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昨天,也许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你不能忘记。你本应受到这种伤害,于是你把它深深地埋藏在记忆里。
但你并不是唯一受到伤害的人,我们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应付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甚至出于好意也会伤害他人。朋友背叛我们,父母责骂我们,爱人离开我们……总之,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忘却痛苦记忆的唯一办法是原谅。
哲学家汉纳·阿兰特发现,忘却痛苦记忆的唯一办法是原谅。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1983年12月的一天,教皇保罗二世走进了罗马郊外雷贝比亚监狱的一间潮湿的单人牢房,探望了穆罕墨德·阿里·阿格萨,他曾向教皇的心脏开了一枪。教皇单独与行刺者静静地呆了一会儿,教皇原谅了他。
然而,对常人来说,这是不易原谅的。这个举动看起来几乎有悖常理。我们的公平意识告诉我们,人们应该为他们所犯下的错误负责。但是,谅解能奇迹般地治愈创伤甚至使我们和好如初。
怨恨是我们对受到深深的无辜伤害的自然反应,这种情绪来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与他的新妻子倒霉;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怨恨都是一种郁积着的邪恶,它窒息着快乐,危害我们的健康。它对怨恨者的伤害比怨恨更大。为我们自己的缘故,必须消除怨恨。
怎么做呢?怎样才能摆脱伤害呢?像个孩子似的松开手让被捕的蝴蝶自由飞走吗?本书愿为你提供一个谅解道路上的路标。
1正视你的怨恨。
我们中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怨恨某人,而把怨恨深藏起来,表面上装成无所谓的样子,而实际上我们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把承认自己的怨恨并迫使自己做一次灵魂上的剖析称为谅解。我们必须承认已发生的事情,勇敢地面对他人说:“你冤枉我了”。
丽兹在加利福尼亚一所大学里任助教,她是优秀的教师。她所在系的系主任许诺请求院长提拔她。可是系主任的报告中充满了对她的表现的指责,于是院长告诉她应该再找一份工作了。
丽兹痛恨系主任背叛了她,但是她需要从他那里得到推荐信。当他告诉她,他不能说服院长提拔她并表示遗憾时,丽兹装作相信了他。但她不能保持这种表里不一的样子,一天,她用真相当面责问系主任,他十分窘迫地加以否认,丽兹认识到他是一个可怜而又软弱的人。
她感到自己获得了需要原谅他的力量,于是就原谅了他,同时也就解除了自己对他的怨恨。
使伤害人脱离伤害。
大部分人一般对伤害自己的人的行为感到愤恨。《圣经》上描述,在古代善恶报应的戏剧中,上帝解除了人类肩上所负的罪孽包袱,把它拴在山羊身上,并将这“逃跑的山羊”送到了荒凉的土地上。原谅给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他们展现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暴露出他们的过错,脱去了原来伪装的外衣。
揭露罪孽的第一个好处是展现一个新天地。当我们透视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思想意识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可怜的易犯错误的人性,我们的感情就会发生变化。
凯西是一个天真烂漫、爱头脑发热的16岁少女。她的生母遗弃了她,她很气愤,一直奇怪她自己为什么不值得生母抚养。后来,她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发现他们很年轻,十分贫穷,而且没有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而已。
这时,凯西的一个女友怀孕了,后来又因为害怕把婴儿打掉了。凯西帮助她的女友度过了难关。渐渐地,她懂得了,在这种环境下,这么做是对的。她开始理解自己生母当时的处境了——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只得送给别人,否则就会饿死。凯西的同情心使她的愤怒心绪渐渐平息,她原谅了自己的生母,并开始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坚强有用的人的价值。
3让过去的就过去吧。
一个漂亮的女演员,几年前,在一次车祸中,成为一个跛子。她的丈夫一直陪伴她直到她身体康复,然后就急急地冷酷地离开了她。她并没有被自己的过去所困扰,也没有对未来充满仇恨,相反,当她看见她前夫时,原谅了他并祝愿他生活愉快。
原先我对此是抱怀疑态度的,我问好友:“如果你丈夫与一个性感又年轻的女明星结了婚,你愿意祝福他生活幸福吗?”
