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身体原理

身体好比计算机,复杂而又有条不紊。计算机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同样,身体也有身体的运行原理。顺应身体的运行原理,我们就会健康长寿,反之,则会百病缠身。

身体系统原理

要想较好地使用身体,使身体各系统良好地运转,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身体系统原理,知道身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依靠它节律性搏动,推动血液不断流动,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静脉汇集从各器官组织的血液回流到心脏;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末梢之间的微血管。微血管管壁很薄,在体内分布很广,是与细胞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作用下,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流动(即血液循环),不断地将营养物质、氧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并将各器官、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到排泄器官,以保证机体的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器官。淋巴循环实际上是血液循环的支流,辅助静脉血管将组织间隙中的液体回收,并经静脉血管回流到心脏。

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膈以上居二肺之间,约1/3在右侧,2/3在左侧,所以心尖搏动在左前胸。心脏约比本人的拳头稍大,呈圆锥形。心脏内面是空腔,被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部分。心房和心室分别与主动脉、肺动脉、腔静脉和肺静脉相通。心腔内有二尖瓣、三尖瓣。另外,还有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些瓣膜在心脏搏动时,促使心腔内的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动,推动血液循环。心脏瓣膜发炎时,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瓣膜变形,引起瓣膜闭锁不全或狭窄。心脏听诊可以检查瓣膜的功能情况。

脉搏

脉搏就是指浅表动脉的搏动。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婴儿每分钟120~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每分钟70~80次。另外,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则使脉搏减慢。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可使脉搏发生变化。因此,测量脉搏对病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间。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而毛细血管则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动脉

动脉就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器官的血管。主动脉起于左心室,并逐渐分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分支,分布到全身。肺动脉起于右心室,并分为左、右肺动脉后进入两侧肺组织内。主动脉把含氧较多的动脉血从左心室送到全身。肺动脉把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从右心室送到肺脏。动脉管壁比静脉厚,弹性强,以适应心脏收缩时射出血液的压力,并在心脏舒张时,使血管壁回缩,以保持血流持续前进。小动脉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可以调节器官的血液供应及血压。老年人动脉壁弹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减弱,故其血压较年轻人高。

血压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分为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我们平常所说的血压就是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分收缩压和舒张压。当心脏收缩向动脉射血时,血压升高,其最高值称收缩压(最高压);心室舒张时,血压降低,心肌舒张末期血压最低,称为舒张压(最低压)。收缩期血压减去舒张期血压称为“脉压”。动脉血压常以上肢肱动脉测得的血压为代表。正常成年人肢动脉的收缩压为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脉压为30~40毫米汞柱。一般来说,老年高于少年,男性高于女性。血压过低或过高都是疾病的征象,血压过低可引起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细胞缺氧;血压过高可引起心力衰竭,或微血管破裂。

血型

通常所说的血型就是指红细胞的血型,它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来确定的。已知人类的红细胞有15个主要血型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临床上最重要的是将人类血型分A、B、AB、O这4种(称为ABO血型系统)。在人类的血液里含有凝集原(又称抗原)A、B和凝集素(又称抗体)A、B。凝集原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凝集素存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如凝集原A和凝集素A)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溶血反应)。所以在人体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是不同名的,即红细胞含凝集原A,血清中含凝集素B(简称抗B),相反,红细胞含凝集原B,血清中含凝集素A。根据人体血液中所含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类型不同,可分为A、B、AB、O这4种血型。血型是遗传决定的,亲代与子代的血型关系取决于遗传因素,如双亲都是O型,子女也都是O型,亲代分别是O型与AB型,则子代为A型或B型。

血量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20%时,则会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组成机能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化验血液来诊断疾病。

血液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的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浆

血液中除去血细胞和血小板后余下部分就是血浆。它是一种半透明的淡黄色粘稠状液体,约占血液的55%~60%。血浆中含水分92%左右,其余为球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元、酶、激素和无机盐等。当血液流出血管时,其中纤维蛋白元即可变为纤维蛋白,并和血细胞凝固成块,有止血作用。

血小板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个体,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隔而成。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血小板在血液内可存活8~12天,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参与凝血过程,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当血小板减少到每立方毫米5万个以下时,可引起皮肤或粘膜出血。

红细胞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结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行更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白细胞

白细胞又叫白血球或白血细胞,可分为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嗜中性白细胞数量最多,常穿出血管,聚集于炎症组织的周围,作变形运动,吞噬细菌。体内有炎症时,它的数量就增多。嗜酸性白细胞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常常增多。嗜碱性白细胞数量最少。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密切关系,患结核病时,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变形活动非常活跃,有吞噬功能,能吞噬细菌和异物。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到结缔组织中可变为巨噬细胞。

血脂

血浆中的脂类物质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非酯化脂肪酸等。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的脂类物质都需经过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但这只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故测定血脂时,常在饭后12~14小时采血,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实情况。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中的重点项目。

呼吸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呼吸系统的功能就是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并将体内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前者传送气体,后者进行气体交换。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气管以上的部分称为上呼吸道,气管部分为下呼吸道。

呼吸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次数为16~20次/分,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当人用力吸气,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4000毫升,女子约为2500~3500毫升。肺活量代表一个人潜在的呼吸能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呼吸功能和健康情况,是常用的测量呼吸功能的方法之一。

气管

气管呈筒状,位于喉的下方,由15~20个半环状气软骨和韧带连结而成,长约11~13厘米,向下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然后继续分支呈树枝状,直至肺泡。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气体出入的通道。气管的上部在颈部,当咽喉被阻塞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时,常在此段将气管切开进行抢救。气管和支气管内层的粘膜内含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当呼吸道发生炎症时,分泌物增多,故病人咳出的痰量也增加。粘膜表面有一层纤毛上皮,纤毛有节律地作定向波动,能将其表面的分泌物和尘粒、病菌等推向咽喉腔,然后咳出。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富有弹性,质柔软如海绵,吸气时胀大,呼气时缩小。小儿的肺呈淡红色,成人的肺由于不断吸入外界的尘埃则成暗灰色或呈黑色斑点。肺的上端叫肺尖,是肺结核的好发部位,两肺内侧面的中部有肺门,是支气管、肺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右肺的上、中叶和左肺的上叶位于胸腔的前上方,病变时所引起的体征,主要表现在胸前部;右肺下叶和左肺下叶都位于胸腔的后下方,病变时所引起的体征,则主要表现在胸背下部。肺泡是肺内最小的呼吸单位,呈囊状,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富有弹性,随呼吸运动能扩大和缩小,老年人的肺泡弹性减弱,常出现肺泡过度扩张,称为老年性肺气肿。肺泡内有尘细胞,能吞噬灰尘和细菌。

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前为鼻孔,通外界。后为鼻后孔,通咽上部。每侧鼻腔均分为:鼻前庭,靠前,衬以皮肤,长有鼻毛,可挡住外来的灰尘;固有鼻腔,靠后,衬以粘膜,其上部粘膜有嗅觉机能,其余部分粘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和腺体。鼻腔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间分别为上、中、下鼻道。

咽、喉

咽:上宽下窄。上起颅底,向下在第六、七颈椎交界处连食管。咽分上、中、下部。上部又叫鼻咽部,此部经鼻后孔通鼻腔,在它的侧壁上有咽鼓管开口,由此口经咽鼓管通中耳鼓室。所以上呼吸道发炎时,炎症可由此管蔓延至中耳。咽中部经咽峡通口腔。咽下部经喉口通喉腔。喉:成人的喉,上界正对第四、五颈椎之间,下界平对第七颈椎椎体的上缘。

消化系统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以供新陈代谢的需要。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通过消化管的蠕动和消化液的作用,将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消化分解,然后吸收其营养成分并将残渣排出体外。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它具有运动功能,可接纳、磨碎和搅拌食物,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且不断向肛门方向推送,以排泄其糟粕。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胰等。它们所分泌的消化液能将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分解,变成能为人体直接利用的物质。

