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警句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云谷禅师完全肯定、承认: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可以创造。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改造命运,决定要靠自己觉醒,靠自己改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里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

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用什么方法贯通?用真诚心。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

[注]福田:播种福报的地方。方寸:心。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从内心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故无益”,结果必是有损无益。

[注]躬:自身。驰求:盲目追求。

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了凡一回头、一反醒,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

“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

[注]累行:积累功行。烦剧:繁难。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

“直心直行”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是别人所不能承受的。

“轻言妄谈”,言论不谨慎,随便说话,不负责任,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老成,心胸广阔而能容人,言语动作缓慢。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俗话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是不会生长植物的。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但是太过分的清洁也是个毛病。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能兴家,俗话常说“和气生财”,袁了凡没有财富,与这也有关系。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要发作,不能容忍。这是没福。

二十四孝——虞舜耕田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了凡四训》中“积善之方”,讲述了大舜以身教感化百姓的故事。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爱”是仁爱,能够推己及人。这些道理他晓得,但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他是个很刻薄的人,此处的“忍”就是刻薄。换句话说,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不应该有儿女。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也不应该有儿女。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人,喜欢论是非,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这容易伤气,生理上受伤害。

[注]“人到深处无多言”,“吉人之辞寡”二语最可玩味。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不但喜欢高谈阔论,还喜欢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错。饮酒过度会伤神,“精”是精神,伤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碍。

[注]铄(读:硕):损耗。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

他晚上不睡觉,一定是找朋友聊天,喝酒作乐,不知道保养。想必了凡先生的身体相当虚弱,他不知道保养身体。

[注]毓:通“育”。元:元气。神:精神。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作迷信。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着就来了。

“应该饿死的人”,是他前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着想。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

我们举个例子,同仁堂百年老店,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为目的。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

不像现在许多人开公司,开不到二、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现在有社会福利,不需要靠儿女养老,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

养儿防老这是世俗的观点。年轻人发心出家,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他不晓得,佛法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它看到整个宇宙,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

[注]斩:断绝。

悭贪者转之以施舍

下面尤注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悭”是悭吝;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有这个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这是修福。

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启发他的智慧。

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这也属无畏布施。

[注]此及以下转心六法,是尤惜阴居士注《了凡四训》的话。悭(读:千):吝啬。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虚夸者转之以切实,浮嚣者转之以沉定。

这在德行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无论是佛家、儒家都讲求。孔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第一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是做人的典型。

这就是喜好夸大的毛病,为人不实在,如果知道这些事实,别人对我们说的话自然要打折扣,难以取信于人。

“浮嚣”就是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要沉着,心要清净,要能定得下来。

骄慢者转之以谦恭

世出世间实在没有一样值得骄傲。事情做好了,是本分的,是应该的;做不好要处分。

诸佛菩萨一切恭敬,孔孟亦无不敬。我们比起佛菩萨差太远了!所以对人一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要恭敬,谦与敬都是性德。

[注]有云,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讲的是谦虚二字。细想,甚觉有理。

惰逸者转之以勤奋

懈怠懒散,是很大的烦恼。世出世间法如有这毛病,一定不会有成就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阿那律陀懒散的毛病就很严重,被佛呵斥一顿之后,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结果把眼睛搞坏了。佛很慈悲地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以后他得了“半头天眼”,不用肉眼比别人看得还清楚,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

汉·帛书周易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了凡四训》多次引用《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等至理名言,成为全书纲要。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务要包荒”,是讲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不能包容,我们自己的烦恼就多。

《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不是真实的。就是世间一切境界,古人也说是“过眼云烟”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妨碍了自己的清净心。

“务要和爱”,孔老夫子说:“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这世间还有跟我对立的,那就不是仁爱了。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后悔,不要再去想它。想一遍则又造一次新业,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要紧的是改正现在的,修正未来的。

真正觉悟的人改造命运的秘诀,就是这一段的开示,对待自己要严格,不要常常原谅自己。常常原谅自己,前途就有限了。

但对人要宽厚。

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不但改过自新,又能发阿弥陀佛之愿,即是改造命运最殊胜的方法。

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

将自己的过失一桩桩地说出来。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自己的弊病越多人知道越好。人家批评一句,人家责骂一句,业障就消了。隐藏起来,恶越积越大,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人家冤枉了我们也好,也是替我们消业,不必去辩白、辩护。常常为自己辩护,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说了,那个恶就大了。

[注]发露:表达袒露。

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苏,当时有一个乞丐,白天出来讨饭,晚上就在破庙里睡觉,生活过得很自在、快乐。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财,把父亲找回来了,在家里供养。他父亲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又偷偷地跑出去讨饭。他说:“不自在!受人供养,简直受罪!”