“是的,我愿意。”她这样回答。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朋友已经完全忘却了她所受的伤害。实际上,过早地忘却,对于医治内心创伤来说可能是有害的。然而,一旦我们真的完全忘却了,这时原谅才是一种健康的标记:我们能最终忘却所受的伤害,因为我们内心的创伤冶愈了。
4不要放弃谅解——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英国学者C·S·刘易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幻想小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受到过一个粗鲁的教师的伤害。此事一直折磨着他,但前不久,这个教师去世了。刘易斯在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只是到几个星期以前,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彻底原谅那个老师了,他曾使我的童年抑郁寡欢。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原谅他,而且每一次我都认为我已经原谅了他,可过不久,又发现在记忆中我仍在恨他。于是我就再试一次……但是,这回,我确信,我的原谅是真的了。”
记仇的习惯似乎很难打破。当我们试着改掉其它坏习惯时,一般也要反复多次才能完全摆脱,伤害越深,记仇的时间就越长,但慢慢地,仇恨会忘却的。
现在存在着一些较有说服力的反对原谅的言论。一些人认为原谅是不正当的,因为伤害他人者从本来不应该摆脱的窘境中被解救出来了。另一些人认为原谅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波纳德·肖把它称为“叫花子收容所”。
我不赞同这些观点。复仇从来就不能治愈创伤,相反,它会导致伤害者与被伤害者之间无休止的相互报复行为。甘地说得好:如果我们都把“以眼还眼”式的公正作为生活准则,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将成为瞎子。神学家莱茵霍德·涅博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说:“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敌人和解,否则,我们双方都将在相互仇恨恶性循环中死去。”谅解解开了我们心中痛苦的死结,并为相互和解敞开了大门。
谅解是一种坚强的表现而绝非软弱,是用勇气去治愈我们所受的创伤。谅解也是用爱——原谅背后的真正动力,去治愈我们的创伤。尤其是爱中的两种——尊重和承担义务是最强有力的。
当你尊重自己时,如果你的父亲剥夺了你的爱情,或者你的伴侣与别人私通,或者你的孩子扔掉了你心爱的东西,你不用独自承担这些痛苦。显示出尊重伤害你的人的神态,允许他开诚布公地畅谈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自尊可以使你原谅他们。
爱使我们自己有胆量对某些人做出保证,进入一个我们不能掌握的未来之中,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对方的保证。这种保证是冒险的。但即使对方辜负了我们,爱,这种使我们勇敢地面对伤害的力量,也会帮助我们医治痛苦。
爱也意味着记住:我们很少不犯错误。例如:你妻子的长期不育可能是你忽视了她生理上或生活上之需要的结果;你武断的态度、暴躁的脾气可能导致孩子们的反感,等等。
有一个男人,我们暂且叫他马克,他认为他的妻子凯伦非常跋扈,而他自己则十分胆怯无能。一天晚上,在一个晚会上,凯伦大笑着称马克是一个从未长大的孩子、一个妈妈怀中的孩子。他们回家后,马克大吼道:“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今晚的行为!”他的恼怒成了他不敢面对现实、内心软弱的遮羞布。
虽然凯伦有说不出的委曲和懊悔,但她知道,她自己其实也是很软弱、很胆怯的,她一直装出强悍的样子以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当她鼓足勇气把这一切展现给马克时,马克也撕掉了愤怒的假面具。通过相互的谅解,他们把各自的弱点和长处结合在一块儿,建立起了一种真实的健康的关系。
当我们谅解的时候,我们就实现了人类固有的非凡的创造行为,我们既治愈了创伤,又创造了一个摆脱过去痛苦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