食管

食管为肌肉组成的管道,上端与咽部相连,下端与胃相接,全长约25~30厘米,大部分在胸腔内。食管各部位的口径大小不一,全长有三个狭窄处:第一狭窄在食管起始部,距门齿约15厘米;第二狭窄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门齿约25厘米;第三狭窄在膈肌食管裂口处,距门齿40厘米。这些狭窄处是较大的异物容易停滞和癌肿的好发部位。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的左上部,是食物暂时停留和消化的场所,胃的入口叫贲门,和食管相通;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的形状和位置随着内容物的多少和身体姿势的不同而有改变,充满食物时略呈钩状;饥饿时可缩成管状。胃粘膜内有许多分泌腺,可分泌粘液、胃酸及消化酶,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胃壁肌肉收缩时不仅能推动食物进入小肠,还有搅磨食物的作用。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而脆,表面光滑,位于腹腔右上方,为右侧肋骨所遮盖,一般仅在深吸气时可以摸到其前、下边缘。成人的肝重约1500克。肝细胞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还能调节代谢,合成蛋白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肝素等。肝脏是人体内主要解毒器官,能将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通过肝细胞处理后转变为无毒的、水溶性较大的、易于排泄的物质而排出体外。肝脏疾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可以引起肝肿大,如肝炎、肝脓肿、肝肿瘤、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包虫病、疟疾、肝硬化、农药中毒等。

阑尾

阑尾是人类的一种退化器官(食草动物的阑尾很发达),长约7~9厘米,直径约0.5厘米,位于腹部的右下方、盲肠内侧,近端与盲肠相通,远端闭锁。由于阑尾腔细小,食物残渣和粪石等容易掉入腔内,堵塞管腔引起发炎。阑尾对人体的作用不大,故患阑尾炎后,可以将它切除。

胆囊

胆囊呈梨形,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胆囊具有收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深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

小肠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大肠

大肠的起始部和回肠相连,末端缍肛门,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全长约1.5米。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小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经结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后,逐渐形成粪便。

结肠

结肠依次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肛管与肛门

肛管上端连直肠,下端是肛门,全长约3厘米。肛门是消化道的出口。肛管周围环绕着由横纹肌构成的外括约肌,能控制排便。外括约肌被切断或严重外伤时,可引起大便失禁。肛管和肛门的皮肤极敏感,损伤或有感染时可产生剧痛,肛管和肛门常见的疾病有痔疮、肛瘘、肛裂、脱肛等。

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上端,直接与体外相通,受到感染的机会较多,俗话说“病从口入”,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必须把好口腔这一关。口腔内有牙、舌、腭等结构。

舌分上、下两面。舌的上面叫舌背,由人字形的界沟分成舌体和舌根。舌体占舌前2/3,舌根占舌后1/3。在舌的表面有舌粘膜,在舌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在后两种乳头内有味蕾,可以感受味觉。舌主要由横纹肌组成,运动灵活,与吞咽和发音有关。正常的舌表面有很薄的一层白色舌苔。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高级、最重要、功能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是人体的调节装置。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体外的各种刺激,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使器官、系统之间活动互相配合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并和外界环境不断在保持平衡。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份,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重约1200~1500克。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个部分。大脑最发达,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其表面凹凸不平。大脑半球的表面层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皮层的深面为髓质,内有许多联络神经纤维。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种分析器中枢都在大脑皮层中,如皮肤、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内脏、平衡、运动、语言等中枢。如果大脑皮层受了损伤,可引起该处某些中枢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肌肉的张力,保持平衡等。损伤后则出现站立不稳、运动失调以及肌张力减退等症状。脑干是除大脑和小脑以外的脑组织,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延髓是管理呼吸、心跳等重要反射的中枢。中脑与视觉、听觉有关。间脑分丘脑和丘脑下部。丘脑是全身浅感觉和深感觉传导的中继站,一侧丘脑损伤,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消失。丘脑下部是内脑活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内分泌活动的中枢。

脑室

脑内部的腔隙称为脑室。在大脑两个半球内有侧脑室,间脑内有第三脑室;小脑和延脑及脑桥之间有第四脑室,积压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循环,如脑室的通道发生阻塞,则脑室中的脑脊液越来越多,并扩大形成脑积水。某些脑部疾病,常常需要作脑室造影检查,以助诊断。

面神经

面神经为第七对脑神经,由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分别管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以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三到第五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由脑桥中部的基底发出,含有两种性质的纤维:感觉性纤维占大部分,运动性纤维占小部分。感觉纤维的胞体构成半月神经节,由半月神经节分出三个大支。第一支叫眼神经,由眶上裂进入眼眶,分布于眼球及泪腺,末支出眼眶至额部皮肤。第二支叫上颌神经,由圆孔出颅,分布于上颌及鼻腔,主干末支出眶下孔,分布于面部眼裂以下、口裂以上的皮肤。第三支叫下颌神经,由卵圆孔出颅至颞下窝。

泌尿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分别以一定形式、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其中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一套器官叫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是生尿的器官。肾生的尿,经输尿管送到膀胱暂时贮存,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便经尿道排出体外。

肾俗称“腰子”,是人体内的重要脏器,左右各一个,形状如蚕豆,位于腹后壁腰椎两侧。正常时,肾可随呼吸运动和体位改变而稍有上下移动。当维持肾正常位置的因素不健全时,肾的移动范围增大,即可造成肾下垂,甚至形成“游走肾”。肾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是生尿部分,在肾的外侧;髓质是排尿部分,在肾的内侧。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尿和排尿。机体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无机盐及多余的水,主要由肾排出,对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重要。

输尿管

输尿管左右各一条,上端起于肾盂,在腹膜后腰椎两侧下行到盆腔,开口于膀胱。全长20~30厘米。输尿管的功能是输送尿液。输尿管有三个狭窄:第一狭窄在起始部,与肾盂连接的部位;第二狭窄在跨越骼动脉入小骨盆处;第三狭窄在穿入膀胱壁处。当肾结石随尿液下行时,容易嵌顿在输尿管的狭窄处,并产生输尿管绞痛和排尿障碍。

尿道

尿道是排泄尿液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作用。它起于膀胱内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全长约16~20厘米。尿道的起始部分穿过前列腺,称为尿道前列腺部,它的后壁有射精管和前列腺开口,是排精液的地方。离前列腺不远的地方称尿道膜部,此处尿道位置固定,管壁薄,是容易受伤的部位。阴茎段的尿道称尿道海绵体部。男性尿道有三个狭窄处:尿道内口、尿道外口和尿道膜部。尿路结石容易嵌顿在狭窄处。女性尿道长约3~4.5厘米,起自尿道内口。开口于阴道外口的前方。女性尿道的特点是短直而宽,后方邻近肛门,因而易患尿路逆行性感染。

膀胱

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囊性器官,主要由平滑肌构成,伸缩性较大,容量约350~500毫升左右。两个输尿管的末端开口于膀胱底部的外上角。膀胱的最下方为颈部,其中有尿道内口。三个开口之间的膀胱壁呈三角形,称为膀胱三角,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成人的膀胱一般在小骨盆腔内,空虚时膀胱顶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充满时则高出耻骨联合上缘,在下腹部可摸到。膀胱位于盆腔前部,其后方为直肠(男)或子宫、阴道(女)。尿道内口周围的膀胱环肌较发达,称为膀胱括约肌。当排尿时,膀胱壁的肌肉收缩,出口处的括约肌放松,尿液随即排出体外。

前列腺

前列腺位于膀胱颈部,像一个底朝上的栗子,尿道后部在其中穿过,它的主要作用是分泌精液和前列腺素。老年人的前列腺常常发生肥大压迫尿道、影响排尿,严重时甚至损害肾功能。前列腺又是癌症的好发部位。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是人体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成人的骨共有206块,以其分布部位不同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各骨之间借骨连接构成骨骼。骨骼构成人体基本轮廓,支持体重,保护体内重要器官(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等)。骨骼肌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拉骨骼,产生各种运动。