在贫贱上立命,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财、色、名、食、睡,一点都不动心,心地清净安乐。看这个社会,就像看戏一样。

[注]丰歉:丰收歉收,即贫富。不二:没有差别。

穷通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做任何事助缘很多,非常顺利。

怎样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

所以,世间永远是太平的,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这是真真实实的学问。

夭寿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这里头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会贪生怕死。

我们把衣服比喻做身体,这个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我自然会把它脱掉。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是再换一个身。我们必须要注意,衣服要愈换愈漂亮,如果愈换愈差就不好了。

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舍掉,来生那个身体,比这个身还差。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这个身体比我们是愈来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他这个身舍掉之后,他来生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多了。他得菩萨身、得佛身,愈来愈庄严。

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一段话是讲到修身。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要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过失、有恶的行为,必须要把它永远断掉。“俟”,等待,所谓“水到渠成”。

这里面最忌讳的是有一丝毫的侥幸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让心里面的念头乱起乱动。“将迎”念头起灭,都要把它断绝,“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做到如此,那就完全恢复性德,这个境界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即此便是实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注]觊觎(读:季余):非分的希望。将迎:攀缘。直造先天之境:直达返本还源的境界。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

“兢兢”是警觉的状态,不像从前迷惑颠倒。以前是“悠悠放任”,过一天算一天。从前的看法是一切命中注定的,还有什么转变的呢?没有法子了。

现在晓得,命运可以自己改造,这个观念转变过来了,比以前显示得更积极、更发愤、更乐观。

[注]窠臼(读:科旧):成格式;老套子。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这一句非常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过自新,就是不晓得这个事实。

孔夫子说:“君子慎独。”“慎”是谨慎,“独”是独自一个人。独居也决定不放逸。这叫真正做功夫。

一般人懈怠、放任的习气太重,就是随便惯了。在大众中比较谨慎收敛一点,人见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注]古人云“暗处不欺瞒,明处有受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警惕自己言行,福德增长,会在明处显现。反之,明处受的挫折与暗处的放任必有关系。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毁”是毁谤;“恬”是安然。“遇到有人憎恨我、讨厌我,有人毁谤我”,在从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绝不甘心饶过人的,他决定有报复;现在他懂得了,不报复,心平了,也能够“恬然容受”心量慢慢拓开了,可以包容,这是持功夫得力了。

然行义未纯,见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他自己反省,虽然断恶修善,但是做得不纯,夹杂太多了。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还很多。知道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梵香告帝。

做了知县后,他就准备一个本子,这个本子是空格册的,题名为“治心篇”,对治心里头的恶念。每天早晨起来坐堂,把这个本子带去,交给办公室里的人员,把它放在办公桌上,他每天所做的善恶,全部都记录下来。晚上在庭院设一案桌,仿效宋代“铁面御史”赵阅道,每天晚上都在庭院当中摆香案,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都写成疏文,好象报告上帝一样。

[注]纤:细小。悉:详尽。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布施千万、亿万,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布施千万、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执着、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真心人一块钱虽少,他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界限,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是不一样!

