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设生活的意境

3

“第一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的智慧、能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的一切认知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国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葛兰·道门教授认为,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的潜能,聪明和愚笨同是环境的产物。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受到熏陶。

世界传媒业的巨子鲁珀特·默多克1931年诞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户富裕家庭。父亲凯思·默多克是一位报业人士,已初步建立起了可供自己施展拳脚的澳大利亚《论坛报》,母亲伊丽莎白·格林是一位端庄闲雅的演员。她是一位极有主见的姑娘,遇事冷静,多谋善断。

小默多克的出世令全家人欣喜不已,伊丽莎白为了小宝贝能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向丈夫凯思郑重建议迁居到马德里。凯思起初并不同意这个建议,他坚持认为房屋是祖辈世代居住的地方,不能轻易舍弃;更何况迁居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选地址、购新居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而伊丽莎白则坚持要选择新家:“我想,优越的环境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于是,他们一家迁到了澳大利亚的乡间。她的预言没有错。他们的孩子鲁珀特·默多克长大后,从澳大利亚一份地方报纸起家,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个国际传媒帝国。

鲁珀特后来回忆说:“母亲使我对澳大利亚的乡间有一种神奇和不朽的感觉。”正是牧场的生活陶冶了鲁珀特的情操,培养了他的情趣。童年生活的经验使他一辈子都热爱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祖国、家乡和家乡的亲人成为他事业成功的有力支柱,也是他偶尔受挫的心灵安慰。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它自身的环境,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当你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决定了他将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他最有意义的时段,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都必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在父母。有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寻找或创造另一种环境。这种情况都是比较少的,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出生时的家庭环境将伴随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环境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是十分深刻的。

我们是否注意到一种现象,在海外的华侨到老年之后,都想回到家乡,甚至想在百年之后埋葬在家乡,叫做“落叶归根”。其实,家乡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没有田地,没有房屋,也没有经常在一起的亲人,有的只是童年的记忆。就是这童年的记忆,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很有价值的。而在童年的种种记忆中,最让他动心的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屋子和在这个屋子里发生的一个个有趣的童年故事。这屋子也许只是一间茅草房,但是,它仍然藏着许许多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童年故事。

一个人一辈子记忆了不少东西,到老的时候都忘记了,很难回忆得起来。但是他一生中住过的地方,也就是他曾经拥有的一个几个甚至十几个家,却是永远遗忘不了的,因为家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太深了。

一个人一辈子要做多少个梦,没有办法知道,但是梦得最多的往往是儿时住过的房子,或房前屋后的树木,或门前的小河,以及他经常玩耍的地方。这说明家庭这个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孩子离开家庭,上学也好,工作也好,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完全和家庭不同的环境。这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都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过“第一环境”的影响。

既然“第一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把教育孩子的“第一环境”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不要让孩子虚度年华,耽误前程。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起先,她和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见人们埋葬死人时哭哭啼啼,玩耍时,他也就学那种样子。孟母发现了,就把家搬到集市的附近。在集市上,孟子看见商贩们卖东西时极力吹嘘哄骗,平日和人们打交道时,就也学商贩们的样子。孟母觉得自己孩子住在集市附近也不适合,就把家搬到学堂附近。住在那儿,孟子见别人的孩子每天去上学,也提出要去上学。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适合我孩子居住的地方。”孟母就在那里长期居住了下来。孟子从此在学堂认真读书,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可以说,如果能使自己的孩子对“第一环境”感到亲切、温馨,并陶醉在这个环境之中,乐于在这里承受一切,创造一切,那么,孩子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印度诗人、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大家庭中,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家仆看管下度过的,泰戈尔被关闭在高墙大院之内,不敢越雷池一步。正因为这样,他对围墙外广阔而又神秘的世界越加好奇和憧憬。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他高兴得无法形容。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坦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原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四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刚出生时就失去了母亲,由他的姑姑将他抚养成人,姑姑对他从小进行的美的教育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

“我对于音乐的爱好……确信是受了姑姑的影响。她会唱无数美妙的小调和歌曲,以她那清细的嗓音,唱起来十分动听。这位出色的姑娘的爽朗心情,可以驱散她本人和她周围一切人的怅惘和悲愁。她的歌声对我的魅力是那样大,不仅她所唱的一些歌曲还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甚至在我的记忆力已经衰退的今天,有些在我儿童时代就已经完全忘却了的歌曲,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了我一种难以表达的乐趣。