囟门

初生婴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在额顶的前后方各有一处未闭合的地方叫囟门。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有一菱形膜性部叫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一三角形的后囟。后囟出生后不久即封闭,前囟在生后1.5~2年之间消失。囟门封闭过早或过晚都是不正常现象。

脊柱

脊柱亦称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边接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骨(由4块尾椎合成)。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椎间盘

椎间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位于椎体与椎体之间。髓核富有弹性,可以使脊柱承受压力吸收震荡和减缓冲击的功能,还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椎间盘纤维环在30岁前后就发生退行性改变,脆弱而不结实,容易破裂。椎间盘慢性劳损或当脊柱剧裂运动时,可导致纤维环破裂,而使髓核突出(叫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引起腰腿痛。

骨盆

骨盆是由骶骨和两侧的髋骨构成,形状如盆,故称为骨盆。它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两部分。骨盆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内脏器。对女性来说,又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通道。正常女性骨盆较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

骨膜

骨膜是包被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的薄层结缔组织膜,富有神经、血管和造骨细胞,所以骨膜对肌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进行手术时,要注意保护骨膜,不可切除过多。

骨髓

在骨松质的网眼中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充满着骨髓。胎儿和新生儿所有骨髓都有造血机能,含丰富的血管和造血组织,称为红骨髓。随年龄增大,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黄骨髓没有造血机能。

身体机能原理

诸如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对计算机的配备有一定的要求一样,身体的各种机能对身体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身体比计算机更完美。

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工作的

有的人不用闹钟,早晨就能按时醒来,前后不过相差几分钟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生物钟在起作用。

神通广大的生物钟

人体内的每一种生理变化,几乎都有着时间规律。人体的脉搏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搏动七八十次,而每天清晨3~5时最为平稳。人体的呼吸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约18次,在一天之中白天快一些,夜晚慢一些。人体一天中的体温也很有规律:清晨2~6时偏低,傍晚5~6时偏高。人体的排尿量,也有着昼夜变化:白天的排尿量比夜间多,也有相反者。

现代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体内血液的成分和凝血的时间、眼内的压力、肾上腺素的分泌、直肠的温度、尿液的成分等,都有周期性的变化。这都是生物钟的作用。

日钟、月钟和年钟

人体生物钟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心跳、呼吸等是以分为周期的,这就是“分钟”;睡眠和觉醒是以天为周期的,这就是“日钟”;有的是以一个月为周期的,被称为“月钟”,例如成年女子每隔28天左右来一次月经;有的是以一个季度为周期的,被称为“季钟”,比如有些人春天会流清水鼻涕,夏天容易腹泻,秋天容易得疟疾,冬天常会屈伸不利;也有的是以一年为周期的,被称为“年钟”,比如有些人夏天身体瘦一些,而冬天却会胖一些。

对生物钟的探索

人体的生物钟在哪里呢?近年来,科学家根据许多哺乳动物实验结果的推测和对一些病人的观察,大多认为人体主要的生物钟,是由下丘脑、松果体、脑垂体和肾上腺等组成的。

人体的各种节奏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吗?生物学家曾经对100个刚出生的婴儿进行过研究。他们白天睡醒和夜晚睡觉的习惯,是3个星期以后才形成的;6个星期以后,心跳频率和体温变化开始出现了节奏;6个月以后,肾脏的功能有了昼夜变化。看来,人体内的各种生物钟,是先后独自发展起来的。

这些节奏形成以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一位40岁的科学家和他的年轻学生曾做过一个试验,用自动开关的灯光调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当一天从24小时变成21小时以后,他俩的节奏随之发生变化,适应了新的环境。可是,当一天的时间延长为28小时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变了,适应了新的时间表,那位中年科学家却迟迟未能适应。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适应性逐渐变弱了。

保证生物钟正常运行

保证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适当的时候吃饭,在适当的时候休息,在适当的时候学习和工作,就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反过来,如果作息没有规律,生物钟就会被打乱,人就会整天萎靡不振。

例如,夜晚,你已昏昏欲睡了。这时如果你马上上床睡觉,很快就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不用人叫,也会准时醒来。如果有一天晚上,你看电视或跳舞,很晚才上床,那么,第二天早晨虽然也能准时醒来,但整天都会感到昏昏沉沉的。假如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你身上的“钟”就会被打乱,结果你该睡的时候睡不着,该醒的时候起不来,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一天24小时中,除了晚上睡觉的时间之外,下午1~3时也是人容易入睡的时间。这时如果呆在舒适安静的暗处,用不了三五分钟就会呼呼入睡。科学研究表明,短暂的午睡是符合人的生理节奏的。这时即使睡上短短一刻钟,也可以使人体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有效的恢复。

连吃饭也是受生物钟控制的。一般,一日三餐是在早晨、中午和晚上进行的。在这三个时间里,人体内的消化酶特别活跃,这就为进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有些人以为自己身体好,迟吃早吃没关系,常常不按时吃饭。要知道,到该吃饭的时候,身上的生物钟已通知胃和肠准备好消化液,同时胃已开始动作。长期不按时吃饭,饱一顿饿一顿,就容易得胃病。

智力钟和体育钟

大脑的功能是很有规律的。人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精力旺盛、情绪饱满、思维敏捷,而另外的时候又会感到昏昏欲睡、喜怒无常、精神涣散。

现已发现,人脑的神经细胞每隔90分钟活跃一次,这时人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拦路虎,有时冥思苦想怎么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可是隔一段时间重新思考时,不费什么功夫便迎刃而解了。原来,当初脑神经细胞正值低潮期,过了这段时间神经细胞活跃时,“奇思”便会叩响难题的大门。测试表明,傍晚5时左右是人一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白天最佳学习时间在上午10时左右。利用这些有利时刻,就会使我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不少人已经注意到,傍晚时分儿童精力旺盛,最容易惹是生非。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生物钟的缘故。通常早晨人的体温比较低,上午以后逐渐升高,下午4时后达最高峰。经测定,下午4时至晚上9时,人体内与新陈代谢有关的激素分泌活跃,使全身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温度上升到最高水平。这段时间,人的各种感觉最灵敏,运动能力也处于顶峰阶段。而此时儿童的自制力又较差,所以就容易惹是生非了。

颇为有趣的是,这段时间恰好是运动员大显身手的有利时刻。比如,每当夕阳西下时,跳高运动员会感到特别兴奋,能轻快地跳过较高的高度;而体操和举重运动员往往在晚上7~9时,感到精力特别充沛,能干净利落地完成高难度动作和举起较重的杠铃。

奇妙的药物钟

在自我保健和与疾病作斗争时,生物钟也大有用武之地。人们常说,吃早饭时不宜喝酒,这是因为此时人体最容易吸收酒精,而肝脏的解毒能力又最低。如果早晨喝酒,就会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大增,对身体极为不利。

近年来,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药物的功效与服药时间大有关系,这是药物钟在起作用。得了气喘病的人,如果清晨醒来马上服药,药效就非常理想;而如果在傍晚5时以后服药,可能会毫无效果。现已发现,癌细胞在上午10时生长最快,而正常细胞的生长高峰在下午4时。因此,癌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上午10时。这时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而较少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

人体24小时是如何工作的

1点:大部分人已进入梦乡,处于轻微睡眠状态,人很容易醒来,此时特别容易感到疾病的存在。

2点:除肝脏外,人体大部分器官基本停止工作,肝脏在为人体排除毒素。如果此时想喝点什么,千万不要喝咖啡或茶,特别是酒精类饮料,最好喝一杯水或牛奶。

3点:肌体处于休息状态,体力几乎完全丧失,此时血压、脉搏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