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我们在世间做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系。心量愈大,小行变成大善;心量要是非常狭小,大行变成小善。

魏·三体石经

三国时期魏政权正始二年(241年)刻石,今存文11行110字,古篆、小篆与隶书三种书体刻同文。三体石经于史籍中原称“三字石经”,后称“魏石经”或“正始三体石经”,是以《尚书》、《春秋》、《左传》为内容的石刻。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以弘儒训,以重儒教。

《了凡四训》中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句,以为点睛之笔。

孔子圣迹图·子贡辞行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孔子器重。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孔子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了凡四训》中行善“是非”一节,讲述孔子评论子贡、子路行为之得失,说明圣人的眼光与世俗不同。

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他对于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于是接受圣人的教诲,知道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人是英雄豪杰。决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样,一生听命运的主宰。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不能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损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这是愚痴到极处。纵然你是大富大贵,你的富贵可以久受,因为你造作不善,你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很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明理,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他教导儿子:纵然你命里将来是大富大贵、达官显要,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落寞”即是不得志。纵然发达了,人谦虚,能够礼让,不会以富贵对别人起一种骄慢的念头。自己能谦虚,这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样样事都很顺利时,也常常要想着遇到许多的困难。就是在顺利当中,还是要谨慎,还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诸葛一生做事小心谨慎。

[注]“不如意事常八九”。顺境是暂时的,逆境是常有的。拂:违反。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当的丰富,可是一定要知道节俭。如果在富贵时能常常守住这一点,德行、善行都能够增长。

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在寺院里念书没有东西吃,每一天煮一锅粥(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生活方式没有改变多少,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曾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

[注]窭(读:巨):穷困。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俗话讲“受宠若惊”,别人爱护我们是好,但是我们要自己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地方值得人爱护?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够,这样想法是好——时时能回头,进德修业,不负众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
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都足以戒除贡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烦恼,贪、嗔、痴、慢,傲慢与贪、嗔、痴有连带的关系,他从这里着眼下手,确实是断烦恼的好方法。断尽烦恼,性德才能够显露,这是真正修德有功。

[注]未从内心常作浅陋想,即是学问不优的证据,证明心量和眼界有限。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想离苦得乐,这几句话是关键、锁钥。

不必多,一天真的能知一过失,改一过失,三年之后你不是圣人就是贤人,这一点都不假。

一天一条过失都没有发现,这是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当然就无过可改,哪有进步!不进则退,自然堕落。“安于自是”——自以为是,是最可怕的生活。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聪明才智的人很多,“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的混日子。

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了,这样过生活,就是定命。你命里面注定的——怎么生、怎么死,死了以后要到哪一道去,全按着定数安排。也是佛在经里所讲“可怜悯者”。

[注]因循:沿袭旧习。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厚”是厚道。厚道的人,心地厚道,行为厚道。能够损己帮助别人,这是厚道。对自己可以刻薄一点,对别人要好一点,这种人一定有后福。

“过于薄者常近祸”,对待别人刻薄,贪图自己的享受,这个人将来必有灾难。

“俗眼多翳”,俗人看不出这个预兆,像眼睛被遮住一样。其实吉凶祸福的预兆都摆在眼前。什么人才去看相算命?就是此地说的,“俗眼多翳”才会找人给他算算命、看看相。

至诚合天

这是大原则——我们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任何一个人。世出世间法的大根大本就是真诚。

财、色、名、食、睡要放下,如果不能淡薄,你的心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怎么诚得了?

“至诚合天”是从根本上舍,舍自私自利——将利益自己的念头舍得干干净净,起心动念都是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人后福自然无穷。

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能把自己的利益分给别人共享,这是善行,于是晓得他福报快到了。若只顾自私自利,夺取别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与福报不肯与别人分享,他的福报是会享尽的。享尽了就没有了!灾祸就来了!

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可以从这个原理来观察。所以吉凶祸福,世界的安定动乱、国家的兴衰都可以预知。

(元)永乐宫壁画《汉钟离度吕洞宾》

儒、佛智慧在《了凡四训》中无疑是主调,并且水乳交融。而道教的影响如何呢?

