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一味期待而从不行动的人们,是滋生瘟疫的温床。”
牛津大学的作家J·M·巴利曾讲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丈夫写书》,生动地诠释了这句格言:
我跟乔治结婚之前,早就知道他是个雄心勃勃的人。那时我们还没有订婚,他就把心底里的秘密告诉了我:他要写一本大部头著作,书名叫做《伦理学研究》。
“不过我还没有动手,”他习惯地说,“冬天一到我就动手,每天晚上坚持写。”
白天里,乔治在一家公司供职当秘书。公司器重他,他只得把自己一天里最好的时间花在写信记账上。他说,等书出版了,他就出名了。
我说:“要是你能多些时间自己支配来写书就好了。”
“我倒不在乎忙。”他像一个永远压不垮的英雄那样轻松愉快地说,“你留意到么:世界上大凡伟大的著作,几乎都是出自忙人的手笔。毫无疑问,一个人只要有写作天才,作品是迟早要问世的。”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烟烟发亮,语调充满激情。这种激情很快感染了我。
每次我们一见面,便尽谈些未来,或由他滔滔而论,我合掌倾听。不久,我们就订婚了。乔治可不是个一般见识的情人,他不会三天两头嚷嚷“好人儿”呀“漂亮”呀这类词——他从不屑这样。我们单独呆在一起时,他就把手伸给我,让我一边儿牵着,一边儿听他热切地描述他那本《伦理学研究》。
我们订婚不久,乔治好言好语,要同我结婚。
“我定不下神写书,除非结了婚。”他说。
他一心一意想定下神写书,所以我就依了他。我们跑遍了伦敦城物色家具。我看中了一张长沙发,可乔治以他惯常那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咱们买张写字台吧,我写书用得着。等书写出来了,买半打长沙发都不成问题。”
又一次,说好他一个人出去买些画来装饰会客室。傍晚回家时,他说:“画没买,我买了张大安乐椅。我想你不会反对的。亲爱的,为了写一本大书,一张大安乐椅是必不可少的。”
他甚至连墨水瓶的事也想好了。
“在书房里,要是我老发现墨水瓶空了,得用水调了煤烟应付,那我准会发脾气。所以得买个瓶架子,嵌得下两个墨水瓶。”
“好的,”我接着说,头脑充满年轻人的狂热,“我担当照管这两个瓶子的任务,保证不让空了。”
“好人儿!”他心醉神迷,非常喜欢我顺着他的思路接话。他用甜蜜蜜的声音抚慰我,怂恿我继续说:“每天晚上时间一到,我便把稿纸摊在写字台上,把蘸笔放在一旁,还记着换上新笔尖。”“你真是我的好妻子!”他高兴得叫了起来。
“不过你不可以写得太迟,我要给你定个时间,到了晚上12点钟,你就要停下来睡觉。”
“这样安排当然好,不过有时候我可能灵感来了,一下子停不下来。”
“那我就悄悄到你背后一把夺下笔!”
“到了星期六晚上,我就把一周里写的念给你听。”
千真万确,我深深地爱上了乔治。
9月里的一天,我们结婚了。蜜月里我们一谈起写书,就更觉得甜蜜。整个蜜月我们形影不离。乔治太爱我了,他不忍心丢下我不管,自己去写书。
我把我这个体会告诉他,他笑眯眯的。我越说,他越乐。我想,他对我的这种感情,一定就叫做“体贴”。
过完了蜜月,我们回到了蜃景材的可爱小家庭,真是快乐极了!
“你就要动手写书啦?”到家那天我问。
“正想着这事。”他说,“你知道,这事使我牵肠挂肚。不过,通盘考虑起来,还是下星期再说吧!”
“你千万不要因为我把它耽搁了。”我热切地说。
“我当然就是为了你呀!”
“可是,浪费时间不好。”
“犯不着急么!”他不耐烦地一挥手。
我吃惊地看着他,他解释说:“我的意思是,我先要把全书纲要通盘考虑好。”
那段时间里,我们的小家庭常常有客人来访。我把乔治写书的事跟他们许多人都说了。可现在迟迟不见他动手,我渐渐有点后悔自己不会保守秘密。
眼睁睁一个星期过去,接着又一个星期过去。我急了,便要他吃完晚饭就到书房里去坐下。他磨磨蹭蹭,一脸乌云。我把墨水瓶注满,把稿纸摆好,把一支新蘸笔交到他手里。他接了,嘴上也没一声“谢谢”。
一小时以后,我送去一杯茶。他静静地坐在火炉边,笔落在地上。
“你睡着了,乔治?”我问。
“睡着了吗”他叫了起来,好像我是说他犯了罪,“我在构思!”
“你还没有动笔?”
“我正想动笔,你就进来了。喝了这杯茶我就动笔。”
“那么我不打搅你了,亲爱的。”
9点整,我走进房间,只见他照旧坐着。
“我希望你给我弄杯茶。”他说。
“l小时前我就端给你了。”
“哦,干吗不讲一声?”
“唉,乔治,我讲过的。瞧,就在桌头,你没喝。”
“我想你没讲过——也可能我想得太专心,没留意你讲过。你要叫得我答应才对。”
“我叫了,你也答了。”
“唉,亲爱的,”他一脸苦相,“你听我说,我脑子乱哄哄的,从没这样过!今晚上的工作全泡汤了!”
第二天晚上,乔治说,他写东西的心情一点也没有。我听了这话大约显得很失望,因为他一下子变得怒气冲冲:
“我可不能没完没了老写,写,写!”他嘎声说。
“可你压根儿还没写过一个字呢!”