4点:呼吸仍然很弱,大脑的供血量最少,肌体处于微弱的循环状态,此时人容易死亡,但听力很敏锐。

5点:已经经历了几次梦的过程,如果此时起床能很快进入精神饱满的状态。

6点: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即使想睡觉,但此时肌体已经苏醒。

7点:人体的免疫力特别强。

8点:肌体休息完毕,肝脏已将身体内的毒素排出,这时千万不要喝酒,否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9点:病痛感减弱,心脏全力工作。

10点:积极性上升,人体处于最佳状态,痛苦烟消云散,热情将一直持续到午饭时,任何工作都能胜任。

11点:心脏有节奏地继续工作,此时几乎感觉不到紧张的工作压力。

12点:人的全部精力都已被调动起来,此时不应吃大量食物,最好晚一小时吃饭。

13点:肝脏休息,白天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已过,感觉有些疲劳,最好适当休息一下。

14点:精力消退,此时处于24小时周期中的第二个低潮阶段,反应迟缓。

15点:重新改善,感觉器官此时尤其敏感,特别是嗅觉和味觉,之后人体重新步入正轨。

16点:血液中糖的含量升高,一些医生把这一过程称为“饭后糖尿病”,但这并不是病,兴奋期过后开始衰退。

17点:效率仍很高,运动员此时应加倍努力训练。

18点:人的肉体疼痛感重新减弱,想多运动的愿望上升,心理兴奋感渐渐下降。

19点:血压上升,心理稳定性降到最低点,人很容易激动,此时对过敏症患者来说不大好过,开始头痛。

20点:此时人的体重最重,反应出奇地敏捷,司机处于最佳状态。

21点:精神状态一般,记忆力却特别的好,善于记忆白天记不住的东西。

22点:白血球的数量增加一倍,体温开始下降。

23点: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24点:如果我们在此时休息,那么无论是肌体还是大脑都将排除一切干扰,人会很快进入梦乡。

人体是怎样排毒的

在正常生活中,人们所吃的食物经过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最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整个过程一般都可在12~24小时中完成。这样可确保废物不在肠中过久停留,避免体内中毒。但是,劳累、紧张或其他生理原因一旦导致人体出现代谢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等症状,人体的废物便会长期留在体内。这些残余的废物滞留在结肠内开始腐坏,产生毒素。这些毒素经过结肠再吸收,又经血液循环进入不同的器官。

人体内的毒素无法排出体外,会导致人体内多系统的疾病,如记忆力减退、疲劳、面色灰黄、便秘、痔疮和内分泌失调等。这样,就需要借助某种方式将这些长期滞留在体内的废物清除掉,使精神舒畅、体力增加、面色光润,达到调节内分泌、恢复代谢功能的目的。

那么应如何化解体内的毒素呢?靠药物、洗肠、还是手术?其实,人体自有一套动态、立体、完善的排毒系统,只要给予它们充分援助,是完全能解除这些毒素危机的。

大脑

大脑虽不是直接的排毒器官,但精神因素明显影响着排毒器官的功能,尤其压力和紧张会制约排毒系统运作,降低毒素排出的效率。

援助方案: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给大脑减压。

胃的主要功能虽然是杀死食物中的病原体并消化食物,但偶尔也兼职排毒,通过呕吐迫使体内毒素排出。

援助方案:不要空腹吃对胃刺激大的过酸、过辣的食物。尽量规律用餐,保证胃的健康。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除动脉、静脉以外人体的第三套循环系统,充当着体内毒素回收站的角色。全身各处流动的淋巴液将体内毒素回收到淋巴结,毒素从淋巴结被过滤到血液,送往肺脏、皮肤、肝脏、肾脏等被排出体外。

援助方案:每天洗10~15分钟温热水浴,以促进淋巴回流,天冷时可每天用热水泡脚代替。

眼睛

对于女人,尤其是爱哭的女人,眼睛的排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医学专家证实,流出的泪水中确实含有大量对健康不利的有毒物质。

援助方案:很少流泪的人不妨每月借助感人连续剧或切洋葱让你的泪腺运动一次。哭完后别忘了补充水分。

肺脏

肺脏是最易积存毒素的器官之一,因为人每天的呼吸,将约1000升空气送入肺中,空气中漂浮的许多细菌、病毒、粉尘等有害物质也随之进入到肺脏;当然,肺脏也能通过呼气排出部分入侵者和体内代谢的废气。

援助方案:空气清新的地方或雨后空气清新时练习深呼吸,或主动咳嗽几声帮助肺脏排毒。

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它依靠奇特的解毒酶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将食物转换成对人体有用的物质,然后吸收,但食物中的某些毒素却可能留存下来。

援助方案:练习瑜伽。瑜伽是顶级的排毒运动,通过把压力施加到肝脏等器官上,改善器官的紧张状态,加快其血液循环,促进排毒。

皮肤

皮肤受“内毒”影响最明显,但也是排毒见效最明显的地方,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能够通过出汗等方式排除其他器官很难排出的毒素。

援助方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使身体多汗的有氧运动。

肾脏

肾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不仅过滤掉血液中的毒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还担负着保持人体水分和钾钠平衡的作用,控制着和许多排毒过程相关的体液循环。尿液中毒素很多,若不及时排出,会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危害全身健康。

援助方案:充分饮水。不仅可稀释毒素在体液中的浓度,还可促进肾脏新陈代谢,将更多毒素排出体外。特别建议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水。

大肠

食物残渣停留在大肠内,部分水分被肠粘膜吸收,其余在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下形成粪便,此过程会产生吲哚等有毒物质,再加上随食物或空气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粪便中也含有大量毒素。和尿液一样,若不及时排出体外,毒素也会被身体重新吸收,危害全身健康。

援助方案:养成每日清晨规律排便的习惯,缩短其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减少毒素的吸收。多吃粗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人体是如何免疫的

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不断受到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吃进五谷杂粮,获取各种营养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毒有害的物质,使人体内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人生活在这样险象环生的内外环境中,为什么总能基本上保持健康体态呢?这完全依赖于人体的特殊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免疫系统是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一样的独立解剖系统。它与其他系统紧密配合,相互制约,保证机体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处于总的生理平衡状态,维持身体健康,它的功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防御传染

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并将它们消灭或中和。假如这种功能作用失调,“活性过高”则将发生不利的结局,形成变态反应;反之如“活性过低”,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薄弱,就会引起反复感染。

自身稳定

这一功能保证了体内细胞的均一性,它具有把体内衰老和破坏的细胞及细胞成份清除出体外的作用。例如将血液循环中包括衰老和被破坏的红细胞或白细胞清除掉,如果这一功能失调,出现“过高”时,可将本身的某些组织细胞作为“非己”的东西加以清除处理,就会引起组织损伤,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

机体内经常产生突变细胞,这些细胞可能由某种病毒和化学药品诱发产生,这种突变细胞因为有特性抗原标记,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识别它,并把它清除掉,这就是“免疫监视”作用。如这一功能低下,就有可能发生肿瘤。人体的修复能力

医学专家认为,人体有强大的修复能力,然而,这往往为大多数人所忽视。

随着细菌的发现,以及医学对大多数疾病的克服,对于疾病人们往往有着“对抗观念”。

换言之,人们一味地把健康寄托于药物,甚至用一知半解的医术来对抗疾病,许多治疗的手段对身体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从而使人体的一些功能逐渐下降,更易受疾病的侵袭。

对此,医学专家提醒: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低估了人体的智慧,高估了我们自己的知识。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医学,而是要慎重地对待医学,回复到正确的生活习惯,充分地运用身体的各种机能。

身体具有修复能力,而修复能力的充分发挥又有一定的前提——身体必须具有充足的能量。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忙碌,连供应每天的能量都不足,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器官修复。一旦有了几天假期,又急急忙忙安排旅程,这种休假,身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这种生活习惯,使身体的修复功能被抑制,身体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对五脏六腑进行清理和修复。

而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身体一旦有了休息的机会,身体能量上升,身体有机会开始进行各个器官的清理、修复工作,从而从肝脏、肾脏中排出许多废物,使静脉中的废物大量增加。在临床上表现为,三酸肝油脂的数据急据上升,尿中的尿蛋白大量增加,因此常被认定为“病态”。

