曾国藩将《了凡四训》作为教育子侄人生智慧的首选之书。晚清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书一训,一书即《曾国藩家书》,一训即是《了凡四训》。曾国藩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中年时取名为涤生,即出自《了凡四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洗涤旧迹,获得新生之意。

曾国藩一品官服像及手札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因虎门销烟名垂青史。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境界,是报国爱民之儒家思想,与慈悲无我之菩萨心肠的高度统一。林则徐历任东河河道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身为封疆大吏,公务之余还是坚持每日早晚功课。他将佛经写在四寸见方的小本子上,便于在旅途中坚持早晚课诵。现存有其书《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往生咒》、《大悲咒》和《朱柏庐治家格言》等手迹。

林公手录《了凡四训》章句:“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正是书中解答世人认为“善有恶报”谬见的一段,乃是全书最要紧、最精彩处。

林则徐手书《了凡四训》警句真迹

印光大师(1861~1940年),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邰阳赵陈村人。寂后被尊称为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操行,弘一大师倾倒备至。著作主要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编,《印光法师嘉言录》等。文钞所收,以《宗教不宜混滥论》、《净土决疑论》等,最能体现他的净土思想。

印光大师《了凡四训序》节录:“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印光大师德相及《文钞》书影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字叔同、演音等。祖籍浙江平湖,法号弘一。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

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公元一九四二年九月四日,大师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枚。

大师晚年常书修身格言赠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是《了凡四训》中最著名的警句,表示改过自新的决心。弘一大师在厦门妙释寺作《改过实验谈》的演讲,总结了自己五十年的自省改过心得。

林则徐与弘一大师,一为入世英雄,一为出世高僧,他们共同的旨趣,令人深思……

弘一大师手书《了凡四训》警句真迹

净空法师手书格言

净空老法师1927年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新加坡净宗学会导师。法师于海内外倡导促进成立“净宗学会”,提倡专修净业,专弘净宗。

净空法师说:“《了凡四训》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我非常爱好这本书,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现前世界上,每个国家社会都动荡不安,我愈发觉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无过于《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

净空法师有《了凡四训讲记》,录制有录音带及光盘片,流传世界各地。其弟子组织了“了凡弘法学会”,专门弘扬这本书,以期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多次,如:1978年讲于台湾华藏大专,共30次讲演;1990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共15次讲演;1999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共7次讲演;2001年讲于中国深圳,共20次讲演。

净空法师手书《了凡四训》警句

天道忌盈人贵知足·(清)赵之谦篆刻 SWFcGplOWg4Ude3Gcr/+BwUJHyLuECguRr+vNbDulO8k+EOEwe2u0u02PKd3R/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