书中例举汉钟离度吕洞宾一事,说明行善圆满,全在心地。吕洞宾,原名吕岩,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曾在唐宝历元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

后来,他因厌倦混乱时世,和妻子一起来到九峰山修行,巧遇仙人汉钟离,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元朝初年,忽必烈派国师丘处机修建了“永乐宫”,历时110年。

道家《功过格》条文

功过格是道士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太微仙君功过格·序》称:“修真之士,明书日月,自记功过,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过多寡。”

《抱朴子内篇·对俗》称:人欲求仙,“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且具体规定:“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范仲淹、苏洵、周敦颐、韩琦、邵雍、程颢、苏东坡等名贤均备有簿册,经袁了凡先生和莲池大师的大力倡导,功过格遂大行于世。

古代《功过格》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必须改过。

获福而远祸,就是趋吉避凶。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所以这两篇,“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排列顺序就从这儿来的。我们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改过。为什么?过如果不改,改得不彻底,改得不干净,虽然修善,善中夹杂著恶,善也不纯,善的功就不能够显著。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

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不合理、不合法、不合人情、不合道德、不合风俗习惯,这都叫不义。聪明正直、心地清凉自在的人知道,绝对瞒不过他。

傲慢,没有惭愧之心。没有一点羞耻心,“丧失天良”。虽然他外面瞒人,自己心里常常感到不安,这种人有救。做了坏事麻木不仁,这种人没救。

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

“文”是文饰,就是掩盖自己的过失,还用花言巧语去掩饰,其实是掩饰不住的。“掩”就是骗人、自欺欺人。实在是“肺肝早露”,“肺肝”是内脏,我们以为掩藏得很密,那不过是自欺欺人——其实早就被人看破了,看破了就一文不值。想到这里,怎么不害怕!

[注]觑(读:去):看。

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改过要勇猛,真正勇猛地去改过,纵然是大恶,纵然是久恶,都能忏除。千年的黑洞,我们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

先不要求福,先消灾,然后修的那个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如果自己积习不消除,我们要去修福,福来了往往造更大的罪业。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因循”就是得过且过,圣人教我们要在道德学问上精进。

道德学问比学术还要高,学问是智慧,学术是“世智辩聪”。

不要怀疑,不要再拖时间,现在就做,不要迟疑。

[注]应分清智慧与聪明有根本区别!

过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

我们身上若有个刺,就很痛苦,总是想尽办法赶快把它剔掉。过失在心里比这个更痛,我们不能不觉察,不觉察就是麻木。我们现在皮肉没有麻木,良心麻木了。

过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

大的罪恶,就好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手指,不要犹豫,赶紧把手指斩掉!毒一散开,必死无疑。

晚上睡觉做恶梦,是业障;生活习惯没有规律,是业障。要警惕!改过来,业障就消除了。业障少就是烦恼少,烦恼少,心地自然清净,常生智慧。

[注]啮(读:聂):咬。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病根是心!“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不是“廓然之道”——这不是根本之计。这是治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还在,没有拔除。

换句话说,身很像那么一回事了,心不清净;外表像样,心地不然,分别、执着则相当坚固,没有办法舍掉。

[注]廓然:澄清、肃清。

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上帝好生”讲自然生态平衡,其实人在一切动物中是最坏的、最残忍的、最恶的。老虎、毒蛇只有在饥饿时,才伤害其他的动物。

人不一样,人并不是到逼不得已才杀害众生,是任意的残杀;畜生实在很少造恶业。因此,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

蔬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要是说素食没有营养,吃素食长寿的人很多,吃素食健康的人很多。从小吃长斋的出家人,肥肥胖胖的、满面红光的多的是,怎么可以说没有肉食就没有营养?

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杀害众生,吃它的肉养自己,不但跟众生结冤仇,还损自己的福报。一个真正的聪明人,绝对不肯干这种事情。

[注]戕(读:枪):杀伤。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血气之属”,都是讲动物。动物都有灵知,都有知觉。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正因为它本来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

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圆满,道德真正到这个程度,这些小动物对你都尊敬,对你都爱护。

为什么天天要杀害生命来养活自己?这些动物,不是甘心情愿来给你吃的,你杀害它,它恨你,你跟它结冤仇,这个冤仇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我们常常能想到这桩事情,特别是在饮食的时候,你能够想到,你就不忍心吃众生肉,这是一定的道理。

[注]憾(读:旱):怨恨。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这个真的要看得开。你为什么会发脾气?当然看到别人把事情做错了,得罪于我,我才会发脾气。人为什么把事情做错?为什么会得罪我?要多想一想。这个人毁谤我、侮辱我、伤害我,我要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他对我不了解,对我有误会,我们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管道沟通,所以才有这样的现象。不要把过失推给别人,应当回过头来自己好好想想。

[注]中间四句直译:别人做不好的,从情理上应当原谅;他违反道理冒犯我,跟我有何关系?