事实上,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平时劳累,一旦连续休息几天假,就会有不舒服、生病的感觉。

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当我们劳累时,身体排泄垃圾的能力较差,一旦身体能量上升,人体排泄垃圾的能力也随之上升,不但要排泄当天的垃圾,还要排泄以前被搁置的垃圾。这种超量的负荷以及平时不使用的功能,自然使身体感觉不舒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感觉不舒服时,应该想到的是让自己多一些休息,增强身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而不是立刻怀疑自己生了病。

医学专家告诉我们:“身体各种脏器的修复工作,都会造成人体各种不同的症状,有些症状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如肠胃修复会让人觉得腹部胀气和连续几天大便异常,有时也会造成胸闷、心悸;肾脏修复则会使小便中出现许多泡泡,到医院检查会被认定为尿蛋白过多。事实上,这些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危害,而是身体正在修复的现象。”

综上所述,身体修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修复能力长期受到抑制,必然使体内垃圾堆积,造成疾病。反之,多休息,注意增强身体的修复能力,必会使体内通畅、身体健康。

人体的再生能力

人体具有再生能力,但人体的再生能力,并不是所有器官组织都能发生。一般来说,可分成三种情况:一种是再生能力很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不断再生;一种是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很少再生;还有一种是无再生能力或很弱。

易遭受损伤的组织或由于生理条件经常更新的组织再生能力最强。如皮肤、粘膜、纤维组织、小血管、骨髓、骨组织、肝细胞等。反之,再生能力较弱,如肌肉、软骨、神经组织。中枢神经的神经细胞则缺乏再生能力,但外周神经则不然,在适当治疗下,每昼夜可再生1~2毫米。

红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衰老死亡,又不断再生补充,而且是在人们并不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人所皆知的。其再生能力十分惊人,因此即使献血上千毫升,也能很快得到再生补充,丝毫不影响身体健康。

又如皮肤的再生,孩提时期擦破了皮,损伤些肌肉,这是常见的事。过不了多久,伤口愈合,新的皮肤生长了出来,隔一段时间,不论在结构和色泽方面都与四周相吻合,使人觉察不出来。

人的肝脏再生能力也很强,只要有20%的肝细胞功能正常,也能完成肝脏的全部功能。切除大部分肝脏的人,可由健在的肝小叶内的肝细胞新生,使肝脏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但肾脏不一样,肾脏坏死(特别是肾小球被破坏)则不能恢复原来的构造,只有在中毒等轻度损伤,仅仅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者,才由残留的皮再生。

分化和功能较低的,如结缔组织,较易再生,而高度分化的组织和功能复杂的,如心脏、神经节细胞,则难于再生。

有的器官组织的再生有一定的限度,且与损伤范围的大小和营养、血液循环、内分泌、神经支配、血液和淋巴液的情况有关。如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有骨膜残存,即可新生骨组织,但不能再生肢体。上皮组织再生能力也很强,尤其是皮肤、粘膜等处的被覆上皮,发生粘膜糜烂、浅表溃疡很快能再生。但皮肤附件一般不能再生,所以皮肤瘢痕部无毛发、汗腺和皮脂腺。

人体的代偿的能力

人体器官组织除了有再生能力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代偿功能。被切除的器官、组织的功能,可由剩下的或其他组织代偿,使人们不受切除器官组织的影响,如成对器官(肺、肾、睾丸等),切除一只,可由剩下的另一只代偿。某些单个器官,切除后可由具有同等功能的器官代偿,如切除脾脏的,其生理功能大多可由机体的其他部分代偿。切除小肠50%~70%,开始可有一些影响,但经一段时间即可代偿,可见人类的代偿功能是极其顽强的。因此,一旦患病后如需要手术时,病人大可不必为切除某些器官、组织而担忧,尽管信任医务人员的决策,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以获得痊愈康复。

人体的调温器功能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发烧的经验,那么人为何会发烧呢?

首先要知道,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机体,要有一定的体温,才能维持身体里面物理和化学反应的机能。人和小猫、小狗及其他哺乳类动物等,都是所谓的“恒温动物”,没有生病的时候,体温总保持在36.5℃~37.5℃之间。在寒冷的冬天或是炎热的夏天,体温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样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

人体维持一定体温的总部藏在脑中,称之为“下视丘”。当体温升高而超过标准时,“下视丘”便命令心跳加快,把身体中热的血液,送到皮肤表面散热,体温就可以下降至正常。如果“下视丘”觉得体温太低,也会下命令,使全身肌肉收缩,以产生热量,使体温上升。人遇寒而发抖就是这种原理。

人为什么会发烧?那是因为生病时,细菌、病毒侵入身体,或是身体组织受到破坏,产生了一些刺激物,经血液传到脑中,通知“下视丘”。“下视丘”受到刺激,就命令身体产生热,而且不要散掉,以提高体温,加速新陈代谢以对抗病原体,所以,发烧是身体在告诉我们:生病了,该去看医生。发烧超过40℃以上,会破坏大脑的细胞,所以体温太高是危险的。因此,当发烧生病时,除了吃药外,还要多喝开水,补充身体因发热而失去的水分。但不要害怕发烧,因为发烧是身体抵抗外来侵略的正常反应。

人体为什么要进行新陈代谢

人体要维持生命活动,就要进行有用物质的汲取与无用之物的排出。这种汲取与排出,构成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有用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与空气。从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称之为六大营养素;它们与进入人体的氧结合,在体内各种各样生物酶的帮助下,发生复杂的变化,产生组成细胞的原料和供应能量的能源。这是新陈代谢中的一翼,叫作组成代谢。

代谢的另一翼是分解代谢。就是组织或细胞的分解和能量的耗用。

人体的一举一动或者是心脏的跳动、胃肠的活动等,都需要有能量供应。以人体的表皮为例,几乎每4~8天就要换一遍,全年须更换60次。又如,血液内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天,全年要更换3次。这说明每个细胞都有它的衰老与寿命。新生与死亡总是在频繁交替着;要是生病或受伤,这种细胞死亡的数量和速度就会变得更大、更快。这说明分解代谢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

组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在健康人体上的收支总是基本相等的。如果这两种代谢出了偏差,比如说,组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也就是收入比支出多,人就发胖。反之,支出超过收入,就要出现消瘦。长到成年之后,保持一定的体重,意味代谢的平衡,应该是健康的象征。

不过,在儿童时期,组成代谢总是要超过分解代谢,这样才能长身体。孕妇或喂奶的母亲,也必须如此,否则将影响孩子的生长。此外,人在疾病或重伤之后,由于分解代谢上升,医生必须千方百计地鼓励多吃,目的是为了提高组成代谢,使之收支相抵,以免人体过度消耗而导致病情恶化。

人为什么会做梦

做梦是一种生理现象。正常的做梦,不会影响健康,但如果经常做噩梦或怪梦而影响了睡眠,则应该去看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

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人为什么要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

(1)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巴甫洛夫说:“做梦是一种痕迹刺激,并且大都是陈旧痕迹的兴奋”。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显而易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

由于人在梦中以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使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

人体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人与动物在智力上到底有什么区别?本质性的分别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人类有语言而动物没有语言等等,都是人类几千年来想解开的谜。

古埃及人首先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支配人体的右侧,右半球支配人体的左侧,大脑受伤会使它支配的那部分身体产生功能障碍。

1836年,法国人马克·达克斯指出,右侧瘫痪的病人常常丧失说话的能力,而左侧瘫痪的人却能正常说话。他因此得出结论,大脑的左半球不仅支配人体的右侧,还支配着人说话的功能。这个假说后来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90%的人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的左半球。

大脑的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不仅是语言中枢,还能从事分析性的工作,例如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写作等。右半球善于处理空间概念和识别面孔、图案、曲调、色彩,还擅长创造性的活动。左半球倾向于按顺序处理信息,右半球却习惯同时处理信息。

