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必十全十美,有时想要全面发展,可能到最后会导致你全面平庸。
1找出你的最强项
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工·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30年前,有一次,他为了《毕业生》那部电影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加以—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l’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工·霍夫曼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孜孜不息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布隆伯格读大学时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工程,因为缺少兴趣和动力成绩平平。他回忆道:
从学业上讲,我在霍普金斯大学是个平庸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缺少动力而非缺少天赋,至少我认为是这样。在工程科目上,我的分数绝大部分是平均分“C”,但在大学四年级时,我选了两倍于正常课时的课程,并且几乎所有科目都得了“A”。我不过也就是读读书、听听课,领会讲过的东西,鹦鹉学舌地复述一下。我从未想过我可以出去发明什么东西。我没有兴趣或心思去当一名真正的工程师、物理学家或数学家,我真正喜欢并且擅长做的是与人打交道。我是兄弟会的一把手,各兄弟会之间联谊委员会主席、班长,成了全能的“校园大人物”。在竞选学生会的职位时,我学会了如何竞选公职。策划学校舞会和兄弟会聚会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各种校际的课余活动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让大家达成一致的意见并在一起合作。所有这些技能对我以后在华尔街的所罗门兄弟公司从业和最终开办我自己的公司都大有裨益。
当我考虑毕业后的生活时,很显然管理是我的职业选择。如要不是绝大多数霍普金斯大学的同学都继续读研究生学位的话,我也许会直接找个工作。在这种随大流的社会压力下,我申请了商学院。当录取通知书寄到的时候,我正和朋友们在学校的信件收发室里,在我的信箱里看到了哈佛商学院的棕色大信封。
“太棒了,录取了!我们去喝杯咖啡吧。”我说。“你不打开看看吗?”有人;
“那有什么必要?”我答道。“如果不是录取通知书的话,他们不会给我寄来这么厚的一包,拒绝信很薄。”
2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自己
要不是考上哈佛商学院,布隆伯格“与人打交道”的才能就不会充分发挥出来。
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3善于变通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才能。有的人能说善辩,却愁于文字写作;有的人下笔千言,却口齿不灵,演说缺乏感染力。有口才的不一定有文才,有文才的又缺乏口才。这似乎是对立的,但却完全可以转化,可以达到口才与文才的统一。很多企业家也有这种情况,万人大会上口若悬河,精彩纷呈,但桌案前却抓耳挠腮,难以下笔。美国外交家博伦的经验很值得企业家借鉴。
查尔斯·博伦是一位用口才“说”文章的作家。他原是美国的著名外交家。1929年到1969年,他一直在美国外交部工作,是颇有声望的苏联问题专家。在漫长的40年外交生涯中,博伦曾先后担任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的首席俄语翻译,出任过美国驻苏联大使。而且,他还参加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重大国际会议的首席翻译工作,目睹了一些世人鲜知的历史内幕,积累了丰富外交经验。
正因为如此,当博伦退出外交界后,为了把自己的外交经验介绍给同行,记录起伏多变的美苏关系史;为了今后美国对苏战略提供资料和素材,为了美国外交界提供历史借鉴,他决心着手撰写一部以自己外交生涯为主线的回忆录。
博伦是一个很有口才的外交家,其素有口若悬河之才气,深为几任总统的赏识。但是,博伦的文才很缺乏,伏案写作,构思情节,推敲文字,是最令他感到头疼的事。尽管硬着头皮写了几个字,但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写的那一手龙飞凤舞、七扭八歪的大书不仅别人看不懂,他自己也不愿辨认。他有很方便的打字机,但不会用。他甚至绝望地想,这部回忆录恐怕写不成了。
然而,博伦毕竟聪明过人。他想出了另一种办法,即用录音机。他找来一台录音机,对录音机的麦克风开始“说”书。
他口才极好,稍加思索,便将40年的往事分成条理,归并各个章节,然后,把历史的内幕清晰而生动地勾画出来一部22万多字,纵观美苏40年关系的大型回忆录《历史的见证》终于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