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

能把所有的毛病都改正了,这才是英雄,这才叫豪杰!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谦虚的,没有一个不忍让的。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怨天,不会怪人。

学问是智慧,是从真性里流露出来的。有人批评,不要怪别人,反过头是自己的德学没有成就,还不能感动那些人。

[注]尤人:怨恨、归咎别人。

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我永远记人家的好处,记人家的善处,我的眼睛看天下,都是善人,都是好人。决不把别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把我的心变成不善,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我们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心存感激。为什么?从这个境界里面,来勘验自己功夫究竟到什么程度。如果还有一念厌恶的心,有一念不高兴,自己要立刻回过头来忏悔,我的德行不够,为什么经不起考验。所以决定是“欢喜受赐,何怒之有?”人家这样对我,我用这个态度对他,慢慢传到对方去,对方会感激,会回头是岸。我救了自己,也救了别人。

[注]磨炼玉成之地:磨炼成全的机会。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立命之学”始于孟子。

敦煌隋代写卷·(三国)李康《运命论》

命运之学说,全世界皆有。中国尤为源远流长,《易经·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古注:“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三国魏文学家李康所作《运命论》,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相代。这种“运”不是杰出人物靠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个人的出处穷达贵贱又受个人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时”的摆布。

佛家认为命运绝非不可知,而是由前世今生因果造成,“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心地与命运的关系,六祖惠能大师所说通俗透彻:“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换乎命,最要存仁道。”

《了凡四训》是中国古代命运之学极系统、深刻、辨证、鲜活的一篇。

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熄。

这不但是理,也是事。别人诽谤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如果心不动、不理会,自然就没有事了。遇到这些事,要晓得他是来送好礼给我的。

第一、是来测验自己修养功夫。

第二、很现实的福报马上就来了——你将得到大众的赞叹、礼敬。

[注]谗焰:坏话如烈火。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闻谤不怒”,这是定,这是智慧,“闻谤而怒”,那是业障现前。

一个人一生当中的福德,是从定慧当中来的,定慧增长就是福德增长。于对方也有利益,我们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不跟他结冤仇,所以自他两利。最初是极力地忍耐,若干年后就趋于自然。

一个长官考核部属,往往在生活中,从他待人接物之处观察。这个人值不值得栽培?这个人有没有前途?他看到心里有数。易怒之人没有什么大前途,不值得栽培的,因为怒会害事。

[注]缠绵:纠缠,无法解脱。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事上改的是枝枝叶叶,心上改的是连根拔除,确实无量劫所有的罪过都改掉了。

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这是讲从心上改的。“动”就是烦恼,就是业障;“动”是心动了,心里有念头,心里有妄想。才有妄想,才有念头,马上就知道。第一念迷,第二念觉,觉要快速。

如果你能坚持半年、一年,智慧开了,眼睛就放光,人家要看多少书、看多少资料,还要找多少世界的资讯,才能够判断,还未必能够判断正确,你什么都不要,你一看就明了。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改过明显效验的例子。如过去总是闷闷不乐,现在心开意解,快乐了;

过去好像糊里糊涂的,现在觉得聪明了,不糊涂了;

人家觉得很麻烦,他也没操什么心就摆平了。

[注]恬:安适。旷:开阔。冗(读:容):烦琐。沓(读:踏):杂乱。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

此大福德、大智慧之相。以往跟你过不去,对你很不满意的人——冤家对头,现在对你印象好了,态度转变了,这都是自己修学的功德,潜移默化而有感动。

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

精神提不起来,做事情或者读书,记忆力丧失了,很容易忘事。尤其是年轻人,这是业障!