大脑两个半球的上述分工说明,为什么右半球损伤,人会丧失音乐能力,而左半球受损的病人难以说话。也许还能说明,为什么许多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毕加索等)都习惯使用左手——由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和观察能力较强,因此用右半球支配的左手绘画有一定的优势。

人们常常认为,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比感性认识更为重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写、算”这些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上。有一所美国的小学让学生用一半时间学习艺术,用另一半时间学习科学,结果学生的科学课程的成绩明显提高。这表明,花时间发展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也有助于改善左半球的功能。实际上,只有大脑的两个半球完美配合,才能产生最有效率的创造性活动。

因此,必须加强两个半球的联系。语言学习中充分发挥大脑功能的一种方法是快速阅读。逐字逐句的缓慢阅读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快速阅读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快速阅读获得的信息是从整体上被理解的,这样就能提高对文字的理解程度。换句话说,如果你发现一篇文章很难理解,你就应该读得更快一些。

使右半球发挥作用的另一种语言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语言时辅以音乐伴奏。据说这种方法可以将记忆的效率提高10倍。

人体体液酸碱度为什么要平衡

人体体液酸碱平衡是人体的三大基础平衡之一。占体重70%的人体体液有一定的酸碱度,并在较窄的范围内保持稳定,这种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如果这一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效率,并导致各种疾病。正如医学专家所说:人体体液的酸化是百病之源。

不论人体的吸收和代谢多么复杂,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人类的代谢过程是产生酸性物质的过程,人类所有的代谢活动都依赖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将体内营养物,经氧化分解反应获得能量,同时释放出各种酸性代谢废物,无一例外。

最基本的化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碱性的环境有利于中和和清除体内的酸性代谢物,使氧化分解过程得以继续,生命可以连续不断的获得所需的能量;事实十分清楚的告诉我们:就减少酸性代谢物在被排出人体之前对细胞活动的影响而言,一个碱性的体液环境绝对比酸性体液环境要有优势得多:所以弱碱性的体液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各种人体体液的酸化趋向是人体衰老过程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体液的酸碱度可以判断一个人细胞的生理年龄。而大量的正常细胞为适应不断酸化的体液环境,在其死亡之前就有机会获得对酸性环境的有效突变从而使细胞癌变,这一机理解释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的事实。

所以,弱碱性的体液环境是细胞活动的最佳也是最基本的机体环境,它使得生命整体可以合理的延续,并被喻为除外科切除、放射和药物疗法外的第三种防治癌症途径。

人体体液中,所有的基础体液都处于弱碱性,PH大于7.0,而大多数分泌液也处于弱碱性水平,如果将人体所有的体液混合在一起,其平均酸碱度为PH7.30~7.35。人类赖以繁衍后代的精液和宫颈液PH值更高达7.5~9.0。

我们无法改变体液酸化的大趋势——或人一定会死亡的规律,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延续人类体液酸化的进程,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该理论科学合理地解释了近20年全球泛滥的内源性疾病(非体外病菌入侵所产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结石、关节炎、痛风、过敏、癌症等)的产生机理,并依据该理论找到了防治的有效方法。

人体是怎样衰老的

衰老见诸于人体的各个部分,下述的情况有意者不妨作个对照。

(1)皮肤

人到中年就有皱纹完全是自己的习惯所造成的:脸上的皱纹是面部表情天长日久留下的痕迹。这也是为什么多愁善感的人额头皱纹多的原因。然而,老年人的皱纹是皮肤老化的必然产物。人老了,皮肤内壁失去了水分,相邻的分子又相互靠拢,从而使皮肤的结构僵硬,缺乏弹性;与此同时,皮肤本身变薄,向四周扩展,活像一块撑开了的面团。这样,久而久之皮肤就松弛了,形成皮大于体的状况。在人体的有些部位,这种状况特别令人讨厌,比如颚部,那里的骨头在收缩而皮肤却在扩展。

(2)眼睛

眼睛的晶状体自人出生之时起就逐步硬化。人到40岁后,就开始感到由此而引起的种种问题。例如,观看近处物体时,由于晶状体变大,眼球肌已无法正常调节焦点。发展到后来就可能出现眼睛内障。不过庆幸的是,人在出现这种内障时早已命归西天了。随着年龄的增大,透入视网膜的光量逐渐减少,人在黑暗中看东西会感到困难,看书报时灯光也要特别亮才行。

(3)毛发

人体的毛发实际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但遗憾的是,应该多的地方不多。耳朵里、鼻孔内,有时甚至在背部,毛发兴盛起来,眉毛也往往变得又长又浓。至于头顶部分,却开始脱落了。一般人脱发都从太阳穴两侧开始,呈现宽大的“V”字形,年龄越大这“V”字形发尖也越向里退缩。

(4)头部

人的相貌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了,这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即是指头部的各器官变大了。年过30的人,软骨就开始积聚,等到70岁时,鼻子的长度和宽度各增半英寸,耳垂变得肥厚,外耳廓也将增长1/4英寸。从整个头部看,每过10年,头围增加1/4英寸。

(5)反应

人对外界的反应变慢,这应怪罪于人脑,而不是神经系统。外界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输的速度每10年才减慢2%,这一衰退比起人体其他部分所发生的变化,那是微不足道的。反应变慢的真正原因在于,人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信息、做出决定并发出信号。如果让一个人看着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数字,一看到连续出现两个奇数或偶数,就按一下键钮,他在各种年龄时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是:30岁时为0.88秒;50岁时为0.90秒;60岁时为0.92秒;70岁时为0.95秒。

人体是如何消化食物的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人体味觉是如何形成的

味觉是由溶解性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背和舌缘的舌乳头中。口咽部粘膜亦含有散在的味蕾。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人类的基本味觉有四种,即酸、甜、苦、咸,可分别由H+、糖类、奎宁和食盐(氯化钠)引起。辣味是由口腔的神经末梢受到某些化学性刺激后所产生的痛觉与其他味觉混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感觉。

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感受能力并不一样,舌尖对甜味、舌根对苦味、舌两侧前部对咸味、舌两侧后部对酸味较敏感。某些物质作用于舌的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味觉,如糖精于舌尖部为甜,舌根部则苦。味觉的敏感度在食物温度为20℃~30℃时最高。味觉和嗅觉可相互影响,当嗅觉障碍时,味觉也会减退。

人也根据味觉来区别食物的性质,调节食欲,控制摄食量。尤具生物学意义的是,味觉的辨别力有助于保证机体的营养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因氯化钠大量丧失,会主动选择含盐食物。

身体印象

身体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了解身体,加深对身体的印象,从这里开始。

人体的奇妙数字

一个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头部29块,8块在头盖骨,15块在脸上,另有听小骨6块;躯干骨为51块,即24块椎骨,12对肋骨,以及胸骨、骶骨、尾骨各1块;四肢骨共126块,即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一个人的头发,如果是黑头发,大约有12万根;如果是红头发,大约有9万根;如果是金色头发,大约有15万根。

男性脑重平均为1.45公斤,女性脑重平均为1133公斤。

一个健全的人,约有5公斤的血液,每3分钟周流全身。

一个人的眼睛,眨一次约为1/24秒。

一个人的皮肤面积合计为1.8平方米,皮肤最薄的约0.5毫米,最厚的有4~5毫米。

人的手指甲每根约长0.13毫米,而脚趾甲的生长速度只有手指甲的1/3。

人体内的红血球,其生存寿命约为4个月。这期间,它在人体内所走的路程,约为1609公里。

人的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约有100亿个;大脑的需血量很大,每分钟流经脑的血液有700多毫升,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6。

人体中水的重量约占体重的65%,蛋白质、矿物质等固体成分则占35%。

人体之最

人体结构最基本的单元:细胞

人体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反射

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

人体生命中重要的物质:蛋白质

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糖

人体产热潜力最大的组织:肌肉

人体最长的器官:血管

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肝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