在卢梭的晚年生活中,每当他想起了姑姑教过的歌曲,常会孩子般地哭泣起来,有一支姑姑教给他的歌曲一直使他很动情,遗憾的是他忘却了后面一半的歌词,他曾几次想请人补续后一半被他忘掉的歌词,但是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希望这支使他动情的歌曲还有别人也会唱。他在童年时期领受过的这支歌曲的美,对他一生的生活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的熏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有时简直难以使人相信。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住在富恩岛确良上的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住着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祖母有时还要去讨饭来补贴家用。那些贵族地主们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父亲看在眼里,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安徒生的家够简陋了,只有一间小屋子,破凳烂床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塞得满满的,没有给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动空间。然而,就是这么一间破烂的小屋,父亲却把它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似的,墙上挂上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这些书本中的故事使安徒生浮想联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橱窗里父亲雕刻的木偶,根据故事情节表演起来。这还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他还用破碎的布片给木偶缝制小衣服,把它们打扮成讨饭的穷人、没人理睬的穷小孩、欺压百姓的贵族和地主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编起木偶戏来。

为了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亲同意和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和伪善的市长、牧师等人的生活,获得各种感性经验。

安徒生在他以后的写作生涯中能够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童话故事,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谴责和鞭挞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都是与他小时候的这段生活经历有密切联系的。

音乐能滋育禾苗,良好的气氛促进孩子的成长

有人曾做过一种有趣的实验,就是给田地里生长的禾苗播放音乐,结果发现,“听到”音乐的禾苗比没有“听到”音乐的禾田生长得更加快速、健康。可见,生命体的成长也是需要气氛的。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孩子的生活中创设气氛良好的空间。

今天,《哈里·波特》系列小说是畅销全球的科幻读物,书的作者JK·罗琳因此也拥有了超过5.4亿英镑的巨额资产。有谁知道,英国著名魔幻小说《哈里·波特》的作者JK·罗琳,居然是在爱丁堡的一家咖啡馆里开始了《哈里·波特》的创作的。13年后,罗琳为了完成最后一部《哈里·波特》,她再次回到咖啡馆找寻灵感并进行写作。

罗琳在自己的博客上说,我之所以很久没有更新过博客,主要是因为我正在快马加鞭地写最后的这部《哈里·波特》。只要杰西卡睡了(罗琳的大女儿),我就会冲到附近的咖啡馆疯狂写作,夜夜如此。她说,现在的我一方面觉得兴奋不已,另一方面又感觉疲惫不堪。在最后的创作阶段里,我既想要完成,又不想要完成这部作品,但是我一定会写完的。

罗琳还说,这些年来,人们总是问我,是否在梦境中走入过哈里·波特的世界?答案是没有。在梦里,我正在一个拥挤的大厅里寻找一个‘灵魂碎片’。但奇怪的是,梦中的我身边还环绕着很多身材高大的咖啡馆侍应生,忙碌地在大厅中穿梭。罗琳自嘲说,可能自己真的是咖啡喝得太多?

JK·罗琳为什么去咖啡馆写作,是因为那里有良好气氛。有的孩子回家后虽然看似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做功课,但实际上却在神游四方,做功课就像是在无休止的长跑,从放学回家一直做到深更半夜,可是作业仍然质量低下、漏洞多多、错误百出。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家庭的气氛有关系。有的家长不明白这一点,孩子不好好完成作业,就不准吃饭,不准睡觉,不准看电视……有的索性坐在孩子旁边加以监督,甚至采用体罚手段。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收效甚微。

要让孩子安心学习,气氛很重要。家长首先自己安下心来,可以读读书,看看报,做一些安静的事情或者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给孩子的空间创造出良好的气氛,远比坐在孩子身边加以监督有效得多。

生活中,有的父母出于感情交流的需要,总喜欢对孩子问这问那。“做几道了?还有几道?”“昨天去哪里玩了?”等等,看起来似乎是关心孩子,殊不知这样不时地干扰孩子,弄得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思路也是总被打断。因此提醒家长注意:孩子也在思考,他需要适宜的气氛,不要总是干扰他。

有的家庭,邻居串门,好友来访,这是常有的事。可是有的人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了还有孩子。大人聊天最易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因此,父母应尽量地安排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地方或孩子的娱乐时间里接待客人。而亲朋好友也最好在孩子的休息日去登门拜访,如果有事急需登门,应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些,以免影响主人家孩子的学习和休息。

总之,身为父母,要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成长的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良好的气氛。