或无事而常烦恼,没有事就想事,这是业障。有的人很会想,想过去、想未来,一天到晚在想——叫无事生事。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赧然”,是不好意思,见到正人君子不好意思。“消沮”是精神颓丧。“或闻正论而不乐”不喜欢佛法的道理和孔孟的教诫。

“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好心对待别人,送别人礼物,人家不但不感谢,还怨恨你。

“妄言失志”就是精神分裂,胡言乱语,业障相当严重了,“皆作孽之相也”。

[注]赧(读:难,上声):难为情或羞愧脸红。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自古以来,凡是过于憨厚、积善的人家,他的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达,也能够保住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

有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这家人无恶不作,为什么还享大富大贵?”这是他们家中过去生中,或是他本人、他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修福不修慧”,因为他没有智慧,这一生当中他才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余福享尽,他的罪报就现前。有些人的果报在来生,有些人在这一生晚年就没落、破产了。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有益于人,则殴人詈(读:立)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

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着恶——善不纯。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六祖惠能大師真身

六祖斫竹图

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于北方所倡之渐悟法门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其弟子法海将其教说汇编成书,名《六祖法宝坛经》,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世寿七十六。师肉身不坏,迄今仍存,归停曹溪。宪宗时谥号“大鉴禅师”。

《了凡四训》中引用六祖:“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提纲挈领。书中两位重要人物云谷禅师、中峰禅师,都承六祖法脉。

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你所做的善事,人人看到都赞叹你——赞叹就是福报。政府表扬,送个匾额给你挂着,果报都报掉了!

无论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让人知道,则善果永远就积在那里,而不求现报,叫“积善”。

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反而造了很多恶。恶慢慢积,愈积愈多,后果就不堪设想。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名也是福报之一,是讲天地鬼神,也为世人所嫉妒。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副,灾祸随之而来。

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别人都嫌弃他、冤枉他、侮辱他,细观今日台湾许多发达者,其先人多类此。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晓得阴德之可贵。

[注]造物:上天,古人认为万物是天创造的。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设想,于后世的历史来观察,这样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

所以善恶不能只看眼前现行,要晓得它对历史、对后世久远以后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注]恳请读者背下此句。

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无一不圆满。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圆满的。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无一而不圆满,道理在此地。

你要是着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奋勉励积修,还是半善而已。什么原因?你的善心里夹杂,心里头有执着就是夹杂,夹杂着不善。所以你的善功不纯,只得个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

舍财决定得财富,施法决定得智慧,无畏布施决定得健康长寿。

真心去做,不求富贵、不求财富、也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什么都不求,你得到的必定是样样都圆满。这多自在!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你当时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真正爱护老百姓,你发的这一念在万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况兴大的工程,是用老百姓所纳的税,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对老百姓都有利,所以这一念,你想想看,影响力有多大!

“大、小”差别是在这里。就看发心是不是真实。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家庭。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财富不能常保,少壮时有福最好能舍,奉献给社会大众共同享受,舍了以后命里还有。

年轻体力还够,福报来时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报延后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后面,后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

[注]自暴:自己糟蹋。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确实有大智慧,为什么不用言教开导大众,而以身体力行,给大家做一个榜样?言教不如身教。我们今天要效法大舜的精神,采取大舜的方法——“以身作则”。一年收不到效果,至少得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那就非常幸运;十年后收不到效果,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恒,必定能够感化众生。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而困人。

这是了凡先生劝导我们,在末世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别人有不善的事情,做不善事情的人在现在社会太多太多了,我们自己虽然行善,决不可以用善来跟他作比较。别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来为难别人。

[注]盖:遮掩。形:彰显。困:限制,压抑。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人家有善行,我们随喜,而且加以赞扬。不要说人家的过失,隐恶。

赞叹别人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赞叹反而会害人的。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赞叹他,使那个人听到之后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再有进步了。不进则退,岂不是你害了人。

[注]艳称:赞美。翻然:迅速彻底。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

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他们所存的是爱敬之心,真诚的爱敬,平等的爱敬。

我们这个身体、国土、今天所说的宇宙之间的星球,以及一切众生,跟我们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因此爱敬万品,是真正的自爱。“自爱”这两个字,今天有几个人懂得?人能自爱,要自爱就要爱一切众生,所以真正体会到“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这一句话重要。