人体最大的肌肉:臀大肌

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

人体最长的神经:坐骨神经

人体最长的细胞:神经细胞

人体的耐力

耐渴:人在温度为16℃~23℃时可过10天,26℃时可过9天,29℃时可过7天,33℃时可过5天,36℃时可过3天。

耐饿:人不吃东西,但不限制喝水,能活70~94天。

耐憋:人不呼吸一般只能坚持2~3分钟。

耐寒:耐寒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有无耐寒训练,现已知,人在体温为32℃~28℃时能走路、说话;在30℃~26℃时还有知觉,甚至在24℃时也还有知觉意识。

人体中的1.5

人的最佳视力是1.5。

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1.5升以上有生命危险。

成人一昼夜排尿1.5升左右。

成人肝脏重约1.5公斤。

人的大肠长约1.5米。

即使你尽力呼气,肺内仍会有约1.5升气体呼不出来。

成人每昼夜分泌胃液1.5~2.5升。

成人皮肤的总面积为1.5~2.0平方米。

成人每昼夜分泌唾液为1.5~1升。

骨骼肌纤维一般长为0.3~1.5分米。

人体是天然的矿藏

人体是一座天然的矿藏,其所含的60多种元素,默默地参与着人体运行的全部过程。

在人体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元素硫、碳、钙、镁、钾、磷、钠,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钠和钾,是人体细胞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起着神经系统传播信号的重要作用,在人体中参与酶、激素、维生素、核酸及保持生命代谢过程。在人体中,还有约50多种微量必需元素。如锰,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影响某些分泌系统的功能。铬,胰岛素发挥作用时必须参加。锌,参与人体内100多种酶的合成和激活,参与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的分裂、生长、再生等。铜,在人体内多种多样的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硒,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不受氧化物的损害和干扰。钴,参与造血过程,增强骨髓造血机能。锶,人体骨骼及牙齿的组成部分。

人体中60多种元素的“贮藏量”都是有比例的,失衡就会致疾受害。如铅摄量过多时,会使牙床边缘出现蓝黑色的铅线,腹痛,甚至神经错乱。锶含量过高,可产生肌肉萎缩、贫血、骨骼变形等。镉过量则会引起关节疼痛。

人体中的奇迹

人体各部遍布着1000多亿条纤细的微小血管。尽管每条血管都很短,但全部连接起来则几乎长达10万公里,可绕地球2圈。可说是世界上最长的“管道”。

人的心脏终生不停地泵出浇灌生命之花的血液,一个健全的心脏可以不需要维修地连续工作长达100多年,每天泵出的血液达6~8吨,3.5年所泵出的血液就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水泵能如此长久地工作而不需维修。心脏,堪称世界最卓越的水泵。

人体的新陈代谢大部分是化学变化。在数百种称为“酶”的催化剂的管理下,数不清的化学反应按照一系列严格复杂的方程式一步步地依次进行,一方面合成人类所必需的物质,另一方面又不断分解掉种种有害毒物。没有一本化学巨著能完全写出这些反应的方程,也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完全重复所有的反应。这一切,绝大多数都是在1.5公斤重的肝脏里进行的。这是世界上真正的最小“化工厂”。

堂堂的七尺之躯全靠骨骼支撑。骨骼是空心的,有着许多适应力学要求的纹理结构,所以轻而坚固。每平方厘米的骨头可以承受1.5吨的重压,绝不亚于花岗石。有趣的是构成这些坚实骨质的材料中倒有1/4是水,坚硬的钙质只占重量的一小半,其余是胶质等软组织。如果用盐酸溶去骨的钙质,骨骼就变成可任意弯曲的软管了。

大脑喜欢“吃”什么

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每天可记录信息8600万条,为了尽快地回收、筛选、储存和传输信息,大脑的神经细胞回路,比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倍。如此忙碌工作的脑细胞,能量从何而来?“吃”什么最合适?一直是脑力劳动者所关心的问题。

大脑最喜欢吃糖。在传统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三大营养素中,糖是大脑惟一可以利用的能源。大脑的“偏食”并不是它格外“挑剔”,因为只有糖能顺利透过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被脑细胞利用。大脑的工作效率是惊人的,而它消耗的能量也大得令人吃惊,只有体重2%的大脑,却要消耗人体20%的能量,而且主要是葡萄糖。不难想象,它每天要“吃”多少糖!

大脑还喜欢“吃”蛋白质中的谷胱甘肽。人们都知道,过度氧化是使脑细胞生“锈”衰老的元凶。而谷胱甘肽的抗氧化作用,是遏制脑细胞生“锈”的克星,能有效地提高脑细胞的活力,动物的肝脏和血肉中含有丰富的谷胱甘肽和脑细胞所需要的其他氨基酸成分,是健脑食品中的佳品。

大脑并不完全“吃素”,脂肪中它最偏爱卵磷脂在体内释放的乙酰胆碱,它是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物质,对增强记忆力至关重要。卵磷脂在黄豆、蛋黄内就有丰富的含量,这些食品都是科学家早已推荐的健脑食品。

新生儿的特殊表现

婴儿降生之时,手指甲已经生长了15个星期。

新生儿几乎看不见,他们的视力还不到0.04。

新生儿能分辨红色和绿色,但分辨不出蓝色。

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之内只会用鼻子呼吸。

婴儿早在子宫中时就已经学会了微笑,但直到出生6个月后才学会皱眉。

大多数4个半月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自己的名字。

一个当天出生的新生儿的握力,要比1个月大的婴儿大得多。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星期内哭闹逐渐加剧是完全正常的,在第二、第三个月达到高峰,然后会逐渐减少。

新生儿的头围等于坐高,新生儿的脑重等于体重的1/8,新生儿肝脏总重量等于体重的1/125。

人类的表情

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面部肌肉的数量比人类更多。

人类共有6种面部表情,分别是:生气、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微笑是一种省力的表情,它只调动17块肌肉的活动。而皱一下眉则需要43块肌肉协同运动。

单纯的微笑会引起大脑释放一种叫内啡呔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使人产生至少是轻度的欣喜感。

不到4岁的儿童很少脸红,而过了50岁以后人也很少脸红。

某种会引起一些人脸红的尴尬,在另一些人中可能会引起脸色苍白。

奇妙的眼睛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只眼睛是完全相同的。

一般来说,两眼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一只眼睛的宽度。

人的一条眉毛大约有550根毛发。

虽然眼袋不会像毛发的颜色那样会直接遗传,但出现眼袋的倾向被遗传。

为了看清事物,视网膜需要氧气供应。因此,在用望远镜观察的时候千万不要屏住呼吸;相反,应该深吸气才能看得更清楚。

平均每秒有4×1014个深红光波进入人眼。

平均12个男性中就有一个色盲,而平均每200个女性中才有一个色盲。

人的眼睛能够分辨出约500种不同的灰度。

一个人一年平均眨7884300次眼。

与人交谈时,每分钟大约眨眼15次;而在阅读时,每分钟大约只眨眼6次。

人体知识5问

(1)一个喷嚏的速度有多快?

一个喷嚏能够以高达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将微小的水珠在空气中喷射到1.8米之外的地方。

(2)天气越冷耳朵越小吗?

通常情况下,天气越冷耳朵越小。这是因为耳朵有散热的作用。在寒冷的天气里,最好把体内的热量尽可能保存起来,而不是随便散发掉。

(3)人的一生会产生多少唾液?

按照平均寿命计算,一个人一生中将产生约3.8万升唾液。

(4)人一年中会打多少哈欠?

人在一年中,打哈欠的次数在3500次以上。专家研究发现,平均每个哈欠持续时间约为6秒钟。而人睡熟的时候则不会打哈欠。

(5)共有多少种生物寄生在人体上?