“你挖苦我。”
“你过去一讲到写书,就好像写书很快乐。”
“难道我讲过写书不快乐?如果你读过一点文学史,你就会知道,就连最勤勉多产的作家,有时候也会一个字都写不出。”
“毕竟,他们总会起个头吧”
“好,明天晚上我就起个头。”
到了“明天”晚上,他又磨磨蹭蹭不想进书房。
“我去把卧室的画挂挂好。”他说。
“不,不,你还是去写书好。”
“你是非要看我坐下写书才定神了?”
“是你自己说要坐下写书才定神的。”
“我正是要坐下写书才定神,难道我说过坐下写书便不定神?”
他大步跨出客厅向书房走去。出门时,把门“砰”地一声带上。大约二小时以后,我送茶去。书房门开着,我老远便看见他躺在躺椅上。他大约听见茶杯托盘声,立刻跳起来,3步跨到书桌边。等我进门时,他已摆好了正在奋笔疾书的姿势。
“进展如何,亲爱的?”我心里凉了半截。
“顺利极了,亲爱的,顺利极了”
我故意盯着看他,他的脸红起来。
“我觉得,”喝完茶,他说,“今晚上写够了。写过度了不好。”
“把写好的念给我听好吗?”
“等星期六吧!”他红着脸说。
“那么我把稿纸整理一下。”我很想看看他到底写过没有,就这么说。
“得了得了。”他赶紧用肘部把稿纸压住。
第二天早上,我数了数空白稿纸,一如我放到书桌上的数目。这样过了半个月,情况有了点变化:他大约怀疑我数稿纸,或者防备我可能数,为保险起见,就把所谓手稿放进一只抽屉里,锁起来。凑巧我一串钥匙里有一把开得了那锁。一天,我打开锁把里边的“手稿”细细察看一遍,一共24张。洁白的稿纸没一张有片言只字。每个晚上,他不多不少加进去两张。我看着恶心,便揭了他的底。他便搪塞说:“没法子——煤油灯下没法写,恐怕非得等开春。开春再起头好不好?”
“可你说过冬天最适合写书。”
“那时我是这么想,现在知道想错了。暂时放弃写作,我很沮丧,可又不得不放弃。”
等春天来了,我提醒他说,写书的时机到了。
“你总是没完没了地嚷嚷着写书写书写书。”他龇牙咧嘴地说。
“我有整整一个月不提写书了。”
“哼,你那么看着我,就好像我非写不可。”
“是你自己曾经感情热烈,好像非写不可。”
“我一向感情热烈,可总不能老写书呀!”
“我们结婚都7个月了,可你仍旧一行书也没写。”
他起身就走,“砰”一声把门带上。
一个星期以后,他说春天极不宜写书:
“春天里,人喜欢多多出门,看看树叶是怎样绿的。只有到了7月,人才愿意呆在家里。到那时我准定每天写作4小时。”
到了夏天,他说:“天太热了,简直没法写字。给弄杯冰汽水吧。写书的事,秋天干!”
我们结婚到现在有5年多了。可书呢,还没起头。一般地说,我们已不再讲写书的事了。不过有时候乔治自己还提起,而且每谈到书的起头,就满怀希望。不知道天下还有谁的丈夫,也像我的一样?
当然,真正的成功人士是绝不可能像故事中的“丈夫”那样“一味期待而从不行动的”。干什么事情,只停留在嘴上是不够的,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投身慈善事业的切丝黑尔姆夫人曾向斯特威夫人谈及她的成功之道,她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动手去做,空谈无益无事!”切丝黑尔姆夫人的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而不注重实干的人最令人反感,成功也永远不会光顾这种华而不实,说而不干的人。如果切丝黑尔姆夫人仅仅满足于她的动听的演讲,陶醉于她那美好的计划之中,她自然就永远也不可能超出言谈的范围,她就只不过是一个空谈家而已。人们也就不会相信她所说的一切。但当人们亲眼看到切丝黑尔姆夫人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她的计划时,人们才赞同她的观点,才乐意援手相助。
最大的成功者并不是那些嘴上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也不是那些把一切都设想得极其美妙的人,而是那些最脚踏实地去干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巨头之一的丘吉尔,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还使得几位秘书也整日忙得团团转。为了提高弛缓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丘吉尔还制定了一种体制,他给那些行动迟缓的官员们的手杖上,都贴上一张“即日行动起来”的签条。
今天最有潜力,最有价值。只有今天,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只有今天,才能描绘意想中“明天”的画卷。“努力请从今日始”,应该成为我们的行动格言,应该用智慧开掘今天的宝藏,用汗水开发今天的生活。
在牛津大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青年画家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大画家柯罗请教。柯罗指出了几处他不满意的地方。
“谢谢您,”青年画家说:“明天我全部修改。”
柯罗激动地问:“为什么要明天?您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晚就死了呢?”
柯罗和丘吉尔的事例说明,“努力请从今日始”不仅是人才成功之道,而且是任何有作为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
“努力请从今日始”,不要想着明天再补。许多人也知道时间珍贵,可总是抓不住,这是什么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往往只寄希望于“明天”,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向后“支”时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所以,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地在自我安慰中悄悄地跑掉了。他们干一番事业的愿望总在设想阶段。好像一粒种子,在手里老是掂来掂去,总没有机会播到泥土里,让它生根、开花、结果,最后种子也坏了,再也种不下去了。正如《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所讲:“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
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说:“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即投入工作。”
如果你家务忙,挤去了学习时间,那你不妨看看著名小说《呼啸山庄》作者艾蜜莉·勃朗特的故事吧。她承担着洗衣服、烤面包、烹饪等家务,她在厨房干活,带着铅笔和纸,一有空隙就写。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想成功,就“努力请从今日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