[注]不肖:不端正。

中峰明本(1263~1323)元代临济宗僧。杭州钱塘(浙江杭县)人,俗姓孙。又称智觉禅师、普应国师。幼于天目山参谒高峰原妙。二十四岁从高峰出家,其后并嗣其法。僧俗瞻礼之,世誉为“江南古佛”。仁宗曾招请入内殿,师固辞不受,仅受金襕袈裟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元英宗且归依之。后于至治三年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一。遗有广录三十卷。其书法不拘一格,有所谓“柳叶书”之誉。

《了凡四训》中中峰大师答儒生问难,对善恶、因果作了极深刻的明辨阐述。

中峰明本大师手札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否则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

对我们的父母尤其要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

[注]恶:厌恶。

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应当帮助他,排除他的困难,使他将来在社会上有成就,这个功德是最大的。因为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就,是他替社会、替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功德就大了!

他将来成就了,所有一切贡献,帮助他的人功德和他一样大。

[注]匡直:纠正。辅翼:帮助。

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

特别现代的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良会被这些诱惑、迷惑。

我们跟人家相处,要存仁慈的心,要存爱心,时时刻刻要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是岸。他正在做大梦,我们想方设法,希望他醒过来。譬如这个人久陷入烦恼,这在今天社会好象很普遍,我们怎样给他一服清凉剂,这个恩惠是最大的。

[注]役役:劳苦不息。没溺:淹没、沉沦。提撕:提醒。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这个人是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导他,这是“失人”。不是这个材料,偏偏去教导他,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叫“失言”。迎宾待客,与人相处,要用智慧去观察,使我们在一生当中“不失人”也“不失言”。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抑”就是受压迫,“屈”是冤枉,帮助他伸冤,帮助他平反。“颠连”就是连续的颠沛流离。

如果灾难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够,我们发起以大众的力量来救灾,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贫,贫困的人要帮助他有谋生能力,应当要帮助他独立,这是最大的恩惠。

先从财上布施,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初舍的时候,总是有点勉强,舍了很难过,舍了之后还后悔。须是有智慧、有决心慢慢地养成施舍习惯,就自然了。每一个人修学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到最后烦恼决定减轻,贪吝逐渐就淡了。

对于一切财物受用,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性德逐渐逐渐透露出来了,就会得大自在。

[注]祛(读:屈):除去。执吝:执着吝啬。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

我们从过去人他们对社会做这些福利的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福利事业,应当努力去做,要看现前社会的需求。在今天,社会间最大的大利是伦理道德的教学。

人都有良心,可惜没有人唤醒。只要有人唤醒,常常在这里讲,他们的良心就会发现。良心发现,回头是岸,这是现前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护持正法”,在中国首先要护持孔、孟、老、庄,儒家教我们做人,人都做不好了,还能做菩萨?

《四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有决定的利益。拿到外国跟外国人讲,外国人听了也都点头,这就是超越时空了。

一念迷了就是世间,一念觉就是出世间。

[注]经世:治理世事。出世:超脱凡尘。

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不是不懂科技,为什么不发展科技?就是知道科技发展到最后,世界将同归于尽。

所以中国教育是发展理性、启发智慧,使接受教育的人明白伦理、知道道义,使他彻底认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天地大自然间之关系,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我们才有幸福可言。民国初年废除了读经,当时所造的因,今天尝到了恶果。尝到恶果,还不觉悟,怎么得了!这样的心态足以亡国灭种。

[注]饬(读:赤):整理。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许许多多人说:“儿女不听话,不听管教”。你没有教,你怎么能管教?不但你没有教,你的父母也没教你。所以《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句话虽然讲得很柔和,我们听了很难过、很痛心。教儿女,从哪里教起?古时候从《弟子规》教起,从洒扫应对教起。

云谷禅师(1500~1575),法名“法会”,又号“云谷”,祖籍浙江省,俗姓怀。他去参访问道,法舟禅师教他切实去参“念佛者是谁?”。他便依着指示,不分昼夜参究,有时连吃饭睡觉也忘记。有一天,吃完了饭也不知自己已吃完,还扒着空碗,忽然不小心摔到地上,咔嚓一声,猛然觉悟。得到法舟禅师的印证!自此,佛教义理,通晓明了。随即隐遁到丛林里,做一些“煮饭挑水”的仆役工作,来磨练自己。