如果不算跳蚤、虱子和其他致病微生物等有害人体健康的寄生物,在一个健康人身上有无数的微生物寄生。大多数这类小生物在体表寄生,无碍人体健康。事实上,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健康人的口腔内每立方厘米唾液中竟然包含有1000万至10亿个细菌,而膀胱和肺脏中则完全没有细菌生长,但在人体的食物通道(指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直至排出体外的整个通道)中有上百万个细菌滋生。

人的毛发和指甲

头发的生长速度约为每年12.7厘米。

每时每刻,人类的毛发都在不断脱落。

一根头发从开始生长算起,其平均寿命约为18个月。

在人的头发中,有些只有4个月的寿命,而有些生长期竟长达4年。

对一位长胡子的男性而言,平均每8周,胡子就会增长2.5厘米。

头顶部位头发的生长速度比左右两侧头发的生长速度要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顶上的头发也比两边的头发先脱落。

一个正常的人,全身大约有500万根毛发。

大约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长成一枚完整的脚趾甲。

一个人一年中,每一枚手指甲大约增长3.8厘米,而在相同的时间里,每一枚脚趾甲则增长了大约1.3厘米。

一般来说,长成一枚完整的手指甲大约需要145天,如果是一个年轻人,或许只需要116天;而如果是一个中年人,或许得花150天的时间。

皮肤也有呼吸功能

呼吸原本是肺脏的功能,可皮肤也能进行气体交换。其实,早在1851年前,兽医学家盖尔赫就发现了这一奇迹。可惜,他的学说被冷落了一个世纪,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现已弄清,人的整个体表都能进行呼吸,甚至最厚的脚跟皮肤和长满头发的头皮也不甘寂寞。不过,最“擅长”呼吸的部位还是胸部、背部和腹部的皮肤。

有趣的是,皮肤的呼吸作用甚至比肺泡还要大,因为它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也没有肺泡在借助呼吸道吸入空气时所留的“死腔”,皮肤与同等面积的肺泡相比,呼吸效率还略高于肺泡。但是,体表面积只有肺泡面积的40%左右,故皮肤的吸氧能力仅占1/80,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只有1/90。所以,从生理角度看,皮肤的呼吸作用并无多大价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认为皮肤的呼吸作用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如果不经常洗澡,污垢将会堵塞皮肤的呼吸通道,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等功能。运动后洗个温水澡之所以让人觉得轻松解乏,十分惬意,同皮肤的“呼吸道”得以畅通不无关系。美容家说,每天晚上若不洗净脸上的灰尘和粉脂,就会“憋”死皮肤,加速面部皮肤细胞的死亡,使人显得格外苍老。

人体气力有多大

咬力:一般成年男子用牙齿咬切东西时,可产生15公斤力;用臼牙咬东西时,可产生72公斤力;训练有素的杂技演员用臼牙咬东西,可产生90~120公斤力。

握力:一般人右手的握力大于左手(左撇子除外)。平均瞬间,右手最大握力约为56.7公斤,左手为43公斤。保持一分钟,右手平均握力28.1公斤,左手只有24.9公斤。

拉力:成年男子抻直手臂,平均拉力为70.3公斤;成年女子约为38.6公斤。

提力:前臂水平前伸、手掌向下,然后往上提东西平均提力为21.8公斤。

扭力:身体直立,双手扭动,男子平均为38.9公斤,女子为20.4公斤。

蹬力:取坐势,右腿蹬力可达262公斤,左腿为241公斤。

踢力:练功的人一脚踢出去,其冲力约有半吨重。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踢一脚,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力量。

咀嚼力:吃烧牛肉,需要的咀嚼力为24~30.2公斤;吃火腿,需要咀嚼力24~32.5公斤;吃烧猪肉,需要咀力24.5~29.9公斤;吃巧克力,需要咀嚼力27~30公斤;吃方糖,需要咀嚼力35~40.5公斤;吃棒子,需要咀嚼力42~102公斤。

人的自然寿命上限是多少

当今人类寿命最长的是一位名叫珍妮·路易丝·卡尔梅特的法国老太太,她活了122年零164天。过去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活过百岁也不稀奇,由此令科学家感兴趣的是,人的自然寿命上限究竟是多少?

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爱达荷大学生物学系的奥斯塔德预测,到2150年,人类寿命将可能超过150岁,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公共卫生学院的奥士安斯基对奥斯塔德的预测并不太同意。他认为,130岁将会是人类寿命的上限。

人口统计数字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奥斯塔德的看法,不过,奥士安斯基的怀疑也并非没有道理。他认为,即使将生活方式改变,医疗技术进步,补充维生素、抗氧化剂和激素,甚至是基因疗法这些有助于延长寿命的手段全都结合起来,人均寿命也不太可能会从85岁显著增长到百岁以上。

其实,奥士安斯基和奥斯塔德的真正分歧在于,在未来的150年中,人类是否有可能找出自身衰老的秘密并以此控制衰老。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同意,在未来,真正能让人类预期寿命有飞跃性增长的,不在于如何治疗疾病,而在于如何延缓身体的衰老。

科学家们认为:不存在生理性的生命极限,只有实用性的生命极限。除了幸运,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用于防衰老研究的大量资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照研究结果进行自我调理。他们认为廉价而简单的延长寿命的方法已经被大部分公众忽略了。人们仍旧吸烟,大多数人不愿坚持锻炼。事实上,肥胖和新起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带来的威胁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活不到150岁。

人体为何有不同肤色

在人体表皮最下面的一层里含有许多黑色的细小颗粒体,叫做黑色素颗粒体。在人体的皮肤里有一种细胞叫做黑色素细胞,这种细胞受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就会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又逐渐变成黑色素颗粒体。

血液颜色影响肤色。人体皮肤的颜色主要是由黑色素颗粒体的多少决定的,另外透过皮肤所能见到的血液颜色也能影响皮肤的颜色。

在热带生活的人们,由于长期过量地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黑色素就大量地在皮肤内沉积,所以皮肤呈黑色。黑色皮肤对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起到类似于滤光片的作用。应该说,黑色的皮肤是人类适应热带沙漠或森林生活所必须的“保护武器”。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地区,由于经常受温暖气流的影响,所以冬季经常阴天,照不到太阳。如果大量受阳光照射,会损害人的皮肤。相反,如果阳光照射不足,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就需要阳光中紫外线的参与。如果人体内维生素D过少,就会影响骨髓的发育,得“软骨病”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就需要浅颜色的皮肤以利于紫外线的透过。在北欧生活的白种人,皮肤为白色,大概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黑色素的产生比较复杂,它是人体中的氨基酸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经过若干分子结合而生成的,它决定了皮肤颜色,但如果黑色素的代谢发生障碍,不论是什么人种,都会罹患白化病。

人体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

天气冷的时候,突然跑到室外去,会禁不住冷得发抖,这时再仔细看看全身皮肤,会发现汗毛竖立起来,皮肤上起了一小粒一小粒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皮疙瘩”。那么,鸡皮疙瘩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体的皮肤有着许多特殊的功用,比如,保护我们的内部器官,使它们免受外来的各种侵害;能敏捷地感受冷、热、痛、压等等外来刺激;排泄汗液,以调剂体温等。

当我们突然感到冷时,皮肤下面的感觉细胞立即通过神经报告大脑,大脑皮质立即发出命令,使皮肤上的汗毛孔收缩,汗毛下面的竖毛肌也接到命令而收缩,使汗毛竖立起来。

这时皮肤的表面变得很紧密,于是一个个小疙瘩就起来了,像一道墙壁一样。同时,皮肤表面流动的血液量也会下降,使身体内的热量散失量减少。所以,皮肤感到冷时会起鸡皮疙瘩,这是皮肤自卫作用的表现。它能保存身体的热量,同时也是皮肤告诉人的一个信号:应该注意保暖了!

还有一种情况,当人受到突然惊吓时,皮肤也会起鸡皮疙瘩。 TeR+LPE6GRkcL+8rdYIoSZWck1NPgzh7Zkyxdc05DHLgWv7pAiFhgdZEcOkw9/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