经常听音乐,欣赏艺术

今天,人们十分注意提高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而在精神生活方面,音乐和艺术欣赏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实乃人生一大乐事,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听音乐

音乐与人的关系密切。对人来说,听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能对生理和心理起到有效保健养生效果的方法。优美、轻快、悦耳的音乐,能使人体产生有益的共振,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益于健康的生理物质,可以调节血液的流量及神经的传导,使人体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释放负性情绪,引导身心放松,改善注意力、判断力和记忆力,振奋精神,完善健康人格。音乐可以摆脱孤独,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增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获得满足,从而获得身心健康。不同的音乐能激发不同的情绪。如雄壮豪放的进行曲能使人增强勇气,催人进取;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

卢梭曾在华伦夫人家居住,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常教卢梭唱歌,熏陶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在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后来他撰写了《现代音乐论文》一并带到巴黎,呈交给巴黎科学艺术院。这时的卢梭,灵感有如泉涌,他写了一部名为《新世界的发现》的歌剧,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欣赏艺术

对艺术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欣赏对象的感觉、知觉、理解、思考以及联想、想象等认识过程,同时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情绪和情感活动。人们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剧、听唱歌,看画,看书法、看雕塑……这些都是艺术欣赏活动。

艺术欣赏的对象是艺术作品和艺术美。艺术美是在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理想与愿望,进行加工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艺术美往往比现实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也更富魅力。人们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可以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的—座宁静、美丽的克拉西姆古城,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位公证人,母亲庄重虔诚,致力于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家庭里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气氛。

罗曼·罗兰小时候身体孱弱。母亲娴熟于钢琴的演奏,每每钢琴声响起,都能唤起小罗兰心灵上的共鸣。母亲耐心地教他钢琴,罗曼·罗兰的钢琴演练得如此娴熟,使他与音乐世界更贴近了。音乐构成了他无限的情感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家里翻到了许多旧的德国乐谱,他便如饥似渴地把它们在钢琴上演奏出来,化做优美动听的旋律。美妙的乐曲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欢乐、痛苦、梦想和追求,已经和他息息相通了。

罗曼·罗兰在家里古老的藏书室里,在阁楼的故纸堆中,发现了祖父以前在巴黎求学时买的一直尘封在那里的已褪色的《莎士比亚作品中女主角群像》版画集,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贪婪地阅读了莎翁的那些剧本,常常是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坐在寂寞的小屋中,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于他自己。

从童年时代起,音乐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就是他的精神食粮,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将成为一个感情的释放口,帮助他们表达自己和对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

追求“可能的完美”

在美和艺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做事情自然会有追求完美的愿望。孩子追求完美,不能容忍缺陷,是优点,不是什么缺点。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但人应该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是一种最高境界。正因为人们的追求,所以在其过程中,会创造许多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正因为种种奇迹的不断发生,所以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改变,在一步步地走向完美。

父母常常认为,孩子追求完美会带来苦恼。比如,有的孩子做作业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速度越来越慢;写作文反复琢磨,迟迟下不了笔……因而随意压制他们追求完美的愿望,告诉他不要追求完美,“差不多”就行了。这是不可取的。

人们许多事情之所以做得不够好,就是因为总认为凡事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于是在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的缺陷和过失,这要归因于没有追求完美的个性。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了高端时代,现代社会生活和事业都在向更为高精尖的境界追求和发展。对于完美的追求,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必修课,它象一座巍然而立的山峰,虽然难以企及,但却召唤着每一个富有进取心的现代人去无畏地攀登。在我们的时代,极致化的生活和工作,赢得完美的过程和结果,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没有这样的观念,只会流于平淡、甘于中庸。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实际上,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卓越,每天进步一点点,做事情好些,再好些,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是在向大目标又迈近了一步。这一切的成就不都来自于追求完美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吗?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都值得做得尽善尽美。做人做事,道理大都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浇灭孩子追求完美的热情呢?

当然,完美愿望总会受制于经济、时间、科学性等客观条件,如果孩子表现为过度追求完美,不能实现会有一定的苦恼,但只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活动就不妨鼓励。家长要多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许多事情总有美中不足,不可能样样都做得最好。我们不能做到完美,所以不苛求完美,但是应该追求“可能的完美”。追求完美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凡事追求完美,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孩子长大后做任何事业将会与众不同。 B4eBn1+hgEAIMLiRPNcVzOLe/lKZc8t2mDGuyX4RYbZdavf8zW0aCgWDNW7Apo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