云谷禅师平日动静语默,安详稳重。住在山中清修,四十多年如一日,夜不倒单,终身拜佛诵经,直至圆寂,从未间断。世寿七十五岁,僧腊五十年。

当袁了凡先生未及第时,曾经在山中参访云谷禅师,他们相对静坐三天三夜,云谷禅师把“立命之学”传授给袁了凡。

云谷禅师又是憨山大师少时学禅师父,憨山大师有《云谷先大师传》,深怀钦慕感念之情。文中记述云谷禅师圆寂后,了凡先生为作塔铭。

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忠孝传家远,现在父子是朋友关系,伦理毁掉了。

伦理是性德,孔夫子的学说是自性的流露,我们如果自性心现前时,流露出来的就跟他是一样的。就像灯光一样,他的灯光亮了,我的灯光也开了,光光交融,成为一体,是自性的流露。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真正不可思议,是圆满的性德。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相信每个人都有,动物也有,这确实是天性。动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过它比人迷得更深,才变成了畜生。

“求仁”,就是求的这个;“积德”,也是积的这个。希望把仁民爱物之心培养扩大,能够真正地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是最好的食物、养生方式。现代的肉品含有许多毒素,导致现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现代人是三餐在服毒,哪里是在吃饭!当然是百病丛生了。

[注]庖(读:袍):厨房。

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

我们生活维系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杀它以养己。无论是有意无意的,亏欠得太多!“不杀生”,在饮食起居上一定要节俭。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需品。现代人提倡消费,不消费,经济就不能发达。“未必然也”——不见得正确。美国提倡消费,结果还是经济逐渐走下坡了。唯有节俭才是富庶、康宁之道。

[注]暴:糟蹋。殄(读:舔):灭绝。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盈”,是满。满月后的亮光必定是一天一天地减少;月未满时,光明会一天一天地增加。水满就往低洼的地方流,这是地道之形象。

鬼神看到你得志,就生起嫉妒心,他就想方法加害于你,找你的麻烦。曾国藩,就为书房题名“求阙斋”,要求欠缺一点,所以他能够保得住,后人都相当好。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

往往没有钱的人能够积大功、积大德。有钱的人未必能造福、能积德。你能谦虚一点就是善、就是德,这不要花钱。

而虚心屈己,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我们常讲委曲求全,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对什么人,自己能够迁就一点,委曲一点,好!这才是“受福之基”,“基”是基础。这个人气势凌人,贡高我慢,这个人的前途不会远大。这样的人就算发达了,也不会长久享受到福报。

[注]气盈:气盛自满。远器:远大的度量才干。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也。

这一句话很重要。何况一个人能谦虚,他就能接受别人的教诲。你要是自满贡高,谁肯教你?你能够虚怀若谷,那些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者见到你,都欢喜教你,都欢喜帮助你,都欢喜成就你,你“取善无穷”!尤其是“修业者”,读书、做学问的人,“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

[注]地:境地、地位。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要福慧双修,果报才真实。如果是修慧不修福,换句话说,虽有聪明智慧,物质生活还过得很辛苦;假如是修福不修慧,造业的机会就特别多,这一生福报享尽了,来生到哪里去。

这个社会,从哪里帮助起?现在众生病在哪里?病在迷失了自己,迷而不觉,因为迷,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良心,人失掉了理智,变成邪而不正,染而不净,心里头是污染的,不是清净的,这是病根之所在。挽救之道,就像儒佛所说的,要教他,今天挽救之道不是别的,是教育,是教学。

得到这个功名,得到这个地位,有机会为民众服务。只要存这种心,行这样的事,命运与福报都可以由自己做主了。

物外真游·乔大壮篆刻

福德长寿·(清)赵之谦篆刻 fXX++sGUf6zTlAvA3Nx3/WYVOu61Litr8yjy29wdIwK/eAjKzq0f3ApRY1OiQUU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